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16章

作者:浙东匹夫

多尔衮听得有点不耐烦,但他稍微辨别了一下,也是听出了吴三桂跟上一次的条件相比,确实有点让步——主要就是河南省位于黄河故道以北的三个府,确实是上次画饼谈未来国界时,没涉及到的。现在又一口气多承诺割三个府的土地。

但这种让步,也就是姿态意义比较大,实利并没有多少。

这些土地如今的实际掌控权还在李自成手上呢!多尔衮要割让这些土地,难道还能命令吴三桂先打回来、然后再拱手相送给大清?

吴三桂肯出这个力么?出得起么?要是真出得起,吴三桂不会自己干?还用慷他人之慨?所以,最后还不是得大清自己一刀一枪把地皮打下来!

多尔衮心中有气,却也不表露出来,只是淡淡说道:“相隔七八日,吴将军于别处倒是毫不松口,只是承诺多割三府?看来他这是有恃无恐了,本王倒想听听,他准备了什么后手。”

童逵行深呼吸了一口,内心也是有点激动,没想到这多尔衮倒是有气量的,能主动这么问,而且料得这么准。

幸好,吴三桂派他出使之前,也是准备充分。童逵行很快捋了一遍思路,随后勉强保持不卑不亢地说:

“吴将军派我出使之时,山海关依然无恙。但闯贼已经被吴将军扣押唐通、接纳高杰部转移的壮举,所彻底激怒,加速了对山海关进兵。

说不定此时此刻,李自成的人马已经在攻打山海关了!但吴将军凭借山海关天险,自然会力战死守!以求俯仰无愧于心!

只要贵军不从背后侵扰,便是守住山海关一月不破,吴将军也有信心!但贵军要是背信弃义,敢让兵马从辽西走廊迫近山海关,哪怕只是进入前屯、后屯防区,吴将军也只能当机立断,把人马从海上全军撤走,把山海关天险让给李自成了!

纵如此,吴将军也算对得起先帝在天之灵了!真发生这种情况,绝不是他不肯守土,而是被前后夹击,无力再战!他也没有投敌,只是力战弃守!

山海关若是落入李自成之手,待其站稳脚跟、肃清内部,贵国再想入主河北,就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童逵行这番话也算是很有诚意的大实话。

他模仿了多尔衮的直来直去,先把自己一方面临的险境、窘迫主动拿到台面上来说,承认李自成此刻说不定已经在打山海关了,以证明自己所言并不掩饰短板。如此,他剩下的话,便也显得可信度额外提升了不少。

而历史上,吴三桂在创军逼近时,没有选择固守雄关,而是出关在一片石野战决战,主要是他已经投降了鞑子,得听从多尔衮命令,显示自己的诚意,这才硬着头皮打硬仗。

现在他还没投,而且还有威胁的筹码,吴三桂当然不用出关野战,有关卡能用干嘛不用?

当然了,山海关只是一个关卡,不是一座城池,所以本身战略纵深是不足的。

过去数百年,山海关存在的目的都是抵御辽东和草原方向来的游牧鞑子,因此仓库军营和其他后方设施,大多留在了关内一侧,

一旦敌人改从关内攻来,这些实施都会面临被敌人暂时占领的问题,物资和人员也只能坚壁清野运到关卡的另一侧,或者至少是转移到狭窄的关墙要塞区内——这也是历史上吴三桂选择出击而非死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真到了死守关墙的那一步,关内设施肯定会被李自成严重破坏,吴三桂持久的本钱也就没了。

就算吴三桂花了大代价转移,把值钱细软战略物资都转移到关的另一侧,但如果被多尔衮偷袭了,那他也一样会血本无归,所以历史上这么操作就没意义了。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吴三桂的后勤补给可以指望外援,明军的海军依然有绝对优势,多尔衮也不可能掐断海路补给这条最后的生命线。所以多尔衮如果还背信弃义撕破脸,吴三桂就把雄关留给李自成!他依然有机会撤!

童逵行大大方方先说己方的弱点,再说己方的退路,摆明了说:谁对吴将军背信弃义,那他宁可把关留给另一方!哪怕这另一方也是凶恶的敌人!

