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30章

作者:浙东匹夫

当然了,自古欧洲人在和东亚、东南亚国家贸易的时候,也都是会留一手的。

所以哪怕缅甸已经跟荷兰东印度公司做了四十年生意了,但他们实际买到手的火枪,论质量和款式,基本上都还是荷兰人上一代的产品。

欧洲殖民者从来不会好心到把最先进的武器直接卖给亚洲人的。

考虑到过去欧洲三十年战争时血腥的迭代、淘汰,以及荷兰人过去半个世纪跟英国的争斗。荷兰人卖给缅王的燧发枪,主流都是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打后,被战争淘汰下来的战前生产款,大约有四五千支。

还有少数,则是1652年第一次英荷战争时淘汰下来的,这已经算最好的了,在缅甸军中装备了一千多支。

而现在,面临大明的直接威胁,莽白也不得不继续多掏一点缅甸国库里的红蓝宝石和其他珍贵珠宝、并许诺荷兰人一定的采矿权,用尽办法向荷兰紧急增购武器。

VOC驻勃固的商务代表范德里夫,在听说了莽白的要求后,也是有些为难。因为如今荷兰跟大明的贸易关系保持得也还不错,他不想再惹麻烦上身了。

不过欧洲殖民冒险者的节操终究是人均三姓家奴级别的,原则哪抵得过真金白银给个人塞好处?莽白跟荷兰人打交道也有年头了,所以他选择了给范德里夫私人一大笔贿款珠宝,立刻就让荷兰人就范了。

最后范德里夫私下里表示:“尊敬的国王陛下,您想要得到更多的荷兰火枪,除非您再额外答应两个条件。”

莽白也不多废话,让范德里夫直接有屁快放。范德里夫也就不客气了:“首先,我们荷兰不希望跟大明关系闹僵,所以无论你们得到多少火枪,将来贵国要是真的跟大明开战了,请咬住口风,

承认这些火枪都是开战前、因为过去四十年的贸易,逐步累积下的。反正就算我们在贵国开战后再交货,我们也只会承认是战前交的,或者是消息不灵通,具体贸易商不知道你们跟大明开战了。”

莽白对于这一点也懒得纠结,直接爽快的点头:“可以,孤只是要武器,没事儿出卖你们作甚?你们荷兰远在万里之外,出卖了你们也不能拉上你们一起跟大明开战,凭白损人不利己罢了。准了,说下一个条件吧。”

范德里夫继续开价:“要卖给你们武器,另一个困难在于交货周期太长。如果你等得了两年,或者至少一年半,那我们可以回荷兰慢慢下订单,然后再运来。

但我怕你要得急,那供货量规模就很受限制了,我只能想办法尽快同知巴达维亚和巨港等地的驻军,把我们VOC的现役装备置换下来一些,紧急供应给你们。

但是我们要确保自己的贸易安全,只能给一小部分,而且价格会很高——具体能提供多少,就要看您的出价了,要知道,这种贸易我们是承担了很大风险的。”

对于这一点,莽白也理解,表示只要荷兰人尽量帮他筹,价钱好商量。至于那些一年半后交货的玩意儿,他绝对等不了,就让荷兰人自己的武装力量,等一年半后的补货吧,他可以先稍微给一点定金,但不可能预付全款。

范德里夫跟莽白又磋商了一下,最终把欧洲新订货的定金定在了两成,剩余八成等一年半至两年后货到付款。至于从巴达维亚等地调的现货,莽白必须立刻付清全款,款到发货。

这番筹划做好之后,莽白心里总算没那么担心了。剩下他能做的就是等,因为哪怕从巴达维亚运送火枪到勃固,往返也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只是比从欧洲调货的一年半快多了。

等的同时,他也要继续跟大明外交扯皮,如果能不割地不让出附庸土司就把问题解决了,哪怕要给大明送点礼物,那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可惜的是,莽白的扯皮尝试并没有什么效果,大明始终咬死了要求割地作为赔罪,而且缅甸必须放弃掸邦高原上那些在大明和缅甸之间摇摆的土司。

换言之,为了当年的罪过,大明只允许缅甸保留大部分直属领地,而对于那些连缅甸自己也只能“羁縻”统治的地方,必须交出来由大明羁縻,然后大明自会慢慢改土归流。

如此谈判僵持不下,莽白也陷入了犹豫,时间也又拖过去了一个多月,眼看都快八月下旬了。

就在莽白犹豫不定的时候,边境上一个擦枪走火的消息,直接让他震惊了。

那天大约是农历八月二十,虽说已过了中秋节,但在东南亚热带雨林高原上,酷暑还没有完全结束。莽白根本没想到明军有可能会在这时候动手。在他原本的预测里,明军怎么着也得等到十月份再来,

