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02章

作者:浙东匹夫

一旦追上孙可望掉队的后军,立刻就扑上去歼灭,还能虏获一批孙可望刚抢劫到却还没来得及消化的脏物。

吃过一两次亏后,孙可望就不太敢逗留了,几乎穿越了整个大凉山区,五月底时,抵达会川卫附近时,因为物资实在缺乏,不再抢一把实在过不了金沙江,

于是孙可望试探性地屠掠了一家原本就比较凶蛮,从不听从朝廷调遣的蛮夷部落,据说当年还跟随过杨应龙的播州之乱,后来天启年间也参加过黔贵苗乱的。

这次,官军的反应忽然就迟缓了不少,当然朱树人也清楚,秦良玉老将军下手是很狠的,他也不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秦良玉,毕竟人家是铁杆的大明忠良,都忠义了一辈子和,何必去拉下水坏人家晚节呢。

所以,遇到这种需要相对出工不出力的追击环节,朱树人就会借口“秦老将军追了个把月了,已经太操劳,该让部队换防了”,然后让自己的表哥张煌言带着一部分湖广带来的外兵去追,

还尽量挑选了衡州、长沙等地乃至湘西兵源地的士兵,因为这些士兵比较适应南方亚热带气候,原本就生活在南方五岭之地,所以对川黔边界的夏季环境也相对适应。

这可是农历五六月份,最炎热的时候,当初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都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打到云贵边界时,军事行动的阻力自然会越来越大。

追了几次后,朱树人这边意识到夏季作战损耗太大,也恰到好处放缓了追击,正好有个借口把最热的时候拖过去。

而孙可望那边,总结出规律后,也都知道以后不能再随便对那些支持改土归流的部族下手,只能专挑反抗改土归流的来杀来抢,这样才不会被朱树人报复。

两个月的摩擦下来,双方就这样没有直接通行,却也通过实战经验建立起了默契,还丝毫没留把柄和破绽。

另外,孙可望虽然可以一直杀刺头抢劫,但他的日子是着实不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部队中残余的、死硬仇恨大明朝廷的刺头,也越来越少。

原因也很简单:朱树人派来的湖广部队,都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应云贵川边界的夏季炎热气候了,甚至会生出热带疾病。孙可望带来的部队里,还有很多骨干是北方陕西兵,那些陕西人自然更不适应酷暑热带雨林了。

都不用官军动手,孙可望的部队就在以盛夏时每月一成左右的比例,折损换血,北方陕西老贼一批批病死,云贵被强行拉的壮丁重新补充进部队。过了夏天之后,陕西人死亡率可能会下降一些,但到时候流贼兵力的籍贯构成早已换血了一小半了。

随着孙可望残部对朝廷的仇恨越来越不坚定,死硬者越来越少,他们最终不得不投降,已经是个必然的趋势了,差别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如果朱树人什么都不干,相信到明年夏天来的时候,孙可望也一定会投降——可以保证,在这种艰苦环境中,明年再到最酷暑时,估计没剩几个陕西人能在云贵热带雨林里活下去,如果陕西人死差不多了,自然也就投了。

而如果朱树人做点什么,还可以大家加快这个进程,那就不用等再次酷暑了。

……

五六月份,朱树人亲自在重庆部署四川的战后秩序恢复、生产恢复、孙可望追击。到六月中旬时,他其实就已经北上汉中了,

因为他在六月初十前后,就已经得到了“孙传庭兵败,西安沦陷”的噩耗,当时只是还没有官方消息,没确认孙传庭本人死没死。

得知这一点后,朱树人当然要为确保四川的北方门户而做点部署,并且保住一个将来随时可以北伐关中的桥头堡。

于是就有了张煌言后来跟王公公转述的哪些事儿。

六月初十得到消息后,他马不停蹄,只带了几千部队,前去汉中找曹变蛟。

因为是在安定的己方防区内巡视,部队倒也不用太多,几千人绝对够了。

说起来,曹变蛟在一年半之前,还是靠着朱树人安排的辽东军粮漕船队的救援,才从杏山捞回一条命来,否则他历史上就被洪承畴直接送掉白给了。

曹变蛟心里也知道这点情况,一直念着朱树人的好呢。

不过相比于李辅明,曹变蛟受恩倒是没那么深重——李辅明第一次被救回来之后,依然放在山海关附近,驻守永平府抚宁卫。今年又跟鞑子打了一场,重伤后再次被张名振的船队从关外接回。

