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洪拳开始 第254章

作者:九窍八方

洪康心中震颤。

他从这些记录中,仿佛看到了在那个蛮荒年代,先民们披荆斩棘前进的场景。

一种莫名的感动在他的心底涌现,滋润着他的心田。

到了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田猎”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与驭马驾车技术,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

“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

洪康想道:“这应该算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精神碰撞最激烈、智慧火花最灿烂、思想学说最多样的一个时代到来了。

因为这个时代,出现了一批人。

也是这个时代,武道也跟着得到了大发展。

……

第313章 千载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练兵习武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同时,诸子降世,百家争鸣。

各种思潮井喷。

武艺不仅仅是在各大军事贵族手里,还逐渐走到了民间。

道家老子就提出了“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或嘘或吹”、“绵绵呵其若存”的吐纳功法,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理想。

庄子亦有「心斋」、「坐忘」之类的内炼方法。

鬼谷吐纳、术士方术、巫蛊之术、血气硬功、导引服气……

各种奇功异术层出不穷。

但是有的功夫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副作用,之后要么被改良,要么被抛弃。

例如:吴越之战。

吴国剑士剑利术精,用的是群战之术,以众击寡,妙用孙武子兵法;越国剑术套路起初用迷惑人的剑法,当被击破后又用死拼硬打的剑法。

都是非常原始,处于摸索之中。

之后有“越女”阿青出世,其剑术精辟、理法精奥,竟以一根绿竹竿突破千名甲士,打进越国王宫,留下“越女神剑”之传说!!

两汉至魏晋时期,丹学发展。

各种丹道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丹学理论。

同时佛家入中原,自此,有了儒释道三家。

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当时玄学盛行,没有哪种理论可以以一统万,导致大家的修行还是各修各的。

有人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

但此方世界毕竟不是仙魔世界,草木精华所成的丹药倒还是有些益处,而铅汞之物只能导致慢性死亡。

比如说“声名赫赫”的五石散。

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而“内丹”一说,第一次是由东晋的许逊在《灵剑子》一书中提到:“调咽用内丹”。

但是,内丹、外丹还是纠葛不清。

直到【天台宗】的三祖慧思禅师在《立警愿文》将外丹、内丹明确划分开。

而到了隋朝之时,有道人苏元朗进一步提出“性命双修”一说。

他撰写了《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强调心身的全面锻炼,并将此作为内丹修炼的核心,从此“归神丹于心炼”。

苏元朗主张炼内丹,认为仙药不在于通过脾胃服食外物,而在于内思存神,以意念的升降来控制内修内炼过程,在无中产生仙药至宝。

所在在唐时,内丹之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同时,丹学家提出理论,有的人选择自身试验,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钟离权著《灵宝毕法》,钟离权传吕洞宾丹道,崔希范撰《入药镜》,司马承祯作《天隐子》……等等。

也有的把自己学说理论发扬,让后人印证。

然后,一套“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理论体系,逐渐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在成熟的理论下,武学亦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五代时期。

有鲜卑人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之绝技,面对任何武功攻击,都可反弹会给对方,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剑神”段思平,一手“六脉神剑诀”纵横披靡,几近无敌,以武而立大理国,称霸西南;

还有“太祖”赵匡胤,以“盘龙棍法”集合千军之势,无有抗手。

其中更有一代奇人潘阆,自号“逍遥子”,创出了许许多多奇妙的武学,甚至包括了能够返老还童的功夫,在长生修行上比他人更深一步。

只是可惜,这些人强则强矣,可最后似乎也没听说有人能长生久视!?

两宋年间。

各种武林门派如雨后春笋兴起,其中不乏佼佼者。

“希夷子”陈抟、“剑魔”独孤求败、“重阳子”王中孚,“紫阳真人”张伯端……

关于他们的只言片语,洪康在【敕书阁】里都找到些许。

直至元明时期,有道门千古大宗师张三丰创立“武当”一脉。

张三丰在世时,他的道学和武功,天下无人不服。

其后三丰真人不知所踪。

“嗯??”

洪康念道:“不知所踪??”