吴三桂在选择把关留给谁的问题上,看的不是谁更凶恶,而是谁最后不讲信用!

……

范文程和多尔衮听了童逵行这番毫不掩饰的大实话,也是不得不陷入了沉默。

确实,吴三桂要是派人来说大话,吹大义,那他们是不怕的。但吴三桂都那么务实,把操作细节层面的问题都说得那么详细了,显然他是可以实操做到这一步的。

多尔衮也就不得不放弃“吴三桂真要是不投降,还为了守关抵抗李自成、而把老弱物资转移到关墙另一侧后、自己能偷袭拿捏对方软肋”的想法。

真作出这一步,把吴三桂激怒了,人家是真能献关给李自成的!

李自成得了雄关,清军再想进去,可就太难了!

山海关有多难攻打,多尔衮过去这十几年里,已经多次领教了!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多解释!

童逵行见对方终于有所松动,连忙趁热打铁说出朱树人暗中承诺吴三桂的最后一个条件:

“王爷,如果贵国愿意跟吴将军合作,只从蓟门入关夹击闯贼,那么吴将军可以一直在山海关坚守,消耗闯贼锐气,待其兵疲意沮,贵军再从侧翼杀出,何愁不能得全胜!

贵国也是有汉军八旗的,若能迫降闯贼精锐一部,编入贵国汉八旗,对贵国贵军国力,不也是一笔助益?

最后,吴将军还愿意担当干系,最后承诺贵军一桩好处:只要贵军与吴将军联手,吴将军可以承诺说服郑成功和朱树人,让他们将来不要破坏贵国在渤海湾上的补给航路,贵我两国海军就此停战!只要贵国不背盟偷袭,我大明水师便不会有敌对举动!

为了证明吴将军的诚意,这里还有一封我大明湖广总督、国姓爷朱树人的亲笔附函,还有他的印信,他愿意担此干系,配合吴将军的许诺!”

童逵行最后开出的条件,再次让多尔衮为之一震。

原本的历史上,清军不可能答应不亲自控制山海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走蓟门长城补给,实在是太绕远路了,不如辽西走廊。

但是,辽西走廊再容易走,也肯定不如贴着渤海湾北岸的海路运输方便、成本低,运量还大。

历史上,清军的渤海湾海路补给线,倒也不至于被明军骚扰,只不过清军自己的水师也不强,全靠孔有德之类当年吴桥兵变的登莱降将、带来的明军登莱水师旧部为主。

但现在,清军如果还想利用海上补给线,难度就大得多了。因为郑家已经被朱树人勾引着北上。

而三代“黄海王”的沈家,更是直接秣马厉兵,还靠着崇祯此前的“五年实现漕运改海”,新造了八百艘高性能海运大沙船,随时可以掐断孔友德的脖子。

这就给明军一方提供了新的筹码,多尔衮对渤海湾安全航路的需求,不亚于对山海关的需求。

虽然这种“航运和睦”的条件,是附带在“明清互不背盟”的前提下的,哪天要是多尔衮真彻底占了河北山西之地后,再想撕毁盟约,朱树人当然也会再次调整战略。

“不过,真要是我大清彻底占了河北、山西,就能靠河北山西的钱粮财货以战养战了,汉地富庶,两省的供养,还不及辽东么?

到时候也就不用指望辽地转运粮饷物资助军了,就算要撕破脸继续南下,大不了让孔友德水师提前收敛,不给郑成功朱树人机会便是……”

多尔衮反复想了一下,心中如是暗忖,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没办法,主要是吴三桂有退路,有补给,这已经是立于不死之地了,就算败了至少能走,他真的有能力选择把山海关的要塞献给谁。

“也罢,那就依吴将军之议,本王也担些干系,就从蓟门长城入关,侧击李自成。事成之后,河北山西二省归我大清,不得争竞!吴三桂只要努力杀贼,自然许他不用移镇。”

多尔衮痛苦地答应了,但内心其实也没打算彻底执行自己的承诺。他许吴三桂不用移镇,实际上也是暗藏了一个保质期的,那就是在他大清拿下河北、山西二省之前,不用吴三桂移镇。

真要是入关站稳脚跟,两省土地掌握住了,北京城里也住稳了,到时候再来撕破脸皮,问吴三桂要更多,也不迟嘛!

