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67章

作者:浙东匹夫

所以,只要刘国能愿意,加上过了两年他儿子现在也十一岁了,沈树人可以出面斡旋,让吴梅村开个恩,把刘国能之子也处理成候补的荫监生。

等稍微读两年书年纪到了、就转为正式荫监生,自己将来一定也会帮刘国能之子运作一个体面的文官,就像自己对郑成功一样仗义。

这个建议对刘国能的杀伤力绝对大,因为沈树人知道历史上刘国能就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想要向体制内靠拢、得到体面身份的人。

不然他殉国之前,也不会辱骂李自成:“我初与若同为贼,今则王臣也,何故降贼!”

可见刘国能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做贼那些年的履历,非常想要洗刷。可惜归顺后这些年来,大明朝就没哪个文官肯正眼瞧他的。

而沈树人非常细心,还强调给他儿子处理成“荫监生”,这个“荫”类的监生虽然不是待遇最好的,但必须父辈是勋贵或者高级文官,才能封妻荫子荫成监生,这等于是把刘国能“比照勋贵或高级文官待遇处理”了,面子已经给到十足十。

信的最后,沈树人还善意提醒:他这次请刘国能送子入监,绝不是为了人质,而是因为听说李自成也在河南重新肆虐,随时有可能糜烂。刘国能镇守信阳,兵荒马乱,把儿子带在身边,万一有点调动,反而不便,如果去了南京,那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方孔炤看着沈树人把信彻底写完,也是对沈树人的劝说口才佩服不已,同时也知道了不少内幕,居然生出几分肃然起敬之心。

毕竟,崇祯去年召新科进士奏对时,很多细节方孔炤也不知道,他儿子方以智虽然在场,也没全部跟家里人转述。

“真是后生可畏,我大明年轻一辈的官员,还有如此铁肩担道义,不以个人荣辱为重,只求利于国家的诤臣,真乃大明之幸。

老夫若是年轻二三十岁,未必敢拿触怒天子、黜为二甲末名的代价,做这般直言诤谏。如今方知智儿的信中,为何对你如此推崇备至了。”

方孔炤发自肺腑地感慨了几句。

沈树人跟他稍微讨论了一下信的内容,查漏补缺确定把握挺大,这才封好熔上火漆印信:

“明日有劳抚台派人护送下官的心腹持此信去叶县求援,不如这样吧,末将今日进城时,看到一位城门守备金声桓,以及他麾下千总王得仁,都还勤勉谨慎,武艺应该也不错吧?带上百十骑兵护送即可。”

方孔炤想了想:“这两人做事倒也确实自告奋勇,勤恳任劳。这样吧——本官与你做个约定,此番就让王得仁派骑兵护送。

等王得仁收了刘国能回信后,如果确保刘国能会出兵袭扰贺信阳、围魏救赵。那本官就把金声桓、王得仁本部兵马两千人,一并派去孝感给贤侄做援军。

到时候算算时间,二贺的前军应该也会得到贺一龙老巢被抄的消息,军心定然不稳。本官助你两千精兵,对于追击动摇之敌,应该颇有帮助。如能快速退敌,再让这两千人回防荆州。

不过,贤侄也要答应老夫一事:一旦随州解围,敌军退走,不但要立刻还我这一营人马,还要再多派一营来增援,我这儿围堵张献忠已是捉襟见肘,十日八日还能撑持,久了难免生变。”

沈树人想了想,方孔炤这个要求也是应该的,用兵之道,就是要随时随地尽可能集结优势兵力,打时间差将敌人各个击破。

一开始不给援军,是觉得沈树人会跟二贺长期相持,他派的人不知要被借到猴年马月,甚至是有借无还。

但如果刘国能肯抄贺一龙后路,战争有望在较短时间内结束,稍微借十天半个月问题就不大了。张献忠那边就算得到消息,也需要时间。

方孔炤还能在江陵等城池虚立旌旗、减兵增灶、夜里偷偷出兵,多欺骗一会儿。

沈树人把信交给沈福,方孔炤也深夜找来王得仁吩咐了一番,让他们抓紧好好休息,明天清晨就要骑马出城送信。

目前从江陵到襄阳再到叶县的道路,还算是安全的,流贼并没有进入襄阳或南阳腹地。北面的李自成虽然已经从商洛山区窜出来、进入了河南地区,但并不是朝着南阳盆地去的。

交代清楚事情后,方孔炤对沈树人颇为欣赏,拉着他又交流了不少对军国大事的看法。

虽然已经深夜亥时末,沈树人明天就要回孝感,但机会实在难得,方孔炤也不愿放过。

他吩咐人给沈树人重新沏上茶,再准备点宵夜;问的也都是非常实打实、迫在眉睫能用上的问题。

“贤侄,如今形势这般恶劣,老夫有一事一直悬在心中担忧不已。你觉得,若是流贼再次做大,朝廷真的没办法完全扑灭时。

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贺一龙,究竟当以确保灭绝哪一家为最重?老夫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唉,黄台吉这时候来,就算我们奋力死战,歼灭了一些流贼,余部估计也会被剩下的贼酋收编。

