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151章

作者:天子

“这么贵谁买你们的罐子?走了走了!”

一群人跟着起哄。

刘管家急忙道:“不要听信外面的谣言,现在三夫人已跟朱家分家,从此后各做各的营生,而且她也不能再做这琉璃器皿买卖,看看这琉璃罐……天下间独此一份,不信的出去打听一下,这都能当贡品了,一两银子真心不贵。”

有托在旁帮腔:“是啊,是啊,听说京城都没这么好的东西,咱安陆这下要出名了。以后这恐怕要叫安陆琉璃才对。”

“对对对,应该叫朱琉璃……”

朱姓毕竟是皇姓,这马屁拍的姿势明显不对,这么犯忌讳的名字你也敢乱取?

不过随即就有人把话题岔开。

“走了!”

可不管推销琉璃器皿的掌柜、伙计和几个托吆喝得多响亮,前来参加发布会的顾客就是不买账。

“谁买谁傻逼。”

“还是去看戏吧,听说最近要推出新戏了……戏票买到没?”

“没买到,在这里买一个琉璃罐的钱,我都能坐前排听十场戏了,我买他家的破罐子干嘛?”

“穷疯了!”

……

一群人骂骂咧咧走出铺子。

刘管家想挽留,却发现无济于事。

“刘管家,这可怎么办?人都走光了!”下面的掌柜赶紧请示。

刘管家道:“可能是定价太高了……安陆这地方,地瘠民贫,就算有好东西也卖不上价,还是应该卖到省城或是南北二京去……赶紧回去通知老夫人,让她知道这边的情况,尽快拿出个对策来!”

第193章 远道而来

又是一年夏天。

朱浩一家搬家了,这次是搬回曾经的家。

宅子落在朱家手里半年,铺子惨淡经营不说,后院也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朱娘这次找人重新拾掇过,花园和水池梳理了一遍,屋顶捡了瓦,大门涂了新漆,窗户也都安上了琉璃,家具什么的也全都买新的。

把所有都准备好后,十天过去,一家人便高高兴兴搬了回去。

“还是家里舒服。”

朱浩在新做的大床上翻来翻去,高床软枕异常舒服。

朱娘暂且不用再装低调,终于可以给儿子体面的生活,准备的被褥全都是棉被套上好的绸缎料子,摸上去很光滑。

大明,商贾只允许穿布衣,与绸、纱、绢等绝缘,但对其他人却不限制。

朱娘虽然出来经商,但总归是朝廷钦赐节妇,丈夫曾是锦衣卫百户,勉强算得上是官家,这也算给母子生活带来便利,生活中没那么多限制,不至于说赚了钱能买得起好东西,还得锦衣夜行。

“小浩,快出来帮忙。”

朱娘在院门口招呼。

朱浩跑出房间,只见小白和李姨娘抬着两口箱子进来,沉甸甸的,里面装的全是金银之物。

现在名义上跟朱家分家,但还是不能把所有家当带回来,也不能什么都藏在外面,这次带回来的钱箱,里面至少有价值两千两银子的家当。

“放到地窖里,万一有歹人来,也好有个防备。”

朱娘对李姨娘小声嘱咐。

李姨娘往的是有地窖的房间,这个地窖是原先就有,入口在一排博古架后面,很是隐秘,这次翻新宅子时朱娘偶然发现,并没有惊动他人。为故布疑阵,朱娘又请人新挖了两个地窖,目前用来储放布帛等物,老地窖则用来藏钱。

随后朱娘把朱浩叫到堂屋,让朱浩为亡父安置灵牌,供上香火。

末了母子二人来到院子,朱娘问道:“听说最近你祖母正四处兜售琉璃器皿,但很不顺利……朱家会不会上门来找我们的麻烦?”

以往这些事,她基本不会问儿子。

但现在儿子好像有了预言的能力,每次涉及与朱家的纷争,朱浩都能准确命中,由不得她遇事不找儿子商谈。

朱浩笑道:“不会的,他们卖一两银子一件,就算在大城市卖得出去,可在安陆这小地方,除非是兴王府这样的豪门巨富,不然谁会买?估计他们现在正在寻思怎么把器皿卖到别处,无暇顾及我们。”

“一两银子……”

朱娘对朱家卖玻璃器皿的价格,感觉无语。

“娘,还记得之前我们跟苏东主做生意吗?我们卖他五十文一个,他都不肯买呢,说明他对于这东西的市场有着清晰的认知……估计南京这种地方,一个琉璃器皿的价格也卖不到一百文,朱家这是把咱给他的瓶瓶罐罐当宝贝,舍不得压价卖呢。”

朱浩一副看热闹的心态。

你们朱家觉得玻璃器皿很金贵,而且从没听说各处有人售卖,就以为能赚大钱。

却不知这东西华而不实。

虽然大明少有人造琉璃器皿,但问题是可替代的东西,价值也就那么回事,这东西可以卖高价,但能卖出去的数量相当有限,老百姓花几十文钱买个玻璃瓶、琉璃罐回去干嘛?盛水?用水缸不好吗?一碰就碎,还没有水缸结实呢!

