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93章

作者:寂寞剑客

“万万不可卖官田!”史可法也跟着跪地上,“发卖官田虽可解一时之困,但是明年后年怎么办?五千万官田卖为民田,今后朝廷的正税就会锐减一大块,国用开支的缺口就只会变得更大!圣上,此事万万不可!”

高弘图更是直接开始骂人:“圣上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万年之后到了九泉之下就不怕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骂你?”

第一百一十八章 皆大欢喜

朱慈烺和朱慈炯气得脸色铁青。

小哥俩看到父皇挨骂,比他们自己挨骂还要难受,朱慈炯甚至握紧了小拳头,想要冲上前去摁倒高弘图饱以老拳。

不过崇祯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

崇祯其实一点不生气,反而觉得滑稽。

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解学龙、张有誉他们的个人操守应该还是过硬的,史可法甚至从来没有为家族谋取过私利。

这也是东林党人的闪光点。

但是东林党背后的江南官绅集团就不是这么回事。

江南的官绅集团不仅贪婪,还企图合法拥有侵占瓜分的官田!

大明在立国之初,南直的五千万亩官田是由朝廷直接佃给百姓耕种,一亩的田租只有五升三合五勺,多收一勺都不要。

说实话,这个田租真的低得发指。

按亩产两石计算,税率才2.675%,甚至连三十税一都不到!

刚开始,一直都是这么执行的,但是到了嘉靖朝以后官绅就开始侵占官田。

海瑞到华亭清退首辅徐阶家侵占的民田,根本就不是民田,因为整个南直只有六千万亩耕地,官田就占去了五千多万,松江府是张士诚的核心统治区,阖府耕地几乎都被老朱充为官田,哪还有什么民田可侵占?

江南官绅侵占的多是朝廷的官田。

当然了,江南官绅也不会公然把官田据为己有,只是擅自将官田转佃给佃农耕种,该上交国库的每亩五升三合五勺的田租也一直照交不误。

但是对于佃种官田的佃农来说,田租负担就变得截然不同。

自从万历朝之后,佃种南直官田的佃农实际缴纳的田租是多少呢?大概在四成到六成之间,平均田租为五成,50%!

中间47.325%的田租到哪去了?

这47.325%的田租约合4700万两!

这4700万两全部落入江南官绅的口袋!

人心都是贪婪的,得陇望蜀是普遍心态。

瓜分完田租之后,江南官绅就想要得到更多。

只要大明一日还存在,江南官绅就只能瓜分田租。

只有大明灭亡了,他们才能把五千万亩官田据为己有。

这就是南明“党争要亡国,亡国也要党争”的内在逻辑。

因为无论东林党还是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阉党,都把大明当成一家国有企业,大明没亡的时候,他们只能瓜分国企的利润,大明一旦亡了,他们就能直接瓜分国企本身,让大明这家国企,成为江南官绅的私营企业。

只不过,江南官绅想的太天真、太美好了。

当建奴南下,大明真的灭亡了,这些贪婪愚昧胆小又懦弱的江南官绅才猛然发现,建奴根本就不讲规矩,直接把锅都端走。

回归到正题,这时候南直的五千万亩官田早被江南官绅瓜分殆尽。

而江南官绅又是东林党的金主,他们通过籍由师生、同年、同僚以及亲族等关系搭建而成的复杂关系网,给东林党人提供活动的基金,帮助东林党跻身高位,然后让东林党反过来成为他们的靠山、护身符,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到崇祯朝时,东林党跟江南官绅俨然已经变成一个缝合怪。

所以崇祯提出卖官田,纯粹就是往江南官绅集团身上剜肉,就是要江南官绅集团缴纳一亩5两的战争税,这哪行?

别说是一亩5两,5钱都不行!

江南官绅早把五千万亩官田视为自家私产。

让他们为自家的私产掏钱缴税,想什么呢?

所以史可法等人想都没想就直接怼了回来,高弘图更是张口骂人,就差指着崇祯的鼻子骂他是不孝子孙。

崇祯冷笑道:“官田真就不能卖?”