因为冬天才是南方最凉快的,而且掸邦高原上农历九月份雨季都还没结束呢,又闷热又潮湿。虽说不是每时每刻都下雨,但哪怕只是每天中午前后下那么一两个小时暴雨,也会导致泥泞潮湿,蚊虫滋生。

莽白已经习惯了“中原人无法忍受热带潮湿生存环境”的设定,这个设定从朱棣当年南侵越南时,就烙在了东南亚各国君主心中。现在明军突然偷袭,就打了缅人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没有在前沿部署足够的兵力,在得到大明使者突然宣布“因为缅甸方面没有诚意、不肯答应大明通牒的条件,导致谈判破裂”后,明军立刻长驱直入,首先取得了边境地区穿插作战的初步胜利。

缅军因为设防不全面,被李定国率领数万明军精锐,从云南沿着怒江河谷杀入缅甸境内。

以骑兵炮凿穿了缅军在怒江河谷沿岸咽喉之地的几个营寨要塞后,李定国继续快速推进,把落在怒江两岸的缅军侧翼部队甩在了后面,也切断了他们通过水路补给的航道。

事情到了这一步,莽白也只能自认倒霉,立刻组织起缅军主力,准备北上截击李定国。

第四百九十四章 缅甸之战-中

李定国和莽白的决战,原本应该是毫无悬念的。

大明的镇南精兵,都是李定国麾下的骨干担任各级军官的,那些四十岁以上的老兵,全都参加过灭清战争,那是尸山血海杀出来的精锐。

有先进的武器,还有爆棚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士气,正面战场碾压那些诈骗犯的祖宗,还不该是分分钟的事儿?

但碾压归碾压,整个战事的经过和流程,还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意外。双方的战前情报工作,显然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李定国杀入缅甸境内后,最初十余日,因为偷袭之利,并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缅军主力还在调度集结中。

一直到李定国杀入国境二百多里远,沿着怒江河谷连续攻破木邦、腊戌,并且切断了缅甸北部的飞地勐养宣慰司后,缅甸援军才在腊戌一带组织起了重兵防御集团。

说句题外话,木邦也好,勐养也好,其实原先都是属于大明的“三宣六慰司”之一,理论上到嘉靖年间之前,缅甸因为分裂、东吁王朝尚未崛起争取统一缅甸,所以那些松散的小邦土司都是认大明为主的。

只是后来东吁王朝逐步蚕食兼并周边小国,而大明自嘉靖、万历以后日渐衰落,所以三宣六慰才渐渐被缅甸吞并。

现在李定国就算打到腊戌,也不过是收复了大明原本应得之地木邦,加上切断了勐养宣慰司和缅甸腹地的交通联络。

而因为李定国的进军路线要依托怒江,怒江在缅北的掸邦高原上,是一条从深谷密林之间冲刷切割出来的航道,离开怒江流域太远的话,两军都没法机动,也没法补给,所以自然要打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了。

两军在腊戌附近结寨对峙,并且小规模厮杀消耗了一番后,李定国和莽白很快就各自发现了一些原本没料想到的情况。

“缅军居然能有如此规模?这些年来虽然有哨探,倒是小看了缅王强征壮丁的力度了。而且他们怎么也有那么多红夷火枪?虽不如我大明的武昌造,却也不容小觑了。”

李定国不由如是暗忖。

第一个让他意外的,就是缅甸军队的人数,实在是比预想的要多太多了。

他原本侦查到,缅王有七八万的直属常备军,然后还有各邦土司的地方部队,外加战时可以临时拉起来的壮丁民兵。

而此时此刻,他正面遇到的,就至少有十几万缅军了,甚至可能接近二十万。尤其莽白并没有把勃固的直属军全部拉来,可能七八万里也就调了四五万,剩下的得守卫王都。

如此看来,各邦土司和临时拉壮丁的民兵,加起来至少占了十几万了。

侦查到这个数字时,李定国还奇怪缅甸到底有多少人口,结果隔离审问各种文职俘虏,最后得出的数字,也无非是“东吁核心领土的常住人口,大约在四百余万,其余几十近百年前从大明那儿夺去的三宣六慰地区,全加起来有一两百万人口。还有其他附庸土司羁縻统治,也有约两百余万人口”。

