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48章

作者:寂寞剑客

于是局面就陷入到僵持,两军隔着三四百步展开对骂。

不过无论建奴还是明军,都只是光叫唤而始终不动如山。

徐应伟看完圣旨,说道:“到底是圣上,就是有先见之明。”

卢象同一边擦枪,一边问道:“有贞兄,圣上是怎么说的?”

徐应伟道:“圣上说建奴改弦易辙之害,不在当下,而在他日北伐时。”

说此一顿,指了指对面的建奴铳台又道:“这不正如圣上所说,建奴在将铳台修建到我军防线三百步后就没了动静,所以顶多也只是形成对峙,之前我还担心大沽口会有危险,现在看来却是我多虑了,呵呵。”

“确实如此。”江天一道,“在我军已经修好铳台工事的前提下,建奴即便东施效颦,修建铳台往前推进也是存在极限。”

“到了虎蹲炮的射程之内,也就到头了。”

“但是他日我军北伐之时,局面恐怕就会大不相同。”

徐应伟幽幽说道:“届时大运河沿线将会出现无数个铳台群落,我军如果要一个一个的推过去,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

江天一和卢象同闻言手上动作同时一顿。

因为徐应伟描绘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沉重。

卢象同说道:“真若如此,就不要沿着运河往北打了。”

“此话不妥。”江天一道,“若不能沿着运河往北进军,耗费将会五倍甚至十倍暴增,而且不沿着运河打就能避开建奴的铳台群了吗?恐怕不能吧。”

“肯定不能。”徐应伟道,“建奴可以依托每座城池修建铳台群。”

“这……”卢象同的一对浓眉顿时拧成了川字,这事真的难搞,总不能避开大运河,再避开所有城池吧?这样的话后勤补给线还要不要了?

“但是好在,至少两年之内大明是不会北伐的。”徐应伟摆摆手,又道,“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策,至于现在嘛,还是尽快做好准备,迎接朝鲜叛军还有轮换友军的到来,只等轮换的友军以及士子到盖州,我们就能回南京了。”

“轮换友军?”江天一道,“有贞兄,这是怎么回事?”

徐应伟笑道:“圣上明见万里,已经预见到大沽口及盖州卫将陷入对峙,所以想趁这个机会调换更多的新军前来盖州以及大沽口。”

“理该如此。”卢象同对此深表赞同,“27万新军将士,真上过战场的只有极少数,是应该趁这个机会让其他新军见识一下战场。”

“怎么过来?”江天一问道,“也跟我们第一次到辽东,踏冰过来不成?”

“所以我们才需要做好准备。”徐应伟点点头说,“一旦建奴派骑兵拦截,就第一时间出动步兵旅去接应,这段时间就抓紧练习冰面的线列阵。”

“还有就是,空心方阵在冰面的推进,也要练习。”

卢象同还有江天一同声应是。

……

此时在汉城,明军的军营内。

朱慈炯正在请朴东熙还有金在愚喝酒。

看到朱慈炯举起酒罐,朴东熙还有金在愚便赶紧跪坐起身,一脸惶恐,朱慈炯的超规格礼遇让他们感到受宠若惊。

朱慈炯可是大明的亲王。

身份比朝鲜王都还要尊贵。

“定王殿下,这真折煞我等。”

“欸,酒桌上没有亲王,只有酒友。”

“酒友?”朴东熙和金在愚面面相觑,这怎么敢当?

我们只是藩属国的小臣,怎敢当宗主国亲王的酒友?

朴东熙和金在愚总觉得朱慈炯是要他们两个做什么难做的事,所以一颗心从始至终都是悬着的,因为朱慈炯越是对他们礼遇有加,就说明这件事越难办。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朱慈炯真的只是单纯的找他们喝酒。

直到喝了一肚子的明酒,朱慈炯都没有对朴东熙、金在愚提任何要求。

送走朴东熙、金在愚后,夏完淳笑问:“定王,你这是看上朴东熙他们两个了?”

