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191章

作者:浙东匹夫

纳了投名状之后,朱树人当然也会主动对外宣传,他的降兵都是纳了投名状的,如此一旦消息将来传到张献忠耳朵里,他手下的陕西老贼们就会跟这些河南湖广叛徒产生仇恨,河南湖广叛徒也就没那么轻易敢再动摇投回去。

当然了,这种小把戏具体有多大效果,实在是存疑,但有总比没有好,也是事急从权。

……

花了两天在重庆整顿完后方,也从奉节又运来一批军粮到重庆囤积好,确保后续进攻的物质基础后,朱树人也差不多该重新开拔西进了。

与此同时,就在这两天里,留在湖广后方负责监军的王公公,以及新任四川巡抚方孔炤一家,也都仓促赶来了重庆。(方以智除外,他要留在武昌做官)

原本朱树人战前还打算“打进重庆城过年”,最后一直拖到正月初六才破城,初七才完全结束零星战斗。

王公公和方孔炤其实正月初三就抵达奉节县了,但是在后方打探,得知前方战局依然吃紧,他们一群宦官和文官也没什么可做的,就多驻留了两天,初七在奉节得到破城消息后,才风尘仆仆快马往前方赶。

虽然崇祯十六年的新年,朱树人是在军营里过的,那些人则是在长江上的船里过的,但好歹也算是赶到重庆过元宵了。

众人抵达的时候,是正月初十。

城内残破不堪,朱树人也不可能大肆铺张设宴款待,所以只是拿了一条作为军粮储运的火腿,外加一些从长江里刚刚捕捞上来的鲜鱼,款待王公公和方孔炤一行。

至于地位比他们更低的官员幕僚,那就连火腿都闻不到了,最多只是把加过火腿骨煮的汤分一碗喝,汤里再放一条小鱼。

饭菜苦逼到这德形,王公公饶是读书不多,也立刻体会到了重庆城内如今的窘境和不易,也不敢托大要吃要喝,反而还对朱树人的戎马倥偬产生了相当的敬畏。

而朱树人心里也清楚,眼下他唯一需要适度保持尊重、稳住的,也就是面前这位王公公了——

他会关系到重庆拿下、方孔炤在重庆建立临时行辕后,如何向崇祯汇报四川形势的问题。

如果崇祯问起朱树人在协助方孔炤上任、收复入川立足点的过程中,有没有消极怠工,甚至是养寇自重,也要靠这位监军王公公的汇报。

所以,朱树人做得非常稳妥,虽然一边实事求是生活上卖惨,上不了什么锦衣玉食,一方面礼数又绝对不缺,哪怕只是几块火腿几条鱼,也亲自敬酒劝菜。

同时,为了让王公公切身体会到这么快拿下重庆的不易,朱树人还特地把俘虏状态的白文选,去掉镣铐,但是由专门的精锐侍卫看押着,送到堂下听候王公公的随时查问。

另外,来都来了,朱树人表面功夫也还是会做的。对于临阵投降的人,哪怕来晚了,他也不会在生活上虐待,就一并赐给了白文选一条鱼两碗饭,几盏劣酒,算是白文选被俘四天来,吃的最好的一顿了。

水酒薄菜的接风席上,朱树人也是当着王公公的面,先简述了重庆之战的不易,另外还请王公公对于战术细节暂时予以保密,因为有些诡计,这次没用上的,说不定下次还能用。

然后,朱树人又悲痛地提到:“还有一个噩耗,到时候有劳公公上达天听:本官在正月初三,也就是七天前,就已经得到前方探马回报,成都已被张献忠攻破。

此后数日,又陆续有新的情报传回,初六时确信张献忠在成都屠城了,前天又明确了蜀王全家的死讯——

不过,事情是除夕夜发生的,而我军抵达重庆开始组织攻城时,就已经是腊月二十五前后,只花了十日不到,夺回川东门户,这已经是非常快了。当时本官也不可能不顾粮道被断,直接奔赴成都驰援。

