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411章

作者:傲骨铁心

就算因此北洋通商办不下去,老富也无所谓。

治国之道,在于稳重。

只要能够一改从前老四鬼子黩武穷兵、大肆铺张浪费,动辄巡游的坏毛病,以大清一年财政近四千万两的收入,完全能够做到国泰民安。

当然,在此之前得把湖广的反贼给平了。

鬼子六出了事,趁机将他贬官或罢官,亦或调回京中厚养,对双方都不是坏事。

这一切的后果,贾六比谁都清楚,所以拼了命的搞钱,拼了命的想在山海关放水泄洪。

他也怕出民乱。

想要直隶百姓高高兴兴修路,不担心吃喝还有钱拿,也不用担心青壮劳力出来修路误了农活,他就得拿钱出来补贴,而不是一昧的用徭役代替。

杨景素虽说省里没钱,但多少也能挤出50万两,那么余下的300多万两省道建设费用就得总督大人想办法解决。

贾六这边虽获得四川方面的450万两投资,但这钱他要用在通商工业上,如果挪来修路,那天津肯定要成烂摊子。

手头还可以挪过来的款子也剩的不多,保隆项目的二期、三期正在推进中,大概年底之前还能凑几十万两出来,但越往后怕是收益越差。

原因是老富这支股票最近涨的厉害,他涨了,老四鬼子这支股票肯定就绿了。

再说,忠于老四鬼子的反清分子们,也不尽是家财万贯的。

于是,贾六很自然的想到号召直隶军民捐款修路。

其实,他也不是不可以在直隶同老富在四川一样搞“捐官纳粮制”,当初他走上官道的九品蓝翎长不就是借这机会买的么。

但直隶作为大清工业化的试点,吏治不说清明吧,起码得过的去。要是胡乱卖官把个地方搞的一塌糊涂,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也对不起他苦心营造的青天形象。

前脚大张旗鼓整顿吏治,平反冤案,重办贪官污吏,后脚大肆卖官,不是自个打自个脸么。

贾六算过了,直隶全省人口接近三千万,其中城市居民据布政使司衙门统计有286万之多,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

如果按农村人口一人五文钱,城市人口一人十文钱算的话,直隶全省百姓就能为修路解决四五十万两之多。

另外凡在官府当差的人员,无论是官还是吏,亦或帮闲跑腿,按级别捐款,也能凑个几十万两。

两者一结合,百十万两银子不就有了么。

前期一开动,后期再从娱乐产业罚款,以及整顿各行会,办理经营执照什么的,省财政再挤挤,大概就能把两条省道搞定。

后面通商一成,财源滚滚,自是不必担心缺钱的事了。

当然,贾六必须强调自愿这一原则。

凡官办各单位及下属机构,包括、总督、布政、按察这三大衙门,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自愿捐款。

省里的学校、府里的学校、县里的学校也要行动起来,如果秀才们不肯自愿捐钱修路,那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他们在家里自学,以及秀才岁试定等时是否也要看看这个秀才有没有为国家出力啊。

百姓不肯捐钱,是不是可以让三班六房的帮闲跑腿经常过去做做工作,劝一劝啊。

总之,在自愿前提下,这款子必须得收上来。

这封公开信就是掀起直隶全省官、兵、民、商、学大捐款的引子。

不会出乱子的。

官、商、学天生闹不起来。

兵和民又捐的极少,不过五文十文,怎么可能有人为了一两个馒头揭竿而起就要把总督大人挂路灯的?

何况,总督大人是真心拿他们的钱在办他们的事,自个可是一文都没落,反而贴补了几百万两的。

清的不能再清的那种!

捐款之外,其实还有个办法可以筹集资金。

就是贷款修路。

跟直隶包括其它省份的钱庄票号贷款,拿省道将来的厘金收税权抵押。

这个办法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安全的。

问题是贾六不想自己辛苦搞的大开发,最后便宜了那帮商团。

既是集资捐款修路,将来道路就应该免费,怎么能拿来获利用呢。

这要是给人家收几十年过路费,肯定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

也违背了取之于民,用之取民的圣人教诲。

跟两位报道组的副组长又说了些报纸宣传注意事项后,贾六命停车,他要方便一下。

下车之后便见眼前是一片良田,就是稻子长势看着不是太好,可能是今年天气太热的原因。

亲兵先四下察看一番,确保没有危险后,贾六这才惬意的走到路边一排白杨之下。

一番嘘嘘打了个颤,抖了三抖后方才满意收起作案工具,闻着鼻间传来的稻香味,不禁又是一番享受。

又见不远处的地里有几名农户正在拔草,贾六立时就从小渠跳了过去,快步过去要同老乡说几句,问几句,交谈几句。

这是他亲民的一惯作风,走哪都不改的德性。

这可不是事先安排的,亲兵们见状吓坏了,赶紧纷纷跳过沟渠跟了上去。

这要是总督大人被农户打死在稻田里,那他们的脑袋就得跟着搬家了。

地里的农户也看到了官道上长长的队伍,晓得是哪个大官打这经过,也都好奇的望着,再见一帮官兵朝他们跑来,倒是把他们吓了一跳。

“老乡们,你们好啊!”

“过来歇一歇吧,老乡!”