遍观记载,任何道门历史上有名望的高士,都有明确的生卒年记载。

比如唐初的通玄先生张果老,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其存世有二百八十九载,堪称是寻常人的六辈子。

如此不可思议的长寿者,恐怕没人会信,但是洪康相信。

因为他自己目前就能够活到一百五十多岁!

谁知道张果老的修行到了神明境地!!

洪康心中猛地闪过一个念头:难道三丰真人并未仙逝?!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张三丰不仅仅是只研究丹学理论的道学家,还是真正的实践者。

按照年纪推断,若是他能活到现在的话,也就是二百三四十岁……

这么长的时间,寻常人坟头恐怕都找不到了。

但他可是张三丰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还在这世间的某处!?

想到此,洪康心跳都不禁加快了。

他现在非常需要一位修行路上的先行者作参考,不然只能靠他自己摸索、试错。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

洪康花了近两年世间才把【敕书阁】的所有藏书看完。

真正对自己有用处的内容不是没有,但都很零碎。

只有这本——

洪康看着手里的《黄庭内景玉经》。

这本经书里主要讲“存思存神”之法。

【天师府】早期的修行是以“存思”为主。

所谓“存思”,即“炼神之法”,包括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

这本《黄庭内景玉经》乃是经由魏华存魏夫人多次试验修改,结合医道、内炼之法,所创出的以炼神为主的存想静功。

只是,魏夫人在撰写这部经书的时候,多次以自己来试验,导致身体暗伤众多,沉珂难返,不到百岁便仙逝。

而且,按照《黄庭内景玉经》的开篇所说,若能配合《黄庭外景玉经》一同修行效果最佳。

因为《外景经》里有关于吐纳行气、咽津宝精、洗涤内腑等相关内容。

只是《外景经》在千年变迁中,早已经失传。

“只是,这本《黄庭内景玉经》为什么还能留在【天师府】里?”

出于好奇,洪康找到了张毓健。

……

第314章 八颗穴窍

张毓健看到洪康拿着的这本《黄庭内景玉经》,轻轻摩挲道。

“此经精深奥妙!”

“但是所谓‘身中之神’,太过玄虚缥缈,有谁亲眼所见?!更别说存想内观某一物体或真神的形貌、活动状态了!!”

洪康眉头一挑:“张道长觉得此经书所言为虚?”

张毓健摇了摇头,道:“贫道不知。”

“贫道也想相信。但是吐纳行气,身体是实打实的能够感受到,可是内观见神……”

洪康明白了。

因为没有亲自见过,所以觉得《黄庭内景玉经》里的记载是那么的大、空、虚。

可洪康的精神境界不是他人能比,而且亲自开辟了两颗穴窍,所以他看这《黄庭内景玉经》,只感觉微言大义。

特别是“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口为天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扉,手为人关把盛衰”等字句,和洪康精神内观时所见三百六十五处穴窍隐隐相合。

洪康这时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了!!

明明魏夫人以大智慧、大勇气探得人体奥秘,而且清清楚楚的写在了经书上,可是后人却仍然犹疑不定。

真经在前,却不可知~!?

洪康到了【纳凉居】,细细推敲经书里所言“存思”之法。

《黄庭内景玉经》里,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

至于其中所记载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像是“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锋字罗千”这些神名,洪康没那么很在意的。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魏夫人自己的命名,虽然这些神名已经很贴切,但本质上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

洪康需要的,人如何把这些“神明”存思出来。

或者说,

以洪康自己的理解,开辟出相应的穴窍。

在龙虎山这么久,洪康按照之前《龙象般若真经》后几重记载的开辟穴窍方式,一直没有开辟出新的穴窍。

那种开辟法貌似不能用在其他穴窍的开辟上!?!

洪康心中想道:“这也是正常的结果。”

“体内如此多的穴窍,功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以同一种方法开辟全部穴窍呢?!”

“就好像修路一般。”

“就算都是用水泥铺路,但是面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路况时,还得因地制宜,重新调配水泥配方。”

不过,也不是毫无收获。

上一篇:龙医下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