如果不能全歼敌军,或者至少是俘虏改编回官军的话,只杀其酋守,说不定反而会帮到那些流贼自相兼并、活下来的只会愈来愈强!唉。”

沈树人骑了一天马,又想计策写信谋划到半夜,已经彻底虚弱不堪,此刻只是拿着茶水灌,试图缓几口气,又随便抓着书房里常备的乏味干饼往嘴里塞。

明朝读书人常备的点心都比较干硬,最多只是加了点糖,好处是越干保质期越长,可以在书房里搁个把月都不坏,味道肯定比现做的差得多。

沈树人噎得有点难受,顺了好几口茶水,才揉着胸口叹道:“我以为,四贼当中,应该是张献忠、李自成最危险。我倒是想为国出力,尽快灭了他们,但最后怕是身不由己,只能是谁先送到刀口上先杀谁。”

他回答时,也没精力想太细,所以纯粹是用历史先知报答案。

然而,方孔炤似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

“为何?张献忠当年组织挖掘凤阳皇陵,虽然最为罪大恶极,也最为凶悍,可毕竟被朝廷针对,如今躲在川东鄂西荆山之中,兵力补充应该是比较弱的。

李自成也是如此,原先逃到商洛山中只有一十八将,部曲都是慢慢重新集结的。

罗汝才诡计多端、左右逢源胜于这俩莽夫,之前蛰伏忍耐时,实力受损也比较小。

马守应作为革左五营之首,在另外几方兵力受损后,他的人马已经不比罗、李少了。更关键的是,这次我们会跟贺锦、贺一龙死战,如若二贺能被歼灭,还则罢了。

如果只是被击退,甚至溃散,残部逃去依附马守应,那马守应的兵力绝对能增长到群贼之冠——贤侄为何觉得只有李自成、张献忠才最需要提防?”

沈树人一时有些语塞。

他抄答案抄习惯了,从来没想过这问题,因为历史上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最后成事了嘛,后世历史书也没分析这个问题。

可是在明朝当时的人眼中,至少这四家流贼级别是一个段位的,除了张献忠组织挖皇陵的罪恶最大,但实力层面,没人觉得有分别。

“时称操、献、闯并雄于世”,谁敢小看罗汝才?

他也只好先搪塞拖时间慢慢想:“这个说来实在话长了,下官今日疲累已极,能否让我稍稍歇息、用些宵夜整理一下思绪。”

方孔炤也意识到自己太急切了,逮着个欣赏的晚辈就可劲儿薅,确实有点过分,连忙让沈树人先自便,还吩咐侍女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出来,让沈树人可以靠一会儿,还叫了两个侍女给沈树人捏肩揉腿摁太阳穴。

沈树人喝完两杯茶,总算稍稍整理出一些思路,也不一定准,但至少能倒果为因、自圆其说。

便在这时,书房门口传来阵阵脚步,很快就进来一些女眷。为首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人,也不跟方孔炤客气:

“老爷,已经过了子时,三更半夜为何还不歇息?朝廷公务可明日再处置。智儿的家书我也看了,这是他的同年来访呢?怎得这般急切?”

方孔炤被打断,颇有些来气:“妇道人家懂什么!沈兵备明日就要回随州,军情如火,他是两日一夜四百里赶来求援的!难得他了解前线贼情,还见识不凡,我跟他讨教一些军情见解,你们先歇着吧。”

其妻被抢白,听说军情如火,倒也不敢造次,但还是忍不住上前仔细看了几眼儿子家书里提到的那位同年进士。见沈树人形容憔悴,昏暗灯光下也看不清相貌如何。

不过沈树人还算守礼,看到有方家长辈进来,他也起身作揖,这一站起来,立刻就让人很有压迫感。

“这么高大?怕是有六尺了吧?倒是个堂堂伟男子。”方家女眷下意识就害怕地往后退了两步。

方夫人背后还有一个女子,退步后似是想起了什么,连忙把手中的茶盘放下,对方孔炤行礼:

“那父亲安心操劳军务,我扶娘回去先歇息了,这是孩儿炖的宵夜,加了些鹿茸、蜜枣,熬夜可要保重身体,别再吃那些干饼了。”

方孔炤拿过一碗,直接推到沈树人面前:“贤侄你先吃,你要动脑子,老夫只是听,不妨的。”

“一起一起。”沈树人客气一声,反正不止一碗,大家都吃也无妨。他几口含鹿茸的汤水下肚,很快觉得一阵提神,思路倒也没那么迟钝了,居然就给他想出了一套说辞。

第一百零八章 天道本源

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就一定比罗汝才和马守应更有威胁?

