锦衣状元 第227章

作者:天子

唐寅却不觉得朱浩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摇头道:“别说那些有的没的,你就说王府应该怎么应对……”

“我觉得,王府应积极备战,瞅准机会主动出击,而不是一味的消极躲避。”

朱浩上来就给唐寅下了一剂猛药。

“策呢?昏特哉?”

唐寅一着急,吴侬软语都蹦出来了。

朱浩道:“我说你听,先不要问。

“眼下王府亟需在朝中建立声望,但袁长史却希望王府保持低调,换作平时,王府对外基调全由长史司掌控,就算是你这样深受兴王器重的幕僚也很难干涉。但此番盗寇袭扰,还扬言专门针对兴王府,若王府积极迎战并最后剿匪成功,必然引发朝野轰动,袁长史根本没法阻止。

“对张奉正而言,王府若选择袁长史的方略,一味消极避战,因为要不时跟官府联络,还得迁移大量王庄百姓进城,决策权便牢牢掌控在袁长史手里,张奉正只能当执行者,但若积极备战的话,王府需要动用大笔钱粮物资,他这个王府打管家就可以一跃而成为主导。

“对唐先生你来说,备战的意义在于让王府见识到你的韬略以及治军上的能力,通过此战获胜一举奠定你在王府中跟袁长史平起平坐的地位。”

朱浩一连说出三个好处。

对王府来说,犯我者必诛之,藉此大大地出一回风头;

对张佐来说一举扭转颓势,化被动为主动;

对唐寅来说可以扬名立威,进一步巩固其在王府中的领导地位。

唐寅一脸的不情愿,摇头道:“跟匪寇正面交锋,那是官府的事,王府为何要掺和其中?不妥不妥!”

朱浩笑道:“你不懂兵法,认为这一战王府很难取胜,所以才不敢接这活吧?”

“朱浩,你要量力而行,凭什么认为有你帮忙出谋划策,王府兵马就能荡平匪寇?若是出了岔子……那你说的益处就会变成弊端,王府上下要增添多少孤儿寡妇?连令尊,好像也是平盗寇时殉国的吧?”

唐寅说话态度看起来坚决,但其实留有余地。

这点口气上的变化,朱浩还是能听出来的。

朱浩道:“我说过要以王府自身力量对抗盗寇吗?”

“嗯?”

唐寅又愣住了。

朱浩续道:“盗寇本为乌合之众,从来都不敢跟官府正面抗衡,怎就跨省骚扰湖广地界?分明是未将我湖广三司衙门放在眼里。”

朱浩特别强调“三司”。

已不单纯是说湖广都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为湖广还有行都司。

唐寅道:“你是想……让黄藩台帮忙联络本省兵马,协同作战?”

朱浩笑道:“还是唐先生明事理,其实呢,黄藩台文治方面卓有建树,但武功呢就差了那么一点,现在黄藩台马上要入朝当户部侍郎,咱大明的户部侍郎很多时候都要清理边政,没点军功榜身的话,到西北治理军饷,会陷入被动,处处受制于人。”

唐寅眼前一亮,对朱浩有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你小子制定计划时,居然能想到未来黄瓒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去宣府治理军饷,还想到他没有军功会在宣府受制于一众兵头,所以笃定黄瓒为打响知兵的名头,会协同剿匪……我咋就没想到呢?

“况且从江西流窜至湖广地面的贼寇,看起来声势浩大,但仍旧只是乌合之众,地方上根本无须抽调太多兵马,反倒应该担心贼寇得知湖广各卫所大军集结,抱头鼠窜……”

朱浩顺势引导。

唐寅恍然,随即皱眉:“是这么个理儿,但朱浩,黄藩台难道就不担心,地方上整兵半天,靡费诸多军饷,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浩笑道:“所以就需要设下诱饵,让贼寇想跑也跑不了。”

“诱饵?”

唐寅发现朱浩看过来的目光不善,蹭地从长凳上站起,“你是说我?”

朱浩小脑袋上下晃动。

唐寅瞬间感受到朱浩献策时那满满的恶意。

“唐先生,你先别忙着拒绝,我可这都是为了你好。”

朱浩突然严肃起来,“你想那贼寇为何突然流窜至江北,专门挑安陆骚扰劫掠?你以为他们是想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吗?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宁王想让兴王府上下知道与其作对的下场,让这边知难而退,把你放还。”

唐寅闭上眼:“你说的这一层,我之前也有考虑,就怕盗寇在地方上没引起什么骚乱,却令我在兴王府难以做人。”

朱浩对唐寅的觉悟很满意。

至少你还能看清楚局势。

宁王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让有心人觉得,正是因为你唐寅在兴王府,所以贼寇才会直奔安陆州而来。

到时你这个当事人为了日后贼寇不再来袭扰,为了兴王府以及安陆地方百姓的安宁,肯定不好意思继续留下来。

如此宁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朱浩道:“那就是了,王府中最不怕战之人,该是唐先生你才对。此等时候你更应该向兴王府展示,为了遏制宁王野心,你不惜以身做饵,引诱贼寇来犯,配合地方兵马,一举将贼寇剿灭,帮兴王府立威,也让宁王对你恨之入骨……只有这样,兴王才会将你当成心腹。”

“这……”

唐寅听明白了朱浩的意思,但还是很犹豫。

主要原因是他一介文弱书生,还是个半百老头,朱浩居然挑唆他去带兵打仗?