贾六大老远就挥手扯着嗓子跟人农户热情打起招呼来。

看到有当官的喊他们,农户们自是赶紧回到田边,一个个既紧张又拘束,生怕哪里做的不对得罪了官老爷。

“老乡,不要紧张,我就是路过此地,见你们在田里辛苦劳作,所以想同你们随便聊聊……来,抽烟。”

贾六知道农户们对自己这个当官的天生的排斥,为了让农户们消减对自己这个官员的戒备之心,便从兜中摸出小铁盒打开,取出几支烟递了过去。

别说,这一散烟真让几个农户放下了警惕,也缓解了紧张。

个个好奇的打量手中的烟卷,接过年轻大人的火折子一个接一个的点了起来。

随着烟圈的不断吐出,气氛一下就活了。

贾六趁机拉人家坐在田边,自己也一点不在乎的一屁股坐在一块干燥的大泥块上,指着地里的稻子问人家:“今年的收成应该可以吧?”

“要说这今年收成啊,”

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觉得这位年轻的官员人比较好,便随口说了句:“可能和大人的头发差不多。”

第635章 治本只有一个法子

如果乾隆也在场,多半会命人把老农砍了,满门一并抄斩,原因是将粮食产量与官员头发比较,这不是咒骂大清雅政么。

要是今年粮食绝产,是不是说辫子没了,大清要亡?

大概率老四鬼子干得出这事,因为老家伙有点走火入魔,连人家自称古稀老人都落个满门抄斩。

清字前面除了个大字,甭管加什么字,统统砍头没商量。

不过就算乾隆不在场,换其他人在,肯定也不悦的。

毕竟老农这比喻法有点过份。

这年头,除了湖广的长毛番贼,谁头上发多?

可贾六是什么人?

别说拿他头上那一撮发比了,就是拿他别的地方比,也没意见。

或许还会沾沾自喜呢,因为别的地方发量比头上多。

还他娘自然卷,英格来西那种。

问题很严重啊,形式也很严峻!

老农的意思显然是说今年的秋粮收成不会好,原因是打五月开始天气一直炎热,导致包括水稻在内的大多数农作物受到影响不结果,不包浆。

个别地方甚至因为干旱颗粒无收。

去年京畿就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灾害,当时贾六还亲自带人战斗在东陵抗洪一线,也因此事迹得到了乾隆六儿子永瑢的赞赏,也才有了之后已经封刀当管委会主任的贾图鲁再次出山,从而以平定教乱再鸣天下,阴差阳错的混成了大清三巨头之一。

说起来,挺感谢永瑢那小子的。

可惜这小子命薄,宫乱当夜被归太一刀给天诛了。

这会可能也在贾六身后飘着。

冤有头,债有主嘛,不是你鬼子六煽动八卦教冲闯禁宫混水摸鱼,人六阿哥能殉国么。

但这对于迷信的贾六而言,都不是问题。

粮食问题,才是大清根本问题,也是直隶稳定的现实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他详细询问下,几位农户都给出今年稻子产量可能减产四成,甚至五六成的肯定回复。

贾六高度重视,立即指示丁庆组织人手将方圆十里所有稻田都看一下,看是否稻子长势都跟这片一样不如人意,还特别强调要注意是否有绝产的地亩。

调查要实事求是,既是调查情况,当然不能只调查好的,不调查差的。

长的,没长的,一块看,一算测算,才叫科学嘛。

不讲科学,那是要失人心,要亡大清的。

结果很快报过来,都跟贾大人看的这片稻田差不多,长得很差,麦穗十有五六都是瘪的。

听了丁庆的汇报,贾六心事更重,去年京畿地区粮食减产,百姓们还能咬牙撑一撑,今年要还是这么个情况,百姓们还能坚持?

他是总督大员,年收入高达一个亿,他可以坚持,仅靠种地过日子的百姓哪里能坚持。

眉头紧皱的贾六虚心讨教那几位抽了自己快一盒烟的农户们:“老人家,过往水稻每亩产量是多少?”

按农民专家们的说法,过往水稻产量年成最好时,大概一亩地能收到三石,也就是400斤出一点。

一般的话也能收到接近三石,350斤往上一点。

取平均值,每亩产量应该在370斤左右。

如果今年产量总体减少四成,那一亩地只能收220斤左右。

这个产量是非常骇人的。

贾六前世时由于化学农药这些科技的辅助,水稻产量能达到1200斤往上,年成好甚至能收到1500斤。

当然,主要是平原地区,其它地方通常是对半腰折。

小麦的话,有1000斤就是高产量了。

也正是因为科技,才让中国人民彻底吃饱饭,告别忙时吃干,闲时喝稀的苦日子。

所以要感谢科技,而不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现在的粮食产量,那真就是极度危险的,万一减产属实,后果更是严重。

顾不得多想,贾六立即对周围村庄展开随机调研,发现大多数家庭的人口不是五人,就是六人。

也就是一对夫妇供养三到四个子女。

不包括老人,老人一般都是自己种几三亩地,实在种不动了轮流平均在儿子家过,或专门在一家,其余子女给予粮食补贴。

子女多,其实跟传宗接代这个思想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没有措施。

有两家子女更是多达九个,十个。

贾六只能取平均情况估算。

按一个人一顿吃四两饭算,一天两顿就是八两,一家五口一天就得四斤米,一年需要1400斤米,就是一个家庭至少需要种五亩地才能保证一年口粮最低需求。

却不包括上交国库的田税,以及府县的各种苛捐杂税,以及其它需要拿粮食换取的生活物资,如油、盐、菜肉、穿的衣服、鞋子、农具什么的,所以一个家庭至少要种十亩地才能保证一家老小不被饿死。

想发财是不可能的。

这还是照年成最好时的粮食产量计算。

现在京畿以东地区因为天气原因造成庄稼减产,意味下半年至来年开春之前,京畿以东诸府肯定会有粮荒。

如果不妥善处置,弄不好就会饿死人。

不死人,是贾六对官员的最低要求。

出了这种事,那就得杀头,不是你地方官员说工作不到位就能搪塞糊弄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