最初听到这个问题时,沈树人的第一反应,其实是不太想回答的。

前世作为一个资深的政治哲学和外交理论学者,沈树人很清楚,历史是由宏观的必然和微观的偶然构成的。

这有点像量子力学:在微观层面,每一颗光子在通过双缝后究竟会落在哪里,确实是真随机的,你压根儿预测不了。

但不管每一颗光子、量子多么随机,最后组成的宏观世界,肯定是符合宏观的物理定律预期的。亿万万颗光子通过双缝后,宏观上肯定是形成干涉条纹。

历史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比如明末,肯定要产生一个政权上的剧烈迭代,土地兼并种种社会矛盾肯定要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宣泄。

风口和机会摆在那儿,谁都知道,但最后具体是哪个个人跑出来,还是有非常大的随机性的。

马哲说的历史必然性与曲折性,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唯物史观才要求不许搞个人崇拜。

历史是人民这个整体创造出来的,英雄不过是顺着时势,进入了迎合风口的领域和团队。但最后谁活下来坐到那个位置上,谁恰好随机到那条最亮的干涉条纹上,起码还有九成的运气。

如今,沈树人亲自入局,搅了那么多蝴蝶效应,就算崇祯最后依然非死不可,就一定会死在李自成或张献忠手上么?

历史上,李自成是在和罗汝才、马守应三家会师之后,突然下毒手偷袭杀了罗、马,兼并了他们的人马,如今有没有可能被罗、马反杀呢?

沈树人吃着面前的宵夜,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最后才给出了一个公允的回答。

“下官有点一家之言,方抚台姑妄听之。”沈树人整理好思路,娓娓道来,

“我以为,单论杀人掠地,确实操献闯马四贼,均在伯仲之间。如果是战阵厮杀、刀枪无眼,谁都有可能死在官军手上,活下来的,自然会借机兼并战友的旧部。

但是,如果不看战阵的厮杀,看笼络人心、操弄正统、斡旋诱叛,则张献忠、李自成自有罗汝才、马守应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军事上四人平手,拉拢人方面,张、李胜出。”

沈树人语气非常有自信,而且淡定,有一股沛然之气。

方孔炤听了他的话,也莫名升起一股信任。

那种感觉,不是真心坚信自己所说的是真理的人,是不会那么有底气的。

“贤侄对自己的高论,非常有底气啊,何以敢如此铁口直断?既然要说拉拢人的本事,那罗汝才僄狡锋协好乱乐祸,待人虚与委蛇擅能隐忍,不亚于曹操,岂不比张、李更甚?天下士大夫皆如此以为,贤侄何以特立独行?”

方孔炤这番认知,还真不是胡说的。

在明末当时的士大夫主流认知中,都觉得流贼里面,要说能笼络文武、凝聚有才者的人心,数罗汝才第一。

罗汝才好几次操作,都能跟曹操那种“把手下人跟袁绍私通的书信看都不看一把火烧了”差不多精妙,他曹操的外号,也不是白叫的。

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粗胚,根本没有这种程度的笼络人心谋略。

然而,沈树人立刻就指出了这种看法的片面之处:“恕下官直言,这种看法,不过是文人之见。文人推测兵法谋略,都喜欢以文人的视角来看。

他们眼中值得笼络的人心,也都只是有文武之才的人的心。至于无能黔首的心,满朝文官根本就没当回事——

而李自成、张献忠,恰恰在笼络黔首方面,比罗汝才厉害得多。罗汝才的那点小聪明,又没有历史上曹、莽的血统身份加持。一正一反,此消彼长,才有我刚才的推论。”

“哦?愿闻其详!”方孔炤这才彻底表情凝重起来。

沈树人把事情分情况讨论、分到那么细,逐条逐次剖析,怎么看都是非常有把握。若非洞若观火之辈,绝不敢这么说话。

沈树人深入侃侃而谈:“自古以来,流贼不能成事,是因为不能打么?当然不是!流贼在军事上只要经过磨砺,战技战术比历朝历代的官军都绝无不如,士气还犹有胜之,毕竟王朝末年,官军往往士气低落。

可自秦以来,千又八百年,从无流贼能长远稳固建立朝代,究竟为何?就是因为流贼不知运筹正统。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的时候固然痛快,可也留下了一个弊端:

王侯无种,他也一样无种。所以陈胜起兵得楚地后,放出部将武臣攻赵地,武臣得赵而自立赵王,武臣又派出部将韩广攻燕地,韩广得燕地而自封燕王。

陈胜又派周巿略魏地,周巿虽未自称魏王,却也未必是他不想,只是他看了武臣、韩广的教训后,终于明白‘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是一柄双刃剑,让你反人更容易的同时,也让你的手下反你更容易。他这才改弦更张,回去拥立魏王后裔魏咎为王。

陈胜最后之死,是军事上被章邯击败么?未必!假设武臣、韩广、周巿之兵依然听命于陈胜,章邯又能有几成把握击溃团结一心的义军联军?

