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13章

作者:浙东匹夫

要知道松前藩在江户幕府分封之初,被认定为只需按照一万石的石高承担大名义务。也就是说德川家认定虾夷岛过于寒冷蛮荒,没法种植太多水稻,所以认定全岛的粮食税收只有一万石。

当然,这个数字实际上是有极大瞒报的,当时虾夷岛上的扶桑人纳税农产区,就能提供二十多万石一年的税收,如今距离分封过去了半个世纪,经过持续繁衍开发,全岛石高已经提高到五十万左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扶桑对水稻田的征税力度,大约是两亩地不到就要收一石稻米,所以五十万石也就相当于全岛才一百万亩水稻田,加上其他不是种粮食的菜田、劣田,全加起来应该不到两百万亩。

考虑到北海道后世总面积达八万平方公里,而两百万亩才折合一千多平方公里,所以当时岛上扶桑人的农田面积,只占到岛屿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五,开发程度当然算是很低的。

这点田,虾夷全岛不到二十万扶桑族农民就种完了,而当时扶桑养一个近似农兵的、战斗力最低下的兵源,一年大概需要八石大米。而如果要够到武士级别,有一定军事素养,一年至少二十石米作为口粮、俸禄。这还没算武器装备的钱。

所以虾夷岛全岛所有征收的粮食都拿来养兵,大概够两万五千人吃饭。如果要买武器,这个人数至少砍半,也就勉强供养一万多人。

而实际上,当时承平日久,松前藩各级大名、贵族也是要花销维持体面生活的。和平年代拿来养兵的钱一半也不到,因此全岛拼尽全力最多拉起七八千人的武装。

明军打一个港口就干掉两千人,等于是半天时间就把松前藩几十年来攒的家底,干没了四分之一。

松前氏广意识到自己的狂妄轻敌之后,很快彻底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下令全军龟缩到依托山势的函馆城内,并且恳求会津藩方面提前派上虾夷岛的援军,也跟他一起并力死守函馆。

会津藩方面由于藩主无法亲自来虾夷,所以派出的带兵大将是保科正经。

保科正经原本见明军来势汹汹,都有点不想趟这个浑水,而想及时止损,坐船带一部分会津藩武士回本州岛。

无奈他缺乏和张名振交流的渠道,张名振也不跟他谈。他只好试图趁夜摸黑出海,找了点船试图偷航津轻海峡。

没想到明军在海峡上巡逻防守严密,保科正经的首批试探性偷航部队就被截杀,战船直接在海峡上被明军舰炮轰沉,完全是碾压性的。

扶桑人的小战船,面对明军最新的、发射六十斤炮弹的重型红夷大炮,抗一炮就直接干穿船底沉没了,哪怕是铁甲船也扛不住六十斤的大铁弹抵近攻顶。

扶桑人直接被这一幕吓傻了,随着几十条战船和上千名士兵白白被屠戮,保科正经也只好带着其他的人,跟松前氏广一起抱团躲进函馆城。

两藩加起来原本总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可惜已经两战折损数千,最后龟缩死守城池的不过一万三千人。

不过会津藩的摸黑突围船队倒也没全部死绝,毕竟有个别船只成功到了津轻海峡对岸,还有个别沉船上的士兵侥幸游泳回去了。

他们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把岛上的惨状汇报给了其他东北诸藩,仙台、会津、米泽三大东北强藩的其余部队,也不得不往津轻海峡方向集结备战。

……

津轻半岛上,张名振的部将见主帅已经轻易登陆、击灭滩头阻击敌军,并且顺利包围了函馆城,纷纷请求他尽快发起强攻。

但张名振却丝毫不急,他好整以暇地跟属下说:“如果现在就把函馆攻了,还怎么源源不断给扶桑人放血?勾引扶桑人来救援?

拿下这等偏僻小岛不算什么,关键是要彻底打疼扶桑人,让他们吞下这颗苦果,认清现实,以后永远不敢来救援!

分兵!先在对岸的陆奥半岛登陆数千人,占据一座邻海峡的港城,勾引扶桑奥羽联军来攻城夺取渡过海峡的港口!咱才好大量杀伤扶桑桀骜不驯之士!