“真不能卖。”史可法痛哭流涕,“我大明以孝治天下,圣上变卖官田就是变卖祖业,就是最大之不孝哪,如此我大明立国之根基尽毁,国将不国,亡无日矣!”

“圣上三思!”姜曰广、解学龙、张有誉跟着痛哭流涕、连连叩首。

高弘图都准备要把梁冠给脱下来,这就不是乞骸骨,而是要摞挑子。

“好,好好!”崇祯指着史可法等人连说了三个好字,黑着脸大吼道,“征收商税你们不让,发卖南直的官田也不行,那朕发卖京师的皇庄总行吧?”

“发卖皇庄?这个可以。”高弘图以双手正了正头上梁冠。

崇祯又问史可法等人道:“史阁老,姜阁老、还有解阁老?”

史可法几个人都是懵的,茫然说道:“发卖皇庄自然没问题,可眼下京师已然沦陷,皇庄尽入建奴之手,如何发卖?有谁会买?”

“这就用不着你们管了。”崇祯黑着脸说道,“你们准是不准?”

高弘图闷哼一声,说道:“圣上此言太诛心,你是皇帝,你想要做事谁又能拦得住?”

“高阁老说这种话难道不觉得亏心?”崇祯冷哼一声道,“朕想要收商税,还想要发卖南直官田,不就被你们阻拦?”

“圣上此言差矣。”高弘图大声反驳,“此间阻拦你的非臣等,乃大明祖制!圣上若是想要弃大明祖制于不顾,臣等定然绝无二话。”

“罢,就此打住。”崇祯猛一摆手又道,“朕要发卖京师皇庄,还要罚没投靠流贼及建奴之勋贵官绅家的田产,一体发卖,几位阁老应该没有不同意见吧?”

“臣等没有意见。”高弘图闷闷的说道,“只要圣上能卖得出去。”

“这就不劳几位阁老操心了。”崇祯道,“朕自然有办法卖出去。”

经过前面两次被驳回的铺垫,崇祯的第三次提议终得以顺利通过。

“如此,崇祯十七年之国用开支预算就此议定。”史可法也松口气。

高弘图、姜曰广、解学龙还有张有誉几个也是高兴,因为这次关于国用开支的廷议他们可以说圆满达成意图。

等张有誉离开了,史可法又说道:“圣上,今天廷议的第二项乃是选秀女,大宗伯已经草拟了一个选秀方案……”

“此事就此打住!”崇祯直接打断。

“霍去病都知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道理,朕难道还不如一古人?再说朕已经有了三位皇嗣,也不存在国本匮乏之虑,对吧,史阁老?”

“这个!”史可法顿时语塞,高弘图等也是无言以对。

其实吧,高弘图他们就是想要通过秀女的温柔乡将崇祯拴在南京。

你说你一个皇帝,成天呆在徐州,跟大头兵混在一起,像什么话?

好吧,文官们真正担心的其实是崇祯会变成永乐二世、崇祯大帝!

真要是让崇祯创立跟永乐大帝一样的武功,再培养一批诸如丘福、朱能、张玉一样的勋贵,今后大明的朝堂上还能有文官置喙的余地?

所以史可法他们本能的想要阻止崇祯戍边,这种事情就交给武将,你要是实在不相信武将,就再派一个督师管着他们。

崇祯盯着史可法眼睛问道:“史阁老,你们该不会怀疑朕的统兵能力吧?”

“这个自然不会。”史可法连忙说道,“徐州一役足以证明圣上用兵之能。”

“那朕就不懂了。”崇祯道,“你们为何会如此抵触朕亲自替大明戍边呢?”

“圣上此言差矣,臣等并非抵触圣上亲自替大明戍边。”高弘图皱眉说道,“臣等只是担心圣上安危,不希望圣上有危险。”

“此事大可不必。”崇祯哂然道。

“只要饷银到位,朕在徐州安如泰山。”

“再说天子守国门乃是成祖定的祖训,朕又岂敢违背。”

“就算朕真的有什么好歹,也有太子、定王和永王在,大明的天塌不了。”

崇祯自己把话说到这份上,史可法他们便再无话可说,因为天子守国门真是成祖文皇帝定下的祖训,崇祯亲自戍边就是遵行孝道。

身为臣子,他们总不能陷皇帝于不孝。

当下史可法无奈的道:“罢,那么选秀女的事就不提了,再来议第三项,恩科。”

