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110章

作者:浙东匹夫

要是想把所有部队统统拉走,那毫无疑问是拥兵自重、图谋不轨。沈树人花了那么多精力营造大明忠良的形象,可不能在这个点翻车。

所以,郑成功他们心里也清楚,如果李辅明和曹变蛟本人舍不得总兵职务、要回去复命,那么至少稍微分几千人残兵让他们带回去交差,就是免不了的了。

沈树人能拿下七三开,沈家占七成,三成给朝廷交差糊弄表功,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要是克扣得再多,一点都不给朝廷留,那就穿帮了。

(站在沈树人的角度,其实最划算的是留兵不留将,只有溃兵,没有将领成建制撤退,那他全吞了都没人知道。但曹变蛟这些人也算大明忠良,既然活着出来了,沈树人肯定不可能残害忠良)

所以,趁着组织部队装船、防守的点,郑成功和张名振也不得不先旁敲侧击请曹、李二将喝点酒解解乏,试探他们的态度。

曹李二人都是山西将领,曹变蛟是籍贯大同,而李辅明则是籍贯辽东、但故乡已经被鞑子占领,他无家可归,如今的官职是“山西总兵”。

所以二人都稳妥地表示,此番回去,朝廷如果没有别的命令,那应该就是带着部队回山西。如果朝廷另有任用,要他们留在山海关附近协防,那也只能留下。

张名振知道要留下两个总兵级别的人为自己私人任用,沈抚台如今的能量还远远不够,就没再动这个心思。

然后,他们就转而想起,如何让曹李二人弄不清昨晚到底有多少部队被救了出来,以便沈抚台上下其手克扣——

昨晚李辅明逃出来应该有六千人,但这六千人不是同时抵达的,还有昨晚血战被杀散、后续陆续赶来的。曹变蛟那边,一万二应该活下来一万整,可这一万人同样有很多被冲散了。

所以按两人自己的估计,贴身紧跟自己冲杀出来的,也就分别只有三四千到六七千。这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不在账目上的。

张名振想了想,也就建议:“不如这样,我们还要在此坚守,一会儿阿济格的人马可能会先到,八旗骑兵虽然骁勇,但现在轮到我军以逸待劳、据险而守,还有水寨的残骸可以利用,扛住一波应该是没问题的。

扛完那一波后,曹军门李军门你们也累了,后续换我们的部队守水寨,你们全都上船吧,我们再酌情等等,看看有没有更多后军散兵游勇赶来,能多救一点就多救一点。”

说句良心话,张名振这个建议,确实不是为了大明的整体利益,而是为了沈树人这个小集团在后续分赃中的利益最大化。但朝廷制度如此,这些戏也不得不做。

把两位总兵支开之后,就能劝诱手下那些苦哈哈的基层军官,看看谁愿意“装死漂没”去南方。

舍不得目前身份的,往往是在大明已经有了较高官职待遇的,要是装死换个身份,就什么都没了。

但如果只是普通士兵,或者把总千总以下官位不值钱的,到了哪儿都是当兵吃粮,谁不愿意去南方呢?

这事儿要彻底做好,必须利用将和兵的利益不一致。

曹变蛟等人不知是计,还觉得张名振是体恤他们,就表示过会一定好好打,如果能击退阿济格一次,他们这些高级将领就全部撤。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就是为了分赃多拖延一会儿好演戏,明军很快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异常。

……

一个时辰很快过了,天色也已彻底大亮,阳光普照。此刻差不多已是辰时近半,也就是快早上八点了。

明军昨晚被打散的溃兵还有陆续百十人地一批批赶来集结,看到船队居然还在等候,也是感激不已,立刻加入了战斗队列、接受临时改编。

反正他们也不可能找到原来的部队了,这里每来一个人,都是编外的,属于沈家军赚到的纯利润。而不像之前成建制撤退的部队,还有一部分是做假戏所需的“成本”。

明军士气高涨之下,姗姗来迟的伪清郡王旗主阿济格,也终于带着部队抵达了笔架山。

然而,阿济格的兵马规模,却让人大跌眼镜。

原本明军主要将领,都估计阿济格会会同济尔哈朗的两个甲喇、一共七千骑兵出现。

可是此刻面前的鞑子,至少比预期缩水了将近一半,怎么看,最多也就三个甲喇的旗号。

而且,按照八旗的旗色分辨,属于阿济格的旗的甲喇,似乎只有一个,倒是济尔哈朗的两个甲喇都来了、临时受阿济格节制。

面对明军有残破营垒的地利依托、明军岸上的人数也至少是八旗兵两倍,还有那么多战船在海面上提供侧翼火力支援,明军当然是士气大振,一时也没人觉得守不住营寨。

阿济格却不知道明军的海上战船有装红夷大炮,他仓促赶来,敌情了解不充分,只看到岸上有明军还在守着水寨,而水寨已经很残破了,

战马也不是不能直接跳过壕沟和木桩、拒马冲进去,只要肯付出伤亡,稍微打开一个缺口就行。

阿济格怕夜长梦多,连忙下令部队组织一次试探性的冲锋,争取一举夺回水寨,至少把还没登船的明军全部灭了。

阿济格在那儿仓促准备进攻,这一边的郑成功等人也想不明白,就问曹变蛟:

“曹军门,刚才我们核计,阿济格的援军要是到了至少是七千骑,现在看,怎么规模小了这么多?莫非是其他有诈?还是有什么变故?”

