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09章

作者:浙东匹夫

尤其是这一世的李自成,背后的威胁比历史同期更严重,他很清楚朱树人一旦腾出手来,背后夹击,他未必能讨到好处。

如今北方数省如此残破,如果双方长期相持下去,不能劫掠南方回血的话,那北方绝对是打不过的——除非直接投靠鞑子,跟鞑子联手了。

以鞑子的实力,倒是能压住南方汉人。要是鞑子不插手,只靠汉人内战,凭北方几省如今被灾害残害的程度,压根儿想都不用想。

李自成必须速战速决,能抓住崇祯最好,至不济也要逼迫崇祯定个城下之盟,让自己的大顺政权合法化。

于是他也没得选择,只是继续拼命拿人命往里填,此前面对一切坚城时用过的攻城手段,不管有效无效,全部不计成本往上堆,彻底试错一遍。

十天之后,明军一开始那口勇气过去之后,颓势又开始显现,主要是守城将士发现朝廷太吝惜赏赐了,这种节骨眼上打得这么狠,按说应该每天大肆发钱稳住人心才好。

一开始画的“吴将军和朱总督会来救援”的大饼确实很美,可跟普通士兵有什么关系?

普通士兵为大明打了这么多年仗,也没见因为打胜就捞到多少好处啊?

功劳升官这种东西,只能激励激励当官的,对基层是没用的。

正如一家公司,你可以拿使命愿景价值观给中层管理和骨干团队画饼,但跟基层员工只能直接谈钱。人家一个打工人跟你说个屁的愿景。

军心不稳之后,偏偏新任兵部尚书张缙彦还怕扛事,也不上传下达,最后几乎是闹出小规模哗变,才被锦衣卫的骆养性上报给崇祯,于是崇祯又让人紧急筹饷犒军。

这一切的结果嘛,也就没什么好赘述的了,依然跟历史同期一样,连周皇后的父亲都舍不得拿钱出来,甚至还把周皇后通过他装装门面拿的银子眯了一部分。

因为肯不肯为崇祯出钱,这事情跟“是否有希望守住北京、是否有希望成为中兴功臣”,是毫不相关的。

百官是否肯出钱,关键不在肯不肯,而在于敢不敢。

崇祯的刚愎自用、不知变通,就注定了百官不敢——崇祯一渡过难关,就乱杀大臣。鬼知道他这次要是活了,将来回头会不会清算贪污过重的臣子、找点别的借口干掉?现在拿得出大笔银子,岂不是坐实了自己的罪证?

所以,要救现在的北京城、拖到援军抵达,原本倒也不能算毫无希望,但只要崇祯活着,朝臣就不能赌。

北京城和崇祯,必须完蛋一个,不可能同时并存。

崇祯要是能开天眼,立刻自尽,传位太子,并且让太子示人以软弱,装出一副逆来顺受绝不清算有罪大臣的怂包样,说不定北京城还有一线希望救下来,但他开不了天眼,只能听天由命了。

……

北直隶的战事如火如荼,而崇祯派出的使者,也在出京后走了接近二十天,总算在十一月初三这天,在汉中找到了正在亲自部署抗击鼠疫的朱树人、并传达了旨意。

因为宦官受不得颠簸,也没有武艺,做不到日行三四百里以上,所以这次的传旨使者,也不是一贯跟朱树人打交道的那位王公公了,而是兵部派来的人。

使者是张国维派出的,是个武将,名叫蒋若来。九年前、也就是张献忠挖凤阳皇陵那年,张国维还在当安庐巡抚,这蒋若来就是当地的一名守备,帮着张国维和监军史可法在潜山地区打了几仗,击退了流贼。

(注:当年张国维当安庐巡抚时,史可法是当地的兵备佥事,所以由史可法监军。张国维调走后,史可法升任安庐巡抚,相当于副职转正)

