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64章

作者:浙东匹夫

如此把铁矿石、燃料、环境,三组变量两两组合设置对照组,一共可以做八组对照实验,每组二分法排查问题。这样的科学思路加持下来,可比古人随机乱实验要靠谱得多。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个科学排查的思路方法首先就值得肯定。

有了宋明德的前期对照排查,朱树人的思路也就清晰了很多,又结合后世粗浅的化学知识和网上看来的常识,很快得到一些启发:

“看来这马鞍山果然是铁矿煤矿含硫都多,不过应该多是以‘硫化铁’,也就是黄铁矿杂质的形态存在的。铁矿里本身混有黄铁矿,煤炭里也有黄铁矿。

这儿的矿石在冶炼之前,要比大冶那边多一步更精细的粉碎工作,磨得越细,越容易把杂质筛出来。

密度法不知道能不能筛,不过就算能,估计成本不划算,这是大规模生产,不是淘金——最好还是想想看用磁选法。铁矿石里的黄铁矿未必能筛,但煤矿里的黄铁矿碎粉是肯定能磁选的。”

“磁选筛杂质”这种常识,后世只要不是太偏文科的知识分子,基本上也是能想到的,但凡多看一点B站视频或者抖音科普就够了。

硫化铁保留了比较强的铁磁性,比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更容易被磁铁磁石吸附,比毫无磁性的煤炭,那就更容易吸附了。

只是古代没有电力,也就没有电磁铁,要靠天然磁性材料来筛矿,材料比较难凑,而且磁铁磁石也不是绝对的永磁体,用久了磁性消耗太大,也需要人造补充。

想到这儿,朱树人也大致融会贯通,理解为什么历史上马鞍山这边煤矿一直到了晚清末年才开采——到了20世纪初,交流发电机、发电站才算渐渐普及,当时国内才有了第一批电厂,也就可以用工业级电磁铁了。

马鞍山的矿藏资源是比大冶多得多也好得多,但没有磁性筛选之前,这儿只是产量大,产品质量却不如大冶的好。

想明白这点后,朱树人也就知道:未来马鞍山这边的定位,首先还是一个量大管饱、低质量钢铁可以大规模量产的基地。但这儿主要的产铁,还是用于工具类民生类的需求,做大冶那边低端民用钢铁的平替。

把大冶那边的产能替代后,大冶才能集中产能全部搞武器级钢铁。

至于马鞍山这边的磁选矿、高端路线,也不是不能攀科技。只要总投入成本可控,用来攀科技验证还是不错的,

说不定朱树人点出“磁选”这个思路,再预言一点“变磁生电、变电生磁”的指导思想,还能让华夏科学家将来成为人类电学之父,把电磁感应理论雏形先提出来。

当然,也就是个雏形,历史上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理论,到人类真的弄出工业级发电机,怎么也得近百年的发展。

朱树人就算机缘巧合帮人鼓捣出了思路,他有生之年应该是看不到发电机了,或者最多就是看到个实验室里的不靠谱玩具级产物,绝不可能工业化,工业基础差太多了。

宋明德把鄂王爷的指点思路一一记下,立刻就去先安排采购天然磁体,进行选矿实验,然后再对尽量筛去黄铁矿杂质的煤、铁进行重炼。

用于生产焦炭的煤,以后也可以粉碎并且稍微磁性粗筛。磁力弱一点,那就在粉碎上多下功夫,也可以一定程度弥补——需要被磁性吸附起来的碎屑越轻,需要的筛选磁力也就越小,磁铁差一点也就问题不大。

一时间,宋明德安排了几手准备,一边组织更多民工,在当涂水入长江的河口位置,以及上游石臼湖、高淳湖来水位置,筑坝提高水位,

然后造一大堆水车推动的巨型石碾粉碎机,把以后用于炼钢的煤炭先在这些水车石碾下粉碎彻底,再磁筛一遍。

造大量水力粉碎机的同时,他自己筹备磁性材料,还行文去后方的大冶,向宋应星和方以智要求技术指导。

还真别说,宋应星等人水平果然比宋明德还高得多。不过旬日,武昌方面就给了回信,

宋应星还在信里教训侄儿读书不仔细,连宋朝人写的《武经总要》里提的“薄钢片热锻后急速冷却形成顺磁”来人工制造磁铁的法子都没看过。

而且宋应星还更进一步,把他自己对人造磁铁的一些思路跟侄儿详尽阐述了一番,如此一来,好歹是确保了磁性材料的供应不会断顿,无非是制造过程中燃料消耗多一点,成本高一点,算是留了一张底牌。