曹变蛟算是辽东诸将中跟鞑子血战最多的了。他虽不擅智谋,却好在对敌人很了解。

一番思忖后,曹变蛟忽然想到一个可能性:“有没有可能,是鞑子看到我们跑了之后,怕松山的洪督师也想跑,所以分了主要兵力加强对松山的围困?

毕竟在鞑子看来,我们都是小鱼小虾,猝遇意外之下,丢了也就丢了。洪督师却是最大的大鱼,容不得有半点闪失,而且松山城内的兵马,比塔山杏山两处相加还多,我估计洪督师还有三万兵马,把守城壮丁也算上的话。”

张名振郑成功被提醒后,也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很大。

但郑成功略一思索,又觉得不太可能:“如果只是加强围困,那也不过是缓计而已,没必要急在一时。

只要鞑子把阿济格、济尔哈朗的两旗兵力,在今日集结完毕,就算放洪督师出城向笔架山而来,松山至此路途遥远,至少近百里,鞑子两旗骑兵野战,绝对能歼灭洪督师的疲惫之兵,鞑子何必急于这两三个时辰呢?

依我看,曹军门说鞑子留兵是为了洪督师,这点我信。但留得这么急,就肯定不是为了‘围城’或者‘野战围歼突围部队’这么简单。或许是鞑子有更激进的计划!”

一旁的李辅明听了,他还是比较赞同曹变蛟的看法的,觉得郑成功毕竟太年轻,于是他忍不住提醒:

“鞑子还能有什么更激进的计划?难不成鞑子就差这一天、非要集结那么多兵力,是想强攻松山城不成?

鞑子都围了五个多月了都不急,现在好不容易熬到青黄不接,洪督师的部队很快就会自行饿死,鞑子反而忍不下去了?”

郑成功:“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觉得,松山守军也未必都会一条心熬到饿死那天,说不定此时此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呢?强攻也确有可能得手呢?

当然,如果李军门您想得出其他解释,来说明鞑子为什么分兵分得那么急,连一天甚至几个时辰都等不得,那我就听你的。”

李辅明哑然,想了一会儿,他也确实想不出其他解释,为什么阿济格只带来这么点人围攻笔架山。

当一切可能性都被排除后,剩下的最后那个选项,哪怕看起来再不合理,似乎也没别的选择了。

第一百七十六章 陆上攻不下南蛮子水寨,就让我大清水师上

“十二王爷,对面的蛮子怕是不好对付啊,他们已经据险而守,背后还有船队,咱以骑兵攻营,怕是也要费一番手脚。

就算死战将其驱赶下海,那些南蛮子抱块木板就能逃命,咱八旗儿郎也只能对着海面放箭。今日来得太快,也没准备攻营武器。”

笔架山水寨外的旷野上,三四千八旗骑兵松散地远远排开,旗主郡王阿济格正在筹备试探性的进攻。

他身边的一位将领,在观察了战场形势后,便如是劝他,希望他能够慎重。

这位将领名叫伊尔德,是济尔哈朗派来的,凌晨时得到明军突围的消息后,就带了济尔哈朗部署在杏山和锦州之间的两个甲喇,来增援阿济格,刚好在抵达笔架山之前不远相遇会师。

伊尔德是已故的女真猛将扬古利的侄儿。而扬古利是奴儿哈赤的女婿,阿济格的姐夫、济尔哈朗的妹夫。所以伊尔德论辈分,比阿济格等人都低一辈。

此时此刻,笔架山战场正面,阿济格的地位虽高,但只有三分之一的部队是他自己嫡系。还有三分之二,则是客将带来的、临时受他差遣。

阿济格也不好对别人的部队用得太狠,该怎么打,还得跟伊尔德商量着来。

否则回头济尔哈朗说不定会找他算账,误会他是想借刀杀人保存实力、让济尔哈朗的旗众当炮灰。

于是阿济格听了伊尔德的抱怨,也只好摸着自己的美髯,装作沉吟了一会儿,依然坚持说:“打是必须要打的,不然放任曹变蛟走脱,堕了我大清锐气!也怪我来得仓促,没有彻底摸清敌情,否则就再多带点人马来了。”

伊尔德长叹一声,不解问道:“末将也觉得奇怪,既然知道非要硬战,王爷为何只带了一个甲喇?王爷驻扎在马场镇的其他人马呢?”