朱慈炯轻嗯了一声说道:“我们要想办成父皇交代的几件事情,没有朝鲜人帮衬恐怕是不行的,朴东熙还有金在愚的能力还算可以,至少在朝鲜人中间算得上是出类拔萃,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大明颇为仰慕。”

“但是,我看他们对李淏颇为忠心,怕是很难策反。”

“不然,没有什么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朱慈炯笑道,“孤就不信一次次的找他们两个喝酒,李淏会不起疑。”

“妙啊。”夏完淳赞叹道,“原来定王存的这个算计。”

“如何?”朱慈炯笑问道,“你觉得孤的算计能成否?”

“能成。”夏完淳笑着说道,“定王找来朴金两人喝酒,回去后李淏定会盘问,一次两次跟李淏说定王什么事情都没有说,李淏或许还不会起疑心,但是如果三次、四次,甚至五次、六次之后还是这么说,李淏想不起疑心都难。”

“哈哈。”朱慈炯闻言大笑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端哥。”

顿了顿,朱慈炯又道:“不过,三万叛军的事情得抓紧了。”

“明白。”夏完淳一正脸色说,“只等援军到达,立刻就办。”

顺便再多说一句,原本增援盖州卫的那个步兵旅加炮兵营,已经改在仁川登陆,正昼夜兼程赶来汉城与朱慈炯会合。

第五百六十八章 洪承畴的谏言

多尔衮也要动身返回北京了。

一个是因为辽东越发的寒冷,多尔衮若是身体健康自然是不惧,可现在患了病就再也经不住严寒,不回京休养可能会死。

再一个是辽东局面陷入僵持,短时间内无法破局。

所以,多尔衮留在辽东也没什么意义,不如回京。

临走之前,多尔衮特意将洪承畴召到他的中军大帐,单独奏对。

“亨九,朕得回北京了,辽东这烂摊子就交给你了,朕只能给你留下四万人马,你可无论如何也要替大清保住辽东。”

四万人马,是多尔衮的底线。

尽管可以利用冰爬犁从北海转运粮草。

但是长时间维持一支大军在辽东作战,对于建奴来说仍旧是个无比沉重的负担,但是只要这支军队不超过四万人,还是可承受的。

“这四万人马中的一万人是八旗满洲。”

“一万人是八旗蒙古,一万人是八旗汉军。”

“最后剩下的一万人是绿营,此外朕会给你留下100门红衣大炮、200门佛郎机炮再加上400门虎蹲炮,亨九,能行吗?”

洪承畴还是很谨慎,盘算片刻后说道:“主子,有这四万人马外加700门大炮,守住盖州外围的防线绝无问题,但是明军仍然可以从北海冰面绕过我军防线,故伎重施再次分兵攻击海州、辽阳甚至盛京,彼时奴才救是不救?”

“此事不用你操心。”多尔衮一摆手说道,“朕已经将整个辽河平原都划为科尔沁部蒙古的牧场,科尔沁部十旗的王帐很快就会往南迁。”

“其中额森郡王的王帐更会直接迁入盛京城内。”

为了保住辽东老巢,多尔衮这一次也真的是下了血本。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多尔衮这么做也是为了讨好小寡妇布木布泰。

以满清当下的政局,唯一能对多尔衮构成威胁的就是布木布泰和顺治这对母子,多尔衮这次来辽东损兵折将却毫无建树,如果布木布泰借此发难也是很麻烦,所以多尔衮将整个辽河平原都送给科尔沁部作为牧场,也算是种利益交换。

洪承畴闻言释然道:“主子如此安排便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多尔衮自嘲道,“不过勉为其难罢了。”

稍稍吐露了下心声,多尔衮很快就又收敛起情绪说道:“亨九哪,临别之际你可有什么话想要跟朕说的?又或者说你可有什么话要叮嘱朕的?”

“主子言重了。”洪承畴吓得一个激灵,赶紧跪倒在地。

大臣统兵在外,最忌讳的就是不得信任,何况他还是个汉臣?