这个蒋若来也算张国维的心腹部将了,后来张国维去了北京兵部,也带了他去北京。历史上张国维被崇祯贬出京城,去当浙江巡抚时,又带上了这个蒋若来,去当浙江总兵,所以是最嫡系的铁杆。

因为圣旨出京时,张国维还没被拿下,依然是兵部尚书,哪怕圣旨送达那天,距离张国维被降职,也还有二十天呢。

朱树人倒也忠义,接到蒋若来带来的旨意,立刻恭恭敬敬地表态,表示自己绝对会尽快出兵救援陛下。

但他也有几点困难,不得不立刻跟兵部来使澄清:

“救驾刻不容缓,但我汉中驻军,至今还有部分士卒身染鼠疫,还有疫病潜伏未发者,本官遵从医官之嘱,将疑似染病未发者隔离驻扎一营,若猝然全军开拔,难免蔓延,怕是兵马未到北直隶,已然大部失去战力。

还请上使体谅,允许我军花数日甄别,将痊愈士卒先行开拔,后军徐徐继进。另外,若是为救驾之故,需加快行军,最便捷的莫如以汉中兵顺汉水水路经郧阳先至襄阳。

其余重庆等地各军,则先顺长江至江陵,再北上襄阳取齐,如此可省去汉中兵先南下再北上之周折——但是,要如此行军,需打通郧阳道路,如今郧阳各地还有零星流贼残余深藏山中,难免骚扰。

我军纵能击破,但搜索追击浪费时日必多,为救驾之顾,祈朝廷能下令允许本督事急从权,以彻底赦免前罪为条件,劝降郧阳残余散贼。

同理,本督如今已追剿孙可望、几乎将其逼入绝境,但如要彻底剿灭,依然需时两月以上。若朝廷能恩准赦免孙可望前罪,本督有一定把握迫使其归降,如此则四川各军,也可尽快全力抽调,不用留太多兵力提防孙可望,不知这几点,朝廷可能恩准?”

蒋若来此番只是来传旨的,哪里有授权答应那么多大事?但他考虑到自己的恩相张部堂被陛下催逼,他也是讲义气的,不顾自己身份,跪下来恳求朱树人有点担当:

“国姓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是为了更快救驾,您就算事急从权自作主张赦免诏安几个小贼,以求行军不被骚扰,陛下将来也只会赞赏您的忠勇吧!能有什么差池?

还是尽快出兵为上呐!陛下已经对张部堂非常不满了,要是求不去援军,恐怕张部堂会被陛下问罪啊!”

朱树人当然要摆出绝对忠义的姿态,一直演到最后一刻。他犹豫了一会儿,便说:“也罢,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本官就不先去京城请旨了,

郧阳诸散贼,本官自己担些干系,趁着这边整军筹措辎重的时日,便让人去诏安赦免,让他们别阻挠我军通过,告诉他们机不可失,若不是为了救驾,以后断没有这么好的诏安条件了!

孙可望那边,给本官半个月处理干净!本官和四川方巡抚合计一下,一起决策把这事儿办了!整顿四川兵马出川,本来也至少需要多半个月,这也不算误事!

本官率领前部抵达襄阳后,会先略作休整,等待重庆、江陵等地的后军来取齐。期间自会派出六百里快马加急进京,向陛下禀报我的事急从权举措,取得陛下谅解。

从襄阳到北京就快得多了,哪怕河南沦陷,要从徐州绕行,六百里加急五日可到,十日可以往返。我就在襄阳驻留十日,等待后军,这不过分吧?天下行军,不可能有更快的了!”