曹变蛟只被救了一次,然后回到山西,后来就调来汉中了。不过,在听说孙传庭兵败身亡后,曹变蛟也是有一点点后怕,更有几分痛惜。

后怕的是,如果朱树人没请皇帝调他来汉中,那么他留在临汾附近,迟早也是要被孙传庭征调去参加对闯贼决战的。

那样的话,要是孙传庭还是败了,他也未必能逃得性命。曹变蛟跟他叔叔曹文昭,可是跟两代闯贼厮杀了十几年了,仇恨深得很。

而他觉得惋惜痛惜的便是,要是自己当时能跟孙传庭并肩作战,孙传庭就未必会败了。但以闯贼的韧性和擅长逃跑,哪怕击败了李自成,他也会暂退,然后再设法东山再起,指望一战定乾坤杀了李自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曹变蛟得知自己曾经的幕后救命恩人朱总督要来汉中视察,也就非常重视,把治下防务整顿得非常严密。

他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朱树人,此前只能算是闻名已久。

第三百一十六章 白捡一个汉中也不错

“末将见过总督大人!大恩不言谢,总督大人相救之恩,末将没齿难忘!此生定会勠力同心,杀贼以报!”

朱树人抵达汉中时,距离南郑县城还有好几十里,就看到了曹变蛟带着卫队出城迎接。双方人马遥望相见,曹变蛟就下马恭敬侍立道旁,等着朱树人来到近前,才愈发谦卑地说出这番感激之言。

曹变蛟没有带太多兵马,显然也是提前了解过朱树人带了多少人。朱树人有三千卫队,曹变蛟就只带五百亲兵,以免对方突然相遇紧张。

乍一见面,朱树人果然还有些好奇,仔细打量了曹变蛟长相。

曹变蛟今年三十五岁,脸上棱角线条如刀刻斧凿,森然严峻,

生有一部美髯,没关羽那么夸张,但也非常浓密齐整,修成一个尖角缀在颌下,看着很是硬朗。

历史上的曹变蛟,生命就终结在虚岁三十四,后面这一年半,已经是多活的了。看着这位明末著名猛将,朱树人内心也是颇为感慨的。

他连忙上前搀扶对方:“诶,曹将军是军中前辈,何必多礼,快请上马,陪本官一同入城。

本官当初还是一介生员时,便听说了曹将军威名,对本官颇有激励,这才立志要捐个功名,领兵报国。

至于相救一说,更是不必提起,去年塔山、杏山之役,那不是家父督导漕运改海,派了海道张军门、承运司郑主事护航运粮,适逢其会么,本官有什么功劳可言?

诸位都是大明忠良,但凡我等食大明之禄的,见到有出手搭救的机会,定然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大伙儿勠力同心,还说什么谢不谢的。”

曹变蛟被朱树人拉起,内心也是感动,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总督如此不居功,他也是惭愧感慨:

“倒是末将口拙,一时都不知怎么说了。沈部堂的大恩,当然也是要谢的,这不是末将此生恐怕都没有去南京拜见的机会了,拜谢了总督大人,也是一样。总督大人真是一门忠义,古道热肠,能在总督大人麾下做事,是末将之幸。”

朱树人淡然一笑:“别这么说,曹将军家,不也是一门忠义,令叔当年奋勇无前,不也一样是天下闻名。

便是曹将军你自己,去年听白广恩、唐通等松锦之战溃逃回来的败将说起,也是敬畏不已,曹将军冲突黄台吉中军之壮举,虽最后功亏一篑,却也足以壮我汉人胆气。”

