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171章

作者:天子

朱浩道:“不算熟,去年秋游时,跟公孙夫人见过一面,当时我就称呼她为师娘……你定是奇怪为何我可以随便说话吧?我一年前就在她心里种下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形象,一个快要当母亲的人,看到孩子自会发自内心喜欢。”

唐寅差点气出内伤来。

臭小子又教训我?

“倒是陆先生你,该早点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了……如今生活稳定下来,难道不打算续弦?想心有归所,本地成家立业是最好的办法,如果续弦为你生下儿子,你这一辈子是否就多了个希望呢?”

朱浩这算是引导唐寅。

众所周知,唐寅一辈子没儿子,早年曾有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奈何家道中落,弘治己未年会试后更是断绝官场前途,这样的人后半生注定孤苦无依,即便有个女儿也嫁在外,无暇照顾。

这时代男人有没有儿子,精神面貌截然不同。

唐寅眼神中先是流露出感慨,随即瞪了朱浩一眼:“与你何干?”

一个小孩子,居然教育我晚年成婚,再生个儿子?

你小子管得可真宽啊。

朱浩笑了笑,低头继续看书。

唐寅道:“那你呢?你现在家境应该不错吧?你娘就没帮你,在安陆本地许下一门婚事?找个大户跟你联姻?你马上就要参加科举了,若是能跟本地大家族的闺秀结成秦晋之约,对你科举也是有帮助的。”

朱浩笑嘻嘻道:“我娘可没那么古板,更没想到这一层。再说了,我将来注定不凡,只是在安陆本地找个人家联姻,那不是亏待我了?”

“切,你懂什么?”

唐寅又在装老炮,一脸嗤之以鼻。

朱浩道:“我不懂?那陆先生看到人家成双成对,作何感想?心中不好受吧!”

唐寅很无语,不打算跟朱浩继续坐一块儿了。

不过突然想到朱浩坐下来说的那句话,“秀恩爱死得快”,真是一句让老光棍听了心里非常舒服的吐槽啊。

这话朱浩是说给谁听的?

故意在我面前说出来,是想安慰我?

本以为他什么都不懂,这一走过来,开口说第一句就埋下伏笔啊。

你小子……

算你狠!

“陆先生去哪儿?”

朱浩见唐寅起身拍拍屁股准备走人,不由问道。

唐寅道:“我四处走走,看看附近还有什么光景可瞧,平时甚少出来游走,若是能打一两只猎物,在这里野炊一番也是极好的。”

朱浩笑道:“还是别了,这里野草连天成片,秋燥风大,起了火头可不好收拾,想吃烤肉不如回城里吃。”

唐寅不理会朱浩,径直往远离营地的地方走。

……

……

朱四骑马半天,越发熟练。

最后骑马一路小跑到了朱浩面前,勒住马缰,定在朱浩身前不远处,略显得意:“朱浩你看,我会骑马了。”

“不错,不错,如果能学会射箭就更好了……弓马娴熟也是你必备技能之一。”朱浩笑着称赞。

陆松等人过来,正好听到朱浩的话。

陆松为朱四学骑马之事,忙前忙后,此番骤然闻听此言,心说还要教骑射?这也太难为人了吧?

不过转念一想,若是朱四将来真有机会问鼎大宝,骑射不就是必备技能么?如此要求一个大明“皇储”,好像并不过分,甚至是必须做到的。

陆松明白朱祐杬的苦心。

一边希望儿子学业有进步,一边又希望儿子能在弓马骑射方面有建树,文武双全,这是把儿子当储君培养啊。

朱浩居然跟朱祐杬有同样的心思,二人在教育朱四的问题上,居然想到一块儿去了。

“好了,先下马吧,差不多该准备午饭了。”

陆松道。

朱四兴奋道:“那是不是我们可以蹴鞠了?”

一旁有侍卫过来,想把朱四从马背上抱下,不料朱四直接翻身下马,姿势极为潇洒帅气。

陆松道:“兴王没有限制世子的行动,接下来……世子想做什么,请自便!”