蒋若来也是知兵的,打仗了这么多年,当然可以判断出大军集结只等十天,已经是非常神速了,

李自成那边几十万大军呢,也不可能让朱树人只带着目前在汉中的这点人马去增援,他总要集结部队的,否则人少去了也是白给。

相比之下,只要拿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做个对比,就知道朱树人已经很神速,很诚心救驾了。

……

一切按计划实施后,朱树人花了十几天在汉中本地准备辎重、部署后勤、甄别鼠疫将士——其他工作都还挺快的,甄别鼠疫的时间也可长可短,真急了完全可以萝卜快了不洗泥,但实际执行中,最后发现最慢的一项筹备工作,是船只根本不够用。

汉中驻军在此之前从来没想过要从郧阳顺汉水行军去襄阳,当地的船只数量很少,没有准备,当然无法一次性运走三万大军了。

汉水在秦岭山区中的这一段,是出了名的水流湍急,险滩处处,从汉中去襄阳很好走,但从襄阳回汉中很难走。

要不当初三国时,诸葛亮死后、蒋琬对刘禅提出“可从汉中顺流取上庸三郡”,也不会被姜维以“汉水易进难退,纵偷袭得手,所得不过魏之余赘,我军却难于久援”为理由,劝阻刘禅别接受了。

船到了下游襄阳后,要重新拉纤回到上游汉中再运第二趟,实在是太难了。

地理环境如此恶劣,走得慢也就不能怪朱树人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朱树人甚至在发现汉水船只不够用的情况下,又做了别的尝试,比如从北面让大散关的先头部队试图出秦岭、宝鸡,进攻闯贼控制的关中,看看能不能从关中冲出去,然后走黄河。

这条路肯定是很危险的,一路要打穿闯军的占领区。而朱树人一番尝试后,很快就得到了几个重要情报:李自成在关中坚壁清野了!不但各县没粮食,连人口都撤走集中到有限几个据点!

如今的陕西,根本就是赤地千里,无法就地筹粮!川军北伐出关,必须全程自带粮草!

这个后勤压力无疑是扛不住的,改走这条路的下场只会是全军饿死。

所以,在汉中筹船这几天,朱树人也不是干等,

他是拿出了最大的诚意,证明了其他一切路都走不通,尝试的过程中还又稍稍立了点战功、击破了袁宗第一些外围人马。

他甚至还再次给崇祯上书,想请求崇祯给个机会赦免袁宗第以诏安。至于这个上书能不能送到就不知道了。

如此拖延之下,朱树人的军队终于在十一月十六这天,才总算诏安了郧阳诸散贼,并分批启程前往襄阳。

第三百二十六章 千里救驾

朱树人的部队从汉中正式启程后,沿着汉水顺流而下的那段航程,倒是挺快的,

六天后的十一月二十二,先头部队就抵达襄阳了,

然后,朱树人也立刻派出了六百里加急的信使,在十一月二十八这天,把自己的奏折送到北京。

在这封朱树人最后给崇祯的奏折里,写明了他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襄阳,救援之路已经走了一小半了。

他会在襄阳等待后军、以及从武昌运来的军械(朱树人说汉中的部队装备损失比较大,需要从后方大本营重新补充才能投入战斗),最多不超过十天。

顺带等待陛下的正式明诏,追认一切诏安事宜。还请罪说他已经事急从权,自作主张赦免了孙可望,并且得到了孙可望的回信,不出意外一定可以彻底诏安灭掉孙可望。

最后,当然也免不了要写些洗脱自己责任的话语,比如解释为什么自己花了那么久才抵达襄阳、此前在汉中因为鼠疫遭受了多大的困难、部队损耗有多大,沿途还不是安安稳稳行军,而是跟散贼一路交涉一路交战、半剿半抚恩威并施才过来的。

这封奏折送达的时间,距离李自成杀进顺天府境内,还有十二天。

距离李自成抵达北京城郊,还有十六天。

当时,李自成应该还在真定府和保定府的边界,跟白广恩、高杰作最后的纠缠呢。

哪怕距离张国维被正式降职为浙江巡抚、责令出京,也还有九天。

崇祯在这种火烧眉毛的节骨眼上,接到朱树人的最后一封奏报,见对方态度诚恳,还说已经从汉中马不停蹄赶到襄阳了,确实走了很多路,还能有什么说的?

