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156章

作者:天子

但现在朱家明显要拿他学业做文章,那他就不得不有所动作了。于他而言,早晚都要参加科举,考个县试没什么大不了。

也就直接跟朱娘说明了。

朱娘和李姨娘听到这个消息,果然很高兴,但又同时带有隐忧。

朱娘面色迟疑地问道:“可你开蒙没多久,陆先生他……怎会觉得你有资格参加科举呢?都说十年寒窗苦读,你读书才一年多,就算再有天分,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这时候说操之过急,那四叔让我去参加什么文会的时候,你怎不觉得?

“娘啊,我的课业情况,最了解的人肯定不是朱家人,对吧?陆先生既是我的启蒙恩师,又负责教导我学问,每次让我写文章,交给他检查,难道他对我的学业水平不了解?以他的能力和见识,你觉得他会让我去做不符合自身能力之事?我在人前出丑,对他这个先生有好处吗?”

朱浩给出合理答案。

李姨娘惊喜地道:“夫人,浩少爷说得对,陆先生是什么水平?肯定不会揠苗助长的!”

朱娘释然点头:“那好,你要跟陆先生多出去见识一下……只是他身份需要严格保密,在本地活动真的没问题吗?”

朱浩道:“有兴王府撑腰,怕什么?难道宁王府的人敢在安陆地界生事?王府上下都清楚他的情况,本地知道陆先生真实身份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没见他有什么危险,总之我会跟陆先生好好做学问。”

……

……

对朱浩来说。

只要给朱娘一个理由,让朱娘看到他读书有进步,就不会为难他非要跟朱家人紧密联系的。

第二天回去读书时,唐寅又单独找到朱浩说明情况。

“……此事连兴王都惊动了,以张奉正所言,若你学问真的出彩,这两年就让你应科举,或者找门路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增长见闻。”

朱浩皱眉。

王府不但让他跟本地考过县试,正在备考府试的大孩子一起探讨学问,还要试着把他送去南京国子监?

“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

没中生员,自己去南京只能当例监。

不会是嫌弃我朱家人出身,而我又在王府立功不少,不好意思赶我走,换个方式把我给打发了吧?

第200章 跟班养成

蒋轮一行从京师回到安陆。

唐寅的好酒友回来,二人自然要聚一番,互诉别后衷肠,双方才学、见识、地位什么的有差距不要紧,只要有酒,对于两个酒鬼来说便已足够。

朱浩下午又是早早离开王府,他没有去戏班,而是去了自己在城里的实验室,这儿也是他的秘密工坊所在,专门用以制造银镜和眼镜。

“呼呼呼……”

朱浩还没进门,便听到棍子破空响。

关敬正在里面练武。

军户出身的关敬,有一身家传功夫,即便追随朱浩这个东家读书,学习技艺,但还是不忘练功。

此时小院内住了四人。

除了平时经常回戏班的关敬,其余三人分别是上夼村的李大根和李二根两兄弟,以及来自下夼村的闵斐元。

李家兄弟和闵斐元,都是十岁左右年纪,李大根年龄最大,已经十一岁,他跟弟弟学业方面并不拔尖,却心灵手巧,被朱浩拉来制镜。

至于闵斐元,其祖父曾中过秀才,家里有读书的优良传统,即便现在落魄为佃户,父母还是希望他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通过小半年时间相处,朱浩从十几个孩子中挑选出眼前三个还算称心如意的人才。

当然别的孩子也没被赶走,都留在城里读书和学本事,之前朱浩偶尔会去上上课,其余时间则安排在琉璃工坊当学徒。

工坊被朱家接管后,这些孩子暂时“失业”,朱浩便给他们请了个老夫子专门教识字,然后自己找书坊印制了一批数学和自然教材,朱浩手把手地从最基本的加减乘除教起,同时让这些孩子了解一些最简单的动物、植物和地理知识。

“东家来了!”

闵斐元喊了一声。

关敬停止练功,跟几个孩子一起到门口迎接。

朱浩进来后,问过他们学业情况。

“东家,我们已经学会认一千五百字,一百以内的算数也没任何问题,其他同学正在学习你编写的《自然》,我们全都会了,平时在这边没什么事情做,能不能你不在的时候,让我们帮你涂镜子?”