如果他一直治军还好,问题是安陆地界的兵马由兴王府仪卫司、地方卫所和州县巡检司组成,各不统属,一个老学究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别到最后,狼叼走了我这个诱饵,自身却毫发无损吧?

“唐先生,你给句准话吧,要是你不顾安危来做这件事,我会帮你出谋划策……放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可以跟新任赣南巡抚王中丞取得联系,让他想办法断掉匪寇的后路,形成一个关门打狗的格局。

“盗寇打破的不止兴王府和安陆一地安宁,更是针对黄藩台这样曾在江西任职、跟宁藩势成水火的官员,所以击退盗寇不单纯是兴王府或安陆州之事,更是所有心怀正义的仁人志士的愿景。

“就连王中丞,他到任江西后,也急需军功立威,先生难道还担心振臂一呼各方不予响应?”

朱浩继续鼓动唐寅。

越说,越显得好像这件事天时地利人和均在握,只要唐寅跟兴王府主动站出来挑大梁,大事可成……

唐寅眯眼望向朱浩:“你小子胸有韬略,但所施计策总带着一股邪性……若将来步入仕途,只怕不是个为民请命的铮臣。”

朱浩没好气地道:“你直接说我以后当了官是个奸臣呗?”

“奸臣谈不上,可能是权臣吧。”

唐寅头抬起,双目朝天。

朱浩问道:“那你接受还是不接受?”

唐寅摇头叹息:“我有选择的权力吗?如果我还想在兴王府立足,在名利场上有所作为,我就没有任何退路……其实我也想为大明、为百姓,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唐寅仕途不顺,居然还想着为国为民?

朱浩很想说,唐先生,咱做人能不能别这么假?为自己就说为自己,搞得那么大义凛然是为哪般?

朱浩道:“既如此,那咱就赶紧跟苏东主取得联系,他那么会算计,肯定会核算商路被截断将蒙受多少损失,必会第一时间向黄藩台陈述利弊。

“至于王中丞那边,可能就要用到唐先生跟他的私交了,去封信,道明宁王谋反之心昭然若揭,此番湖广盗乱也是宁王阴谋,愿与其里应外合共破贼军……”

受到朱浩言语蛊惑,唐寅听策的时候竖着耳朵,好似一头狼一般,两眼放出精光,建功立业之心充斥胸臆。

第293章 大计方针

方针制定好,剩下就是具体落实,其中最关键之处是如何让一向低调、与世无争的兴王府,接受跟地方官府一起剿灭盗匪,并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就需要唐寅发挥作用。

他必须要跟兴王府表明,在这件事上他有十足的把握,把他跟王守仁的私交,湖广左布政使黄瓒的立场,以及地方官员的反应等分析个遍,让兴王知道可以借助这次剿灭匪寇一举奠定兴王府的威望。

朱浩把一切交代好,唐寅心中有数后便马不停蹄、趁着午休还没结束去找张佐,商讨策略。

张佐很惊讶。

先前见面时,唐寅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样。

结果转眼间就像变了个人,提出的策略非常激进,却又非常符合张佐的利益。

“唐先生,您觉得,积极备战,主动出击,对王府而言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会不会出岔子?”

张佐请唐寅出谋划策,是想让承奉司在应对“防盗”上能占据主动。

可防盗归防盗,没说要出兵啊。

你上来给我出了这么个主意,你让咱家很为难知道不?

唐寅义正词严:“贼寇不过是流窜过省,到湖广后人生地不熟,本地又没有大股盗匪接应,必然会以完成宁王嘱托为第一要务。我们只要适时向外界散播谣言,说我已向兴王请辞,避居城外荒野,他们就会如闻到血腥的鲨鱼般加速赶来……到时各方兵马协同,将其一网打尽!”

这就是朱浩制定的战略。

唐寅以自身为饵,主动离开城池,让盗匪觉得他已被兴王府驱离,随时可能远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抓紧时间赶路,以便逮住人,好到宁王那儿邀功,届时伏兵尽出……

张佐惊叹:“要说还是唐先生有勇有谋,此计一听可行性就很高,如此请唐先生跟咱家一同去见王爷,言明后由王爷定夺。”

……

……

张佐不想打仗,涉及统兵作战他压根儿就不懂。

可他却清楚一件事,只要涉及战事,承奉司掌控王府府库,到时肯定得由他来推动,袁宗皋主导的消极避战计划就将报废,就算他张佐不知兵,但有唐寅这个“疯子”般敢拿自己充当诱饵的名士可问策,那他还怕什么?