而且一旦大规模生产,不断试错,工艺成熟总结出经验后,成本总会慢慢降下来的。

工业科技的进步,不就是一次次大规模生产砸资源攒经验得来的么,现在亏不等于未来也亏,总要有人在工业化量产上吃亏当先行者。

朱树人对于砸资源没有意见,只是要求一切砸资源换来的经验都要尽量总结完备,不能是敝帚自珍当独门绝学,最后闹得一代工匠故去后,脑子里的经验又消失了。必须写成书,就算不公开,也要由他先珍藏起来。

于是乎,马鞍山铁矿和铁厂,总算在数管齐下的建设下,逐步走上正轨,产量和质量双丰收也是指日可期。

大量建造水力粉碎机,大量采购磁铁磁石选矿,大量摸索人造磁性材料,最后用更优质的精炼矿和精炼焦炭进一步生产高质量钢铁,每一手都要硬。

这一切会花下去的银子总数,估计至少得是百万量级的了,具体几个百万能打住,目前还没数。

但朱树人连休战的代价都付出了,这两年朝廷不用打仗,把省下来的钱先打好工业基础,未来造武器的成本也能大幅下降,长久肯定是划算的。

最后,考虑到马鞍山这地方比较偏僻,毕竟是乡野矿区,旁边的当涂县也太小,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朱树人觉得为了更好统筹科学研究,还是在隔壁应天府境内,搞一个研究机构。

为此,他拨出了几十万两银子,吩咐选在南京西南郊的江宁镇,设立一座“磁学研究所”,朱树人怕太惊世骇俗,暂时没提电的事儿,只说是专注研究磁。

一开始的研究方向,无非也就是如何用加热/淬火的方式,更高效、更低能耗的生产人造磁铁,以《武经总要》和《天工开物》上的思路为基础。

至于研究所里的人将来会不会鼓捣磁铁鼓捣得多了发现电,那就是很遥远之后的事儿了。

研究所的负责人,自然也是要有工部六品主事的官职级别待遇,将来可以把武昌大冶那边的技术人才逐步分流过来,群策群力发展更多的方向,朱树人内心已然是把这所江宁镇上的研究所,当成未来华夏的元老级理工科大学来筹办了。

第四百一十二章 和平也不等于完全不打仗

在朱树人的筹备下,短短一两个月之内,江宁镇上的“磁学研究所”就建立起来了。

无数工匠一边用《武经总要》和《天工开物》记载的热锻速淬的土法生产磁性材料、实际投入选矿生产。

另一边,研究人员们慢慢攀爬电生磁这条遥遥无期的科技线,算是先部署一着闲棋。

马鞍山的钢铁厂也稳步上马,随着第一批马鞍山冶炼的优质钢铁和铜料出炉,武昌、大冶那边也派出技术骨干,把湖广军队原先的兵工厂,复制了一份到南京周边,就建在江宁镇上。

到了七月入秋,江宁镇上已经集结了华夏第一批有志于“奇技淫巧”的理工科钻研人才,都是被鄂王爷重金礼聘来的,只要经过测试确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一技之长,就能得到丰厚的薪酬。

八月份,江宁兵工厂的第一批枪炮也正式下线,宣告了大明朝廷的第二套军工体系已经萌芽。

或许是磁选法精炼过的矿石、煤炭,炼出来的高端钢铁质量比之前又进步了一些,江宁镇的第一批枪炮、锻钢胸甲,质量也比武昌造略有提升。

尤其是对钢材韧性、质量反馈明显的水锤压锻胸甲,显然已经突破了西方拿破仑时代的胸甲骑兵水平——西方拿破仑时代的整体锻造式胸甲,所用到的钢材,也没有磁选法提前筛矿的,那玩意儿西方基本上要第二次工业歌命之后,也就是有了电之后,才会上马。

最新水锻胸甲下线后,宋明德让人用火枪测试了一下,在钢板厚度一分半的情况下(大约4毫米),居然可以顶住新式“武昌造”火枪的独头弹射击!