分管礼部的姜曰广接着说道:“甲申国难之后,京师官员大多降贼降虏,致使京官大量出缺,不得已从各省补充了一批,但是地方官员又大量出缺,所以臣等请奏请圣上加试一科恩科,为大明抡选一批堪用士子,以充实地方州县。”

“朕准了。”崇祯一摆手又道,“不过朕也有一事。”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矿监、税使可以全部撤除,但是织造局、兵仗局等内廷机构下属的作坊总不能没有人管,几位阁老以为怎么办才好哪?”

听到这话,史可法四人有些错愕的对了个眼神,不会吧?

听圣上这问话的口气,不会是想让文官去管理内廷的各个机构吧?

当下高弘图用试探的语气问道:“圣上,要不然让吏部铨选一批官员充任?”

“你们吏部的官员不是原本就不够吗?要不然也用不着加试恩科。”崇祯道,“所以就不必如此麻烦了,朕打算直接从奉诏勤王的士子中间筛选内廷各监司局的主事官员,几位阁老该不会有什么不同意见吧?”

史可法道:“圣上原本就有中旨简拔官员之权,臣等又怎么会反对。”

崇祯说道:“那么此事就这么说定了,不过十二监的官署名怕是不再适用了,不如统称为秘书监如何?”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十五亿两!

“秘书监?”

姜曰广道:“秘书监乃掌管皇家藏书及校正文字之官署,似与掌管内廷事务之职使不太相符,不如就叫内务府?”

内务府?崇祯闻言愣住。

绕了一圈,这是又绕回去了?

好吧,崇祯的这个秘书监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满清的内务府。

满清的内务府有七司三院,大小官员三千多人,分别对应外朝的六部各院寺,相当于就是内外朝,叠床架屋两套班子,干的却是一样职使。

这么干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极大的强化了皇权。

因为同样的事情你们不干,还有另外一拨人等着干。

史可法等几个也是附和道:“臣等也觉得内务府更合适。”

这里边其实也暗藏了史可法他们的一点小心思,因为府不是司,却与司平级,如此一来管理内廷事务的这个机构的行政级别就要低于六部。

这也是防着将来内府务坐大,骑到内阁六部的头上。

对于文官的这点儿小心思,崇祯融合两世阅历自然是洞若观火。

不过崇祯对此根本不在意,像内务府这种机构,难的就是草创,一旦建立并且开始正式投入运营,就不是你想压就能压得住。

因为内务府的背后有着皇帝撑腰!

“行,就叫内务府。”崇祯欣然应允。

史可法四个对此也很满意,随着内务府的创立,宦官的权力就被全面褫夺,今后就再也不可能出现诸如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阉。

这对于文官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

史可法四人对视,都能从其他几人眼中看到压抑不住的喜色。

当下史可法又说:“圣上,那么关于恩科的主考及副主考人选……”

“此事你们内阁议定就好。”崇祯再次打断道,“不必专门奏陈于朕,还有,今后只要不是涉及军政的急务你们也就不必奏陈于朕,直接找永王批红就行了。”

可怜的永王,算是彻底被父皇抛弃了,今后只能留在南京当个牌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未尝不是朱慈炤想要的,这小子最是怕辛苦。

“臣等领旨。”史可法四人齐刷刷应诺,今天的廷议到此就圆满结束。

中间的过程虽然激烈凶险,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极好,超乎想象的好。

从国子监的博士厅里出来,史可法四人都是健步如飞、神情振奋,因为今天他们办成了两桩很可能会影响大明朝数百年国运的大政。

其一是将永不设矿监税使写入皇明祖训。

其二是设立内务府,彻底杜绝宦官之患!

相比这两桩,廷议的三项正事反倒变得不值一提。

出了集贤门,姜曰广率先向史可法道贺:“史阁老,下官谨在此向您道贺了,我大明朝多少任首辅都没能办成的大事,让您办成了!”

高弘图、解学龙两人也紧跟着史可法道贺。

只不过,看得出来高弘图内心有些羡慕妒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