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173章

作者:天子

或许公孙夫人觉得,连大名鼎鼎的唐寅都认为朱浩可以,那应该就可以吧。

不然为何朱浩能在王府中当伴读,还能得到那么多人欣赏?自家丈夫未来的前程,甚至是以后家里老小的吃饭问题都需要这个少年郎来保证呢?

“尽量,尽量。”

朱浩在短暂沉默后,选择了一种相对敷衍的方式回答。

你要向我求教?那行啊!

除非你拜我当先生,否则我只是礼数上敷衍你一下,别想让我对你搞什么悉心栽培,你又不是我的弟子,甚至也不是我的同窗好友,我没有义务在保证你们一家人吃饭的同时还要教授你学问,那不是我的义务。

……

……

快到城门时,马车再次停了下来。

公孙衣夫妇俩换乘回自己的马车,此时车厢里只剩下朱浩和唐寅。

唐寅见朱浩想要说什么,连忙摆手:“别提,也别说,我不想跟你多费口舌。”

朱浩瞄了老小子一眼,这家伙总是“你小子”挂在嘴边,好像别人不谙世事,但真正不懂事的是你吧?

你不想跟我白费口舌,就好像我稀罕跟你说话一样。

“停车,我要回家。”

马车进城后走了一段,朱浩看了看窗外,冲着车夫喊了一声。

马车旋即停下,朱浩直接从车辕旁跳下去,唐寅看过来的目光中带着一抹悲凉。

那是一种技不如人的挫败感,伴随着一种人生寂寥的荒诞,或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朱浩的出现,一次次打破唐寅的固有认知,这时候的他差点就要对天感慨“既生寅何生浩”,他也感觉到自己的人生际遇随着认识朱浩而就此改变。

……

……

公孙衣决定苦心钻研科举之道,准备参加乡试,一举考取举人,王府学舍再次恢复唐寅单先生的模式。

八月底九月初,生活异常安宁祥和。

不那么平静的则是边关形势。

这天朱祐杬把王府中几名重要属官召集在一块,商讨朝廷事务,看起来极为慎重。

作为幕僚的唐寅赫然在列,而且就站在朱祐杬书桌旁,这本是王府长史站的位置,属官们只能靠边站。

“……袁长史来信,说已完成职务交接,正在返回安陆途中,估计再有个十来天,他就将返回王府。”

张佐先把“好消息”告诉在场众人。

几家欢喜几家愁。

袁宗皋的回归,意味着已经翻篇的王府格局,可能会恢复旧貌。

在这半年时间里有过的改变,不管好的坏的,都会随着袁宗皋重新回到王府而打乱,再一次重新洗牌。

唐寅没什么表示。

虽说袁宗皋回来,对他身份地位和话语权的影响最为直接,但始终他进王府是袁宗皋一手推动,即便是为了报答袁宗皋的知遇之恩,他也没理由在人前表现出失落和紧张的样子。

“再者,朝廷之前造望远镜的二千两纹银,已送至安陆,派来监督此事的本该是工部主事,但咱家见到的却是御用监的李某人……此人拿出一张收条,让我们签下收一万两纹银的收据,才肯将二千两银子转交,咱家告诉他,已上奏提出收到纹银与御旨中数目不符……

“李某人对王府一番威胁,咱家派人抄了他的后路,他才急忙带人逃离,银子已运进王府,只是如此一来,恐会跟朝中奸佞结怨。”

这是第二个消息。

涉及之前造望远镜款项交接问题。

兴王府提前做出决定,不能在朝廷划拨银子一事上吃亏,帮江彬、钱宁这些小人背黑锅,收到多少就是多少。

张佐讲述的情况有些笼统,没有说如何去抄那个“李公公”后路将其吓唬走的,但也说明朝中奸佞一边想中饱私囊,一边却想把贪墨的罪名往兴王身上安。

兴王府据理力争的结果,就是跟朝中宵小结怨。

在场一些王府属官都是胆小怕事之辈,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兴王府跟朝中佞臣结怨,他们想的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刻都觉得兴王府惹了大麻烦。

张佐道:“陆先生,不如说说您的看法?”

唐寅正色道:“朝中奸佞横行,兴王府需激浊扬清,如此才能在朝中清流以及民间赢得好名声,不失兴王府维护朝廷公义之本色。”

很多人暗中嗤笑。

你唐寅真是不怕事。

可好像最初跟兴王殿下提出不管不问不作为建议的那人也是你吧?现在却在这里装清高?