就算马不停蹄,不要粮道,只靠随身行粮作战,从重庆到成都,沿着长江和岷江行军,至少有九百里路程。

五天之内,步兵坐船是走不了那么远的,不沿江靠步行行军的话,到了那儿都累死了。如果只让我军的一万多骑兵弃步军先行,赶到成都城下也已失去战斗力,所以实在是无法救援。

这一点,请公公回京后,务必向陛下如实陈述,湖广与四川诸将诸督抚,都会感激您的仗义执言的。”

王公公听了这话后,也是一惊,同时生出几分悲凉。但他看了重庆这边的战况,朱树人只是用了加起来一共十二天就彻底解决了战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之前的万县、合州等地,更是短则一两天,多也就三五天。从夷陵入川到奉节到万县到重庆一路走了两个七八百里的路程,加起来都沿着长江西进一千五百里了,皇帝还能要求怎么样?

成都暂时被破被屠,也是实在来不及救。

只能指望后续损害别再扩大,彻底把张献忠包饺子搞死在四川盆地,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而相比于王公公的惊诧程度,白文选的震惊则是更加严重莫名。

“什么?国姓爷当初派谭文用诈降计赚我,说的居然是真的?成都真被张献忠攻破了?他居然敢用真的情报来用计,也不怕激励了守城部队的士气?

还是说他算准了我不敢信、或者就算信了暂时也不敢或觉得没必要立刻对全军宣扬?这虚实相应的用兵谋略,简直可怕!输在这样的人手上,实在是心服口服。

唉,难道是天谴张献忠,看他如此大肆屠戮,要降下国姓爷天罚之不成……再下去,真是众叛亲离了。”

白文选震惊之余,也难免表露出来,连手上的匙箸都不由掉落在地,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就如同刘备听曹操说出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差不多。

当然,这倒不是说白文选心理素质太差,毕竟他现在已经是阶下囚,又没有军机需要保密,便破罐子破摔没必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了。

坐在上位的王公公和方孔炤,也都注意到了这一异常,方孔炤稳重,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

王公公却是无所顾忌,立刻就发问了:“堂下降将为何失态?”

白文选也不敢隐瞒,简明扼要说了。王公公听后也是微微愕然,没想到朱树人用计居然如此不拘一格,如此拿得起放得下,还真是敢冒险。

感慨过后,王公公才想起该问问成都究竟是如何被攻破的,毕竟他也要考虑到回去后如何跟崇祯交代

白文选在堂下听见这个问题,也是竖起了耳朵,因为他同样非常想知道答案。

这种场合,朱树人当然不会隐瞒,他说得越清晰,将来崇祯那儿会猜疑他的责任的可能性就越低。

于是他就翔实描述:“公公可能不知道,成都的城墙,数百年来确实年久失修,只因自古蜀中驻军,都没指望过敌人打进成都平原后,靠着守成都城池来坚持。

根据本官后来几天的加强打探,目前得知的最详细情况,是说一来张献忠借助了除夕前两三天,放松了攻城力度,诱导官军产生懈怠,以为流贼也要过年休整,然后他却在除夕当夜忽然加大了力度,打了邵捷春的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另外,就是张献忠最初攻城时缺乏火器,也没有使用火药,造成了官军麻痹,最后那天时,突击派出大量掘城木驴挖掘破坏城墙,还把流贼军中全部的火药集中使用,重点炸城,就彻底炸塌了一段城墙,涌入城内巷战。

按目前的最新消息,邵捷春应该也是跟蜀王一起殉国了。”

(注:张献忠用火药炸塌一部分成都城墙,这一点也是史实,书里并没有为了给朱树人加难度而开逆向金手指。历史上张献忠破成都时,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王公公听了后,也是不由叹息。

而一旁的方孔炤,对军事更加了解,所以他的叹息评论,也更加言之有物:“成都城墙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实在是出人意料了。