透不透明的……当每家每户都要这东西来插花?关键就算有人用以插花,就没有别的替代品?便宜的陶瓷它不香吗?

“对了,小浩,昨天马掌柜前来通知,说苏东主已在往安陆来的路上,说是有重要的事情商谈,还点明要跟你谈……你若有时间,跟仲叔和于三他们一起去见见马掌柜,看看到底是什么事。”

朱娘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生意全是儿子做主,苏熙贵好像也只愿意跟朱浩谈。

朱浩笑道:“好的,娘,我知道了,如果娘要去的话,咱一起就是。”

“不用了,你多跟苏东主接触一下,对你以后为人处世大有裨益……现在咱有了家底,经商的事能放则放,一切都要以你的学业为重。”

……

……

朱娘把丈夫留下的铺子和房子拿回来,却不打算再开店做生意。

现在家大业大,干嘛要做那出力不讨好的事?即便街坊有什么有需求,她也可以在灾荒年布施,心安即可。

眼下她更愿意当个地主,安心过点平静的生活,不做生意也就不担心回头生意做大做强,又被朱家惦记上。

反正我现在什么都不缺,有银子就多买点地,安心收租过日子。

但朱浩给朱娘的定位,是要做大明“首富”。

跟朱家脱离,正是把生意做大的关键一步。

只有不被家族束缚,才可以把更多先进的东西带到大明,让其为家里赚钱,赚足够多的钱。

毕竟银子这东西不是科举当官就能获得的,大明官员俸禄是出名的低,朱浩没打算当贪官做蛀虫,而是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并以此来改变时代。

几天后。

苏熙贵果然亲临安陆州。

他到来后马上拜访朱娘,并在当天下午见到特地从王府请了半天假的朱浩。

“朱小当家,久违了,快过来坐。”

苏熙贵单独为朱浩设宴,乃是在半下午的时候,一脸恭维的笑容让朱浩看出对方是有事相求。

朱浩让于三先到外面等候,苏熙贵也把马掌柜等人屏退。

二人坐在酒肆二楼唯一的一张桌子前,面对十几道精美菜肴,朱浩琢磨开了,家里就算有钱,也不能每天都吃这么多鸡鸭鱼肉。

“小当家,咱动筷子?”苏熙贵笑意盈盈。

朱浩道:“苏东主客气了,咱有话直说吧,说完了再吃也不迟。”

“好,朱小当家并非迂腐之人,跟你做生意就是痛快,咱有话便直说……我来的时候,听说你们家作坊都交给朱家了?以后那几种镜子的生意……”

苏熙贵一上来便提出他关心的问题。

朱浩淡淡一笑:“不受影响。”

“哈哈。”

苏熙贵眉飞色舞,“就知道你有准备……那些东西能赚几个钱?琉璃碗华而不实,稍微受热就裂开,容易伤着人;琉璃瓶、琉璃罐也没多少用场,比不了上好的陶器花瓶;也就琉璃杯和琉璃瓦有点用处,但价格太高也卖不出去……给了朱家,对你没有任何影响,但我就是想得到你亲口印证。”

苏熙贵得到马掌柜去信通知后,以他的精明,怎会猜不到朱浩的用意?

把没有多大市场前景的玻璃器皿生意交给朱家,从朱家手上换得分家单过的权限,然后自己垄断银镜和眼镜生意,甩开膀子大干……

苏熙贵很清楚朱浩一家跟其身后家族的恩恩怨怨,自然坚定站在朱浩立场上考虑问题。

不单纯是为做生意,还因为他曾在朱嘉氏那里吃过瘪。

“再就是一件事。”

苏熙贵终于说到正题,“是这样的,本省布政使想给朝廷上贡一件宝贝,就是可以当铜镜用的镜子,但小镜子不行,需要大一些……”

朱浩立即明白过来。

黄瓒现在正在朝中四下打点,为之后入朝当京官做准备,与其讨好阁老、部堂,不如直接走捷径,就是给皇帝送一份天下独此一份的厚礼,造一面大的玻璃镜送去,皇帝看了一定会喜欢,到时必会有所提拔。

朱浩问道:“需要多大?”

