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18章

作者:寂寞剑客

不过高一功治军还是很严谨的,至少比李过要强出一大截去。

即便是发起了猛击,后营的四万步卒也仍旧保持着阵形完整,就像是海浪般,一浪接着一浪的冲向建奴的本阵。

建奴的前队还有后队已经崩溃。

现在只要再将建奴的本阵也一举冲垮,河套之战他们就赢了。

只不过,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宋献策、高一功等大顺的文武,都没有人欢呼,甚至都没有一个人流露出高兴的神色,都被惊到了。

……

看着前方潮水般冲杀过来的大顺步卒,黄德恒感到暗暗心惊。

黄德恒本是正白旗马甲巴达海的包衣,因为在山阳大战中救了巴达海的性命,叙功之后就被抬了旗,成了正白旗汉军的一名旗丁。

河套决战,八旗汉军可谓是倾巢而出。

顺便说一句,八旗汉军的员额又恢复到了两万人。

而且,两万人的八旗汉军已经被多尔打造成清一色的火器部队,炮营六千人,剩下一万四千人则是清一色的火枪手。

不过,只有一半火枪手装备了燧发枪。

另一半火枪手装备的依然是缴获的鸟铳或鲁密铳。

黄德恒用的就是燧发枪,只是试射了几次他就喜欢上了这杆枪。

“前队跪下!”正白旗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从阵前骑马飞奔而过,一边高声喊叫,黄德恒和列队的一万四千名火枪手便纷纷跪地。

下一个霎那,后队的炮营便揭开了伪装,露出一尊尊的红衣大炮。

“放!”伴随着一声声的怒吼,随即就是“嘭嘭嘭嘭”的连续巨响。

黄德恒没有回头,但是能清楚的感觉到脚下的地面都在颤动,耳膜也快要被震聋,两百门红夷大炮同时发炮,动静也太大。

再抬头往前看时,便看到炮弹落在草滩上溅起来的漫天泥土,而且溅起来的泥土还在快速的向着黄河边延伸,在草滩上拉出了一道道的泥漕,就像是有一只巨大的铁犁耙正从君子津的草滩上快速犁过。

那一道道的泥漕,很快延伸到伪顺军步兵队列前,然后一头钻进去。

下一刻,泥漕所过之处,伪顺军的步兵便纷纷肢体断裂,栽倒在地,只是这一下,便至少有上千个伪顺军或死或伤。

……

河对岸,小山包的顶上。

“这是……”李自成吃惊的道,“红夷大炮?”

宋献策也是难以置信的低叫道:“建奴的红夷大炮什么时候运过来的?”

“估计是趁天黑悄悄运过来的。”顾君恩道,“毕竟现在归化城已经被团团包围住,城内的守军也没办法时刻监视建奴动向。”

这时候,车臣用蒙语呜哩哇啦的说了一大通。

旁边的蒙语通译便立刻转译道:“车臣大人说,建奴的红夷大炮装填非常的费劲,所以发炮的时间间隔非常长,最多两炮,大顺军就可以冲到建奴的炮兵阵地前,到那时候,就可以对建奴的炮兵实现一边倒的屠杀。”

“此言在理。”顾君恩深以为然。

李自成、刘宗敏等也是稍感安心。

……

车臣对于红夷大炮射速的估计可以说半点不差。

建奴红夷大炮打出第一排炮弹时,伪顺步兵距离建奴炮兵阵地还有大约1500米,但是等到建奴炮兵打出第二排炮弹的时候,伪顺步兵就已经迫近到了700米内,等到建奴炮兵准备打出第三排炮弹时,已经没机会了。