换言之,缅甸从嫡系到羁縻,全加起来总人口大约在八百多万,相当于同期扶桑国的三四成。而这八百万人里,居然就拉出了至少四十万部队,并且把其中二十万拉到了腊戌前线。

这是一支绝对不容小觑的力量,要知道李定国的先锋也就两万人,后续跟进的中军这些加上,也才出动四万多。这等于是李定国光是在腊戌战场正面,就要顶住一打四的人数劣势作战。

但明军也实在没办法快速投入更多人了,毕竟是劳师远征,从云贵穷乡僻壤为军队提供补给。以云贵当地的余粮规模和运力,要维持一场长期战争,也只能用这么点兵力了,否则后勤绝对吃不住。

……

李定国因为缅甸的兵力和动员能力而震惊的同时,莽白也同样震惊于明军火器的犀利程度。

这也怪莽白毕竟僻处天南,此前跟明军没有冲突,最近几十年缅甸也比较太平。东吁王朝对周边部族的征服工作,早在万历末年就完成得差不多了。

所以缅甸最近40多年里,除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刚来的时候跟他们冲突了一下,后续就没打过仗。

和平的年代久了,地理位置又偏僻,消息就不太灵通。莽白此前对明军战力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结果乍一看到李定国军普遍装备的新款武昌造,居然比荷兰人给他的最新式火铳还犀利得多,顿时气势为之一窒。

这种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让双方的军事决策都变得持重了一些。

李定国仗着自己的部队精锐、武器犀利,挑选腊戌以南怒江两岸河谷地势狭窄之处扎营,并每每依托要塞主动出营,列出堂堂之阵寻求决战。

这样的战场环境,因为地势不利于大兵团展开,缅军纵然在腊戌周边有近二十万众,也无法一次性投入战场,注定会打成添油战术的车轮战,如此明军的单兵优势就能最大程度发挥。

莽白一开始见明军营垒坚固,李定国居然敢离开防线主动野战迎击,他也就试着应战了两次。无奈缅军单兵实力太弱,被明军的滑膛枪兵团打得满地找牙,尸横遍野,两场战役累计死伤数万。

发现在李定国选定的战场上,根本就打不过明军,正面局部战场实力太悬殊。莽白只好临时变招,改为长期围困相持,无论李定国如何挑战都不应战。

当李定国继续南下攻营时,缅军甚至选择了在抵挡一阵后便放弃营寨,节节后退层层抵抗。

而明军因为无法深入掸邦高原其他崎岖险地,只能顺着怒江河谷进攻,如此一来,明军推进越深,两翼暴露得就越彻底,留给缅军袭扰的后勤补给线也拖得越长。

当然,莽白如此弃城失地,对于缅军的士气打击也是非常严重的。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李定国因此又取得了三战三捷,又推进了一百多里。虽然周边没什么重要城市,但也进一步逼近了缅甸原阿瓦王朝的故都阿瓦城。

如今的缅甸东吁王朝,在百年之前,是跟阿瓦王朝南北分治的,那形势就跟华夏的南北朝差不多,后来南边的东吁以勃固为根据地北伐,打下了阿瓦城,才统一了缅甸全境。那是明朝这边嘉靖初年的事儿,此后几十年,才有东吁进一步吞并三宣六慰的扩张。

所以这阿瓦城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地方大致就相当于后世缅甸的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而勃固就是后世的仰光。

东吁王朝必须守住,否则缅甸就算不被大明打趴,也很有可能被大明重新扶持傀儡南北分治。

所以面对李定国的推进,莽白麾下将士们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纷纷请战要求跟李定国死磕,决不能再后退了。

对此,莽白却是颇有雄主之风,他强硬弹压了属下的冒进急躁之心,同时跟主要心腹将领交底:

“诸位放心!寡人虽然放弃了从腊戌至阿瓦以西的部分领土,但一定会守住阿瓦的!李定国虽深入我境,但仍然不足为惧!

他此前攻势犀利,全仗着明军依托云南境内的怒江航道补给。但打到如今,他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继续沿着怒江南下,

但怒江在离开掸邦高原冲入缅南平原区时,落差太大,甚至有多处瀑布,明军补给船是不可能通过的!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明军顺着怒江一路凿穿缅甸直至毛淡棉入海!

