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602章

作者:傲骨铁心

气急败坏的老富抽出裤腰带上的七匹狼就朝儿子抽去,把个儿子抽得鬼哭狼嚎,不断求饶。

关键时候,老妻钮枯碌出现了,一柄擀面杖舞的是虎虎生威,愣是把老富逼得连连退让。

只得跺脚指着老妻骂道:“老二哪有这个胆子,准是你个妇道人家坏的事!”

“你眼里还有我娘儿俩!”

钮枯碌不甘示弱,双手叉腰指着老富痛骂他这些年去过她闺房几次,一天到晚除了十二阿哥还想着家里谁了,当年跟那拉后又是如何的眉来眼去,怎么的痴心不忘……

气得老富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索性冲出书房来了个眼不见心不乱。

出来前不忘将桌上自己刚写好的密信带出来。

问题是,问题还要解决。

最大的筹码大全跑了,安木个混账又把六皇帝的御弟弄没了,这账六皇帝肯定要算在他头上的。

正愁怎么个弄法呢,心腹那木图来报,说是发现贾大全的踪迹了。

在昌平!

中堂大人一手提拔的昌平守将完颜吉三被贾大全说反了,公然在城上挂出“维新”字样的旗帜,叛变了!

“完颜吉三!”

老富气得一拳朝墙上砸去。

墙壁却是纹丝不动。

“中堂,当务之急是赶紧派兵把昌平抢回来,只要全贝子还在中堂手中,那边就不敢攻城……”

那木图是了解一些中堂真实想法的,但了解的也不够透彻。

老富沉思片刻,便将手中密信交给那木图,让他马上秘密出城将此信亲自送到六皇帝手中。

自己则去安排出兵的事。

那木图是忠心于老富的,因此并不敢偷偷打开密信来看,但他要是拆开来看,肯定会被中堂大人的兄弟之情感动。

因为信中只有一句话——“六子,做兄弟,有今生,没来世,你要永远相信你富哥!”

第930章 朕虽老矣,尚能骑马

“诸位,昌平、顺义一线,是京师北面最后的外围防御阵地。一旦有失,京师将被伪军彻底合围,成为华北平原飘飖的孤舟!”

“因此,必须趁伪军没有进驻昌平之前,纠集重兵夺回此战略要地,并以此为前进基地或向北夺取密云、怀柔,打通同蒙古诸藩的联络通道;或向东夺取遵化、永平,打通山海关这座国际救援通道!”

“各位,此方案是京师最后的机会,也是大清最后的机会,所有人等必须无条件全身以赴,绝不能再藏有私心,否则,朝廷危矣,大清危矣!”

在于养心殿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老富将早前由连襟伊勒图、兵部侍郎王进泰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正式拿出,要求京师进入全面动员状态,调拨不低于四万的精兵夺回昌平,并发起“东征”或“西征”。

到底是打通山海关,还是打通蒙古,视敌人力量调动决定。

就是如果敌人在京东地区力量强大,则发起西征。

反之,则东征。

这个战略计划无疑是明智的,继续毫无作为的困守,期待所谓的援军已经不太现实。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关外八旗试图救援京师,就是可能关外八旗在盛京将军弘响的指挥下正在攻击山海关,也可能弘响根本没有任何救援动作。

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各省勤王兵马正在接近京师。

所以,尽管京师存粮能够支持半年,节衣缩食的话甚至能支撑一年以上,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外援的情况下一昧困守,无论是军心士气还是人心都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城池被敌人攻占。

尤其现在,作为外围防御重心之地的昌平倒戈,将使得敌人的军事力量完全“近京化”。

有鉴于此,作为帝国绝凶虎的老富本着对大清负责,对京师百万军民负责的态度,强烈要求马上发起市场花园计划。

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昌平,夺回大全!

计划中,摄政王安亲王需要拿出三万兵马出来。

也就是安亲王的部队是此次战役的主力,另一万人由老富从九门提督所辖部队、王爷武装抽调。

不是老富欲借此安排掏空色大爷的家底,实是现下京中能征善战的部队都在色大爷那里,值此国难,你色大爷作为摄政王也应该是时候给鬼子六一点小小震撼了。

只要能夺回昌平,夺回大全,哪怕无法突破敌军封锁实现东征或西征的意图,也将让局面重新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老富本人,是非常有利的。

参加会议的王公大臣有三十多人,除了参加皇族内阁的军机王爷们外,各部主要堂官都在。

退居二线的太上皇乾隆作为皇帝总顾问列席会议,虽没有发言权,但是他的态度很重要。

毕竟当了四十多年皇帝,于不少人心目中还是有份量的。

乾隆表现很好,坐在那里看着正在对王公大臣述说战役安排的老富,不时点头深以为然,不时表情凝重露出疑惑之色,不时眼前一亮对老富的部署佩服得五体投地。

永璂作为皇帝,出于对富爸爸的一百个放心,很是支持此反击计划,并表示如果能夺回昌平打通与外界的救援通道,所有参将官兵都将得到半个前程,对领兵将领,他这个皇帝更不吝厚赏。

“对于战役安排,诸位有什么意见吗?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拾遗补漏嘛。”

老富放下指挥棒,走到座位前坐下随手端起茶碗轻轻饮了一口。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朝廷大会小会不仅开始为参会的王公大臣提供座位,也提供免费茶水和点心了。

可能是上次议政王公大臣会议传承下来的。

对此,不管是老富还是安亲王,又或哪位王公,都没有发话要废除。

因为,这种会议模式非常符合他们对皇权的重新定位。

皇帝,作为天下共主,最好坐在那里什么话也别说。

国家大小事务,由王公大臣商议着办就行。

现时,不管是上届皇帝乾隆,还是这届皇帝嘉庆,都遵循了这一潜规则,终结了朝堂自乾隆以来的高压环境。

军机处完全成为最高权力部门。

在内外压力之下,君主立宪这一制度竟然奇迹般的在京师的嘉庆小朝廷诞生了雏形。

众王公大臣开始讨论,最后的结果是一致同意富中堂的菜市场花园计划,均认为夺回昌平就是夺回京师的生命线。

军机汉大臣梁国治更是激动的起身发言道:“国家养八旗百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

另一汉军机袁守侗见状则是更进一步表示:“臣愿以军机大臣身份领军出战!”

