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27章

作者:浙东匹夫

这事儿在外人乍一看来,其实会显得很突兀,也有点不合理。

因为李自成麾下的几大农民军主要将领,素来给人的印象都是非常死忠可靠的。袁宗第此前跟朱树人也交手过好几次,在商丘时被黄得功重创,到了宝鸡又被曹变蛟追着砍,他要投明,历史包袱心理负担肯定不轻。

怎么事到临头,一切都显得像是只有南明朝廷和袁宗第两方之间在往还商讨、压根儿没有李自成什么事呢?李自成瞎么?

双方从开始秘密接触,到最后实际达成投降意愿,至少是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差的,毕竟蜀道艰难,南京朝廷是通过四川、汉中跟袁宗第联络的,走路都要很久。

以常理度之,李自成不可能整整两个月,都对他手下三大主要将领之一的袁宗第不闻不问,一无所知。

但凡他能发现猫腻并设法阻止,或是派人把袁宗第召回、或是派密使去给袁宗第传令、期间搞点掷杯为号的小动作,把袁宗第杀了夺回军队,那都是有可能做到的。

但这一切潜在备选项,偏偏就是一个都没发生。

事情到了这一步,世人就不得不注意到一个事实——李自成的政权,在到了崇祯十七年八月,或者说大顺元年八月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危如累卵,处处受敌的自顾不暇状态。

而且李自成在袁宗第投降之前,已经有点对不起袁宗第,把对方当成一颗弃子了。

如前所述,李自成在河北的地盘,早在这年上半年就彻底丢完了,山西的地盘,一开始也丢了一部分,而剩余的河东部分就是这一波阿济格带着吴三桂西征,彻底搞定的。

在留守关中的袁宗第被进攻之前,李自成在阿济格的大军从孟津南渡黄河、洛阳失守的时候,其实李自成就有两个选择:

要么带着他的主力部队,从崤函古道,穿越崤山从洛阳经潼关退回关中老家。

要么从洛阳一带,往南翻越伏牛山、嵩山,经伊阙、轘辕、太谷等洛南三关,进入南阳盆地,再设法南下,

同时闯军在开封战场失利的部队,也可以通过昆阳、叶县、方程垭口一带翻越桐柏山南下,进入南阳盆地,跟李自成的亲卫部队会师,然后再一起由南阳经新野、邓县南逃襄阳——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候襄阳原本就在李自成手上,而左良玉早已南逃撤到了武昌。然后李自成为了跟金国那样“柿子挑软的捏、从蒙古人手上亏掉的土地,要从南宋身上找补回来”,就选择了进一步扩大内战,进攻左良玉。

而左良玉因为怯懦避战,选择了逃离武昌顺江东下、打出“已秘得崇祯太子,扶太子复位、废伪帝福王”的旗号,再去跟南京朝廷内战。可以说李自成左良玉都是内战扩大化的主要推手,当然左良玉的罪责更直接一点。

当然,这一切现在都因为蝴蝶效应,稍微有了点变化。至少这一世,左良玉被一直顶到了南阳一带,而汉水防线和襄阳城,始终是握在朱树人手上。

李自成就算南下,也没法直接摸到武昌,他得从襄阳开始打。

朱树人的骨气和战斗意志,更是远比左良玉强百倍,他绝对不会怯敌避战、甚至带兵回南京躲避。李自成胆敢来犯,他就要在襄、樊二城,汉水防线,彻底挡住来犯之敌!

但不管怎么说,在洛阳失守时,李自成面临二选一的抉择,他依然作出了一个判断:陕西太穷了,一点补给都没有!被打了这么些年,如果缩回潼关,被清军堵住潼关围殴,最后肯定是个死!明军守住了大散关,他也不可能翻越秦岭由关中入川!关中就是个闭塞的死地!

已经跟清军厮杀了半年之久的李自成,很清楚他现在的兵力,比清军弱多少。

至于朱树人,虽然李自成也在他手上吃过一场大败仗,也就是当年开封周边的陈县大战,但毕竟那是两年以前的事情了,而且仅此一次经历。

人总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眼前的近疼记忆犹新,对遥远的旧伤相对轻视。李自成思前想后,觉得当年陈县之战还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他是汉人,朱树人也是汉人,凭什么完全没机会!老子完全没机会打赢鞑子,还没机会打赢你么!你丫又没有种族天赋优势!