打仗又不是让我这个身娇体贵的太监冲锋陷阵在前,我躲在后面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等张佐带唐寅去跟朱祐杬见过,唐寅把自己的计划,涉及宁王府的阴谋,还有王守仁、黄瓒、地方卫所、州县兵马相互配合之事一说,朱祐杬忍不住吸了口凉气。

计划如此完备,让朱祐杬感受到,唐寅不像是开玩笑。

张佐道:“王爷,其实老奴最初也不支持主动跟盗寇交战,但唐先生言之在理,咱兴王府在朝中没什么名望,若是能借助打压宁王,在朝中树立起正面形象,或能得到朝中重臣支持,尽量避免朝廷选宗室子入宫读书之事发生……”

这事上,张佐自然站在唐寅的立场上帮忙说话。

朱祐杬最怕出现的情况是什么?

不是朱厚照有儿子,那是天命,改不了。

他怕的是明明皇帝没儿子,非不按照大明道统把储君之位留给兴王府,而是仿效前宋在宗室中选拔“养子”,入宫培养作为储君,那就太让人憋屈了。

之前朝中大臣最支持的方案便是养宗室子,只是被皇帝和太后给否决。

大臣们的意见是国有储君,才能杜绝藩王滋生野心,安定社稷人心,本身没错,他们总不能说,陛下您现在没儿子,为了朝廷安定,把您的叔叔或是堂弟立为储君吧。

不合适!

大臣们只能提议养过继子。

而正德皇帝却觉得,我现在还不到三十岁,你们凭什么觉得我生不出儿子?而且皇帝身边那帮奸佞,诸如江彬、钱宁、许泰之流也不允许养宗室子这件事发生,然后就没了下文。

为了让朝中大臣觉得,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所在的兴王府,有为国为民的担当,能给大明带来安定,借贼寇人头立威正当时,也可一举赢得朝中文臣武将之心。

“会不会……太过冒险?”

朱祐杬不自觉往旁边看了一眼,这才想起袁宗皋未列席会议。

此等涉及王府战略方向的大事,他还是习惯询问两位长史张景明或是袁宗皋的意见,而眼下能给他出谋划策的只有袁宗皋。

张佐叹息道:“王爷,老奴想过,若是一点险都不冒的话,很难赢得人心。其实老奴也想跟袁长史好好商量一下,拿出个最佳解决方案,但袁长史一向主张王府应保持低调,不能出风头,想来不会支持……”

张佐名义上是在讲述利害得失,但其实是跟朱祐杬说明,你别找袁宗皋问策,他铁定不支持跟贼匪硬碰硬。

他什么脾气,我知道,您也知道,那就是个懦弱中庸、极度保守的老儒官……

唐寅看到朱祐杬点头,心中平添几分底气。

张佐提及袁宗皋态度,也是朱浩方略的一部分,由唐寅来说不合适,只有张佐这个深受兴王信赖的王府家奴,提出袁宗皋的态度偏向中庸守旧,兴王才会接受……反之,要是你唐寅主动提出,别人会觉得你是在跟袁宗皋竞争,恶意污蔑对手。

“可王府上下调度,始终要听取袁长史的意见。”朱祐杬说这话,表明他已倾向于唐寅的计划,支持积极备战,主动迎敌。

王府没多少兵马,但贼寇也没多少,难得的是王府仪卫司下辖都是精兵,日常训练未辍,弓马骑射都过得去,更重要的是装备精良,跟一群乌合之众对战,对方还是长途奔袭,穿州过省……

赢面很大啊。

就算不胜,也要把兴王府不畏难怕事,敢跟贼寇交战的决心和勇气表露出来,战局不利时大可把兵马撤回州城,就不信贼匪还能攻陷城池不成?

张佐道:“王爷最好先定下方略,再去找袁长史商议……就怕袁长史强烈反对,无法成事。”

在这件事上,张佐有些着急。

他很怕朱祐杬见过袁宗皋后,被其一套大道理说服,那计划将就此搁浅。

唐寅则表现出一副中立的态度,语气笃定:“只要是为王府的利益着想,在下并不认为袁长史会阻挠,或许还会积极出谋献策……在下愿意供兴王与袁长史驱驰,为荡平匪寇尽一份绵薄之力。”

张佐好奇地侧头打量。

你唐伯虎真够可以的。

让我引你来见兴王,你却说要听从袁宗皋的吩咐,难道要临阵倒戈?

本来他心中略微有些不满,但仔细一想之前袁宗皋核算王府账目时,唐寅与之对着干,暗中帮自己做了不少事,以其睿智岂能看不出已没法改换门庭加入袁宗皋阵营?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