两人商业互吹了一番,很快熟络起来,也就没那么客套了。

曹变蛟是发自肺腑地感激尊敬总督大人,他坚持落后一马头的距离,跟在朱树人旁边引路回到南郑。

而且聊着聊着,曹变蛟很快就发现,这位总督大人不仅仅是功德巍巍、恩义素著,而且还非常平易近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对武人一视同仁的尊敬,

朱树人的言谈举止表情中,看不出哪怕一丝的重文轻武,这就更让曹变蛟及其身边的武将们心有戚戚焉。

尤其是他们都注意到了,刚才这位总督大人自报家门时,居然说的是“曹将军的事迹,对本官多有激励,这才立志要捐个功名领兵报国”。

这句话说得那么自然,但显然又是不合常理的——众所周知,朱树人可是两榜进士出身、有天下诤谏之名!

虽然他的监生是捐的,捐完监生后、到参加春闱之间那半年里,临时担任的官职也是花钱买的,但好歹那仅仅只持续了半年,随后他就得到了正牌的科举出身!

在大明朝,你但凡换一个别的文官,只要他是科举出身,哪个不是到处显摆自己出身科道正途?哪怕最后身居馆阁、部堂,已经不需要吹了,也会不经意淡然地提及自己的正经出身。

像朱树人这么坦荡,就因为入仕最初半年做的官是买的,就一辈子大大方方说“我朱某人这个官,买来的”,简直万中无一!

不得不说,朱树人用这一招,也是不知道收买了多少武将跟他推心置腹有共鸣,觉得他是“自己人”,屡试不爽。

曹变蛟没见识过,于是又毫不意外地中招了,死心塌地程度顿增数成。

……

进了南郑县城,在汉中知府衙门里,曹变蛟简单地摆了一个接风酒,旁边还有正牌的汉中知府陈君宠作陪,也都一一上来给朱树人见礼。

朱树人只是随便应付,并不以为意,这些文官并不是他要笼络的重点,其中也谈不上什么奇才之士。

这陈君宠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所以朱树人也不了解其生平,并不知道这人骨气还算可以,历史上在李自成入侵时死守死节了。

因为年景不好,曹变蛟又是刚来,地方上筹措军粮的任务本来就重,陈君宠作为地方主官,摆出来的接风宴也就比较寒酸,无非是一些野味和鱼虾而已。

朱树人也不介意,有什么吃什么,也不嗜酒,言谈举止之间,便让这些新下属又高看了他一眼。

都听说总督大人家几代都是苏州首富,这样顶级纨绔公子出身,倒也能吃苦,实在是难得。

一边吃喝,朱树人顺便问起汉中周边的防务部署、军备力度、民生税赋情况。

曹变蛟便率先禀报了军备部分的情况,只见他用短刀一边切割着野猪肉,一边诉说:

“这汉中府原有卫所驻军编额四千人,隔壁巩昌府、岷州卫也各有三千员额。不过末将到了之后,严核实查,空饷缺额起码有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也多是随便拉来充数的。

这汉中周边,最近三四年倒是没怎么打仗,但当初可是被反复兵灾洗略的。六年前高迎祥便是从郧阳入汉中,最后想突围离开汉中时,在子午谷兵败被擒。记得当年那一战,末将也跟着孙总督一起参与过,没想到如今孙总督都已经……唉。

高迎祥死后几年,郧阳一直战乱不断,也就常常跟着张献忠、罗汝才等,分出偏师入汉中洗略。朝廷兵马打散了又拉新丁,根本无战力可言。

崇祯十二年后,张献忠降而复反,此后诸贼才渐渐转战去了别的富庶之地,最近两年,这儿总算太平些,但想募出精兵,是不太可能了。

如今本地守军,主要靠末将从太原带来的一万老兵,另外就是凤翔府的五千精兵——凤翔府的守兵,原先该当是孙总督部下,

但孙总督在西安殉国后,也并未全军覆没,残余凤翔兵逃回宝鸡、郿县、大散关一带,依托汉中支持勉强还能固守,末将为了稳定人心,也不及请示,事急从权拨给了他们一些粮草。”