清国从来都没打算长期信守承诺,都只是先虚与委蛇一年半载罢了。

而多尔衮说他也要担些干系,倒也不算虚言。因为黄台吉才刚死四个月,他也还没建立起足够决定性的功劳,来确立其在满清内部的绝对领导权。

眼下济尔哈朗和豪哥,还是有点能力对他的决策指手画脚的,多尔衮要是出卖本该拿到手的利益,也会对他威望有损(在清国人眼里,少赚就是亏,原本可以吃干抹净的条件没吃干抹净,给对手剩了一口肉,那也算亏,是可以追究领导决策者的不力的)

这一切,都需要多尔衮暂时忍辱负重去摆平,直到他真进了北京城,那番泼天之功,才能彻底确立他绝对不容置疑的统治威望——毕竟,先帝黄台吉也没能进北京。

一番艰难的补充谈判后,双方又确认敲定了一些细节,当然这些细节主要是在童逵行和范文程之间谈了,多尔衮不会亲自管那么细。最终,清国和吴三桂终于达成了“结盟而不称臣、愿意作为清国客将助战、并许割二省、许不侵犯清国渤海湾补给航路”的盟约。

多尔衮的部队,也立刻开拔,从塔山由燕山以北草原路线,直扑蓟门长城,从那儿迂回入关。

山海关正面,吴三桂的守城战,也已经惨烈地展开了。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兵马,杀得难解难分,只是靠着天下雄关,吴三桂兵力虽少,却也坚如磐石。

第三百三十六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

崇祯十七年,二月初四。

童逵行不辱辽东巡抚黎玉田使命,跟多尔衮达成新的议和条件、匆匆回到了山海关。

他也带来了多尔衮部队的最新动向,让关宁明军得以确信,多尔衮没有从塔山直接南下,而是同步往西迂回去了蓟门。

这个消息送到,总算是让吴三桂和黎玉田松了口气:暂时不用担心被两面夹击了,临时坚壁清野后撤到关外的物资、百姓,也不虞被抄略损害了,可以安下心来专注守关。

“童同知能言善辩,不辱使命,当受末将一拜。”听完童逵行的汇报后,这几天原本一直脸色铁青的吴三桂,也是难得强行挤出一个笑脸。

说是受他一拜,实际上铁甲在身,不能全礼,也就是拱一下手示意。

童逵行也不敢托大,礼貌地问了几句山海关这边的战事军情,跟吴三桂商业互吹了一番。

吴三桂被问起战局,脸色也重新变得冷峻了些,不无忧虑地说:“眼下闯军攻势还能抵挡,不过李自成狗贼的战力,倒确实在我预估之上。

你走后次日,闯贼先锋就抵达山海关了,又过一日便开始攻城,都没怎么做准备,着实出乎我意料。闯军都不用怎么打造攻城武器,就直接拿红夷大炮轰关墙,

想必是他拿下北京城后,得了京师周边武库。先帝居然在京师周边还有那么多红夷大炮的情况下,都能守不住北京城,唉,可见三大营糜烂到了什么程度!”

童逵行大致心算了一下,他去见多尔衮,前后走了三天,回程快一些,急于报信,只走了两天,中间谈判耗费了两三天。所以算算日子,眼下闯军已经攻城了整整五天了。

他俩聊天之间,就能听到隐约有零散炮声传来,远近不一。想来远的便是李自成攻城的炮火,声音近一些的则是吴三桂反击的炮火。

而多尔衮的部队,因为绕了远路,至少还要两天才能绕到蓟门长城入关(那里目前名义上还在王永吉的控制下,实际上也听命于吴三桂,马科的一些部将也被吴三桂策反了)