我辈都世居缅甸,论对境内诸江的水文了解,李定国岂能比得上我们?咱缅甸境内,能贯穿南北航运的,唯有因陀罗婆陀河(伊洛瓦底江),而且是只有阿瓦城至勃固段可以航行。

所以李定国想要继续进攻,就必须翻越掸邦高原的一段陆路,从腊戌以南向西横切至阿瓦城,从怒江航道切换到因陀罗婆陀江航道。而他从这两江之间翻越掸邦群山的这段陆路,就是他的死地!

汉人不擅高山密林行军,而且从云贵来的物资也会被切断,到时候李定国陷入绝境,一旦拖延日久,军中多生疾病,还如何跟我缅甸雄师对抗!”

莽白这番谋划,如果不是对着地图看,或者对缅甸境内的地理知识非常了解,是不太容易听懂的。不过他麾下的将领都是本地人,深谙地理,也就没什么理解难度。

原来,从云南到缅甸,一贯有两条还算平行的跨国大江,可以作为水运航道。

西边的就是伊洛瓦底江,大明这边汉人称其为独龙江或丽水,到了缅甸境内,古缅甸人就称其为因陀罗婆陀河。东边的则是怒江,缅甸境内称其为萨尔温江。

这两条江,都是从云南群山中,流入地势低一级的掸邦高原,再流入缅南平原,最后注入印度洋。

但是因为掸邦高原在缅甸北部偏东的位置,所以导致更靠西的因陀罗婆陀河,在北段落差更大,离开云南边境后不久,就冲出了掸邦高原,离开高原区的那段河谷非常陡峭湍急,是不可能行船的。

而更靠东怒江,因为要在掸邦高原上再多流淌几百里,所以北段落差其实不大,可以用于云南到缅北的航运。但继续往南,等到要冲出掸邦高原时,才会面临落差湍急问题,被瀑布阻断河道。

这样的地理特征,导致了怒江只有上中游可以通航,而中游和下游之间,有天堑绝地阻隔。相反因陀罗婆陀河则是中下游之间可以通航,中游和上游之间有天堑阻隔。

这两条河,没有任何一条可以做到“全程从云南航行直达印度洋”,除非是后世水利工程牛逼了,直接造水电站和升降船闸来克服瀑布和大落差险滩。在升降式船闸出现前,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要从云南到印度洋,必须在两条江之间切换,前一段走怒江,后一段切到因陀罗婆陀河上,而对明军来说,最凶险的就是两江切换时那段翻越掸邦群山的陆路。

在这个位置,有一座相对低矮一些的山脉,叫做皎山,翻越皎山就可以杀入因陀罗婆陀河谷平原,但哪怕这段路只有一百多里,也是大明完胜缅甸的最大障碍。

哪怕到了后世20世纪,抗战的时候远征军入缅作战,也是在这条翻越皎山之路的西侧出口处,被日军在密支那痛击,损失惨重——这段惨状,在后世电影《一九四二》里,常凯申请李培基吃早饭那段戏里,也有表现。

莽白赌的,就是“除了沟通两江的皎山峡谷,其他地方都能让,只要李定国敢弃水运而翻皎山,他就有把握把李定国弄死在高山密林之中。不打死也至少让李定国被热带病瘟疫弄死!”

更何况,今年明军还是没等冬季就提前动手了,李定国刚入境时还是八月底,现在连番厮杀之后,也才刚刚十月初,并不是一年中最干旱凉快的季节。

天气对莽白有利,他就更有把握了。

……

莽白的算盘打得很好,但对面的李定国既然敢来,当然是有所倚仗的。

要怪,就怪缅甸人掉线太久,不了解天下的技术进步!

在腊戌西南地区,逐次把怒江沿岸和皎山东麓的阵地掌握住之后,又略微盘桓巩固、从后方多补给了几批物资,确保短时间内不会缺乏药物和弹药,李定国便准备翻越皎山,杀往阿瓦城。

他麾下的两个主要部将,白文选和冯双礼,都有些后怕,不由提醒:“侯爷,不可不慎呐!这皎山沿途,高山密林,而且如今不时还有暴雨,气候也依然有些炎热,不如继续持重。”

李定国却非常坚定:“当初我军飞速拿下木邦、腊戌,歼敌数万,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出其不意,利用缅甸人根本没想到我们会秋季出兵,而非冬季出兵!如今正是扩大战果的好时机,怎能错失?

至于高山密林暴雨,已不足为惧!我前些日子,让你们从后方筹集调运的硫酸、石炭酸、万金油和其他治病药物,还有火药枪弹,数量可足够了么?只要这些不缺,翻越皎山不成问题!