阿济格也是无奈:“前阵子,本王刚刚得了陛下密令,说是陛下此前就派了细作策反联络,便在这个月内,要强攻洪承畴死守的松山。

说是松山城内早已粮尽、百姓都被吃完了,士卒也开始相食,松山副将夏承德已答应献门归顺,代价是城破之后,他部下的五千人免死。

原本距离与夏承德约好的献门之日也没几天了,昨夜忽然发生如此变故,南蛮子居然有胆以海路接应救走李辅明、曹变蛟,本王怕这个消息万一传到松山城内,会激励守军继续死战的决心。

尤其要是让夏承德知道蛮子朝廷给他们派了援军,他反悔不再献门,那松山破城不就要出变故了么?

所以,昨晚得到消息,我立刻便分兵两个甲喇,把松山南门西门彻底围死,也不敢再外松内紧了,就怕走漏了消息。

我还让人再去夏承德驻防的南门城楼射书密约,让他把献门日期提前到今天晚上,同时,还给后方的陛下火急上奏说明情况、请求援军加急抵达,总攻松山。

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曹变蛟李辅明就算跑了,也不过是小鱼,洪承畴却容不得半点闪失。”

伊尔德听阿济格跟他解释了这么多,已经足够尊重他,也有充分的理由。他也就不好因为自己是济尔哈朗的下属、就不肯打硬仗。

其实,历史上松山城最终因为扛不住饥饿、被内奸献门出卖,也确实是发生在崇祯十五年的二月下旬左右。

而如今才三月初四,历史在这个问题上的蝴蝶效应还不算明显。

清军确实刚好处在对洪承畴临门一脚的节骨眼上,也间接导致了塔山、杏山方向防备其实有所松懈,让郑成功张名振得手得相对容易了些。

只是郑成功并不知道,这一切是沈树人观其大略的设计。他还以为仅仅是自己有能耐,才把事儿办得这么漂亮。

……

伊尔德被阿济格说服后,当然也只能硬着头皮对笔架山水寨展开了全面、彻底的猛攻。

笔架山本就是一个凸出到海中的半岛,而码头水寨部分,更是在半岛的尖端。

所以从左到右整个陆地宽度,不超过三四里,再往两旁就都是海面了。

这样的地形,其实也导致有备而守的一方,其实相对轻松——骑兵只能从半岛正面进攻,没法从两侧迂回。

所以,明军只是在残破的双层寨墙附近,设置了两道防线。

第一道就是简易的浅壕沟和临时堆砌的乱木拒马,然后由曹变蛟麾下的士兵为主、辅之以一部分李辅明的部队,以长枪兵为主,列阵近战。

一部分士兵配了盾牌,但不多,因为连夜急行军赶路,带着盾牌太费事了,几十里地跑下来,有盾牌的很多都丢了。

还有少部分士兵是刀盾兵,也是用于骑兵冲锋与长枪兵陷入近战、失去冲击力后,堵上去补位的。长枪在贴身时不太灵活,少量刀盾手作为补充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第一道防线后方,还有不少夯土堆和残破的尖桩,虽然屡遭破坏,掩体效果已经很差,但毕竟地势比前排还高出六七尺。

这样的落差,再适合火枪队输出不过了,完全不用担心射中前排的长枪兵,也不会被敌军骑兵快速贴身。

“弟兄们!对面的南蛮子,不过是屡败于我军的手下败将!只要我们八旗儿郎冲上阵去,李辅明那废物的兵马上就会崩溃、夺路而逃的!

你们当中有不少人,去年九月应该也在这笔架山追杀过想要跳海逃生的南蛮子吧?那一战我们至少淹死了三万南蛮子!我大清必胜!杀啊!”

伊尔德做好一切部署,简短鼓舞过士气后,两千多骑镶蓝旗济尔哈朗部的骑兵,就嚎叫着发起了冲锋。

如前所述,受地形所限,这次没法迂回,所以骑兵也就没有横着掠阵而过的骑射削弱环节,直接就是一边冲、一边以野马分鬃式朝着正前方射箭。

八旗精锐不愧是天下骑射翘楚,数千根雕翎锥头的破甲箭,瞬间呼啸破风着攒射而去,有效射程竟完全不亚于火枪,只是在火力的爆发性方面要逊色几成,但刚接敌时也看不出来。

对面李辅明麾下的长枪兵,顿时被零零散散射倒了好几个,哪怕有一部分人有乱木和盾牌的遮蔽,但总有运气不好的被角度刁钻的凌厉箭矢射中,一时阵脚就微微松动起来。

“主攻李辅明果然选对了!就知道这狗蛮子不如曹变蛟!”伊尔德在阵后,看着冲锋的进展,内心也是微微窃喜,又多了一份信心。

这一切,到目前这一步,跟去年九月底、在笔架山淹死三万明军那一战,何其相似!

