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111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当刘长欢喜的走进了椒房殿的时候,吕后咬着牙,眼里满是怒火。

她盯着刘长那浑身泥泞,被撕的破破烂烂的衣裳,“你是去云中跟匈奴人打仗了吗??早上才换的新衣裳啊!你这竖子!!”

刘长做好了时刻逃离的准备,低声说道:“不是,全怪那甲士,大雪天的非要出来巡逻,巡逻也就罢了,还要追我……害的我摔了一跤……”

吕后几次深呼吸,压着心里的怒意,骂道:“进去换衣裳!”

“好嘞!”

刘长笑着冲进了内屋,很快,他就换了一套衣裳,走了出来,整理着自己的系带,说道:“阿母,这衣也穿不上了,小了,弄得我不舒服……”

他抬起头来,却看到了另外一个人坐在吕后的面前。

看到这个人,刘长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消失了。

因为,这个人,便是辟阳侯审食其。

审食其挺直身体,坐在吕后面前,脸色非常的肃穆。

刘长转身就要回去,吕后却开口说道:“辟阳侯是来找你的……”

刘长停下了,吕后起身,走到了刘长身边,示意他坐过去,自己却进了内屋,显然是要让他们单独去聊。

刘长不情不愿的坐在了审食其的面前,纵然他不再追究过去的事情,可他并没有办法笑着去面对面前这个人。

“找我何事?”

“我来找大王,是为了将实情告诉大王。”

“呵……什么叫实情?”

刘长不屑的笑着,摇了摇头,“你走吧,我不喜欢你,不要再来找我。”

“不,大王应当知道……若是大王问罪,想要杀了我,大王随时可以动手。”

这番话,让刘长格外的愤怒,他站起身来,骂道:“老匹夫!我都说了不愿追究,你还在这里说什么!你是想逼我杀了你是吗?你知道蒯彻是怎么死的吗?!”

“知道,蒯彻蛊惑楚王谋反,被大王刺死的。”

“额……我能刺死他!也能刺死你!”

“臣知道……不过,在刺死臣之前,还请大王坐下来,听我讲述。”

第163章 只要我没有道德

“当初张敖谋反,先皇下令将其众押解到长安……关与廷尉大牢。”

“后有人忽然找到我,言众人之中有一女,先得陛下宠幸,怀有身孕……我不敢轻视,即刻找到先皇,禀告这件事。”

“可先皇说,不曾宠幸宫外之人……令我不必理会。”

“直到狱吏将那孩子带到我面前……那孩子之模样,酷似先皇……我将孩子抱去先皇面前……先皇大惊失色,这才想起曾在赵地宠幸过一位女子……只可惜,她性格刚烈暴躁,因先皇不救,愤然自杀。”

审食其认真的说着。

刘长脸色却很平静,他认真的看着面前的审食其,说道:“我知道你为什么忽然来找我了。”

“臣就是为了给大王说出实情,以免有奸贼离间,使太后与大王之间产生误会。”

刘长咧嘴笑了起来,“阿母对我如何,我最清楚……看到我这身衣裳了吗?阿母给我做的!”

“至于你嘛……你看起来也不聪明啊。”

“你知道我年幼而有力,生怕我阿母不在的时候,我会向你复仇……因此,想以一副为了我阿母的神色来找到我,就是想要用我阿母来压我,让我在阿母面前表态,不再对你动手……是这样吧?”

审食其脸色大变,辩解道:“臣对太后,忠心耿耿,来找大王也绝非是为了自己!”

“阿母!他跟你表忠心呢!出来赏赐他呀!”

刘长大叫道。

吕后忽然走出了内屋,神色冷酷,不知在想些什么,看到吕后这个样子,审食其再三大拜,言语里夹杂着哽塞,“太后,我真的是为了太后而来……我绝非是为了自己啊!”

刘长仰头大笑了起来,“难怪阿父信你而不用你……你这样的蠢物,也就能做做跑腿的事情,滚吧!下次再让我在椒房殿内遇到你,你看我不拔掉你的胡须!”

刘长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案牍,凶狠的叫道。

审食其看向了吕后,可吕后并没有开口劝阻,只是冷冷的看着他们。

审食其很快就离开了,刘长这才对吕后说道:“阿母啊,这个人看似对你忠诚,可他没什么能力,忠诚也只是在口中,不像是栾布那种能为了主君效死之人……以后还是不要与这个人太亲近了!”

吕后看了刘长一眼,脑海里迅速浮现出了刘邦对这个人的评价,她狐疑的问道:“你阿父曾给你说过?”