朱祐杬道:“本王已派人问过袁长史意见,以他之意,对王府所为大为赞许,认为理当如此,不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折中和委蛇。朝中奸佞本就视王府为仇敌,也不差这一件事。”

本来朝中小人都是皇帝栽培出来的。

他们自然不想让皇位旁落兴王府,对兴王府的打压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这些人的挑唆和暗中使绊子,本身皇帝对兴王府并没多少兴趣。

典宝正杨秀最看不惯唐寅,觉得唐寅抢走本该属于他的风头,板着脸道:“兴王,还是那句话,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啊。”

朱祐杬抬手打断杨秀的话,意思是此事不许再提。

张佐继续道:“另外……兵部公函下发各地,说是今年以来,鞑靼小王子已派出数万精骑叩边,八月中,增兵十数万,自花马池进犯固原,联营七十余里,我三边将士皆固守不出,鞑靼劫掠城堡、边民屯田等,陇州、洮、岷等地皆有所扰。

“另北方有兀良哈等部族协同滋扰马兰谷等地……陛下已下旨出兵,并命令各地增派兵马、粮草等支援九边各处。

“王府也准备筹备钱粮协同,不知诸位有何意见?”

正德前期,鞑靼几乎是每年都要侵犯大明边疆,九边皆以固守的态势迎敌,敌人来了一概龟缩不出,敌人撤了也不追击。

但到了正德中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转变,鞑靼人犯边的次数明显减少,一切便在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好战分子,九边武将要得皇帝青睐就得靠军功,所以主将主动出击或者追击的事情时有发生,鞑靼寇边每次都会折损大批人手,得不偿失之下,自然有所收敛。

今年边关形势再次变得危急,皇帝肯定要有所动作进行回敬,王府调拨钱粮支持,唐寅没有任何意见。

他不过是幕僚,这种“随份子”的事只要兴王自行决定便可,问属下意见更多是走个过场,或者是问问应该“随多少礼”的问题。

张佐见没人说话,笑着道:“之前王爷已决定为朝廷捐银二千两筹造望远镜,但朝廷既然拨款了,如今便以这二千两作为军需之用,诸位同僚不会有意见吧?”

张佐在督造望远镜一事上,贪是贪了点,但办事能力还是有的。

“也好。”

杨秀率先表态。

众人俱都点头,看起来没多少意见。

张佐道:“既如此,那有何事,便等袁长史回安陆后再行商议,诸位同僚可不能有丝毫懈怠,如今朝廷正是多事之秋,王府又开罪朝中奸佞,只怕有人暗地里对王府不利。”

……

……

王府又要向朝廷捐献钱粮物资。

这事跟朱浩没有关系,他从望远镜生意上赚到的钱,没人让他吐出来。

不过最近,朱浩回家后总是感觉一丝异样,一些看起来不太“正经”的女人时常进出家门,确定他某天回来还会聚集在家门口偷偷瞄上几眼,然后纷纷掩口偷笑……带着满满的“恶意”离开。

“娘,那些都是什么人啊?看起来很眼生。”朱浩皱眉问道。

朱娘摇摇头没对儿子说什么,旁边李姨娘开口了:“也不知最近怎么了,总有媒婆喜欢到家里来,非要给你说亲,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十一二岁姑娘的人家,甚至世家大族都有,真是活见鬼了!”

朱浩有些奇怪:“是吗?我成香饽饽了?娘准备给我说一门婚事?”

朱娘见实在瞒不过,低声解释:“也不知是谁在传扬,说是朝廷要选秀女……各地都要遴选十岁以上少女往京师,以至于城里城外人人自危,大户人家纷纷挑选女婿下婚约……

“小浩,你爹是锦衣卫百户,又在王府中读书,他们才会留意你,但你放宽心,娘不会轻易许诺婚事,你毋须为此等事分神。”

第223章 竞争和共存

朱娘对待儿子的婚姻大事,还是很慎重的,不会这么早就给儿子许下婚约。

朱浩如此也就不用太过担心突然多出个“未婚妻”什么的。

婚姻这东西,朱浩觉得还是感性一点好,就算不能完全恋爱自由,至少也不能仓促在幼年时便定下亲事,就算小姑娘长得再标致,难保长大后不会成为歪瓜裂枣,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嘛。

“也不知皇帝老儿怎么想的,突然选秀女,这不是让有闺女的人家惶惶不安吗?”