范增以此劝项梁,刘邦以此尊义帝,太祖以此尊小明王,皆重正统,才得从贫寒起兵而得天下、与群盗划清界限。

西汉末年,再有绿林、赤眉起事,各路军阀便学了陈胜的教训,从此不敢再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只敢找一个姓刘的立为傀儡,以求正统,让自己的部下不敢反自己。

此后千年,但凡以常道起兵的流贼,只要不记住陈胜的教训、不寻正统的,最后全都因内乱覆灭,无一例外。唐末黄巢,与秦末陈胜何其相似?

黄巢在军事上走的更远,都攻下长安了,可是他不在乎正统,最后是被手下朱温叛变投唐,朱温手握正统又有战力,将其扑灭。

如今之势,流贼人人都不重视正统,而罗汝才之辈,纵有曹操之狡猾,却无曹操之出生,些许蝇营狗苟,也建设不起正统,所以不足为惧。

李自成、张献忠则不然,他们虽然也没有正统,也出身寒微,却另辟蹊径,走的是历史上另一类流贼的路数,故而我以为,不论军事、单论笼络人心,李、张更为可怕!”

方孔炤听到这儿,彻底被震住了。

这个沈树人,读书的眼光,到底与众不同,竟能如此广度地分析问题。

事实上,如果有些后世的网文秦粉看到这段话,估计也得大跌眼镜——后世多少地摊文疯狂炒作阴谋论,说什么陈胜吴广是六国贵族复辟、是六国遗老遗少不满秦、不是因为秦的暴政……

扯淡!

六国贵族根本就是陈胜吴广第一波出了血的教训,发现“王侯无种”之后自己也会“无种”,会出现武臣、韩广这样的叛徒。然后到周巿开始,才因为惧怕自己的属下反自己,不得不把六国后人请出来的。

而到了20世纪,因为现代历史教科书要强调“本无种”的进步意义,断章取义把武臣韩广的戏份砍了,才给了六国阴谋论宣传的土壤。

沈树人是深谙政治哲学理论的,他回到明朝之后,之所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窃”而不是直接推翻大明,想的也是这一层——

如果武力够强就可以吊丝上位成功的话,他可以上位别人也可以反他啊。自己死了之后呢?二世而亡么?

如果他有真本事,可以靠谋略武功取胜,还则罢了。

如果他需要靠攀科技才能取胜,那就更容易二世而亡了——因为他统一华夏之后,他发明出来的那些科技,就是全华夏所有地区都有了。

到时候如果篱笆扎得不牢,到了他儿子那代,外面一些省份就可以拿着和他儿子控制的中枢同时代的武器科技来作乱,不还是二世而亡?

秦朝不就是那么亡的么?秦还是秦国的时候,弓弩兵器可能比六国有技术优势,兵役制度奖惩动员制度方面也有优势。

但有了全国之后,六国曾经的土地在兵器技术上跟秦本土拉平了,制度优势也拉平了,全国都用了先进制度。六国还想反你,那就是五六倍的规模体量反噬。

所以沈树人前世看小说的时候,一直觉得很可笑:一群别的权谋本事没有、全靠攀科技打胜仗的人,何来的勇气彻底摧垮正统性、然后又空口白话建立一个新王朝?(摧垮正统性后搞民猪政治的还有点可讨论性,这里只讨论吊丝无正统重建王朝)

等你统一了,死了,这些科技和制度都是全国所有省都有的,到时候你都没有苦心经营起正统,还指望你儿子控得住盘?

二世而亡都算好的了。如果创一代情商就比较低,一世而亡都有可能。

所以,沈树人从来不担心没有正统性的流贼真能建立一个王朝,他们最多可以灭国,但不能立国。可以军事上消灭前朝,但自己不可能守住业。

李世民说的“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说的就是军事胜利打翻前朝,守业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正统、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让天下人相信“造反的事情是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成功的,当今皇上是最后一位得了天命的成功者,从此到此为止”。李世民后半辈子都是在为“到此为止”这几个字卖命,打掉天下人“我上我也行”的邪念。

所以,觉得流贼不能成事,这不是沈树人看不起李自成、张献忠。除非是遇到了有义帝授权的刘邦、或者是有小明王传承的朱元璋。

没有“义帝”没有“小明王”,单有刘邦和朱元璋都不好使!

……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