“啊?说过什么?”

“你这番话……与你阿父如出一辙。”

“啊?哈哈哈,那是自然,我刘长向来能识人,一看一个准,阿母,就这么给你说吧,我那些好友里,周亚夫未来的成就是最高的,你相信嘛?我这识人用人之才,纵然阿父也远不如啊!阿父总是说如意类他,可阿父不知,在用人这方面,阿父类我呀!”

吕后不再理会这崽子了,她冷笑着问道:“那你觉得,曹参之后,谁可以做国相呢?”

“灌婴可以。”

“王陵如何?”

“王陵有能力,可是太刚正,太古板,以如今的局势来说,若是王陵担任国相,定然会引发更多的矛盾,而且这个人什么都想管……而灌婴不贪权,可以以灌婴为相,令陈平,周勃辅佐……将国相之权一分为三,太尉让夏侯婴来做,太尉的位置非常的重要。”

“周勃有自己的心思,可夏侯婴却是个只听从主君命令的人,其他时候他都不会理会。”

“陈平毒辣,可他忠于天子,他虽然不会在明面上这么说,可暗地里,若是有人与天子作对,他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还有宣义这个人,这个人其实可以做御史大夫……他虽然坏,但庙堂就需要这么一个御史坐镇……叔孙通看似强悍,却只能在表面上维持群臣和睦,而宣义,那是会真动手的,叔孙通担任御史大夫,雷声大雨点小,若是宣义来……呵呵,不打雷就能劈死人。”

听着刘长的评价,吕后的神色也有一瞬间的恍惚。

“这是盖公教你的?”

“这还用教嘛?我的朋友遍布天下,什么样的人我都见过,上至三公,下至贩夫走卒,见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懂了,所以我就想啊,其实阿母应该让兄长多出去转转,多去认识不同的人,老是待在皇宫里,他治个屁的国啊!”

吕后若有所思。

刘长咧嘴傻笑,问道:“阿母,是不是特别震惊?是不是特别佩服我?觉得我才是你最优秀最厉害的儿子?”

吕后理都没有理会他。

“阿母……能不能奖励我一点钱?我这弄府邸的事,耗费巨大,身上一点钱都没有了……你给点吧。”

“你那府邸里摆放的不都是各个侯府的物件吗?你还花了钱?”

“搬运费啊!我也不能白要吧,人家好心给我搬过来,我怎么也得花点钱呀!”

“没钱。”

“我不管,给钱!给钱!不给我就不去读书!”

吕后点了点头,心里顿时知道该怎么做了,她俯身从一旁抄起了木棍,那一瞬间,刘长飞速的逃出了椒房殿。

……

天禄阁内,盖公正在认真的讲述着各国的事情。

“夫楚国,楚王为人仁义好学,各地的贤才们都来辅佐他,他国内的官吏们,各个都是饱学之士,楚国因此而兴起,虽久经战乱,发展的却很快,大有取代齐国之势。”

“夫齐国,齐王为人宽厚,轻徭薄赋,齐国本就富裕,如今更是蒸蒸日上……”

“夫赵国,赵王听取谋臣之言,开山与民,开水与民,动用国内隶臣修路……只是,国内残破,想要恢复还要等很长的时间。”

“夫梁国,梁王为人温良,群臣多爱之,他常常救济国内之百姓……”

“夫韩国,韩王为人勤俭,上下一心,上任之后,也不曾修建王宫,散尽其财,开四方之路,鼓励农桑,减免商税,修建多处驿站,供往来商贾休息,赦免国内隶臣,使其开垦,沿水多设船坞,依靠韩国之地利,短短时日里,便使得韩国百姓富裕……国泰民安……”

刘长有些疑惑,“师傅啊,你平日里也不外出啊,你是怎么知道各国情况的?”

“我的弟子,遍布各地,常常与我书信。”

“那我唐国呢?”

刘长激动的问道。

盖公眯着双眼,“夫唐国,唐王暴虐无礼,国相好色无度,将领大多怀有异心,百姓骄横,外人前来,常常遭受欺辱,国内有民与上党太原等地耕作,有民与上党云中等地放牧,胡人众多,风俗异与中原,唐王施暴秦之策,行耕战之事。”

“国内百姓欲作战以取战功,有藐视诸国之意,贤才前往,奸相便令人抓住,逼迫其做事。”

“大动民力,修路,开水,修建驿站,加固长城,屯战马,设铁矿,强令百姓耕作,不耕作则罚,夫唐国之如何!实暴秦也!”

刘长听的目瞪口呆,他愤怒的说道:“这是污蔑!!”