所以,李自成还是决定南下,他觉得南下至少腾挪流窜空间大,不会被封进一个闭塞的地理单元。

只是,在他南下之前,他为了“大顺皇帝”这个尊贵的头衔,有些骑虎难下——自从北京失守之后,李自成就改定了他的起家之地西安作为新的都城。

如果他在清军还没彻底合围断路之前,就直接放弃西安跑路,那面子都没了,一个敌未至便放弃都城的人,还配称什么皇帝?他要是有这个觉悟,知道有些步子迈出去就回不来了,那他也不会当初趁着北京沦陷前夕、“乘败称帝”,闹得一切没有回转余地了。

便是被李自成鄙视的崇祯,好歹当初还坚守到了北京城被围城呢!他李自成要是连崇祯都不如,心理这道坎实在迈步过去。

所以,袁宗第在收到李自成“继续坚守潼关、坚守国都西安”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成了李自成维持面子、分散敌军压力、吸引敌军兵力的弃子了。

潼关一被堵,袁宗第就不可能得到李自成直系主力的任何增援,只能自生自灭。他必须为了大顺皇帝的面子,有一个重臣将帅“与国都共存亡”。

被这么挤兑,袁宗第又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当然是选择了你不仁我不义,一切才显得顺理成章。

……

分析袁宗第投降的深层原因,当然不只是为了了解其中曲折秘辛,更是为了借此了解李自成的动向。

上面这些疑点,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能想出其中不对劲,朱树人这样的老阴比,当然也早就想到了——何况,他原本就读过历史。

所以,早在接受袁宗第投降的谈判进行到一半时,朱树人就发现了上述问题,并且很敏锐地提醒了史可法,也提醒了岳父朱常汸。

史可法这人还是不太擅长兵法谋略方面的见微知著,他也是听了朱树人的分析后,才猛然一惊:

“树人贤弟,你是说袁宗第能跟我们往还密谈受降、而至今没有被李自成干预,就足以证明李自成已经把袁宗第的地盘作为飞地弃子?也预示着李自成在河洛失守后,究竟西归还是南下的问题上,已经选定了要南下?”

朱树人:“有什么问题么?这不是显而易见的。李自成肯定是觉得我军虽然也犀利精锐,但肯定比鞑子相对容易拿捏一些,他就想死中求活,相对柿子挑软的捏!

而且陕西如今有多穷苦,他比我们更清楚!这些年陕西活不下去的百姓,天灾和税赋估计都是其次的,李自成自己破坏掳掠的部分不比我们少!他知道回了陕西,哪怕守住潼关都是饿死!这样一个看问题专注于钱粮补给的人,在面对逃命的生死抉择时,会不拼命往富庶之地逃?”

史可法无语凝噎,稍微脑子转了一下,就不得不承认此话很有道理——别说李自成很有可能觉得朱树人至少比清军好拿捏,就算他觉得朱树人比清军更难打,李自成都很有可能南下!

因为这里面不仅有军事难度的考量,更有经济收益的考量!

就好比一个人买足球彩票,不光要看获胜概率率,还要看奖金赔率啊!就算打朱树人更难,但朱树人富得流油,打下他地盘能抢劫到的财物,可比跟同样穷逼的清军多得多!

富贵动人心。

朱树人奏对此事时,隆武帝朱常汸也在一旁,听了也不由忧虑,连忙劝说:“既有如此风险,贤婿还是别再操心南京城里这些繁文缛节了,安定人心稳住朝臣这种事情,朕和史卿在就行。

贤婿还是争取快去快回,先保住湖广要地,争取一旦李自成真的南下,就速战速决打疼他!让他不敢再妄动!听说多尔衮此番是派了阿济格和多铎两路齐出的,阿济格都已经能把李自成逼得离开河洛了,想必多铎也要对山东、淮北动手了。

朕还能指望多铎跟刘泽清还有伪福王他们纠缠一番,争取多拖延几个月。再靠淮河长江两道防线支撑。如果多铎兵锋正锐,来得比预期快,贤婿务必从湖广分出一部分人马,顺江东下,增援强化江防。

等贤婿把上游之敌击退,我大明再集结全军拱卫中枢!务求击退鞑子!天下存亡在此一战了!千万小心!”

