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05章

作者:浙东匹夫

那么小的小孩子,就算有个生理上的父亲、法理上的姑父做摄政王,终究有些麻烦。

要是能拖到朱常淓活够六十,跟明朝实际掌权年限最久的嘉靖帝一样长寿,皇太孙也能拖到十九岁,那就好办多了。实在拖不到,稍微差几年倒是没大碍。

朱常淓看女婿答应得这么痛快,似乎很有把握,他也就舒坦了些。随后他就又问:

“不过,鞑子与我大明毕竟事实上又休战了两三年,这次再启战端,要不要重新找些借口?虽说我大明从未和鞑子谈判过停战,但咱毕竟是礼仪之邦,天朝上国,每次发兵,最好还是找个近因,师出有名。”

大明要灭清,这是不需要借口的,清占了大明原本的一部分国土,还有弑君之仇,这怎么报都不为过。

但是对内的动员理由还是要提,那样有利于鼓舞士气,让士兵们知道为何而战。任何战争,都需要远因和近因结合,才能同仇敌忾。

好在对这个问题,朱树人同样有准备,他就趁着此刻没有外人,把计划和盘托出:

“这方面臣也早就想好了,过去这两三年,鞑子各部虽与我停战了,但我大明也是有持续给鞑子放血的。

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禁止边境贸易,从经济上还有盐铁火药等要害领域,封锁鞑子获取战略物资,慢慢削弱鞑子国力。

不过,鞑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当年先帝在时,张家口、大同有八大汉奸晋商通敌卖国,只是后来鞑子入关后,这些人招摇过市显露了身份。

后来我大明重新光复山西、河北,就把八大汉奸及其党羽、附庸家族全部连根拔起,满门诛杀了。

那些人被肃清后,鞑子一度无法得到我大明的战略物资,连茶叶盐砖都买不到了,听说这两年,草原上一些部族的游牧人丁健康状况恶化得厉害。

但臣为了设伏,给将来重新开战找借口,又暗中扶持了几个原本跟八大汉奸家族略有交涉、但罪孽不深的边关商人家族,许诺他们只要好好听从本王的指示,就可以洗脱前罪,将来还可以为我大明朝廷效力,得到官身。

所以,从去年开始,那几家被臣控制的新张家口边关商人,又开始跟鞑子私下贸易了,主要是跟科尔沁和喀喇沁草原上的蒙古部落贸易。这些蒙古部落又会继续加价转卖一些满人特别缺的物资给盛京伪朝。

这些边关商人的贩卖尺度还是掌握的不错的,去年臣只许他们卖盐砖茶叶和少量铁器。今年逐步诱敌深入,可以放开卖铁器,甚至还有一部分的黑火药,以设套取信于人。

到了要收口的时候,臣便打算效法汉武帝时马邑之谋,以一笔大买卖引诱蒙古人来买,再设伏把买家全部围歼!

并且人赃并获,宣示蒙古和满人在休战期间再次盗买我大明军械、时刻备战图谋报复我大明,到时候把这些说辞一宣扬,将士们自然会同仇敌忾,知道此番北伐是为了我大明的安全,是大明周边的蛮夷不断试图提升武力以威胁大明,我们才不得不主动防御。”

朱常淓毕竟是讲道德的,听女婿想到的开战理由那么充分,他当然乐于见到。只是听说这个局太大,把蒙古人也牵涉进来了,他又难免有点担心。

朱常淓忧虑地说:“以我大明今日国力,便是同时与蒙古和满清为敌,倒也不至于打不过,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能分开走的几步路,为何要急于求成并作一步呢?”