这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算是以盾方完胜告终。

幸好对面的清军依然造不出如此优质的整体锻造钢甲,只能是给铁骑兵套最多两层铁札棉甲,这种程度的防御,在“武昌造”面前还是可以被大威力独头弹贯穿的。

……

因为江宁镇离南京也不远,就在城外远郊,朱树人当然可以随时视察。

得知有了那么多新的进展,他往往会第一时间去现场了解近况。

江宁兵工厂也果然从不让他失望,每次视察,除了预先汇报过的成果之外,他也都能够有些意外的小惊喜小发现,

或许是成果太多了吧,有些小事儿下面的人都不屑于第一时间表功,想做得更扎实一点再上报。

比如,八月份这次,朱树人原本是去视察新一批的马鞍山产“武昌造”和水锻胸甲,结果就在江宁兵工厂看到了两个新玩意儿的雏形。

首先就是去年开始研发并投入实战的开花弹火炮,终于有了新的优化进展——当时明军火炮要用开花弹,主要还是得靠低膛压的臼炮,其余普通的重型红夷大炮想用开花弹,还存在一个引信可靠性比较低的问题。

如今又经过一年多温水煮青蛙的润物无声发展,开花弹引信可靠性又有了些提升,最关键的是兵工厂技术人员摸清引信安全性的门道后,可以在相对小型化、轻量化的炮弹上,也做出延时引信的开花弹,让开花弹的使用门槛大大降低了。

原本的开花炮弹,外壳至少要用一寸多厚的铸铁,来隔离内外火药,才能避免开炮时外部发射药带来的剧震、高温、过载提前引爆壳子内部的爆破装药。

如今工艺改良、反复测试后,炮弹铁壳厚度可以勉强减少到一寸以下,使用的铸铁也稍有改良。

如此一来,重炮在同等炮弹重量的情况下,内部可以多塞一些爆破药,增加威力和杀伤半径,也能让炮弹炸开后外壳本身的碎片数量增多,多杀伤一些士兵。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原本开花弹引信质量差时,笨重巨厚的外壳,导致六磅骑兵炮级别的高机动性火炮无法使用开花弹。

因为六磅炮口径太细了,铁壳都那么厚,里面已经没空间塞火药和铁渣弹片。所以哪怕当初对多铎的最后一战,江守德和蔺养成隔着横塘河轰击李成栋部时,那些前沿部署的骑兵炮发射的也都是实行铁球。至于主战场上那少量的开花弹,全都是靠臼炮打出来的。

现在引信弹壳双改良,总算堪堪让骑兵炮也能发射开花弹,虽然装药量还很小,爆炸后形成的碎片数也很少,但这毕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质变,堪称里程碑。

反正眼下还在跟鞑子休战的种田期,朱树人还有的是时间继续迭代改良。

他得知这个突破后,立刻另行开下重赏,要求继续优化骑兵炮配开花弹的技术,只要能把高机动火炮炮弹的杀伤半径提高一尺,他就能额外开出一千两银子的赏金。

要是杀伤半径能提高一丈,可不得直接奖励研发人员一万两了?这个数字还上不封顶,当然还得确保火炮的安全性可靠性,不能一味强装药导致炸膛,这是底线。

……

除了开花炮弹的稳定性提高、轻量化成功,今年另一项让朱树人眼前一亮的军工种田新成果,便要算他此前作为一步闲棋交待的“线膛枪”了。

朱树人毕竟也不是什么网文主角,不用考虑“逆向金手指压主角升级速度,以免成长太快剧情没有冲突节奏崩了写手少赚钱”的问题。

他是实打实的真实穿越者,当然是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能捞的好处都要吃干抹净尽量捞!