邵捷春没有充分提防,估计也是麻痹大意了,没想到成都的城墙会这么不经炸——据老夫所知,就在短短半年之前,李自成攻陈永福陈总镇守卫的开封时,就用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招式,

驱赶民壮推着掘城木驴,不顾伤亡强行顶着守军矢石火器抵近到墙根下破坏挖洞,再用棺材装满火药扛到墙洞里埋实,引火爆破。但开封城墙高厚,李自成数次尝试都未得手,据说还估算错了爆破威力,炸死了不少挖墙埋药的死士。

那都是去年五六月份之前的事儿了,当时四川也还没有告急吧。想来这些战例情报,邵捷春也知道,没想到反而却让他灯下黑,不作提防了。

果然兵凶战危,绝对不能凭原本的老经验就指望包打天下,一旦麻痹了,随时都有可能付出性命的代价,唉。”

方孔炤这番话,算是站在公允的立场上,为邵捷春和蜀王之死找了个台阶下。王公公不太懂军事,被这么一个中立身份的旁观者解说了之后,他当然也是收获颇多,知道回京后如何跟崇祯汇报,解释其中的经验教训。

而方孔炤看似是在“死者为大”,为殉国的邵捷春说好话,但实际上,也是从旁帮了朱树人,再间接帮了他自己——

如果崇祯能想明白其中道理,教训,那么连殉国的邵捷春都不再追究了,还怎么可能对后续收拾烂摊子的朱树人和方孔炤不满呢?

这就好比一个基金经理,他接手客户资金的时候,大A的大盘就已经是跌破一千点了,那后续怎么炒都没有下跌空间了,客户的本钱被再怎么亏,也怪不到他头上。

他和朱树人接手的,是一个刚到手就在十八层地下室里的盘子!

爬回地下十七层,那都是他们的功劳和本事!

王公公倒也不至于因为这几句话就彻底全信了,不过他也表态,成都他是不会去了。

他就留在重庆,恭候国姓爷为大军做好下一步出征的准备,然后恭送秦总镇(秦良玉)、方参将和张道台(张煌言,新封四川兵备佥事)、方抚台(方孔炤),以及那部分暂时划拨到方抚台张道台麾下听令的湖广援军,去成都合围全灭张献忠。

成都既然丢都丢了,是否第一时间拿回来,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相比之下,要堵住张献忠继续西逃北窜的路线,让他彻底瓮中捉鳖死在四川,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最后的成都之战,绝对不能打成一场追击战、击溃战,而要提前部署好包抄路线,打成一场彻底的包围歼灭战。

朱树人也建议,部队在行军前往成都的途中,最大规模的一支主力部队,必须走岷江路线——

因为成都虽然濒临岷江,但毕竟是再岷江东岸。所以从西侧截断岷江归途的话,从乐山眉山青城山一直插到都江堰,堵死岷江出青城山的隘口,就能防止张献忠再往西北逃窜当山猴子。

这种打法,就好比为了防止毒瘤脓疮溃烂,在切除的时候,要稍稍多切除一点旁边的好肉,防止脓毒拔除不尽,留下余毒。

代价也是有的,就是成都人民可能会稍微多受几天苦,屠城劫掠也会多持续几天。但为了彻底把问题解决在成都,为了天下,也只能如此了,方孔炤和张煌言没得选择。

王公公也彻底理解了这个战略思路,表示他会在重庆观望留到元宵节之后,然后就会回京,向陛下解释其中的苦衷。

第三百零二章 顺便堵死张献忠的最后一只眼

处置好四川现状的责任推卸问题后,朱树人和方孔炤也就可以彻底施展拳脚,在一张百废待兴的白纸上重新作画,描摹大明的江山。

日月重开大明天,可不是温情脉脉的请客吃饭。就算是请客吃饭,也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之前的陈年烂账历史遗留破事,朱树人是一点都不会背的。

另外,说句良心话,张献忠的入川,也算是狠狠宣泄了一把四川地区数百年来积攒的矛盾,至少成都平原周边的贫富分化问题,一夜之间消失了——藩王、权贵、官员、地主,都被统统屠杀了,还哪来的贫富分化?