这个制度上是成立的。

前明崇祯年间,内阁大学士领衔率军出征是标配。

真是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啊!

梁、袁二位汉大臣的表态引得在场王公大臣一致叫好,甚至连裕郡王亮焕都表示原以郡王之尊与将士们共同杀敌。

不成功便成仁!

绝不愧对自己身体内流淌的太祖血脉。

“是时候跟鬼子六拼了!皇上,臣金简愿领包衣为皇上冲杀在前!”

不久前因为富党成员原因被下狱的内务府大臣金简激动请战,说国家养的不仅仅是八旗,更是包衣,作为皇家奴才一员,他金简唯有牺牲才对得起大清。

起身请战的王公大臣越来越多,整个养心殿顿时弥漫着一股壮怀激烈的气氛。

可是,摄政安亲王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要自己出兵可以,但最多只能出两万,其余两万应由其他各方抽调。

显然,安亲王有担心。

害怕把他的兵都调去打昌平,自己这个摄政王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被削弱。

“摄政王,都到这个时候了,”

老富没想到色大爷在这节骨眼还有私心,不禁又气又急,正欲劝说安亲王要为大局着想时,身后突然传来太上皇的声音。

“帝国存亡,在此一战。诸王大臣当人人奋勇,八旗武运隆昌!若摄政王不愿出兵,朕这个老朽就亲自出城与贼人搏斗……朕虽老矣,尚能骑马!”

老陈发出了最后的吼声,也是呼声。

一锤定音。

色大爷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出兵吧。

第931章 老陈不糊涂

国防部很快拿出具体出兵方案。

计抽调安亲王系八旗中央军14500人,绿营兵12000人,另护军侍卫3000余;

步军统领衙门所辖京师马步兵7000余人;

两蓝、两红、镶白五旗直属部队并王公亲卫组成的6000特别行动队。

为了加强攻坚能力并壮声势,又抽调内务府直属的上三旗包衣青壮8000人随同出征,全军共52000余人,分步、骑、炮、工共48个团。

为了统一指挥,经老富提议,王公大臣一致决议,定军名为“安国”。

即安国军。

此军名一听就是对应讨逆的。

不管是格局还是内涵又或象征意义,都远远压过讨逆军。

是个好彩头。

安国军司令长官由安亲王次子、多罗贝勒乌尔希巴兰担任。

这是色大爷的底线。

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部队交给外人领导的。

这节骨眼,除了亲儿子,他谁也不信任。

为了获得摄政王的无条件支持,及时把昌平同大全抢回来,老富也大度的将兵团司令长官委任状给了乌二,并请皇帝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赐给乌二。

兵团副司令长官由主动请缨的裕郡王亮焕、九门提督玛尔泰、内务府大臣金简担任。

大体按照出兵比例摊派,人人有份。

也是出兵各方彼此间心照不宣的一个指挥中枢构成。

此外,又着顺天府动员外城汉人青壮一万多人随军,主要承担后勤转运任务。

为了提高出征官兵军心士气,也为安抚八旗家属,老富让主管户部的尚书永贵拿出了库中三分之一库藏,约白银126万两以“特别津贴”的名义打到官兵账户上,还从内务府拿出若干皇家御造物用以军中赏赐用。

舆论上更是不遗余力的为出征造势,营造出大军一出,所有问题都将解决的大好气象。

阜城门外的讨逆军不知道是炮子没了,还是不想浪费炮子,也停止了对京师的炮击。

这无疑起到了辅助作用。

一时之间,京师上空洋溢着必胜气息。

快活的很。

乾隆不是太快活,因为他亲自出征的愿望没有得到王公大臣的支持。

哪怕他再三表示自己尚能骑马,也能拉得动弓,还是被王公大臣集体漠视了。

就算皇帝亲征也轮不到你一个退下来的太上皇啊!

哪朝哪代有太上皇出征的?

老富说的也是很肯定:“哪怕就剩臣一人,也绝不会让上皇以身犯险!”

无奈,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乾隆跟木头人似的被老富安排回永寿宫静候佳音。

他的亲儿子嘉庆皇帝则前往城门为出征将士送行,并发表“最后关头”的讲话。

强调大清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惟有官兵人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

据海康说现场气氛很好,很热烈,皇上的讲话极大提高了出征将士的信心,此次出征有望大获全胜,斩断鬼子六伸手京师的黑手,再造乾坤。

“如此最好。”

乾隆点了点头,没有理会宫外隐约传来的八旗妇孺哭泣声,而是让海康将十五阿哥永琰召进宫来。

自从主动退位并传位给十二阿哥后,乾隆的待遇节节提高,不仅可以有在永寿宫周围自由活动的权利,还可以接见一些老臣。

当然,必须向军机处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