第220章 出路

城中。

朱万宏所住的邋遢院子内,手下小旗正跟他汇报有关兴王世子出城秋游之事。

朱万宏眼神朦胧,似还未从昨夜醉酒中清醒过来。

“……朱千户,是否要出城前去探查?”

小旗最后做请示。

朱万宏眯着一只眼,望着手下,语气不善:“兴王府派了大量侍卫前去护送,随时还可以抽调上百骑兵增援,我现在手下连十个人都不到,出城有何意义?

“不能靠近,也就不能探查具体情况,而一旦靠近便会打草惊蛇,引发兴王府强烈反弹……你告诉我,能做什么?”

小旗不由跟着着急。

明显现在朱万宏手下几人,心都往一处使,对当前境遇之恶劣感同身受。

“怎不是当初锦衣卫在安陆部属大批人手时遇到此等良机?若实在没辙的话,可以请您背后的朱家出人……”

小旗给出建议。

人不够,你可以向朱家借啊。

“朱家要是有那实力,也不会在此蹉跎二十载而无作为了,跟没脑子的人说话,就是没劲……行了,行了,到城门附近小心探查,他们几时出的城,几时回来的,报给我便罢,莫要再扰我清梦。”

朱万宏把手下赶走后,继续呼呼大睡。

……

……

朱四一行在城外玩得很热闹。

蹴鞠比赛在吃过午饭后开始。

仍旧是成年人跟孩子一起组建队伍,双方博弈很激烈,这次除了限制侍卫跟孩子间有身体接触外,不再限制互相进攻和防守。

朱浩没有上场。

在旁边看了一会儿,随后注意力又放到手中书籍上。

“出来玩,你还有心思看书?”

公孙衣终于让妻子到一边休息,自己过来坐在朱浩身旁。

朱浩笑道:“公孙先生陪师娘,还有心思管我看书?”

公孙衣笑了笑,脸上带着几分不舍:“我已跟内人商议过,等孩子出生后,就不再于王府供职,争取下届乡试能名列桂榜。”

朱浩点点头:“那就祝公孙先生马到功成。”

嘴上这么说,其实朱浩并不觉得公孙衣有那水平。

即便每天在家潜心读书,才刚考中生员也很难一届乡试便中榜,更何况公孙衣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到王府来教学养家,平时又喜欢偷懒,占点小便宜啥的……经过这一年时间相处,朱浩发现公孙衣的时文功底并不高。

甚至生员是怎么考出来的,朱浩都觉得其中有猫腻。

“那你呢?明年考县试,可有信心?”公孙衣知道朱浩要参加科举,目光中带着期许。

或是希望朱浩少年成名,那他作为挂名的先生,也觉得颜面有光。

“争取吧。”

朱浩回答很随意。

公孙衣看出朱浩潜心读书,不便多打扰,起身往远处去了。

……

……

这头公孙衣刚走。

唐寅后脚便凑过来问道:“凤元刚才过来跟你说什么了?”

朱浩道:“他说要参加下一届乡试,还说希望能一举中榜,我祝福了他两句。”

唐寅颔首表示认可:“年轻人有上进心是好事,我觉得公孙凤元是个读书的材料,可惜明年没有院考,不然的话……若是你能连过三考,与他同年参加乡试,那才有意思。”

正德十一年安陆本地的确没有安排院试。

朱浩望了唐寅一眼:“陆先生真的认为……他有机会么?”

“怎不可以?”

唐寅道,“今年科考,他的成绩便列一等,照理说来年秋闱机会很大,还是我鼓励他去努力一把呢。”

朱浩咋舌:“陆先生可真会坑人啊。”

唐寅没好气地喝问:“你怎么说话呢?我坑他什么了?”