“都是些不曾真正到过唐国的人说的,要是去唐国真正看过,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倒是实话,去了唐国,便再也出不来了……自然也就说不出这样的话。”

刘长黑着脸,“师傅,我唐国的风评居然差到了这个地步?”

“不行啊,我得想办法澄清谣言啊,师傅可有什么办法?”

盖公愤怒的质问道:“为何如此,你心里难道不知道吗?我当年以黄老教你,你为何要这种办法来治国呢?”

“我用的就是黄老之道啊,我在国内休养生息,减免税赋,不轻易动用徭役。”

“放屁!就你的唐国徭役最多!”

“我那徭役可都是有偿的!在农忙之余,让百姓们做点事,做成之后,分发土地,粮食,甚至做的好的还给爵位……师傅啊,我唐国百姓贫穷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要是不这么做,他们都要被饿死了,我也是给他们找点事干,让他们不至于被饿死啊!咱黄老不就是说要安民嘛……”

“那你鼓励国内百姓外出杀匈奴,一个首级换取一个爵位,鼓励去焚烧胡人的耕地,这是什么意思?”

“我唐国苦啊,四处都是强敌,不这么做,人家天天来劫掠,百姓们死伤无数……咱黄老不就是说要保民嘛……”

“那你强令民夫前往矿产,日夜劳作,这又是什么意思?”

“那都是被俘虏的匈奴人,还有归附于匈奴的胡人,其他的唐国百姓,那可是有偿的,挣得粮食可比他们耕作得到的还多,他们巴不得去矿场呢……咱黄老不就是说要利民嘛……”

“我这都是按着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师傅怎么能说我呢?”

盖公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他认真的说道:“你要记住秦国灭亡的教训啊!不是国家强大就可以的,最重要的还是百姓啊,你应当效仿楚齐赵韩……不能再这样了!”

“师傅放心吧!我唐国充分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我已经下令了,失期,不要斩!!”

盖公握紧了拳头,“长啊……我们出去练剑吧。”

“咳,这大冬天的,师傅年纪又大,还是等稍暖和一些吧。”

“我不要紧……就在这天禄阁内练吧。”

“师傅,我前些时日骑马,摔伤了,这手握不住剑了……还是等我好起来吧。”

……

刘长迅速逃离了皇宫,他怕再待下去,自己就要挨揍了。

黄老学说当然好,可刘长的治国策略却并不局限在黄老学说上,他跟张苍狼狈……圣君贤相,君臣一德,开辟出了一条属于唐国的治国策略,不走黄老的道路,不走儒家的道路,不走法家的道路,反正也没人知道这到底是个啥道路。

大唐境内有黄老的弟子,有儒家的弟子,甚至还有大量法家的弟子,至于张苍这个大儒为什么能邀请到法家来参与到治理唐国的伟大事业里,那得去问他两个师兄。

自从暴秦灭亡之后,法家的地位大不如从前,说不上是久仰山斗,也算是视如敝屣了。

而唐国却不是这样,张苍对法家还是很客气的,他邀请了一位法家的大贤,叫郑君的。这人曾跟随项羽,后来归降刘邦,刘邦曾下令所有项羽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羽时都要直呼其名项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因此被赶走。

因为另类,不合群,唐国在各国士大夫心里的风评是很差的,但是百姓却不这么认为,唐国福利待遇好,活得有滋有味,都巴不得去唐国呢。

当刘长离开皇宫的时候,前来迎接的自然还是季布。

刘长忽有些思念正在廷尉大牢里的两大舍人了。

“大王……匈奴使者前来,专程来议和,并且还带来了冒顿的书信,是写给您的。”

季布开口说道,刘长一愣,“匈奴来议和?”

“对,群臣都非常的开心……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书信呢?”

“在使者那里……”

“速去给我带来!”

“唯!”

刘长坐在唐王府内,看着手里冒顿的回信。

“上天所立之大单于致大汉国主唐王长,恭问无恙?吾长与平野,亦知礼数,尝请教与中国大贤,自以为乐,常著书与中国陛下,有议和之意,盖两国纷争,不为百姓之幸事,实大王无礼,以书辱之,因此两国开战,死伤者甚矣。”

“大王既为国主,不思与民太平,无端起战事,使两国交恶,实在不该。”

“大王即为贤君,以卑贱之言辱外国之君,实在不该。”

“听闻大王之父早逝,不曾受教,我愿替而教之……望大王以民为本,念及两国百姓,勿轻启战事,战事一起,尸横遍野,皆大王之过也!”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