朱树人听了,心里大概也有数了,曹变蛟这一路势力的存在,至少可以给他提供一万五千人的精兵,外加数千强拉到地方卫所的壮丁,满打满算,就是两万人,

将来很长时间内,都要依靠这支部队,来确保朱树人地盘的西侧北线不受侵扰,阻断关中贼情向汉中蔓延。

曹变蛟带出来的太原兵,战斗力那绝对是可以的。

虽然前年冬天松锦大战那次,冲杀黄台吉旗阵时,很多骨干精锐都战死了。

如今这一万人有相当一部分在山海关驻防时都只是二线部队,还有些是曹变蛟回到山西后重新募兵的。但不管怎么说,哪怕这一万人里,有三四千是跟着曹变蛟冲杀过黄台吉旗阵的精锐,就已经足够了。

如今汉中地区的防务,最大的短板还是民政,是军粮的供给。

如果只是守住汉中盆地,情况还稍好一些。但要保住将来回到关中的桥头堡,保住秦岭以北凤翔府的宝鸡等几个县,粮食消耗就会打得多了。

哪怕毫无地理常识的人,只要想想当初诸葛亮北伐时,从汉中起运四石军粮,路上要吃掉三石,才能有一石抵达陈仓道口,就知道古代翻越秦岭的运输条件有多艰险了。

明朝比汉末又过了一千四百多年,交通条件和科技当然有很大提升,但朱树人估摸了一下,运一石粮食到宝鸡县,汉中这边至少还要耗费掉二石五斗以上,路况差天气差的季节,依然能达到三石。

朱树人想了想,便立刻拿了两个主意:“既然曹将军如今还能确保宝鸡、大散关等处,这些将来反攻关中的桥头堡,也不容有失,必须稳稳拿住,以待关中有变。

这穿越陈仓古道守住秦岭北端,最大的麻烦还是运粮,所以我们要争取用尽量少的兵力,来确保宝鸡县和大散关的防务——曹将军,如今这两处驻军各有多少人?”

曹变蛟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孙总督留下的凤翔军残部五千人,几乎都留在宝鸡县了,末将还额外助兵两千,分了一个心腹守备,帮着守城。

大散关处,末将以本部兵马五千,并一半的汉中府卫所兵驻守。整个汉中两万人马,倒有一万五千人左右部署在这两个最紧要的所在。

其余南郑城内,只有三千兵马驻守,另有三千精锐,则分别占据褒斜道口太白山、子午谷口等各地,外加与郧阳毗邻的汉水谷口。

褒斜道、子午谷都比陈仓道大路更为险峻,还都是栈道,所以不需要太多兵力就能守住,尤其子午谷口,数百人守关,便足以万夫莫开。”

朱树人想了想,其他各处要道的防守兵力确实不能再减了,汉中盆地看起来人口不多,但占地着实广大,山区太多,要守住的口子也比较多比较分散。

所以要节约人数,最关键还是把宝鸡县和大散关的驻军减少,这样今明两年就能少往北方运军粮了。

于是他盘算了一下,建议道:“既如此,把大散关的驻军减少一半,争取三千人守住关口。本官会把军中的老式火铳都拨给守关将士,凑足至少两千杆,再配上几百杆鸟铳、鲁密铳,一百杆斑鸠铳,二十门新式佛郎机。

至于火药,也会一次性运足十万斤以上,至于铅弹,除了外运之外,还可以考虑在当地自制,守城用的,也未必需要精密的铅弹,什么碎石铁渣都是能塞的。

有了如此重火器,再凭借秦岭之险,三千人绝对能守住了。宝鸡县也会多给一批火器,把守兵人数压缩到五千人。”