而“重演历史”,历来都是对军队士气鼓舞最好的办法,当年用这招赢过一边,现在就有莫大的心理优势。

很快,对面的明军也开始火枪乱响,一排排定装纸弹壳的独头弹,在轰鸣中飞射而出。因为要破重甲,这次张名振依然没用霰弹,所以命中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个位数。

上千杆火枪的齐射,也不过射杀射伤了数十骑。好在明军开火速度快,本来就用了叠阵法,后排火枪手会快速上来补位开火。

而前排火枪手靠着纸弹壳定装弹药,装填速度也能比清军原本见识过的明军火器,至少快一倍以上。

清军骑兵却不知道这一切,就算当他们听到后面几轮的枪声、看到越来越多的袍泽死在身边,但“重现历史”的心理优势,依然让他们盲目的相信,这不过是简单的叠阵法带来的效果,并没往“这批明军的装填速度比原本见过的明军快得多”上想。

其实不仅伊尔德的清军骑兵没这么想,连李辅明和曹变蛟的部队,都没想到张名振的火枪射速会快一倍以上,连他们都以为张名振只是把火枪手多分了几队轮流开火。

之前他们和这支友军并没有好整以暇地配合过,只是在黑夜中乱战配合,也就摸不清友军的底细。

但不管怎么说,持续的轰鸣,对明军前排扛线承伤的士卒,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明清两军,就这般在双方都士气非常高涨、都坚信优势在我的诡异心态下,持续了一阵高烈度的搏命互屠。

“杀光狗鞑子!杀一个够本!”

“两个了!爹,二弟,我给你们报仇了!”

曹、李麾下的士兵,疯狂捅刺肉搏,哪怕被冲上来的八旗骑兵撞得筋断骨折,也死死抵住长枪不放手,但凡中枢神经还能指挥手臂发出哪怕最后一丝力气,都要把武器朝着鞑子的方向捅深一点。

惨烈的搏杀只持续了不过一盏茶的时间,伊尔德终于很快发现了不对劲:明军的火器开火密度太高了!

虽然八旗精锐重甲利刃、武艺体能也都不错,哪怕跟南蛮子的长枪兵近战,基本上也能确保一换一以上的交换比,

可是被寨墙高处的火枪队轮番狂轰,后排不断被打得鲜血飙飞筋断骨折坠马,士气也是很快就会萎靡不振的。

而海面上,郑成功的炮船队也很快迂回到位,他也是为了火力的突然性和杀伤效果的最大化,是在八旗骑兵已经发起冲锋后,才抵近过去,争取了一个最近的贴脸轰输出阵位,然后才开火。

郑成功显然不可能学过弹道学,也不会知道近现代火力理论里的“交叉火力”。但因为笔架山的半岛地形,刚好两边是海夹着陆地,于是郑成功的炮船不经意就自然而然实现了“交叉火力”。

一队队近似于横队冲锋的清军骑兵,队形刚好处在火炮射击轨迹的轴线上,哪怕轰不中直接瞄准的士兵,也很容易蒙到其左右的战友。

更可怕的是,在开花弹时代,火炮交叉火力效果还不明显,机枪的交叉火力效果才明显。可现在明军红夷大炮用的还是实心弹。

对实心弹而言,轨迹覆盖是非常重要的,对着横队骑兵的投影开火,如果蒙得够准,贯穿一个敌人后造成二次杀伤的概率也会倍增。

而更可怕的多次杀伤,则来自于跳弹——实心弹击毙一个敌人后落地反弹,其强大的动能只要蒙中敌人,一样可以蒙死好几个!

幸好伊尔德本人没有亲自带队冲锋,让他倒是躲过了跟额尔逼和庸桂那俩甲喇额真一样当场战死的命运。但是他麾下的骑兵,在红夷大炮的交叉跳弹打击下,愈发血肉横飞,死伤惨重。

阿济格和伊尔德直接看得呆滞了许久,以至于红夷大炮开火后的前三四轮,都莫衷一是不知道是否要放弃、是否要撤军、让前面已经死了的袍泽白死。

好在,明军持续、稳定的发挥,终究会让他们认清现实。

阿济格是先反应过来的,他知道伊尔德的人都是济尔哈朗的手下,要是真在这儿白白牺牲太多,他回去不好跟王兄交代。

济尔哈朗可是亲王,他却只是个郡王。

上一篇:影帝他不想当太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