咱要是不上岸,估计他们都不敢下海来打。而且上岸之后,击溃一些敌人,还能顺势劫掠他们的军粮,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咱是渡海而来,不怕跟人打,就怕他们坚壁清野,宁可烧毁城池库存、处处焦土跟咱耗着。”

第四百六十九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么防官渡之战

张名振追求快速歼灭更多的扶桑联军有生力量,甚至为此不顾自己的海军优势,宁愿在虾夷岛对岸的陆奥半岛登陆,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明军虽然战斗力绝对碾压,但终究是跨海作战,后勤难度很大。随船带来的粮食,就只够大军吃一个半月,这是一千五百里跨海航渡的极限。

而事实上,考虑到往返途中还要各留十天口粮,所以给陆战窗口期的作战粮食,只有二十五天,最多一个月。

张名振必须在最初的这段时间,快速解决就地筹粮的问题。否则一直跨海补给,纵然暂时不被拖垮,可一旦到了农历六月份,夏末随时有可能出现台风,海路航运就有可能被威胁。

此前拿下松前港城等地,以及围困函馆,已经花费了数日。迎击戒备奥羽联军三藩,又花了四五天机动拉扯。所以,给他筹粮的时间,也就剩十五天了。

所以,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张名振在部队卸载后不到五天,在第一次重创了会津藩的保科正经试图偷航津轻海峡南逃之后。

确认了扶桑人在东北的战船质量很差、没有海战经验,他就果断把大部分富余船只都分兵驶回海参崴,以备再拉一次军粮和弹药来,防止大军万一断粮。回去的船水手都是按最低要求配的,人员尽量留下,减轻负载,下次再来的时候,就能多装点物资。

在张名振的计划里,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从本土方向筹集粮草,只是一个保险的后手。如果这批粮食都吃完了他还没取得在扶桑东北地区的决定性胜利,那他都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另外,按照战前朱树人的计划,张名振在遣返运粮船队的同时,还让负责押运的将领带回去一条消息,确认扶桑人在虾夷和陆奥选择了负隅顽抗、冥顽不灵不理会大明的照会,好让郑成功那一路也按时出发。

战前朱树人是吩咐过的,大明要先礼后兵,如果扶桑人在虾夷吃了败仗后立刻认怂服软、割地赔款,那大明倒没有借口再对琉球和九州动手了,否则显得大明没有信用、开出的外交条件随时会反悔,也不利于瓦解敌人的意志。

现在这种情况并未发生,扶桑人还是坚决抵抗了,那郑成功那一路也算实打实地师出有名。

考虑到海上绕路通讯需要大量时间,张名振这边打到三月中旬,就必须往回报信,三月下旬能送到海参崴,然后经过朝鲜陆路传递,郑成功的舰队四月中就可以从釜山进攻对马岛、随后进攻九州了。

张名振必须为郑成功留出时间,因为郑成功起兵的时机,至少会比张名振还晚一个半月,多的话可能是两个月。

扶桑地区农历六月台风风险就会升高,郑成功只有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短短四十天,在九州站稳脚跟,后续也可能随时面临本土海运的断绝。

……

计划已经环环相扣,剩下的就是严格执行,张名振知道自己拖不起,所以执行力非常高。

三月初十这天,就渡过津轻海峡,在扶桑奥羽联军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主动登陆,并且对海峡南侧陆奥半岛上的大浦城发动了进攻。

大浦城是弘前藩的领土,也是津轻海峡南岸的主要港口,也是《太阁立志传》和《信长野望》上津轻为信的地盘,如今已传到第三代,现任藩主津轻信义。

弘前藩并不算什么强藩,也不在被幕府调遣的奥羽联军三大藩之内,半个世纪前德川家康初次册封的时候,弘前藩一共才十万石领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荒种田、休养生息,现在也才不过二十三万石。