这一切虽完全不是朱树人纵容的结果,他已经是尽力最快追击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悲剧最终还是客观发生了。

等把张献忠干掉后,重新恢复秩序,经过宣泄的社会矛盾,好歹能确保将来再有个至少百十年太平。从这个角度说,这一切最后的事实受益者,还是朱树人一伙。

正月十二日,方孔炤和张煌言等在重庆休整了两三天后,让此前重庆攻城战的轻伤员也都可以差不多养好皮肉伤,部队才重新开拔西进,兵分两路溯流而上。

至于疲惫的部队和重伤员,当然就留下在重庆驻防,各部按损失情况轮换。

朱树人至今还是湖广巡抚,此前得到的授权,也只是打到重庆为止、为方孔炤和张煌言在川东争取到一个足够重量级的立足点。后续克尽全功的活儿,理论上需要四川巡抚和四川兵备道自行完成。

这也是没办法,谁让崇祯确实觉得朱树人这人的忠诚度,相比于孙传庭那样绝对赤胆忠心的死忠,还是稍逊一筹,略显可疑呢。

为了提防封疆大吏尾大不掉割据,也只能玩这点帝王心术了。

再次出征当天,朱树人亲自出城送行,跟着大部队走了整整一天,傍晚才快马回城,一直送到七十里外的江津县。

临别时分,张煌言还劝他早点回去:“放心吧,有刘将军和秦总镇,分别跟随我和方抚台,定能马到功成,重庆那边也还是千头万绪,事情多着呢,再送也无益。”

朱树人点点头:“一路小心,别看你和刘将军这一路需要迂回得更深远,但我还是相对更担心方抚台和秦总镇那一路。

毕竟你们走岷江,还有相对大型的水师战船可用,张献忠就算主动迎击打运动战,也拿你们没办法,打不过还能顺江退却。

方抚台和秦总镇那一路的兵马,却很难依托水军,如果张献忠知道我们各部分进合击,迂回包抄断他后路,因此敢于远离成都跟官军野战,寻求各个击破,那方抚台和秦总镇,未必能击败张献忠。

当然,张献忠要是真这么干了,我估计他也就能狗急跳墙,临死前拖个垫背的。再想回守成都,恐怕就难了,说不定会来不及。你和刘将军如果断其归路,也有可能在后续野战中为方抚台秦总镇报仇——

但我还是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我要的是保住我军全师,两路人马哪一路都不能被重创,就干掉张献忠!所以,及时互相联络,守望相助。”

张煌言拍着胸脯表示一定注意,后续进军攻战途中,会每隔一两天就派出快马信使和方孔炤秦良玉联络,不会留下漏洞。

他和朱树人这番战略交流,普通人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的,但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战术背景、也不了解他们此前几天,在重庆城内闭门军议讨论战略的始末。

根据战前的军议结论,此番出兵的兵分两路,在最初阶段,还是合二为一的,从重庆到泸州之前,都一起行动,逆长江而上。

泸州目前还在张献忠的控制下,不过根据最新情报,张献忠也没留多少兵马防守——张献忠此前显然很清楚,他最首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拿下成都。要不是一开始贪多务得还想把官军援军堵在长江三峡之外,他连白文选那儿都不至于留那么多兵。

所以,泸州这种可以绕过去的地方,张献忠自然不会多留,留了也是被人各个击破,徒损战力。

朱树人在做计划时,虽然泸州还属于敌手,但他和张煌言都已经默认那地方是官军的了,唾手可得。

抵达泸州之后,按照计划官军才会开始分兵,

方孔炤和秦良玉、方国安,会从泸州转入雒水,逆流而上经内江、资阳、简州最后进攻成都。

(注:简州就是如今的成都简阳县,现在成都新的机场都已经造到简阳了,所以那地方离古成都已经不远。)