朱树人应声为岳父解惑:“父皇有所不知,经过这几年的消耗,蒙古喀喇沁、科尔沁各部,已经虚弱至极。臣此番可以先剪除蒙古羽翼,再徐徐发掘出蒙古人和满清的私下勾连,顺带再伐辽东。

时间上并不会同时对敌两家,而是先蒙后满。蒙古人自从豪格诛杀布木布泰后,已经跟满清离心离德,只要稍稍歼灭几个冒头的,臣觉得蒙古人还是可以争取的。只要他们对大明称臣,并且承诺调转枪口帮大明一起对付满清,就可以收手了。”

朱常淓听女婿如此胸有成竹,也就一切准奏。

……

此后几日,朱树人留在南京,自然也是日理万机,遥控着前方的诸般事宜,顺便对接了解一下他离开期间,朝廷的大政细节,实地视察一些工作。

对蒙古的下套挑衅行动,并不需要他亲自介入,初始阶段让他留在北方的几个心腹边将自行处置即可,因为敌人太渺小了,不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树人终究希望大明能在后世历史上显得正义一点,就尽量正义一点,这不是当世的道德洁癖,也是为了更好的让自己人同仇敌忾,以及儆诫后世子孙。

玩过《欧陆风云》也好,《维多利亚》也好,都知道最接近真实世界的游戏是有“过扩惩罚”的。一个国家的直接统治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

如果边际收益递减到低于边际统治成本,那么再扩张就会拖垮帝国,除非先攀科技让生产力和交通通讯条件赶上来、配得上帝国的扩张。

就好比华夏需要南北统一,首先需要隋炀帝修大运河,罗刹国时代要稳固控制西伯利亚,需要先修西伯利亚大铁路。

但这样的科学发展观,朱树人死后的几代大明统治者未必能懂,所以朱树人觉得可以额外给将来的大明皇帝套一层保险——

如果大明始终走汉朝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路线,那么就不太容易因为穷兵黩武而遭受过扩惩罚。但如果走秦那种主动穷兵黩武路线,就很危险了。

因为一个杀人夺宝、抢劫掳掠合法化的社会,肯定会形成对外用兵的正反馈循环、飞轮效应,最后刹不住车。

但一个“正当防卫”、“赏金猎人”合法化的社会,却不会出现那种问题,因为这种语境下的杀人夺宝是不得不为之的,是受一个负反馈循环控制的。

不是说这样大环境下的大明,未来不能扩张,但扩张首先要有蛮夷不长眼、先来犯大明,那大明就可以反杀到敌人彻底灭国。而蛮夷或者西方列强主动不长眼的情况毕竟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这样大明就不担心过扩自爆了。

这种事情只要两三次,确保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招牌立起来,让地球人知道招惹大明就是灭族灭国,以后犯贱的蛮夷就会越来越少,掂量着办了。

眼下解决一个蒙古算什么?朱树人做事,当然要考虑百年之后,后世华夏子民如何长期稳妥运作。

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取不足以奉有余。

一切疯狂正反馈、马太效应的扩张策略,都只能在一代雄主的生命期限内生效,如果在网文里,那就是主角活着的时候非常爽,快感拉到极限。

但这种路径依赖的后遗症会非常严重,一旦出现权力的代际传承,不是雄主在位,立刻就容易玩崩。

因为后人是拿不住这个扩张尺度的,留不下一套足为万世法的扩张伦理,过扩就会爆体而亡。这才有人类文明数千年,一个个盛极而衰的例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只要是超越人类寿命的长时间尺度,就轮不到人之道来作为自然法则的主要表现形式,要让位给天之道。

如果将来对蒙古下套挑衅时,朱树人本人就在北京,或者是他从南京匆匆赶回北京后就闹事,难免会有阴谋论者嚼舌头。就算不让外人信,后世皇帝也会信。

而如果朱树人在南京好整以暇地给皇帝岳父祝寿,看上去人畜无害、是北境先出现了变故、消息传到南京,南京朝廷再紧急派人北上,那一切就显得大明非常无辜,

绝非小胡子那种“进攻波兰前夜让几个德国兵穿上波兰军装偷袭德国边境广播台”演技拙劣之举。

连后世皇帝都不得不信。

当然,这种层次的考虑,也就到了朱树人这个段位的人才需要。

如果是个资质平庸的统治者,比如本身本事最多也就跟秦始皇半斤八两那种,就没必要想那么远了。

平庸的开国君主竭尽毕生精力才智,能开个国就不错了,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凡开国时稍微留点手,多考虑长远而束缚了自己的手段,说不定连国都开不了,就为人作嫁了。