这次弘前藩之所以遭殃,无非是因为他们命不好,生长的位置恰好堵了张名振的路。张名振觉得在这儿诱敌奥羽联军最合适,就顺手把大浦城搂了。

扶桑军队毫无提防,所以东北三藩也就根本没来得及救援,张名振便已经完成了对大浦城的合围,从渡海到上岸行军、完成围城,前后只花了一天半。

围住之后,张名振的部将劝他立刻用随军的骑兵轻炮轰城,争取尽快把城池攻破。这样等东北三藩的联军赶到时,明军就可以据城而守,依托地利作战了。

但张名振直接否决了属下的这个提议,他严令吩咐,让部队保持围城,宁可多等一天,等重型红夷大炮慢慢从码头卸货、拉到前线、再展开部署。

反正大浦城的要塞部分距离海边港口区也不算多远,全加起来一天足够了。

属下部将见状纷纷焦急劝说:“将军!这些扶桑人的破烂城池,随军的骑兵炮已经够轰烂城门了!割鸡焉用牛刀?多一天时间入城部署防务、应对敌军援军不好么?”

张名振厉声解释:“用骑兵炮才叫割鸡用牛刀!经过过去十日的交战,某已经发现了扶桑人作战的一个盲区——他们至今没见过骑兵炮,也不知道这种兵器的机动性,隐藏住这一点,就能给我军留下一个埋伏的后手杀招!岂能轻易暴露?

我们就是要用行动笨拙迟缓的红夷大炮,慢慢破城,这样敌军将来就会低估我们的奔袭能力!”

属下们脑子稍微琢磨了一下,倒也很快承认了这个想法不错,反正要攻下大浦城是绰绰有余的,先假装行动迟缓也误不了大事。

……

相比之下,大浦城内的津轻信义一族,在最初看到明军围城时,还是非常紧张的。二十几万石的领地,让他只能招募最多四千人的常备军,哪怕临时征集农兵,也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弘前藩的实力,只有对岸松前藩的一半都不到。

不过随着明军围城后,没法第一时间展开炮击攻城,只是拿着新式步枪对着城头楼橹、天守阁胡乱放枪压制,津轻信义的紧张倒也渐渐平复下来。

他自以为明军这是缺乏重型攻城武器,或者至少也是攻城武器行动迟缓,只能远程压制。于是他就只是让武士们和弓箭手、铁炮手全部躲到楼橹内部不要露头,除非明军冲锋才能露头放箭放枪。

津轻信义内心,就只指望着东北三藩的联军,能赶快来救他。

可惜他当然等不到这一天了。明军只是让他多活了一天,第二天东北三藩联军依然没有赶到,明军从港口拉来的迟钝重炮却先到了。

明军最大号的陆战炮比舰炮还是要小一两个档次,毕竟要考虑机动性。

如今最终的舰炮铁弹是六十明斤,陆战炮最重就是四十斤。用开花弹的话,因为装药比实心铁要轻不少,最重只有二十五斤。

但哪怕是二十五斤的开花弹和四十斤铁弹,也远远不是扶桑人见识过的。半个世纪前德川家康轰开大阪城的“国崩”,其实也不过是18磅荷兰炮,折十五明斤不到。

而大阪城已经是当时扶桑第一的巨城坚城,眼前的大浦城简直就是小鱼小虾。

明军第一轮炮击就把津轻信义惊得目瞪口呆,简单校射后,第三轮就开始命中土垣和围墙,直接把大门和土垣轰烂了几个口子。

到第五轮炮击时,一枚开花弹和一枚四十斤铁弹直接命中了只有区区三层高的天守阁。天守阁就被直接炸得倒塌下来,藩主津轻信义直接因为塌房被活埋砸死。

而明军居然到了这一刻还没发起冲锋,依然按照操典等十轮炮击火力准备打完,然后试探性冲锋,确认没有像样的抵抗,才一拥而入——如果抵抗依然坚挺,第一道防线上的守军依然不退,那么明军就会按操典再炮击十轮。只不过这种情况在此没机会发生了。