这一路因为雒水比较狭窄,多浅滩,所以无法使用大型战船,之所以还要沿河行军,主要是为了便于运粮,作战部队还是步行推进为主。

而另一路的张煌言、刘国能,包括刘国能麾下新收编的袁时中,以及朱树人派来的嫡系骑兵部队,则是在抵达泸州后,继续逆长江而上,一直到宜宾附近,

从长江转入岷江,再一路经犍为、乐山、眉山,直到青城山都江堰,抄张献忠后路。他们的目的,是防止张献忠守不住成都后继续逃。

这一路因为岷江的水量远比雒水丰沛,所以可以航行大型战船,部队安全也更有保障。哪怕张献忠发现这路人马后想来进攻,直接依托水军回撤,张献忠也是毫无办法的。

只要注意在乐山大佛附近、大渡河和岷江交汇处,别被暗流漩涡卷走就好。但事实上,自从唐朝在乐山大佛附近修了水利,大渡河和岷江的汇流处,水情也远没有唐朝以前那么凶险了,以沈家的航海功底,完全是毛毛雨。

最简单的速记法,就是这两路人马,一路到泸州老窖就拐弯北上,另一路继续直行,到五粮液才拐弯北上。

再说句题外话,自古从荆楚之地进攻巴蜀,基本上入川后也是这么分兵的——三国时刘备在雒城附近受阻、庞统被刘璋军射杀后,刘备就不得不在雒城前线固守待援。

诸葛亮和赵云就是走岷江水路南线包抄入川的,张飞的陆路部队就是走北线的,最后到成都的门户雒城会师。

所以朱树人和张煌言、方孔炤这么选路线,也并没有什么创意,就是直接拿古人最成熟稳妥的方案抄答案就行了。

秦良玉、方国安走的就是张飞那一路,刘国能、朱文祯、袁时中走的就是诸葛亮赵云那一路。

秦良玉、方国安的路线需要一定的安全警戒,防止被各个击破,刘国能朱文祯那一路则是安如泰山,可以绝对确保进退自如。

……

有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部队也都严格执行,后续的战事自然不需要朱树人直接操心了。

此后几天,一直到元宵,他就再重庆安抚百姓,恢复秩序和生产。

四川地区虽然被部分屠戮了,可川东地区好歹是在正月里就恢复了官府的统治,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缓口气,应该不至于耽误春耕。

只是官僚、地主和富户被杀太多,很多土地成了无主之地,所以新来的官府重新确认地权的工作会繁重一点,要抓紧在各县挨家挨户通知,有没被杀绝全家的地主,回来认领自己的地皮。

只要有继承人,朱树人也不至于吃相太难看直接把田都分给贫农——有钱人已经被张献忠杀掉绝大部分了,而且都是挑最有钱的优先屠杀,所以就算有活下来的,多半也只是稍微有点钱。

这种时候,更重要的是尽快恢复生产,恢复社会秩序,所以发还有继承人的地主田地,也能进尽快安定人心,让大家可以安心生产。

官僚买办资本可以直接没收,民族资本还是应该慢慢“赎买”的嘛,驾驭人心的道理,懂的都懂。

除此之外,趁着春耕之前的半个多月,朱树人也要组织后方湖广的运力,再尽量多运一批土豆过来,用于在四川地区推广,至少是在川东或者说巴地推广。

川西和成都平原,今年是没戏了,就算灭了张献忠,肯定也是春耕结束之后的事儿。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也就只能遵照旧的传统生产模式。

好在蜀地本来就湿热,是南方气候,原本都是种双季稻的,也没法冬季种冬小麦、收麦后改种玉米。

所以玉米暂时就不需要往四川推广了,朱树人需要操心的主粮新作物,仅有土豆一项。

除非是将来拿下汉中盆地,汉中的气候倒是有点接近关中,有一定的麦作区,将来可以推广冬季种冬小麦,收货后初夏种玉米。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