至少要才智超越秦始皇两三倍的人,不用竭尽全力也能开国,那才有余力为长久多排一些隐患,用吃相更好看、闭环更自洽的方式统治。

所谓文无武不立,武无文不久。立都立不了的人,不配思考久不久的问题,那是给立得绰绰有余的人去思考的。

朱树人出现之前,中国历史有资格初窥这一问题门径的统治者,满打满算不超过两个半,能融会贯通的更是一个没有——不过这也不奇怪,要是能融会贯通,哪还会有那么多改朝换代?

朱树人自己就算多了几百年见识,也不敢说能融会贯通,只是他知道自己有资格去为长远计想一想试一试了,仅此而已。

……

在南京的日子过得很快,等候晋商内线和山西边军勾引蒙古人动手的同时,朱树人在南京,最后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补偿一下被他冷落闲置了三年的侧妃方子翎。

方子翎也是可怜,原本十八岁家里就给她谈婚论嫁,赶上崇祯末年一堆变故,整整拖了三年多,二十一岁才嫁出去。

婚后倒是过了三年多安稳日子,生了个儿子。但刚到儿子满两周岁,夫君就带着公主正妻去北京留守,一晃又让她独守空闺了两三年,如今都二十七八了,有男人的日子加起来不过才三年多。

这三年里,朱树人在北京自然是不缺女人,已经育有一子一女的公主朱毓婵,也在北京又给朱树人生了个儿子,如今还没满周岁。

其他小妾们,这几年也给朱树人又添了一子一女,至今“秦淮四艳”总算是都有了子女,也不至于晚景凄凉。

朱树人如今都累计有四子六女了,要不是他家大业大够继承,怕是都不好收场。

随着公主生出嫡次子,显然鄂王府的王爵也轮不到方子翎之子继承了,只能由公主的儿子继承。

而且朱毓婵所生的嫡次子,都没法用“朱慈某”的取名方式,因为朱慈X的格式是给朱常淓的孙子用的。朱毓婵次子法理上还是皇帝的外孙,只是跟着父亲被赐的国姓姓朱,不是跟皇帝姓朱,性质不一样的。

于是这个嫡次子出身后,朱树人甚至还得费一番手脚,给方子翎生的庶子改姓,改回他本人被赐姓之前的本家沈姓,好让方子翎的孩子继承祖父沈廷扬的爵位。

这一切,都让朱树人觉得挺愧对方子翎的。儿子生下来都五年了,才改回祖姓,孩子都能记事了,不知会不会有什么心理阴影。

加上这次朱树人又会亲自北上,估计要到彻底消灭了满清,才会回来跟她长相厮守,他自然愈发要好好补偿方子翎。

在南京期间,他几乎只恩宠方子翎一人,其他小妾也都不碰了。

“王府的爵位也不能继承了,娘子不会怪孤吧,这几年苦了你了。此番再北上,最多一年多,后续就能长相厮守了。”

临走前不久,又一次夜深完事,朱树人忍不住搂着方子翎,言语安慰。

方子翎还是很淡泊:“妾跟随相公,所图不过知心。富贵爵禄、枕席欢娱,都是次要的。这几年虽不能相夫,却也能教子,一样安享天伦,还能抒践平生所学,不亦快哉。

陛下还给妾加了封号,按皇太孙养母算。是妾自己推辞的,才没有要。宫中对妾也都颇为尊重,已经足够了。”