李姨娘自己有闺女,虽然没到婚配年龄,但谁敢保几年后皇帝不会再来这么一出?所以她很担心这种选秀女的事成为常态。

朱浩却知道,皇帝多半没下这种命令,所谓的选秀女,不过是皇帝身边一群奸佞在捣鬼,不知被谁放出一点风声,吓得民间赶紧婚配,骂名也就落到朱厚照身上了。

但也保不准。

朱厚照在宁王之乱“亲征”时,真有过大肆强抢民间女子的恶行,这点倒没冤枉了这个胡闹的皇帝,先不说其中是否有史家污蔑的成分,但朱厚照好色是确定的,男色、女色兼收,还搞出很多致民怨沸腾之事,豹房也确实存在。

或许朱厚照还觉得女人跟了他是一种幸福呢?

当皇帝的,强抢民女的时候,一定不会认为这是对民间秩序的破坏,恐怕更多觉得这是对百姓的恩赐。

“小白没事吧?”

朱浩望着里面正在忙碌准备晚饭的小白。

朱娘道:“问过她,家里没给她张罗亲事,应该没什么吧。”

这说明一个问题。

民间选秀女,真正担心的还是大户人家,至于温饱线上挣扎的普通民众则没心情在意那个,闺女不去选秀女也吃不饱饭,将来为了嫁人还要搭上一笔嫁妆,不见得能找到好人家,反而是家里的累赘,遇到天灾人祸什么的活不活得了两说。

真能选上秀女,说不定还能“一步登天”呢。

这就是不同阶级对待相同政策产生的认知偏差,对待朝廷政策如此,对待其他的人情事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朱浩突然发现自己脑袋瓜不知在想什么。

跑大明来搞哲学研究……

吃饱了撑的!

当然,明白风土人情还是有必要的,就当是研究民风民俗,为将来可能的治国安民做理论储备。

……

……

王府里。

对于什么皇帝要选秀女之事,压根儿没产生一丝一毫波澜。

也可能是王府的消息渠道更为广泛,知道这不过是谣言,再加上有兴王府撑腰,也不怕地方官员敢把在王府供事之人的家眷拉去选秀女。

朱浩上课时仍旧在看书,不过这几天他已没前些日子那么入迷。

也是书看得多了,发现很多所谓的“珍本”根本用不上,说是增加知识储备,可问题是……大明书籍基本都不是科学著作,也不带任何文学色彩,可读性近乎于无,全是一堆研究四书五经好似教辅一般的东西,理学为基础,很多都是研究前人在研究什么,然后研究前人研究的研究……

看上几本,或许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悟,可看多了,就有一种画蛇添足、千篇一律的感觉。

更可甚者,很多人对于同一个人同一种学问的研究,也会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而且前后的研究也会自相矛盾……

总的来说,知识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如果阶梯是横着摆的,还摆在大路上,那我为什么不走路而要走这些碍事的梯子?

朱浩希望看到的是这时代有关科学方面的著作,可惜少得可怜。

儒家文化已经把儒家的底裤都给扒光了,对别家文化一律排斥,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如此一来大明统治阶层全是一群书呆子,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指望一头扎在故纸堆里的书呆子治国,只会搞什么权谋斗争,对于能让社会进步的事情……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排斥,理由就是跟儒家文化不符。

朱浩有时候会想,自己要不要出几本书,有关科学的,就算一时不为世俗所容,至少也为人类进步提供一点向上的阶梯。

再仔细盘算……

还是等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再说吧,这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没有任何意义,科学知识就在肚子里,谁也偷不走,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足矣,一个八岁孩子想著述立传……

吃饱了撑的。

老子还要多活几十年呢,除非老天后悔把我带来大明,一个雷把我劈死,早死早超生。

……

……

袁宗皋正在返回安陆的路上。

王府为迎接袁宗皋回归开始做准备,可对于王府中读书的几个孩子来说,袁宗皋回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袁宗皋回来等于是多了个没事就来学舍盯着的“教导主任”,学习的自由度直线下降。

连朱浩都觉得,身边多个“火眼金睛”的老狐狸,还不如保持现状呢。

要说能从他身上发现秘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