多尔衮刚才是真的带有试探的成分在内,唯恐洪承畴失去节制之后会生出异心,万一洪承畴暗中勾连大明,里应外合葬送掉辽东的这四万大军,将会直接导致辽东的沦陷,这对于大清来说简直就不亚于灭顶之灾。

大清真的承受不起这样的背叛。

所以多尔衮得确认洪承畴的忠诚。

至于试探结果,多尔衮也是说不好。

不过,多尔衮还是决定相信洪承畴。

道理也很简单,大清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时代真的变了,如果仍还是骑射的时代,就有大把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女真猛将供他多尔衮挑选,可现在已经进入火器时代,那些女真猛将跟不上了。

现在只有倚重洪承畴、吴三桂这等汉臣。

“亨九快起来。”多尔衮吃力的弯下腰,亲手将洪承畴搀起。

“朕对你并无半点疑心,实在是当下大清与南明已强弱易势,满朝衮衮公卿又没有几个能拿得出实际策对,也就亨九你能建言一二。”

“奴才实不敢当主子如此谬赞。”洪承畴慌忙推辞。

“亨九你当得。”多尔衮诚恳的说道,“所以你有话尽管直说。”

洪承畴低着头,脑子里却在急剧盘算,多尔衮这是在试探还是诚心请教?

犹豫片刻之后,洪承畴最终还是决定与大清共存亡,说到底,他在大明那边的路已经走绝了,再回不了头。

“既然主子把话说到这份上,奴才有一言不吐不快。”

“主子回京后,除了遣山东总兵、河北总兵于大运河沿线以及各个府城、县城外围广修铳台以为凭仗之外,还需将山西让出。”

“什么?让出山西?”多尔衮勃然色变。

“亨九你是说,要将山西省让与伪顺么?”

“正是。”洪承畴肃然说道,“主子你也知道的,我大清国力其实远不及南明,一旦军力也弱于南明,则局势就极为艰难。”

“南明此时正全力扩充武备,短期内无暇北伐。”

“可一旦南明武备充盈,则必然大举兴兵北图。”

“如此,纵然我大清于运河沿线及山东、河北诸府、诸县广筑铳台,也未必能抵挡得住明军的进攻,山东、河北乃至京师皆可能沦于明军之手。”

“此时,辽东就成了我大清的最后退路,然而,仅凭辽东一隅之地,恐怕是很难抵挡住明军的猛攻,所以伪顺就成为了最大的助力。”

多尔衮没吱声,他知道洪承畴说的是对的。

但让他就这样白白送出山西,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

好半晌,多尔衮才说道:“山西表里山河,形胜之地,背靠大漠可得蒙古之兵,更要紧是紧挨京畿,可与京师互为掎角,弃之实可惜。”

“主子。”洪承畴动情的说道,“当下局势,单凭我大清一国之力已经不足以与南明相抗衡,唯有西结伪顺互为掎角之势方可抗衡一二。”

“然而,我大清与伪顺之间有着夺国之恨。”

“当下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仇恨未消,李闯又是见识短浅、贪财好货之辈,主子若不能拿出足够多的好处,恐怕是很难打动李闯,奴才唯望主子三思。”

“朕已然知晓了。”多尔衮只是点点头,既没采纳也没否决。

洪承畴叹了口气,又接着说道:“还有,除了尽快推行礼部试为朝廷抡才,还需派人斥重金从南明收买士子,尤其是统兵士子,彼辈最擅长火器作战。”

“此事朕记下了。”多尔衮点头,“照准。”

“如此,奴才恭送主子。”洪承畴顿首于地。

……

返京的路上,多尔衮始终愁眉不展。

侯方域寻了一个曹尔玉不在的空档,小声问:“主子,适才奏对洪承畴是不是建议您弃辽东而退保山西?”

多尔衮不置可否:“你是从何得知?”

“奴才只是猜测。”侯方域道,“但是料想不会有错。”

多尔衮默不做声,但是侯方域却当成了默认,顿时间就急了。

“主子万万不可有此念想,否则我大清危矣。”侯方域急声道,“因为大清若是弃守辽东退保山西,则不复女真之大清,而成汉人之大清。”

多尔衮神情一凛,显然是被侯方域说到要害处。

就算是退守辽东,也是同样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侯方域接着说道:“洪承畴是否还提议跟伪顺结盟,共抗南明?”

“确有这个提议。”多尔衮道,“若大清真的在与南明的逐鹿中败下阵来,与伪顺结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万不可有此念。”侯方域道,“李闯鼠目寸光,不会与我大清诚心结盟。”

“但若是朕把山西送给他们呢?”多尔衮问道,“是否会与大清诚心结盟?”

“啊?将山西送给伪顺?”侯方域闻言愣在那,这个可能他是属实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