李大根向朱浩发出请求。

朱浩每次制造银镜和眼镜,都一再嘱咐必须等他过来,在他亲自指导和监督下,由李家兄弟帮忙,若是朱浩不在的话材料一概锁起来,试剂也是现配现用,主要是防止这些孩子不懂行,不知道其毒性,危及生命。

朱浩道:“我们做那些不用赶工,没必要把太多心思放上面……我这是为你们的安全着想,那些东西有剧毒,不保管好很容易出问题。”

闵斐元问道:“像砒霜一样吗?”

几个孩子中,闵斐元长得唇红齿白,一副翩翩佳公子的相貌。论标致程度,比京泓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出身农家,但颇有小白脸的潜质。

关敬模样虽然也不错,但属于虎头虎脑的类型,本身他对于读书什么的也不太感兴趣,《三》、《百》、《千》学完就万事大吉,如今老夫子正在教授《论语》,他平时上课无精打采,反倒是朱浩编写的《自然》看得进去。

李家兄弟更多是憨厚和诚恳,他们手艺活极好,似乎不善言辞的孩子才能专心做事,而闵斐元虽然读书有天分,如今已经读完四书五经,却笨手笨脚,没有当工匠的天赋。

“走,帮我去进点货……还是老规矩,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店铺……关敬你来赶车!”

朱浩这次带着马车过来的,但抵达地方后车夫已离开。

今日他要跟几个孩子去“进货”,但并不是进有关制造玻璃镜的材料,而是朱浩要搞别的研究。

马车上。

关敬赶车非常稳,小孩子家家的赶着一辆马车在大街上行走,挺碍眼的,不过关敬一点都不觉得别扭。

朱浩没有露面。

城里有认识他的人,被人知道行踪,或许会盯梢,尤其朱家还是锦衣卫之家,搞点跟踪什么的并不难,朱浩反跟踪意识一向都很强。

“东家,我爹让我问问,最近你是不是要排新戏?之前排的几出戏,看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东家不是说回头还要到各地演出么?”

关敬在朱浩的实验室里,就是个“工头”。

朱浩把关敬当成一群孩子的头领培养,可关敬跟那些孩子不一样,他觉得自己以后的主业应该是继承父亲当戏班的武生,哪怕不是乐籍,也能靠这个吃饭,甚至成婚生子,养家糊口,所以对于当孩子王兴趣不大。

至于村里的孩子,则要跟着朱浩读书识字学手艺,农庄那么多孩子中间,一心跟朱浩读书走科举之途的,只有闵斐元一人。

朱浩从闵斐元的名字就知道,闵家不是一般的草根家庭,舍得让孩子读书并为之付出,不急于让孩子下地干活补贴家用,这便是诗书传家的家庭传统观念所致。

朱浩靠在马车车厢后背上,百无聊赖:“不着急,我的新戏本还没写好,唱腔什么的也要斟酌一二,要有新意……往后我还打算让戏班到武昌府、长沙府这些大城市走一圈,算是巡演吧。”

“我去不去?”

关敬回头望向车厢,问道。

朱浩道:“你想去就去,不过最好留下来,出去奔波忙碌不如这里安定祥和……你爹估计也不希望你四处跑,我之前跟他聊过,若有机会,你还是走武举做官,毕竟你们家是军户出身。”

旁边闵斐元随口问道:“不是逃户吗?”

关敬马上怒目相向。

虽然关敬是朱浩指定的孩子头,但毕竟这些孩子都来自上、下夼村,两个村子就算不是一体,可孩子们进了城依然不自觉便抱团。

闵斐元以其远超同济的学习进度,还有不凡的见识和统筹能力,隐隐成为村子孩子的头。

关敬跟闵斐元的关系有那么一点微妙,像是在竞争,但其实没什么好争的,两人以后一个走文,一个走武,但都在朱浩手下做事,真要争的话就是争夺朱浩赐予的资源。

朱浩道:“西北不像中原之地,不要以本地军户的情况去妄加揣摩,小关即便要考武举,也要把书读好了,《孙子兵法》什么的多研究研究,回头我带个人让你们见见,可以的话……好好表现。”

朱浩把几个孩子留在身边,不单纯是想利用他们帮自己做事。

更是为将来着想。

若真走“从龙”这条路,朱厚熜身边不可能全都是一帮老油条,当然需要一些年轻人辅佐。

可满打满算,朱厚熜身边关系不错的,也就朱浩、京泓和陆炳三人,陆炳跟王府的关系不是朱浩和京泓可比,毕竟那是朱厚熜奶娘的儿子,人家自小生活在一起,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朱浩想要更上一层楼,获得朱厚熜青睐,必须要有一群同龄人跟自己并肩战斗。