朱常汸平素懦弱,但这番话倒是难得有些主见了,也是让史可法乃至朱树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主要此前他还有退路,总觉得只要不当皇帝,而是以闲散王爷身份存在,将来就算大明完了,清朝应该也不至于对废物王爷统统斩尽杀绝。而一旦当了皇帝,那就绝无退路了。

他现在就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知道没退路了,为了保命,连脑子似乎都清楚了些,也敢于决策、授权了。

只能说,人的潜力都是被逼出来的,退无可退,必须胜利才能求生的情况下,似乎智商都能暂时提高个十几点。

第三百五十二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史可法一开始还怕朱常汸因为胆小而太过进退失据,比如要求上游各省明军近期全力来南京集结备战,那样有可能会导致上游四川湖广等省因为兵力不足丢失一些外围纵深土地。

现在看朱常汸还有胆子巩固住整个南方战线,史可法总算松了口气,还颇有些安慰:“陛下英明,勇毅果决,实乃天下之幸!自古要守住南方半壁,就绝对不能只重吴越。

而是必须连同荆楚、巴蜀一并重视,才能相持!否则只要上游之利丢失,朝廷也不能持久。所以,南京周边,只要兵力够用,暂时没有危险,就不该抽调周边过多兵马,损害地方。陛下今日之见,深合兵法!”

朱常汸灵光一闪后,被臣下这么一吹,又有些不敢置信:“朕……随口说说的,真的深合兵法么?史卿不必过谦,你是知兵的,若有需要查漏补缺的,尽管直言。”

朱常汸懦弱谦虚惯了,对方难得全盘接受,一点都不劝谏微调,反而闹得他有点不自信了。

在史可法和朱树人反复确认、分析捧哏之下,他才恢复了自信,吩咐这事儿就照着办即可。

朱树人接令之后,倒是心中暗忖:父皇这番话,其实也不能算全猜中了,只是细节上有些歪打正着,最后结果应该不至于出岔子。

因为朱树人是读过史书的,他知道江北刘泽清、刘良佐拖不了多铎太久,哪怕现在刘泽清已经重新确定听命于南京朝廷,但他软骨头不善战的问题并没有改变。

而刘良佐虽说已经是福王一根绳上的蚂蚱,但这只是影响刘良佐没法投南京,不代表他不能把福王卖给鞑子。

这样算下来,淮北伪政权的军队,满打满算能拉住多铎一个月就不错了,基本上是一路稳扎稳打圈地过来的。

但历史上,多铎南下还是花了至少三个多月的时间,这里面有两个月,其实是浪费在了从归、亳一带侧击商丘、开封,协助阿济格对付河南残余闯军。事实上是河南东部的残余闯军,和两淮明军加在一起,耗了多铎三个月时间。

朱常汸没有估算到侧翼河南闯军对多铎的牵制力,但高估了淮北明军的牵制力,一增一减,虽然计算过程错误百出,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差不离的,两个误差项因为傻人有傻福刚好抵消了。

朱树人也就懒得指出这里面的问题,直接选择回任布防了:他很清楚,高估友军的牵制力,这多多少少也算是一种提振己方士气人心的因素,没必要点破了,父皇误会了,那就再误会几个月好了。

朱树人只是在跟史可法离开武英殿后,找了个只剩他们两人的场合,私下里又交代了几句:

“宪之兄,陛下虽然难得英武果毅了一把,但我们为人臣的,在具体执行时还是不得不慎。不能对刘良佐这些废物期待太高。

你还是要做好适当战略后退的打算,守住江防即可,淮南防线,等我回来再一起恢复。扬州城里如今财物贫民都太多了,必要的时候可以提前找借口,在不惊扰人心的前提下,往两翼疏散。

我觉得多铎要是真南下从东路打到江边,肯定会选瓜州渡渡江的,扬州是其南渡南京的核心基地,他志在必得。我们要是兵力不足时,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损失了太多人马,可不是好事。等我回来,我一定能合力跟你击退多铎!”