从蓟门入关后,多尔衮肯定也要略作修整,不会一口气直冲山海关战场侧背,以免部队状态不好。所以再留三天给骑兵部队机动,绝对是需要的。

至于清军当中那两三万人的汉军旗步炮兵,行动会更迟缓。如果多尔衮要分兵保护己方步炮兵,留下一些蒙古八旗的骑兵以为策应,那么能第一时间赶来正面战场的骑兵,可能也就五万人了。

换言之,吴三桂至少还要独力死守山海关五日,才有可能得到多尔衮第一批五万骑兵援军的侧击策应。如果再多等三四日,才有可能得到后续一万多骑兵、三万步炮兵的全力总攻。

要是跟历史同期的一片石战役那样野战,这十天下来,吴三桂早就完了。但幸好现在他可以依托雄关打守城战,才让一切显得颇有可能。

童逵行听完,也不由为吴三桂捏了把汗,又关心了一下闯军投入的战力,想看看吴三桂有多少把握。

吴三桂也不瞒着他,大致把敌情强弱分析了一下:“闯贼最初,派了刘宗敏带了约六七万战兵来攻城,这五日未能下城,陆续又每日添兵。

等到多尔衮抵达之时,怕是前线闯军至少有十余万了,唉,都怪那些没骨气的降贼之辈!闯军能集结起如许人马,有多少都是原先我大明的士卒!”

历史上很多资料为了洗白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战败,往往把李自成的可用兵力描述得比较少。

有说只带了六万主力作战部队到一片石的,有说只有八万的。还说李自成虽号称“大顺天兵六十万”,但实际上其整个政权的可战之兵只有十几万,剩下都是吹牛夸张,或者拿后勤老弱凑数都算进去。

但这个数字,显然是有所低估的。

这个时空,李自成搞定孙传庭,从陕、豫起兵时,连老弱后勤在内,实际上三十多万人还是有的。

老兵或许确实只有六七万了,算上新兵壮丁十余万,总共可战之兵应该在十五到二十万之间。

但是,在一路北上的过程中,除了在宁武关,还有攻打北京城的战役,闯军死伤达到了万人以上,其他历次占城略地,基本上是兵不血刃,或者最多伤亡数千人级别。

而且李自成攻城时还最喜欢用老弱当炮灰分摊火力,比如下令让老幼妇孺百姓担土填壕填护城河,每个人挑三担土倒到护城河壕当中,就能赦免后续作战义务,

如果运这三趟的过程中被射死了,那就算自己命不好,也没机会反抗李自成的命令了,而活下来的,只会觉得侥幸,反正后续也不用再冒险了,也懒得反抗。

这样赌运气的分化之下,饶是前前后后被李自成逼着冒险的超过了百万人,但因为心不齐,都觉得自己侥幸躲过了没必要再反抗,就让李自成一直做大,

攻了那么多城,嫡系老营和百战精兵损失都不大,源源不断总有炮灰分摊火力。

只能说李自成薅羊毛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没有跟崇祯那样逮着一群羊死命薅,他知道让人冒三次生命危险后就放过对方,换一批老弱薅。最后以汉人的能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竟也就没闹出任何明显反抗。

这样一路从山东河北走过来的闯军,最后抵达北京时,核心战力保存得还是非常好的。

而弑君崇祯前后,北方明军投降又给李自成带来了巨量的临时战力,这进一步加强了他如今面对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底气——

唐通的密云兵,倒是如历史同期那样,被吴三桂吞了,但马科、白广恩的兵马,吴三桂只是拐走了一半左右,还有一半大约三万人,如今可是依然跟着李自成的。

另外,山西明军,只有周遇吉的人马是死战到底,没有投降。可本该跟周遇吉并肩作战的熊通,可是带着大部分战力直接投降了。

再之前,太原城破时,巡抚蔡懋德倒是殉国了,可蔡懋德的用人不当、苛责求全,逼反了太原守将之一的张雄投敌当内应,也带去了不少山西兵。

林林总总算下来,山西,河北这两省,每个省的陷落,至少有三万明军直接投敌了,

山东这边投敌的稍少一些,因为只有两个府被李自成的南路军刘芳亮占领,沿途裹挟到的人也就少得多,刘泽清的山东明军主力是选择了退让的。

最后再加上京师三大营的投敌人数,说李自成这几个月里,招降了至少八万原明军地方部队,那是毫不为过的。

只是这些明军的战斗力就无法保障了,他们在崇祯手下时糜烂至极,只有白广恩和马科的人有点战斗力。归了李自成也不至于立刻就变身牛逼,而且装备情况是不会得到改良的,李自成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武器来武装这些新附不久的降军。