苏熙贵笑道:“越大越好,这就要看小当家能造出多大的银镜……而且,最好一次造两面,你也知道,这东西在运送过程中可能会不太牢靠,万一出了状况,至少还有一面备用。”

考虑周到,连朱浩都觉得,黄瓒给皇帝送两面银镜的手段用得很不错。

朱厚照就是个喜欢新奇玩意儿的主,加上之前黄瓒官声不错,还有为朝廷贡献晒盐法的功劳,这次镜子送上去,皇帝一高兴直接提拔到中枢当六部侍郎的机会很大。

“不是不行……”

朱浩嘴上说得很为难,但脸上却满是自信。

苏熙贵乃是聪明人,当然知道朱浩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笑呵呵道:“也不白请小当家出力,您看这样可好……两面镜子,最好三尺见方以上,保底一千五百两银子,长或宽多加一尺,多给您五百两,最多三千两,您看如何?”

朱浩摆摆手:“造不了太大的,越大越容易碎裂,不是吗?不如就以二尺乘以四尺来算,七百五十两一面,你看如何?”

苏熙贵简单一算,这样才八平方尺,比本来九个平方尺小了一号,价钱却不变……

他笑道:“还是小当家你会算账,那就一言为定。不知几时能把镜子做出来?我也好早些让人往京师送去。”

朱浩想了想:“怎么都要十天半月……琉璃呢我有现成的,但工艺方面必须得考究,最好是边缘镶嵌金银和宝石,镜框是不是也得用上好的紫檀木?”

苏熙贵闻言眼前一亮:“要的,要的。需要什么只管开口,有缺的我高价买回来,或是从别处调运……小当家思虑真是周详。”

“那苏东主是回武昌,还是在此等候?”朱浩问道。

苏熙贵笑道:“就在此等候,之后直接去京师。在安陆小住几日,或许可以找唐伯虎谈谈诗画……小当家这是有别的事?”

第194章 终于等到你

苏熙贵是个聪明人。

或者说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而且他留在安陆还有个目的,就是看朱家的热闹。

朱浩点头:“若苏东主要在此停留几日的话,那有一事可能要劳烦相助,就是朱家万一找上门来的话,需要苏东主跟我提前对一下说辞。”

苏熙贵灿烂一笑:“朱小当家你有事尽管吩咐,我能力不强,但做事还算踏实勤恳,只要不违背大义,凡事皆可商议。”

……

朱浩跟苏熙贵吃一顿饭,敲定一笔一千五百两的大单,还把未来一段时间的供货形式做了约定。

对朱娘一家来说,明面上依然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暗地里却把银子赚了。

之前朱浩开设工坊的最大目的,就是制平板玻璃和凸透镜、凹透镜,质地不佳的才做成瓶瓶罐罐,等于说前几个月生产的精品玻璃已被朱浩悉数留了下来,转入城中的实验室储存,次货则全部留给朱家。

朱家自以为发现宝藏,却不知朱浩真正的生意并不是以数量取胜的各种琉璃制品。

朱浩之前大规模熔造玻璃时,已掌握比较成型的技术,玻璃用浇筑的方法取得的平板玻璃从平滑度到透明度都有差池,最好就是在浇筑的同时,把夹缝两边的金属板同时做冷却和提拉,一次成型,这样保证玻璃平整的同时,表面光滑度也很高,免去后续打磨抛光的过程。

技术已具备,后续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作坊,就能继续小批量生产,而城里实验室所在院子后院河边那片场地完全可以胜任。

现在朱浩的存货,能保证未来半年不需要生产就能向苏熙贵供货。

几种玻璃镜的销售,朱浩主打饥饿营销,东西多了价值就没那么大,还不如以质量和单价取胜。

……

……

朱浩轻轻松松把生意谈妥。

而朱家那边,守着大批货,后续还源源不断有新的玻璃器皿生产出来,却迟迟打不开销路。

“……老夫人,本地出售琉璃器皿,只有平时跟咱交好的两户军户人家,买了两个瓶子回去,赚了二两银子……后续连过问的人都没有,只怕这样下去,工坊要入不敷出……那么多匠人等着吃饭,还是赶紧把货运到外地贩售着紧。”

“或者,干脆降价销售吧。”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