方子翎提到皇室对她的礼遇,显然已经很满足。不过皇太孙养母的“某某夫人”称号,她是真不想要。主要是明末这些名头都被用臭了。

之前魏忠贤掌权时期,就有天启帝的奶妈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结果却跟魏忠贤勾结狼狈为奸。

方子翎自然只是希望他这个鄂王侧妃的身份纯粹一点,别沾染其他身份。反正皇室对她的礼遇尊重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体现。

朱树人跟方子翎聊了一会儿皇太孙和其他儿子的教育,方子翎也是一时兴起,跟他说起,这三年完全没觉得空虚,因为为了教好儿子和皇太孙,她这三年编了一部书籍,虽说是启蒙读物,但大人也可以读,用来常识扫盲。

朱树人回南京一个多月,原先还忙于政务,没了解过子女教育,此刻听方子翎提起,才关心了一下,这才知道,方子翎编的是一套博物学百科图志。

除了动植物、矿物图鉴,还有最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甚至还把朱树人这几年里跟她书信切磋验证的原子论分子论也加进去了。

而书里那些数学知识,也都可以配套简单的天文地理常识进行验证,比如通过“如何看海上船只桅杆在离开一定距离后消失在地平线上”,结合勾股定理就算出地球直径,用数学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的。其他基本几何原理,也都跟天文地理形象现象结合,深入浅出。

当时明朝自己的印刷术,除了活字之外,雕版还停留在木刻阶段。但是木刻用来绘图确实不好用,而且成本高,不耐磨。

如今朱树人已经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互相切磋,国立的研究所里也有研究改良印刷术的工程师们,他们就中西合璧,结合了西方的古腾堡印刷术,弄出了“胶泥雕刻、灌铜浇铸”的雕版,配合含蓖麻油的油墨印刷,取代了传统雕版的水基墨水印刷。

至于雕刻成本和铜模板昂贵的问题,反正只是雕刻少数可以流传万世的科普书籍,发行量大,也就无所谓了。

而且这些书一开始都是动用皇家经费雕印的,最初目的是皇太孙的理工科思维启蒙教育,当然要下血本。

教好了皇太孙,再顺便多刊印几千几万册,给普通士庶子弟购买,五两银子一套,也算是泽被苍生。

后世读到这套博物学图志和数理化常识扫盲作物的人,也都会感谢皇家教育的溢出。

朱树人了解了小妾这三年的工作成果,也是感叹不已。

确实,一个女人能做到这一步,都立德立言了,想必她的生活和灵魂都会非常充实吧,是否有夫君能长期陪伴她,又有什么在乎呢。有些女子天生就是事业性的。

朱树人在南京陪着方子翎琴瑟和谐,一起切磋科普和文教工作,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个月。

到了九月份的一天,北方终于传来了军情消息,是坐镇山西的刘国能发回来的。

朱树人部署的那套模仿“马邑之谋”的圈套,果然很成功,蒙古人上当中计了。

这也要归功于朱树人比汉武帝时大行令王恢更加有耐心、放长线钓大鱼。

不管怎么说,按刘国能的战报,蒙古科尔沁和喀喇沁部各有一个部落,因为大笔私购大明禁卖的军需物资,在交货接头时,被大明边军埋伏围歼,证据确凿。

随后,大明也就以此为导火索,展开了全面进攻。

对草原余孽的最后一战,算是就此拉开。

十万明军骑兵,分数路杀向草原,开始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松散动摇的蒙古部落。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兵临沈阳