朱树人不想在朱常汸面前说这些,也是怕岳父的懦弱病加重再次疑神疑鬼。但对于执掌兵部尚书的史可法,还是要说清楚一点,让史可法有点心理准备,免得进退失据。

淮河在福王手中,淮南毕竟是无险可守,多铎的部队红夷大炮又极多,如果死守扬州,没法保证不再出现历史上扬州那样城墙几天就被重炮密集轰塌的情况。

朱树人想让史可法开阔思路,适当的时候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别再闹出历史上扬州十日那样的惨剧就好。百姓能提前疏散就多疏散一点,别搞得毫无准备。等朱树人解决了湖广地区的敌军,自然会连本带利收回来的。

史可法慎重地想了想,点头同意了朱树人的说法,最后只是长叹了一声:

“贤弟所言,深合兵法,但愚兄若是真的轻易丢了扬州,怕是满朝汹汹,愚兄一人功名利禄事小,只是将来愚兄要是因为临时失地之罪丢官,贤弟你可就要在朝中另觅强援维持大局了。

这江南之地,反抗厘金加码,不想花钱打仗的主和派、甚至投降派文人,可是不少呢,这一点不得不慎!贤弟千万不可仗着你是陛下女婿,用心无愧,就疏于提防!”

朱树人听了这番话,却是想笑:史可法这是在担心他内斗收拾不了政敌不成?

但他也不想点破这些话题,只是笑着回应:“宪之兄放心,你我结交,也有五六年了吧,遥想当年,我不过一介监生,送国子监吴司业的书信去合肥给杨阁老,当时你便对我多有照拂。

有我们沈家、朱家撑腰,些许临时顿挫,打什么紧!又不是收不回来!只要最终击退多铎,大家都是有功无过,何必如此悲观!”

朱树人还是很希望史可法在朝中帮他多撑几年的,他毕竟现在还是地方督抚为主,要掌控军队,不可能真的入朝。

便是当年司马师、司马昭,都得一个在京城,一个在外统兵呢,但凡少一个,司马家篡夺曹魏都成不了,早被人翻盘了。

朱树人倒是能指望父亲沈廷扬在朝,但沈廷扬能耐还是差了点,只懂财政民政,不知兵,不会全局防务调度。过渡个几年,等朱树人在资历老一点,功劳威望镇得住场子,再徐徐图之即可。

当然,史可法如今支持朱树人,也是完全出于公心,是为了救天下,他也不觉得朱树人有什么难言的野心,就算有,在击退鞑子之前,这些问题忧虑了也是没意义的。如果汉人江山都没了,老朱家的利益又算什么?

史可法也算一身正气,饱读诗书之人,朱树人的《流贼论》他也反复看过,也深以为然,“一国兴亡,肉食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也早就在他那儿深入人心。

交代完史可法下一阶段的主要方针后,朱树人在离京之前,又最后补充了一点:

“宪之兄,另外还有一事。我估计,陛下新近登基、而我等也都身在南京,这一点,外人乃至敌人,肯定也是知道的,至少会猜到。

为了防止多铎冒进,我们还可以辅之以一招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法子。我人在武昌、主力兵马也在武昌时,对外却宣示我在南京,兵马也在南京。

甚至将来形势紧张时,你还可以学几次‘董卓夜出雒阳、白日进兵’的把戏,让南京城内文武坚信外兵正在前来勤王,从而稳定人心。

而武昌那边,我虽然本人已经回去了,但对外绝不会宣扬,那边反正有重兵,不怕敌人轻视,要是敢轻视,还能趁机让敌人吃一个大亏!”

史可法一听,也是眼前又是一亮,这一手战略欺骗,不得不说是惠而不费,根本不需要增加成本,却能大大提升战略效率。

实力强的地方示弱,让敌人一头撞上来,实力弱的地方却展示肌肉,让敌人不敢撞上来,不管能达到几成欺骗效果,肯定是有帮助的。

不过,要执行这种计策,也有一个注意事项,那就是要做好保密工作。

朱树人提醒道:自先帝在时,北京朝廷便被鞑子和闯贼渗透得不成样子!多少贪官污吏拿着鞑子和闯贼私下里给的金银珠宝,暗暗通敌,给自己留后路!