曹变蛟一开始想求稳,听总督大人说火器管够,他也就不阻止了。

虽然老式一点的火器开火频率慢,还笨重低效,但站在城墙上是无所谓的。精良的新式武器,当然要给野战部队优先使用了。

另一方面,也是朱树人麾下各军,都要讲究个先来后到,朱树人本人可以因为曹变蛟是一代名将、史书上赫赫大名,就给他优待。但朱树人麾下其他将领,难免会有想法,觉得跟随总督多年,还不如新来的受重视。

为了一碗水端平,最好的做法还是先让曹变蛟拿着老式火器打打防守战,等他的部队跟了朱树人之后,也立了功,经受住了考验,朱树人再给他提高待遇,换装装备,被人也就不会说什么了。

真实世界驾驭人心统治下属,可不是打《三国志》策略游戏——自己原本的军师智力95,新招降到一个智力98的武将,立刻就能把原来的军师撤了换上这个98智的当军师。

更不能说把大骠车卫等将军号空着,就等抓到吕布关羽赵云招降后,就直接给他们升大骠车卫、然后给老部下发个几百两黄金就把忠诚度补回去。

现实世界敢这么干的统治者,早就特么被属下造反杀了。

搞定了兵力部署、节约军粮的事儿后,朱树人就转向陈君宠:“陈知府,不知这汉中一府,如今民生如何,税粮可能供给这两万士卒的军粮?

若是不够,能不能分派一些士卒,闲时屯田?只要种田之余,每年抽出两个月训练,应该也不至于战力下降太明显。就是不知汉中田地可够。”

陈君宠连忙回答:“前些年汉中倒是民怨沸腾,还反复被流贼蹂躏。如今却早已地广人稀,反复战乱中,人口十死七八,富户读书人几乎都被杀尽。

崇祯十三年后,才勉强开始恢复生产。不过税还是不怎么收得上来,百姓此前太苦了,刚缓了两年,今年如果足额征税的话,也才是恢复生产后的第三年而已。

如果曹军门能分出人手,自行军屯,下官一定能清丈出足额的田土拨给耕种,不过收成就难以保证了,本地的水利也是一直年久失修,此前被战乱破坏太重。

下官上任后,两年内拼命劝导百姓重修水利,不可如陕人流民那般竭泽而渔乱垦,但起色还不大。”

朱树人听了这番话,倒是对陈君宠生出几分知遇之感。这年头懂得劝百姓兴修水利,做长久计的,都算是有见识的好官了。

他在武昌时,也是一直督促百姓要兴修水利,决不能搞破坏式开垦,对于那些从陕西流窜来的、流贼投降后务农的,但凡有把那些劣币驱逐良币的劣习带到湖广的,还会严惩——

当然,朱树人从来不是只惩罚刁民,他也一碗水端平惩罚劣绅。对于破坏永佃权,不把保护得力的良田永久给固定佃户租种、想要换地涨租子的地主,朱树人一样屠刀霍霍。

在朱树人治下,租佃权利从来只有一条铁律:谁把田保护得好,谁就有权永久种这块地,不能涨地租,也不能以涨地租为借口,逼对方换一块田种。

如果旺铺老板干得好房东就涨租金或者换店面,谁还特么好好干!

朱树人跟陈君宠略微交流了几句,立刻就表态:“这点可以放心,本官自会支持你的。本官在湖广时,就不顾大明律,对换地涨租的把戏打击甚严。

另外,既然汉中地广人稀,又暂时缺乏灌溉,可以多推广种植本官新带来的玉米。此物产量远高于种麦尚在其次,关键是省水。

只要种麦四成的灌溉水量,就可以养活玉米了。按说冬种麦、春末种玉米,一年两季轮换是最好的。

但夏末秋初也不是不能种,无非顶掉一季冬小麦,而且寒冬之前必须收割,比春末的玉米损失几成产量。既然汉中水利败坏,先顶一阵也好。我这次随军就带来了几万石玉米、土豆,可以作为种子。”

陈君宠听后,也是啧啧称奇:“没想到总督大人还对农桑如此精通,下官实在佩服,下官这就去筹备。”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天使看到的,当然都是国姓爷摆拍的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