此前没上线膛枪,不是他不想,实在是工业基础做不到,他也不懂技术细节。

所以,自从两三年前,大冶那边刚开始搞军工厂,他就作为一步闲棋,随便提了一句,让工匠们琢磨琢磨“如何让锥形的弹丸也可以稳定飞行”的问题,

并且作为一种思路启发,随便提了一句“通过膛线让弹丸尾部刻槽、稳定气流”,具体未必要这么操作,让工匠们自己做实验。

线膛枪果然是很不容易搞,朱树人只管提需求和出钱,却不提供工艺思路,工匠们最初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是跟经过历史考验的型制大有出入。

比如这一次,宋明德信誓旦旦说,经过周铁胆两年多的闲暇调试,总算是造出了一种在枪管内壁拉出笔直膛线、并且能让锥形铅弹尾部刻出凹槽稳定气流的弹丸。

还说经过试射,这种弹丸的射程足可达到三四百步!比目前的圆形弹丸滑膛枪的最大射程直接翻倍了!精确度虽然不太行,但也勉强能接受。

朱树人听说后,第一反应是大跌眼镜:线膛枪不都是螺旋膛线的么?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弹丸旋转起来、实现自稳定?笔直的膛线有什么用?

但这其实是他历史学得不好,在真实的历史上,线膛枪出现的早期,还真就有笔直膛线的。任何技术在初生的婴儿期,都是有比较原始笨拙的阶段的。

西方一直到米国独立战争的时候,英军还有用直膛线的线膛枪发射远程弹丸狙杀法国军官的,米军的“肯塔基长步枪”里,也有直膛线的版本。

这种笔直的膛线,如果是发射球形弹丸,确实毫无帮助,但发射锥形弹丸时,好歹能在弹丸尾部刻出几条凹槽来,形成类似于箭矢飞行时箭羽那样稳定气流的效果,只是不明显。

历史上早期线膛枪的膛线数量也是五花八门,而朱树人手下工匠们搞出来的版本,显然是受了朱树人描述的影响,把“子弹尾部压槽”想象成了箭矢的尾翎,所以弄了上下左右对称的四道膛线,

发射的时候配上底部略带空心、塞上软木塞的铅弹,木塞往前抵把软铅挤压外扩压进膛线,确保出膛时子弹尾部压出对称的四道凹槽。

说白了,也就是适配类似米尼弹的锥形弹药,这种弹丸结构并不难,朱树人也有提前点拨过,工匠们早就做出来了。

朱树人视察了实弹射击的效果后,只能是承认有了直膛线和锥形米尼弹后,射程确实是增加了,飞行稳定性也稍好一些,精度还是要再想办法。

不过他也知道,螺旋膛线的缠距是个大问题,只能是让工匠们再慢慢试,慢慢改良了。反正距离下次大规模开战还有时间,再砸一两年应该能搞定。

相比于射击精度,宋明德汇报这项成果时,表示还有一项技术指标实在是完全没法大幅度提高,那便是这种线膛枪的装填速度。

毕竟有了膛线之后,从枪口装填弹药难度就大了不少。而且线膛枪都是高膛压枪械,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跟手枪和短管喷那样搞后装填,否则火药燃气的漏气就能直接把枪手烧成重伤。

用米尼弹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铅弹塞进去时跟管壁贴太紧”的问题,但没法解决开枪后膛线内黑火药残留清理的问题,一旦清理不干净,最多开三五枪后,里面的残渣就能让后续弹药无法塞到底装填到位。

好在,大冶兵工厂那边,去年就弄出了最早期版本的硝化纤维,也就是火棉,只是当时成本还很昂贵,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应用场景,只给少量精锐的转轮手枪骑兵配备了硝化纤维发射药的弹药。