因为伪顺步兵已经迫近到100米内。

这个距离已经小于红衣大炮最小射程。

到这时,建奴的红衣大炮基本上就变成了摆设。

然而,建奴除了红衣大炮之外,还有八旗汉军的火枪队。

“前队,起!”伴随着石廷柱等八旗汉军固山额真的怒吼,黄德恒等八旗汉军的一万四千名火枪手便纷纷站起身来。

“更番迭进,轮流打放!”石廷柱等继续怒吼。

包括黄德恒在内的第一排两千名火枪手便同时举起燧发枪,拿枪口瞄准前方潮水般掩杀过来的伪顺步兵,这时候双方距离已经只有五十步(约八十米)。

“放!”伴随着八个固山额真的怒吼声以及手势,黄德恒等两千名火枪手便同时扣下燧发枪扳机,随即就是呯呯的放铳声。

开完枪之后,黄德恒便立刻按平时训练后退装填。

第二排火枪手则迅速更替上前,再一次举枪瞄准,然后扣下扳机。

紧接着又是呯呯的巨大放铳声,又有一团团的硝烟从阵地弥漫开,光线变得更差,几乎完全看不清对面杀过来的伪顺步兵。

紧接着第三排火枪手更替上前。

再然后是第四排、第五排……

……

处于阵中的黄德恒已经完全被硝烟遮挡住了视线。

但是多尔衮却因为处于斜后方,因而看得很清楚。

透过望远镜的视野,多尔衮可以清楚的看到伪顺步兵排着整齐的密集队列,向着八旗汉军的本阵快速掩杀过来。

投入进攻的伪顺步兵大约有四万人左右。

很好数,每排两千,前后总共是二十排,加起来就是四万。

多尔衮为什么知道伪顺步兵每排为两千?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伪顺步兵队列的密度以及宽度与八旗汉军基本没什么差别。

而八旗汉军本阵的队形就是每排两千人。

前后二十排伪顺步卒,冲了这么远距离,居然还能保持住阵形的基本完整,而只是略微的有些凌乱,足以说明这是一支真正的精锐。

相比起山海关大战时,伪顺军并未退步。

只不过,也就这样了,伪顺军今天必败!

接下来的一幕也正如多尔衮所期待的那样。

进入到五十步内以后,八旗汉军的火枪手一排排上前放铳。

在八旗汉军一轮接着一轮的火力倾泻之下,伪顺军步卒一排接着一排倒地。

迎着八旗汉军的火力,伪顺步兵又勉强往前冲了二十多步,来到三十步内,但是这最后剩下的三十步却成了伪顺步军难以逾越的天堑。

伪顺步兵一排排的往前冲,又一排排的倒地。

转眼间,两军阵前就铺满了密密麻麻的尸体。

被“枪毙”了大约六七排、一万多个步卒之后,后面的伪顺步卒终于怕了。

尽管伪顺军的军官们还在声嘶力竭的鼓动步卒,但是步卒们却已经不受控制的转过身往后溃逃,明知必死的冲锋,没几个人能坚持到最后。

伪顺军官见大势已去,也跟着加入溃逃的行列。

看到这,多尔衮悬着一颗心终于落入到了肚子里。

只不过,事情还没完,到了这里好戏也才刚刚开始。

当下多尔衮沉声喝道:“传朕旨意,八旗满洲立刻返身突击!将伪顺溃兵往回赶,冲乱他们的后阵,让他们的骆驼回旋炮成为毫无意义的摆设!”

“嗻!”十数骑传令骑兵如飞而去,将旨意迅速传达了下去。

绿营兵已经彻底溃乱,完全丧失了反扑的能力,但是八旗满洲拥有高度的组织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由进攻转入后撤,也可以由后撤转入进攻。