南方的情况,当时也好不了多少,虽然鞑子和闯贼一开始没往南渗透,但张献忠可是把杨嗣昌的幕府渗透得不要不要的,随随便便都能泄密机要军情。

所以,朱树人点拨史可法的这个计策,他只能让史可法知道,还有朱树人留在这边的有限几个将领。而那些满朝文官,都得瞒在鼓里!

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即使南京城里那些没节操的文官有暗中通敌留后路的,透露出去的也只能是假情报!因为这些狗官自己都被骗了!

史可法听到这个提醒时,内心也是很郁闷的,他实在不愿意想象那些东林同僚会这么没节操。但冷静下来之后,他又不得不承认朱树人说得对。

他自己道德操守没问题,但其他人实在是……唉。

……

与史可法搞定了最后的战略欺骗计策后,朱树人也就如约暗搓搓地回到了武昌。

因为最后的部署定策又花了几天时间,他八月二十四才离京,回到武昌已是九月初三。

而他的部队,凡是从上游顺流往下调动的,都是大张旗鼓,实际上往回调动,却是偃旗息鼓,整个欺骗执行得也是有条不紊。

外面的敌人却不会等人,朱树人这样低调,在伏牛山区和桐柏山区被挤压得没了生存空间、也缺乏粮饷的李自成,却是再也憋不住了。他们不敢打鞑子,就如历史上打左良玉那般,再次来尝试裹挟左良玉、一起抢朱树人。

尤其是听说朱树人还在南京、在参加他岳父的登基大典而被绊住了,连朱树人的部队,都有相当一部分去帮他岳父撑场子维持局面了,李自成就更加轻敌冒进了,

觉得这是一个唯一的千载难逢好机会,要是朱树人亲自回防,他成功的概率就会更低。

而左良玉部,也是没得选择,自从皇帝从崇祯换了隆武帝朱常汸,左良玉很清楚,他跟朱树人早年积攒的私仇太多,要是朝廷听朱树人的,他迟早完蛋。

李自成打进南阳府腹地,要威逼他一起南下时,左良玉也选择了顺水推舟,但表示绝不当李自成的手下,最多只能算事实上的联军。

与此同时,朱树人已经悄咪咪亲自来到襄阳前线,他内心的想法很明确:左良玉既然敢南下,那他本人,外加左梦庚,父子满门必须诛杀!李自成、刘宗敏有篡逆、弑君之罪,也必须诛除,但刘芳亮李岩和其他将领却要想办法招降,让他们去打鞑子!

历史已经被改变,朱树人也没办法指望再来一出“九宫山地方武装杀李自成”的戏码了,

但不管怎么说,思路是既定的,那就是让汉人武装在付出代价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斩首行动!再赦免其余,以民族大义感召!

第三百五十三章 打赢不难,难的是不给机会跑

九月初八,襄阳。

朱树人五天前才回到武昌,又马不停蹄赶到襄阳,作为总督三省军务的一方雄主,肯这么勤政,亲临一线督战,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如今的朱树人,虽然已号称麾下拥有雄兵三十余万——这个数字还没算六七月份平叛两广后、新编入的原两广明军,以及在当地筹划诏安的贼兵、招募的新军。

但即使是是以三十余万人,掌握湖广、四川两省的防务,外加汉中和宝鸡周边地区,还有河南的信阳府,也注定了朱树人需要分出相当人手填充防线,实际上每个省能集结的防御兵马最多也就十几万。

湖广算是朱树人防区的心腹,也是最核心承压的所在。所以那三十多万里,倒有十五六万放在了湖广,四川后方加汉中,一共只留了不到十万,

还有河南信阳府那边,朱树人留兵五万,由黄得功率领,协助刘国能的本部人马大约两万余,防御李自成或者清军从开封、商丘南下淮西。

同时黄得功部还要分出一点人手兼顾提防东边——淮西的东边,就是凤阳府了,是福王伪政权的辖区,虽然福王没什么实力反扑,但也不能完全不防,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朱树人军剩下的人马,略微还有两三万,依然留在两广,负责维持当地的秩序。这也同样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经过靖江王叛乱后,两广肯定有无数官员和武将在担心自己是否会遭到清算,难免有可能多想、串联,情绪不稳。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