直到此前对多铎那一战,明军主流的转轮手枪骑兵用的依然是黑火药弹药。

未来线膛枪如果能有进步,朱树人倒是可以考虑多砸成本,扩大“土法制硫酸再制硝酸”的产能,从而扩大火棉产能,给线膛枪普及无烟发射药,降低刷枪膛的清理工作量。

但不管怎么优化,朱树人评估了一下,未来再次对满清开战时,用黑火药的线膛枪,一场战役估计最多也就开三五枪,每一轮的装填速度,也会比现在的滑膛枪慢上数倍。

明军现在的“武昌造”步枪已经可以做到每分钟三到四发的射速了,后膛装填喷子更是可以达到每分钟六到八发。

而黑火药线膛枪,只能是两到三分钟开一枪,而且开满五枪就得慢条斯理精细清膛,也就是开战后十分钟就要退出战场了。

改用硝化纤维无烟火药,大约也就只能确保两分钟一枪,开十几枪就得送回后方清膛保养。

射速和复用性那么差,作为大规模部队瞄准射击,肯定是不合适的,普通军队排队枪毙也不需要那么高精度。

所以这种武器未来的定位,只能是作为战场上的预先狙击,争取在三四百步之外,集中个十几杆甚至几十杆狙击枪,对着清军重要将领一顿覆盖。

事实上米国独立战争时,双方也都是这么用线膛枪的,哪舍得用来跟龙虾兵对线,还不是盯着将军狙,至少也得狙个中校少校什么的。

原本江宁镇兵工厂上马之前,朱树人评估过,光靠大冶那边的兵工厂,两年内最多也就制造两三万支“武昌造”。

现在江宁这边也起来了,虽然最初产量肯定比不上大冶,但到隆武三年底,两边加起来至少能造五万支新式滑膛步枪了。

线膛枪占用的产能会比滑膛枪更多数倍,以目前的技术成熟度,至少生产七八支滑膛枪的人力、设备工时占用,才能换来生产一支线膛枪。未来磨合成熟后可能会高效些,但如果要追求螺旋膛线缠距问题,还是会有反复。

总的来说,朱树人对未来再次开战时,线膛枪部队的建设规模预估,也就控制在几百上千的程度,比滑膛枪至少低一个数量级是肯定的。

……

工业和军工部门就这么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种田,时间也很快进入了隆武元年的九月。

秋收农忙的时候,马鞍山铁矿的扩产建设也一度放缓,少占用流民人力,把那些季节性的劳工都放回去收获庄稼。只等入冬农闲后,再加快进度。

反正休战期可能至少会持续两年,朱树人也不用太急。经历了此前多年大灾,农业生产始终是最重要的。

隆武元年的中华大地,虽说连年灾害潮还没过去,北方至少还能连续灾荒两三年,但南方相对而言已经提前缓解了。

毕竟寒冷为主导致的灾害,总是南方先缓解的,此自然之理也。

今年南方至少完全没有出现蝗虫,也没有出现大的瘟疫,各地的卫生治理工作做得都还行,此前那波连年大疫后,百姓大多也有点免疫力了。

寒冷致灾的主要方式,还是水旱为主,尤其是旱。但南方地区多年的恢复性水利建设,极大缓解了这个问题。

相比之下,北方清廷控制的地区,农业水利系统几乎已经是彻底崩溃,有些省诸如山、陕那都几十年没修过水利了。

所以秋收结束后,朱树人浮光掠影了解了各省上报的情况,南明各地基本缓解了饥荒,军粮筹集工作还能小有饶余,不得不说是否极泰来,大明在承受了那么多年灾厄后,总算是转运了。

至于北方,今年的人口衰减估计至少又是百万量级的,饿死、瘟疫死、自发组织对抗鞑子被杀死,三项加起来至少过百万。还有额外数十万量级的北方百姓,会持续南逃进入大明控制区。

按照多尔衮现在的竭泽而渔频率,估计顺治二年到四年,北方人口起码比顺治元年累计再下降三百万。到时候多尔衮控制下的总人口,估计也就一千五百万出头了,被奴役汉人至少被压榨到一千二百万以下。

南方的大明朝廷有了点余粮后,朱树人自然也不会闲着。虽然如今对清的大规模用兵不会恢复,但部队要强化训练,新整编的南直隶、江西和浙江兵要磨合出战斗力,也不能完全没有实战演练的机会,哪怕剿剿土匪也是好的。

所以朱树人就琢磨着,趁着即将到来的冬季,以及明年冬季,或许可以对南方尚未归化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的肃清,顺便也是根除内患,进一步团结凝聚力量,强化朝廷的控制力。

搞点儿类似后世老山轮战的小规模战斗练练兵,成本只要不比军队日常脱产训练高太多,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朱树人绝对没头铁到想在这种年头去进攻越南,那玩意儿就是个泥潭,当初蒙古和朱棣也都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绝不是现在的朱树人该考虑的。

朱树人想到的,是趁着冬天凉快,可以进一步对尚未完全控制的云贵地区,进行一番整合,顺便把李定国、孙可望这些原先失身西贼将领和部队进一步跟正牌明军磨合好。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