朱浩道:“以他的才学,明年参加乡试,多半是陪太子读书,眼下他更重要的使命是养家糊口,这两年刚因为在王府做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你就让他去拼一把……就怕他遭受挫折,锐气尽失。”

这话本来没什么。

可仔细一琢磨,乃是朱浩对公孙衣才学的一种否定,估计唐寅自己也知道,公孙衣应乡试能力还有所欠缺。

“朱浩,别总以你的想法来揣度别人,年轻人不努力拼搏,难道跟你小子一样,明明你的才气远在公孙凤元之上,却连个县试都不参加?就为在王府中多混几年?当孩子,真那么有趣吗?”

唐寅情急之下,也算是实话实说。

平日不但唐寅会指导朱浩写文章,公孙衣写了文章也会求教唐寅。

哪怕唐寅真实教学生平堪忧,但作为南直隶解元,评判朱浩和公孙衣的文章优劣,这点能力还是有的,以他看来……公孙衣的确没资格当朱浩的先生,写文章更是如此。

一个才气和文章都在秀才之上的孩子,为何要一直留在王府读书而不去参加科举?这也是唐寅最初推举朱浩去参加县试的根本原因。

朱浩道:“陆先生,不是我不想参加科举,而是以我的年岁,参加科举意味着提早进入名利场,一旦进入仕途,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你的才华和能力,而是看资历和背景,请问我拿什么去跟那些老学究争?

“一旦我写出的文章不合一些老前辈心意,而他们又心生妒忌,对我大肆攻讦,请问我一介稚子,有什么本事跟他们争?”

“这……”

唐寅无言以对。

“如果科举只是以才华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连陆先生自己不也是这名利场的受害者?你却推着我及早进场,却没站在我的角度,想我将来要面对的压力……那本不该是一个孩子应该承担的!”

朱浩讲述的道理很简单。

我长大一些去参加科举,哪怕只是十二三岁,也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不管取得什么成绩,即便有人妒忌,也不至于出阴招。

但来年我不过九周岁,你便让我参加科举,你也知道我的才学很好,那意味着我要面对千夫所指,那些才学不如我的必会认为我是出身兴王府,或是因为出身锦衣卫千户之家,或是父亲留下的荫蒙,再或是因为跟什么人有关系……林林种种……

那时人们会只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没人在意他才学到底怎样,因为没人愿意相信一个九岁孩子的才学比得过寒窗苦读几十年的老学究,最后的结果便是所有压力都要由朱浩独自背负。

他唐寅却可以落一个“举荐神童”的美名。

“再说公孙先生,你明知他为人碌碌,并无披荆斩棘求进之心,却鼓励他放弃王府大好的前程去参加乡试,或正是因为他是年轻人,那股拼搏的激情容易被你点燃,却不知自己最后只当是堆在书山下的一捧白骨。

“你让他在王府中一边教书养家,一边增加阅历,让他开始有为人夫、为人父的担当,积淀后再让他去拼搏,不好吗?非要让他现在就主动放弃后路?”

朱浩本来不想做评价。

公孙衣本就是生员,来年参加乡试无可厚非,年轻人有冲劲朱浩只能祝福。

可朱浩和唐寅都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孙衣去参加乡试,九成九要铩羽而归,为此公孙衣却要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得主动从王府离开,回家潜心读书……完全就是一种搏命不留退路的状态。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唐寅被朱浩教训,脸色不善:“他来年乡试不中,也可回来继续当他的教习,我可从来没排挤过他。”

朱浩道:“我知道陆先生并不是排挤公孙先生,才让他去参加乡试,你完全是出自一片好意,之前他回王府也有你推举之功。但你要想想,来年乡试不中,他已离开王府整整一年,那时世子课业,需要一个连乡试都没中的生员来教导?那时就算王府肯收留,他有脸回来?”

又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之所以现在公孙衣能留在王府混口饭吃,是因为朱四的学业仅限于四书五经的基础知识,不需要太高深的学问就能教导,可等过个一年,那时朱四估计也开始尝试写文章,需求的知识面不再是公孙衣能应付。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