至少朱树人的态度,没有半分可以指责的。

崇祯找来当时已经处于被审查状态的张国维,简单讨论了一下之后,也只能病笃乱投医,下了他生前最后一道给朱树人的旨意:

补充好武器集结好人员后立刻北上!其他一切奏请全部批准!自作主张赦免孙可望和其他余贼散贼统统没错!而且有功!

另外,诏安孙可望也能算是“实现了此前太庙盟誓中说的彻底消灭张献忠”,

所以崇祯也遵守太庙盟誓,把他朱树人的爵位从克虏侯进一步升为鄂公!希望他好好模仿鄂王岳飞精忠报国!赶紧来救北京城!

……

崇祯这番旨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之慷慨,原本崇祯这人给封赏绝对没这么干脆利落的。

只能说,到了生死关头,开出的价码都会比较高,

再过七天之后,首辅周延儒都被逼自缢了、崇祯直接拿着内阁首辅的头衔给魏藻德这种当官不过三四年的菜鸟。

朱树人好歹跟魏藻德同届,官场资历还比魏藻德多小半年,无非魏藻德当初考的是状元而朱树人是吊车尾,而且朱树人年纪太轻。但凭着这几年朱树人立的那么多保扶大明的汗马功劳,封个公爵不过分吧?这都是他应得的!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崇祯都到这节骨眼了,还允许朱树人在襄阳驻留十日等待补充装备和会合后军集结部队,是不是太迟钝了?

但这事儿还真就是合理的,因为历史上,崇祯在北京城被围前不到十天,才给吴三桂发去旨意,当时说的也是“让吴三桂放弃关宁,全军移师西归,拱卫京畿”,而不是让吴三桂带着一支精锐、快速反应的部队火速赶来。

这说明一方面崇祯确实不太知兵,不太懂得精锐部队不带辎重回援和全军拖家带口回防的速度差距。吴三桂也正是因为有了借口,要带着百姓一起撤退,才能拖慢到最初回防阶段只日行四十里。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崇祯其实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对北京城的城防过于自信。

毕竟鞑子此前也多次破关而入在北直隶境内劫掠,也兵临过北京城下,但从没攻破过北京城。

北京城被大范围持续强攻的记录,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太师也先带着鞑靼骑兵来犯,而那次于谦也坚定守住了北京城。

这让崇祯觉得,靠着城池坚固,撑上几个月应该是没问题的——也正因如此,他才把张国维放了出去当浙江巡抚,并不是崇祯好心放张国维先逃命,他内心还是真心觉得张国维有可能带来江南兵救驾的,也觉得自己能撑到张国维回来。

只能说一切都是过于自信的锅。

……

崇祯的自信,让他恩准了朱树人的一切请求,回复的旨意,也在十二月初四这天,送回襄阳的朱树人手上。

这最后一道回旨,依然是兵部的蒋若来带到的,而蒋若来此番出京时,也已经得了另一个差事,所以旨意送到后,他本人不用回京,只要让从人复命即可。

蒋若来出京前,他的老上司张国维,也已经知道了崇祯对他的处理意见,知道自己会被贬为浙江巡抚,所以趁着自己还是兵部尚书,用最后一点权力和说话的机会,向崇祯力荐调蒋若来为浙江总兵。

崇祯虽然对这个姓蒋的武将不熟,但对方毕竟刚刚顺利完成了两件危险差事,帮着崇祯送旨意去朱树人那,还顺利请到了朱树人的援军、都已经走到半道上了。

所以崇祯也就坚信,这个蒋若来忠诚度肯定是没问题的,做事勤恳不拖沓。既然他去四川能拉到朱树人及时出兵,那送这个姓蒋的去当浙江总兵,一定也能有助于张国维尽快拉起江南地区的援军,以备不虞吧。