第一波十轮打完,明军蜂拥往里冲,弘前藩的几百个武士、几千个普通士卒乱糟糟各自为战,很快被列阵推进的明军摧垮。

明军已经有了新式步枪的排队枪毙加持,扶桑人敢用长枪或者弓箭铁炮列阵对战的,那就是送菜,根本进不了明军射程。唯独少量武士直接拿着武士刀冲锋,才有机会接近明军,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哪怕当了躲过火枪弹雨的漏网之鱼,光凭着武士刀也没法在刺刀阵面前讨到便宜。

整个弘前藩武艺最精湛的武士,也就是奔着以命换命的凶悍打法,换死最多两三个明军小兵,然后就被乱刃扎成马蜂窝,而更多的是只能换死一个明军小兵,或者半路就被白白击毙。

那场面虽不比那部描绘幕末的电影《最后的武士》,却也差不多悲壮了,很有艺术价值。

……

弘前藩四千武士和更多农兵,一天之内被明军团灭,武器代差的碾压,已经不是勇武和人数可以弥合的了。

要怪只能怪扶桑人掉线太久,都不知道东亚怪物房在明清互卷的大背景下,这几十年科技进步和军备竞赛对抗升级到了什么程度。

津轻家族也在乱战中被明军全部杀光,算是立威了。

又过了大半天,东北三藩的联军前锋才赶到。但看到明军如此凶悍,他们的少数骑兵部队也不敢再轻易上前,而是打算先集结兵力、相持拖延。

张名振让人稍稍追击了一下,用步枪队射杀数百扶桑骑兵,最后因为机动性不足追不上,见好就收回城。

明军毕竟是渡海而来,要在海上连续航行十日,所以第一批骑兵很少,战马渡海运输很难。

扶桑人连续两三场大败,东北三藩只好进一步加大动员强度,并且向江户的幕府求援,试图用人海战术把少得多的明军淹没。

扶桑各方商议了一下之后,觉得也只有这一条路了。因为这个时代扶桑的人力资源还是很充分的,唯一能用的就是人命——

后世很多华夏之人,对明清之际中日的历史解读有个误区,认为扶桑人一直人口只有大明的百分之几,但这其实是要分时段的。

如果是万历时期、壬辰倭乱那阵子,扶桑因为连续战乱,战国时期总人口始终在六百到八百万之间浮动,而那时大明有一亿多人,换算下来确实至少是扶桑的十五倍。

但是到了明清战争,叠加了历史上明末连续二三十年的天灾,大明人口最低谷时跌到过四千万,如今虽有朱树人的蝴蝶效应,最低谷时也只剩五千多万,现在回复和平数年,才爬回六千万。

而扶桑这边,战国结束后的第一个五十年,人口恢复是最快的。战国末七八百万人,到幕末四千万、一战时七千万。

江户时代两百六十年,至少一大半的人口增长,就是刚刚回复和平后的最初半个世纪完成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死的时候,人口统计大约是两千两百万,现在德川家纲没统计过,估计在两千四百万左右,已经是战国末的三倍了。

大明六千万,扶桑两千四,扶桑的人口,如今实打实是大明的四成!所以光拼人口,确实是不该小觑扶桑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树人没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要对一个相当于大明四成人口的民族直接发动总体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现在扶桑人连败,却还不想认怂,又意识到武器代差太严重,那就只能堆人命爆兵了。不试一把他们是不会心服口服的。

只有真正全方位碾压打疼,才能让他们跟后世臣服米国爸爸那样乖乖认怂。

东北三藩加上周边被裹挟的仆从,还是有四百万石以上石高的,主要是仙台藩比较大,再加一部分江户幕府的直接支援。

扶桑人很快组织起了一支规模十倍于虾夷守军、二十倍于弘前藩守军的战力,也就是大约七八万人,还有无数可以随时扩大抓壮丁的后备农兵,来跟张名振的区区一万多明军水陆兵交战。

而张名振此前一直留着虾夷岛上的函馆城没有攻破,只是围而不打,为的就是勾引扶桑人增援。现在增援已经陆续抵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那么诱饵也就没必要留着了。