毕竟同龄人之间才有共同语言。

王府中跟着吃饭的文官和侍卫,家里也有跟朱厚熜同龄的孩子,或许偶尔也会跟朱厚熜打过照面,有那么一丝印象,从而受到重用……但他们显然不可能为朱浩所用,就连陆炳也不会心甘情愿给朱浩当小弟……

所以说老大要找拥趸,还是从小培养好,这也算是一种“跟班养成计划”。

朱浩会在将来某个时间段,带朱厚熜跟几个孩子见见面,让他们培养一下感情,只有朱厚熜盖章定论,觉得某人是自己崛起于微末时的伙伴,才会在未来发迹后器重。

如果成年了,朱浩再将关敬他们引介给朱厚熜,那朱厚熜只会把这几个孩子当成朱浩的跟班,不会对他们托付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以皇室宗族旁支子弟的身份继承皇位,历史上的朱厚熜身边势力有多单薄,朱浩很清楚,正是因为那种孤立无助,才会让朱厚熜更多去任用兴王府出身的人,那代表着一同发迹、可以交心的信任。

……

……

新材料买齐全后,朱浩让关敬带着李家兄弟、闵斐元返回工坊,自己则步行回王府。

最近朱浩回家的次数比较少,也是因为他正在潜心揣摩下一步赚钱大计。

琉璃制品已告一段落,最大的收获不是银镜和眼镜,而是正式跟朱家分家,只是以老太太的性格,回头朱家一定会反攻倒算,接下来就要看是否有某种方法,让朱家顾不上搞这种无益的家族内部纷争。

不求你们家破人亡,但求你们无暇他顾。

“去哪儿了?”

朱浩刚进王府大门,还没等进西跨院,就见唐寅醉醺醺迎面走来。

上午课堂上就没见到唐寅的人。

本来唐寅就不太善于教学,这次蒋轮回来,好像有点原形毕露。

朱浩道:“我出去弄了点东西回来。”

“何物?拿来看看。”

唐寅打量朱浩手里拿着好像竹筒一般的物品。

那是朱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制造的一个望远镜,准备来日拿给几个孩子看看,当作玩具耍的。

朱浩把东西交给唐寅,唐寅拿在手上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随后朱浩示意让他放在眼前看看,唐寅这才无精打采把望远镜凑近眼前,这一看不打紧……吓得他差点儿把单筒望远镜丢到地上。

好在朱浩眼明手快,一把将望远镜接过。

“我说陆先生,我给你看,你别毁宝贝啊。”朱浩不满道。

唐寅这会儿酒都好像都吓醒了,随后再次把望远镜接过去,拿着向远处端详半天,这才满是惊讶地问道:“这是……谁给你的?”

朱浩撇撇嘴:“我从外面买的不行吗?”

唐寅没好气道:“就不能说句实话?这东西……市面上有吗?简直闻所未闻!”

朱浩道:“陆先生认识我后,闻所未闻却又见识到的东西太多了,也不差这一件……如果陆先生不能胜任王府教习的差事,不如跟兴王提请换人……别碍事,走开!”

第201章 妙物

唐寅发现,自己在朱浩面前的威望一步步降低。

本来挺好的,既是朱浩名义上的启蒙恩师,平时又对朱浩有教导之责,怎么搞到最后,良师益友成损友了?

这混得也太差劲了。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朱浩对他有“相救之恩”,加之有引荐他到兴王府之功,自己没法在朱浩面前装模作样当师长吧。

第二天上午,唐寅就在朱四手中看到了昨日朱浩拿到王府来的望远镜。

“快给我玩玩!我还没玩够!”

朱三在旁边大声对弟弟说话。

朱四把单筒望远镜死死地拽在手里,侧头往课堂门口看了一眼:“先生来了,不能玩了!”

朱三眼睛鼻子都快要皱到一块儿,以她刁蛮任性的作风,遇到好东西而不得……差点当场掀桌子。

唐寅则往坐在后排正打瞌睡,准备一上课就跟周公下棋的朱浩身上瞟了一眼,摇头轻叹,终于明白为何朱浩要把那东西带进王府。

“今日下午,你们的公孙先生就会返回王府,平时教学仍旧会交给他。”

唐寅带来一个消息。

离开王府两个多月的公孙衣,再一次被请了回来。

好像公孙衣就是双破鞋,没鞋穿的时候凑合着用,有鞋了就丢到一边。

换作别人,就算是王府也绝对不会给面子,这种奇耻大辱不受也罢。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