朱树人在南京,跟前线有时间差。所以他收到战报的时候,其实前线那边刘国能、李辅明都已经开始动手快一个月了。

刘国能是这年八月开始动手的,具体的手段,无非是利用此前几年休战形成的麻痹期,以及那些被大明暗中遥控、假装卖军火给蒙古的宣大奸商,

把喀喇沁和科尔沁地区两个主要联清反明的部落武装,勾引出来一波,然后分别在张家口和承德关外围歼。

当年汉武帝的马邑之谋被匈奴单于看穿,主要是太心急了,慢慢做圈套成功率会高得多。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年汉武帝设伏的时候,汉军还需要大量的步兵部队担任主攻,汉武帝对匈作战初期骑兵太少,卫青霍去病的骑兵主力都是后来慢慢建设的,花了大价钱,所以匈奴单于只要看到情况不对,立刻撤退,汉军才根本追不上。

相比之下,如今的大明可是为了追歼草原游牧,花了多年准备,组建了十万精锐骑兵,还都有至少配备转轮手枪。

这规模这战力,只要蒙古军队敢贪于财货靠近边关五十里之内,大明骑兵一人双马换着包抄,蒙古人是绝对跑不掉的。

最后的战况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刘国能和李辅明各自带了一万精锐骑兵,从预设的埋伏圈两翼至少百里以外的地方,提前悄悄出关准备绕后,因为纵深拉得大,部队规模又不是太显眼,所以完全可以截到。

截获之后,被截住的那些蒙古人,其实论人数是比刘国能或者李辅明当中任何一路还要多的,但偏偏蒙古人就算有明显人数优势,也做不到“集中优势兵力先歼灭刘国能或李辅明”。

换言之,大明一万胸甲手枪骑兵,就能碾压人数多得多的蒙古弓骑兵了。

边境的两场最初冲突,经过也就没什么值得赘述的,

无非就是布木布泰的娘家人、科尔沁部蒙古,在承德口外被歼灭了七千余骑,元气大伤,余部远窜,还丢失了大量战马军械和作为随军补给的牲口。

而喀喇沁草原的扛把子、察哈尔部蒙古,也在张家口关外惨败,折损五六千骑,物资牲口同样损失惨重。

明军小胜两场后,立刻就带领主力骑兵,不由分说,深入草原,直捣两大部落驻扎的腹心之地。

明军将领也知道蒙古人擅长跑路转移,所以一上来就要孤注一掷,攻敌之所必救,直扑兀哈良地区和义州,把科尔沁和察哈尔沿长城以北的一线据点拔除。

另外,出兵途中,还顺路把乌兰察布河边上的乌拉特部据点灭了——乌拉特部这次倒是没招惹到大明,但主要是他挡住了山西明军的进军路线,就顺手灭了。

兀哈良地区就是明初朵颜三卫的故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赤峰周边,而清朝的义州在锦州西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通辽。

整个过程中,乌拉特部战力不济,被消灭了几千人后,不得不全族直接投降。

科尔沁和察哈尔势力相对较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被端了重要据点后,余部继续往北逃窜,两部加起来还能残余一两万骑兵,只能转移去更东北方水草寒苦的地方。

明军拿下的这几块地盘加起来,涵盖了后来清朝察哈尔省的关外部分疆域。等于是把锦州以西、燕山以北的地盘都占了。

从此再要顺势进攻辽东,就可以从燕山以北的草原路线,和燕山以南的辽西走廊,兵分两路合击了。

而明军攻陷上述地区,加起来也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可谓神速。基本上是“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打法,明军一人双马只要带足武器弹药,

至于军粮,完全可以只带最初阶段的十天口粮,然后一边以战养战,反过来抢劫草原上蒙古人的牲口,直接杀了全军吃肉。

另外明军的营养设计肯定比蒙古人好得多,控制了南方的大明对于军队的茶叶供应完全是要多少有多少,既然这次出兵前想好了要抢牲口维持后勤,肯定会所有人带足茶叶。

吃肉吃腻了就直接在大草原上煮奶茶补充维生素,一个多月仗打下来,明军骑兵将士们反而一个个更加肌肉健壮,也不见长膘。

随着时间进入隆武九年十月,明军在草原方向对锦州形成绕后,蒙古各部远遁,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