基于这种考虑,蒋若来的新任命没有任何人阻挠,直接就通过了。他给朱树人送完崇祯最后的旨意后,就要去杭州上任。

朱树人虽是十二月初四才刚得到最后的旨意,不过他等待这道旨意本来就需要往返十天,所以旨意送达的那一刻,崇祯承诺的允许他集结部队、等待装备补充的时间,也都已经过了。

因此,朱树人仅仅在一天多之后,十二月初六这天一早,就从襄阳再次开拔,带领超过十万人的湖广军主力北上。

这里必须提一句:十万人的主力部队调动,并不会影响到如今的湖广和四川防务。因为朱树人的军力,跟一年多前没有入川时,早已今非昔比。

他入川之前,就有十四万湖广军,包括一些防守部队,后来消化了一部分陈县大战中的俘虏,和此前湖广地区张献忠军俘虏慢慢改造,又加了一万多战兵,补充完战损后,约有十五六万人。

入川之后,虽然征战也有折损,但补充更多,本部人马始终能保持在十五万左右,但秦良玉的两三万人、方国安的一万多人,还有王光昌兄弟、谭文兄弟等后世“夔东十三家”里的四川本地武装近两万人。

四川战役结束后,朱树人等于是直接把大明的相当一部分家底逐渐邀买人心变成自己的了,

他还很仗义地逐步给秦良玉方国安谭文他们升级一定数量的装备,把二线淘汰下来的东西递补收买人心,顺便也提升这些部队的战斗力。

改造完之后,等于是六万大明川军也成了半嫡系,这些人都加上,朱树人的主力已经膨胀到了二十一二万人。

调到汉中的曹变蛟部,有一万多人,加上汉中本地原有驻防官军,加起来也有两万,算上这些后,朱树人的作战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四万。这还是刨除了那些只能守本地城池的临时武装、民壮,二十四万人都是能机动作战往外调动的部队。

而他最后一块兵力补充,则来自于彻底剿灭张献忠后,李定国、刘文秀的投降,这些人被改造数月后,拢共也有三四万人可以充军,大约一小半是从军很多年的老营,剩下三分之二至少也是从军两三年以上,有战斗力的。

至于张献忠入川后新抓的炮灰,朱树人几乎没用,八成都放归务农了,这些人被抓时只当了几个月兵,临时守卫地方还行,拉出去远征完全是浪费粮食浪费人命。

另外,孙可望那边也还有两万人,此番朱树人开出优厚条件后,孙可望已经抓紧时机,书面回复愿意归顺接受改编。但实际上还没来得及实施,只是要求孙可望不许再流窜、就地坚守等待朝廷腾出手来接收。

所以,不算孙可望,朱树人都能拉起二十八万人了,算上孙可望,可以整整拉起三十万大军。

全据四川和汉中后,朱树人的兵力,比他当初只有湖广一省时,直接又翻了一倍。从十四万涨到三十万,朱树人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有如此庞大的势力,短时间内立刻纠集起十几万人救援崇祯,也就不足为奇了。

……

第一批援军就有十几万人,这真要是赶到了北京,那崇祯还真就活了。

但朱树人自有办法,让自己光伟正的形象保持到最后一刻。

十二月初六从襄阳开拔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和拖延,就是行军路线和粮道——朱树人一开始故意假装没有提前做安排,默认“南阳的左良玉会维护道路、提供行粮”。

结果部队从襄阳过了汉水,经过樊城、新野之后,去找左良玉要粮的使者,才带回了左良玉扯皮的搪塞。

左良玉当然是拼命叫苦,说自己实在筹不出粮食供应国姓爷的大军,但他有心忠于大明、只要陛下需要,他也愿意勤王,各种扯皮。

而左良玉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是这一年半多以来,他割据自立惯了。二来他当然比朱树人更怕崇祯活着、甚至将来群贼被平定后,会找他算账。

崇祯的脾气刚愎自用,眼里揉不得沙子,那是天下共知的。对崇祯忠诚不绝对的人,就会被视为绝对不忠诚。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