伤员清创,可以用稀释三十倍的稀硫酸提前消毒纱布、用稀释二十倍的消毒手术刀具。普通消毒清洁可用石炭酸,防虫驱虫就靠万金油,这些都是科学院生化所这五年来反复试验改良的,已经足够可靠,绝对可以杀莽白一个措手不及!

至于粮食,翻山搬运确实不易,但只要我们能出其不意围攻阿瓦城,阿瓦作为缅甸前朝故都、当今陪都,城内必然囤积有大量粮草。破城之后,直接问缅人取就是了!只要我军有半月行粮、再在腊戌囤积半月存粮,就可以大胆进攻!”

第四百九十五章 缅甸之战-下

面对李定国的坚定进取,白文选不无忧虑地说:

“纵然如此,可就算我军能靠着军势之锐,拿下阿瓦,然后又如何?缅军或许在阿瓦囤积有粮草,但破城时一定会设法纵火烧毁,能救回多少,眼下是不敢保证的。

其次,即使破城时缅军无法烧毁粮草,但他们一定有时间提前坚壁清野,把阿瓦城周边沿江的船只全部搜集起来、拉到下游入海口的都城勃固集结。

反正缅人在阿瓦的物资已经足够了,那儿本就是他们的腹地,物资都是战前就集结好的,根本不用再战时运输,所以开战之时,他们就已经可以确保在阿瓦城一条船也不留。

如此一来,我军就算破了阿瓦,也没法筹集到足够的船,用于后续因陀罗婆陀河的航运补给,没法利用从阿瓦到勃固的江面保障后续进攻的后勤。”

大军要在皎山东西两坡的两条江里切换后勤路线,这事儿最难的还不在于如何翻越皎山,而是就算翻过去了,如果敌人在另一边的江边坚壁清野,把所有船弄走或者毁掉,你就算翻山成功也找不到新船。

皎山可不是君士坦丁堡金角湾那种小破山,不可能“旱地行舟”一百多里路、把怒江上的船拉到因陀罗婆陀河里用的。莽白敢做到“皎山以东的一切都可以让”,就是仗着这一点。

不过,面对白文选的顾虑,李定国再次显示了他的成竹在胸、早有预谋:“只要能杀过去,拿下阿瓦,船不是问题。海路行舟八千里,都比旱地行舟一百里都容易得多。

此战之初,我认清了莽白的战略意图后,就已经加急飞马,请广东援军按第二套计划行事了。这事儿战前王爷就点过头,当时就让郑成功带领九州、福建的水师,提前移驻广东。

只要我军能在因陀罗婆陀河沿岸站稳脚跟,就可以长驱直入,广东的水师经过两个月航行,基本上也能绕到勃固了,可以从河口逆流登陆,打通全境。我大明此前对缅、越无能为力,不过是因为只有陆路可攻。如今陆路攻坚,海路一次性提供船队,彻底击灭莽白不在话下!”

李定国并没有指望后续战役持续期间,每一笔物资都让郑成功从广东航海八千里、绕过马六甲到勃固靠岸,然后再逆流而上到阿瓦。

但是,只要郑成功第一次这么干了,后续就方便了。关键是郑成功抵达后,可以把一部分船留下。这样李定国打下阿瓦城后,就可以在阿瓦城下得到足够的运输船,为后续的转运推进所用。

说白了,弹药也好,物资也好,云南战区在过去五年里已经筹集够了,缺的只是运力的交通工具。如果郑成功的大包抄迂回能凿穿因陀罗婆陀河航道,那么一切就成了。

当然,这种事情,也是要提前保密的,因为要是泄密的话,缅甸人就有可能提前废掉因陀罗婆陀河的航运——

比如拦河筑堰、制造浅滩暗礁、或者什么铁索横江、江底暗锥之类的损招都能上,拼着缅甸人自己都不再用这条生命线的江河航运,也要废掉明军补给。

千万别觉得这种事情不可能,因为两百多年前,大明初年的时候,越南人就是用这一招废掉朱棣的进攻的——当时就因为大明有海禁,明明广西到越南可以走沿海海运补给,但大明偏偏缺乏海船,只能依靠从云南到越南的红河航运补给。

然后当时越南人就在红河里设置了N多自废航道的破坏设施,甚至还在河口三角洲处也各种人工疏浚堆淤制造险滩,确保明朝的船无法驶入红河中段,最后逼得朱棣的明军补给断绝只能乱抢、逼反了无数越南平民,最后明军惨败而归。

内行打仗从来打的都是后勤,正面战场那不过是最后临门一脚的事儿罢了。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