接到多尔衮的旨意后,正在后撤的八旗满洲立刻兜头杀回来。

而且这一次,八旗满洲连他们的楯车都舍弃掉,轻装投入反击。

于是,整个战局便又一次出现逆转,伪顺军由胜势迅速转为败势。

而且这一败就再也没有逆转的机会,因为败退的溃兵遮挡住了骆驼回旋炮的射角,准噶尔的炮兵想要提供炮火支援都没有机会。

最终,准噶尔的炮兵只能骂骂咧咧的跟着溃退。

八旗满洲趁胜追击,一路冲杀过了浅浅的黄河。

留在左右两翼牵制的伪顺骑兵见此,也跟着退过黄河。

对峙了将近六个月的这次河套大战,最终以建奴的胜利告终。

战后建奴顺势控制了整个前套草原,不少原本已经归附大顺的土默特诸部又被迫改弦易辙,重新投入建奴的阵营之中。

消息传到了归化城,李岩被迫突围。

最终,李岩仅率不到两千骑兵突围。

战后一检点,大顺军的损失也还好。

后营在河套大战之前有十二万大军,最后还剩下大约八万人,损失将近三分之一,看着似乎损失挺大的,但是两万老营仍都在。

第四百零二章 双喜临门

建奴的损失也不大,损失最大的绿营也就阵亡了两千,八旗满洲阵亡了大约一千,这些是阵亡数,负伤的不算。

此外建奴还重新夺回归化及土默特川。

所以从战略层面看,建奴无疑是赢家。

那么这次河套决战的最大输家又是谁?当然是土默特蒙古诸部。

土默特诸部在河套决战中直接战死的壮丁就超过两万,被大顺军和建奴吃掉的牛羊更是超过了一百万头,这次真正是伤到了筋骨。

而且因为部落的牛羊牲口被大量消耗,

对于土默特蒙古诸部来说,今年的冬天将会格外难熬。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冬天,土默特蒙古的各个部落至少得饿死一半人口。

不过,不会有人真正关心土默特蒙古诸部牧民的死活,大顺朝不会关心,重新夺回土默特川和归化控制权的建奴也同样不会关心。

大顺和建奴的统治者只关心一样事情——骆驼回旋炮!

已经可以预见,东亚的战场生态将出现革命性的改变,用不了多长时间,火器将彻底成为东亚战场的主宰。

……

时间来到十月中旬,南京。

路振飞、张慎言、孟兆祥及钱谦益等四名内阁辅臣来到东宫时,只见太子朱慈烺正在产房外焦急的来回踱步。

南京紫禁城的东宫已在三个月前修复。

在文官集团的强烈要求下,朱慈烺只能搬进东宫居住。

朱慈烺的性子还是软了点,不敢像他老子崇祯那样跟文官集团正面硬刚。

“太子,太子妃怎么样了?”路振飞抹了额头的汗水,张慎言、孟兆祥还有钱谦益三人也是一脸的关切之色。

太子妃临盆在际,这可是朝廷的大事。

所以四位阁老闻讯之后都匆匆赶过来。

“情况不怎么好。”朱慈烺一脸担忧的道,“已经快四个时辰了。”

正说话间,一个老宫女满头大汗的跑出来报告:“殿下,胎儿还是出不来,但是太子妃已经快虚脱了,这样下去大人小孩都,都,都……”

都什么老宫女没敢往下说,但是朱慈烺他们自然能听懂。

一边的永王朱慈炤便说道:“大哥,赶紧找傅掌院过来吧。”

路振飞犹豫了下最后说道:“太子,实在不行就还是剖腹吧。”

剖腹产对于南京百姓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因为最近半年多,大明医学院开设的妇婴堂已经给不下二十个难产的孕妇做了剖腹产手术,结果却喜忧参半。

二十多例剖腹产婴儿全部得以成活,即便其中有两个婴儿在月子里夭折,但是与剖腹产手术并无关系,然而二十多位产妇只活了一半,另外一半产妇却没能活下来,都因为产后身子太过于虚弱,伤口感染而死。

也就是说,剖腹产手术孕妇死亡率为五成。

也就是说,一旦做了剖腹产手术,太子妃真就只剩下半条命。

康百万的嘴巴嗫嚅了两下,有心想要劝阻,但最终没敢吱声,这等大事,又哪里轮得到他这个毫无存在感的皇亲吱声?

在世人眼中,他这个太子丈人真风光无限。

但只有康百万自己才清楚,圣上对皇亲国戚尤其是宗室勋贵,有多苛刻,所谓的皇亲国戚也就表面风光。

朱慈烺心下也有些舍不得。

如果有得选,他还是不愿意对太子妃剖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