所以,截止到崇祯十七年二月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实有农民军战兵近二十万、其中精锐老兵约六七万。明军降兵八万,总战斗部队实打实有二十八万之多。

六万先锋拿不下山海关,那就继续增兵!把八万明军旧部,外加部分相对年轻力壮的壮丁都拉到前线,是完全有可能的。

吴三桂估摸着,自己最终可能要扛住十几万大军的进攻。至于二十八万全上,那倒是不可能的,李自成肯定会留一些鱼腩守住北京城,还要确保天津卫大沽口和其他沿线要害节点,加起来也得占用十几万人。

李自成军队那可怜的后勤补给能力,也不容许他们直接把二十万人堆到山海关前线。

此前闯军打到哪儿,都是一路吃到哪儿的,几十万人靠自运粮食,根本不可能运得过来,需要不停屠城那些不迎闯的死硬百姓补给。

顺天府到永平府之间的防区,却被吴三桂相当程度上坚壁清野了,山海关周边的存粮抢不到,对李自成的兵力投入也是一个打击。

李自成也知道自己必须速战速决,最后他最大的倚仗,也就只是北京城破后,弄来的那堆红夷大炮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明末各方势力中,红夷大炮数量最多的势力,反而是满清,据说到崇祯十七年时,满清全国上下竟有超过两百门的红夷大炮,谁让黄台吉当政这十几年,实在是太重视红夷大炮,太舍得下血本了。

满清之后,原本红夷大炮第二多的势力就是郑家,第三才轮到大明朝廷。而如今这个时空,天下红夷大炮最多的势力,当然是南方的朱树人了,他种田多年,红夷大炮数量已经比满清还多了,足足能凑出超过三百门,质量还比明军清军的都好。

大明朝廷中,九边守军又占了一半以上的红夷大炮存量,吴三桂这儿又是重中之重,占了九边炮兵一半的规模,大约有三十门。

而李自成拿下了北京周边武库,还有河北山西投降边军的装备,再加上闯军原来多年的积攒,也有了超过六十门的红夷大炮。

山海关战场上,每天双方都是几十门红夷大炮对轰,场面蔚为壮观。

雄峻的关墙也在实心铁弹的反复轰击下摇摇欲坠,好多地方都条石夯土扑簌崩落,城墙东缺一块西塌一点。

李自成的先锋大将是刘宗敏,李自成本人如今还没赶到前线亲自督战,但刘宗敏也是背负着弑君罪责的,所以很清楚绝对不能让吴三桂翻盘,催督攻城也就非常卖力。

每每看到山海关城墙有塌陷处,哪怕只是夯土崩落形成土堆缓坡、并未彻底坍塌,他也会下令士卒不计生死从缓坡处奋勇冲杀。

一群群的大顺军将士,包括被拉来的明军马科部降军炮灰,就这样行尸走肉一般顶着吴三桂军的凶猛攒射往上猛攻。

吴三桂也不得不派出一批又一批敢死之士堵口,在轰得半塌的墙口坡顶肉搏,这些敢死之士都是挑出来的,不乏吴家、祖家的家丁带队,还都给配备了铁札棉甲。

“杀闯贼!为先帝报仇!”吴家家丁高喊着口号,杀声震天,腰刀翻飞,长枪乱刺,一次次把闯军的冲锋顶下去。

激战中,一些马科部下的原明军将士们,看着曾经的友军变得如此悍勇,也是气势为之一夺。

尤其吴三桂给这些近战士兵的铁札棉甲,都提前做了处理,要不就是挑选原本就白色布面的甲胄,要不就是最近这十几天临时加工额外缝了一层白色棉布面,着实把“恸哭六军俱缟素”玩到了极致。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