三月二十二日,张名振登陆作战后第二十天,明军突然发动强攻,把函馆城彻底攻破,城内一万三千日军全部被击溃,数千人直接阵亡,其余不是被俘就是逃散。

突围的函馆残兵惧怕明军,只好往北烧杀掳掠,进入虾夷人的地盘求生。这有惹起了虾夷人的仇恨,跟那些扶桑残兵互相绞肉残杀,战火进一步蔓延到了虾夷岛南部津轻半岛的扶桑族人、和北部广大地区虾夷族人的大规模仇杀,人口消耗何止数万。

而事实上,哪怕没有明军来吊民伐罪,历史上虾夷人到1669年的时候,也会在族长相库相郢的带领下,发动一场持续数年的起义,扶桑史书称之为“宽文虾夷蜂起”。

现在不过是让虾夷人对扶桑人的不满提前数年爆发起来。明军只要隔断扶桑本州岛的援军来虾夷平叛,那么光任由松前藩的扶桑族和海量虾夷人自相仇杀,松前藩的平民就抵抗不住。

整个虾夷岛当时大约有不到二十万扶桑族人口,虾夷人却多达五六十万,人口比例至少是三倍以上。

张名振把扶桑人在虾夷岛的统治彻底摧毁后,就任由虾夷平民和扶桑平民自行吃鸡自己卷,他则能集中全部明军,总计一万两千多人,到大浦城周边跟扶桑三藩联军相持。

扶桑三藩联军在集结完兵力后,就对大浦城发动了几次强攻。

张名振没有一开始就暴露全部火力,而是藏着掖着,好多勾引扶桑人投入,多杀点人消耗点人命。

扶桑人果然如惊涛骇浪一样撞死在筑垒地带,被射杀达数千上万。

两次惨败后,扶桑联军终于吸取教训,只能改为围而不攻,指望靠明军渡海作战、军粮补给不上,最后自行被围困饿得削弱。

与此同时,随着战事相持进入四月份,东北三藩还一再恳求江户的幕府嫡系部队再派更多援军来,尤其是要运粮到东北前线。

毕竟拉起七八万作战部队和更多预备壮丁,需要的粮食实在是天文海量。此前扶桑历史上只有关原合战、大阪之战、渡海征韩有过这种规模的后勤粮草调度。

江户幕府对于前线要求的粮草,只能是竭尽所能提供,但同时表示援军是真没有了,只能让他们就地抓壮丁解决。

东北三藩莫名其妙,最后才知道是因为扶桑幕府敢于反抗大明的合理要求,导致九州那边郑成功也打进来了。幕府要派遣援军去九州方向,东北这儿只好让当地大名自行解决,幕府只能给钱粮弹药不能给兵。

……

确认战役进入了相持阶段,扶桑联军想靠前线屯粮、持久围困耗死渡海而来的明军。张名振当然有办法破局。

他此前一直藏着掖着,不暴露明军的骑兵炮战力,不就是等的这一刻么?

所以,他一边不动声色继续收城,一边却派出细作徐徐图之打探敌情,摸清扶桑联军的屯粮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明军哨船和细作水陆并用,很快就找到了扶桑联军的屯粮地。

第四百七十章 先杀一个幕府将军的叔叔立威

张名振在派出水陆斥候多方悄咪咪侦查后,最终打听到:

联军把围困大浦城期间所需的军粮,囤积在了距离大浦百余里之外的秋田城——这地方后来就成了秋田县,出产扶桑东北地区著名的秋田犬。

张名振听说粮食存得那么远,他一开始还有点郁闷。但后来下属给他解释,说扶桑幕府三十多年前开始实施了一项政令,叫“一国一城令”,

就是每个藩只能保留一座城,以解决此前战国时期城堡林立的问题。所以大明这次打过来时,见到的扶桑城池格局,跟万历时壬辰倭乱已大不一样。扶桑现在全国66个封国就只有66座城,其他都是没有防御工事的乡下。

每个封国才一座城,城与城之间也就隔得远了。尤其扶桑东北地广人稀,藩国的占地面积较大,城池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

要是不拆的话,说不定扶桑军原本还能把粮食囤在桧山城,但谁让桧山城1620年就被拆了呢。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