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别怂! 第1023章

作者:手握寸关尺

结果……陈教授就开了两个药,一个是半夏,一个是秫米。

患者听完之后……顿时愣住了,因为这两个药物就能治病?

结果……你猜陈主任说啥了?”

那学生也是愣了一下:“说了什么?”

“陈主任说啊,呵呵……这个病啊,药物不重要,至关重要的在后面哩!

你吃完药之后,一定要记得,把药杯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这样便能安睡。”

那同学听完之后,顿时傻眼了。

“这……这能行?”

那年长的师兄微微一笑:“行!当然行了。”

“那患者喝完之后,把杯子特意反过来扣在了桌子上,效果显著。”

那同学听完,顿时震惊了:“我的妈呀,早就听说陈教授有祝由之道,难不成是真的?”

一旁的同学忍不住笑了起来:“行了,你别听他忽悠了,这覆杯而卧啊,说的是药效神速。”

“是陈主任用药精准,不是你想的那样。”

那原来的师兄也是笑了起来:“的确是这样的,患者的病,其实形成是因是由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形成阴虚,故夜间不能合目而失眠。

卫气不得入于阴分,这半夏秫米汤,有交通阴阳功效,陈教授说,对于这种新发之病,用对了方药,有“覆杯而卧”的效果。”

“可是,你们别笑话,我就是从这覆杯而卧,记住了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半夏秫米汤可交通阴阳。”

……

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陈南听着这些话,小心翼翼的在纸上写了句。

“对于疑难型病例的拆解,可用以方解药的形式……”

这个时候,忽然一个人瞪大眼睛,对着众人使了个眼色,小声说了句:“嘘嘘,你们看……陈教授在呢!”

顿时,周围瞬间安静了下来。

大家寻声望去,果然看见一个和他们岁数相差不多的年轻人在翻看一本书。

这不正是陈南陈主任吗?

大家没有注意,差点把陈南当成了学生了。

不过……

大家也都好奇了起来,陈主任在看什么书呢?

规培群里,沸腾不已。

“我靠,还好我没有说坏话……”

“哈哈,谁能想到陈主任在呢。”

“谁说不是呀……近距离抚摸大神。”

“话说……你们注意到,陈主任在看什么书了吗?”

“不知道,陈主任看的,应该是很高端的吧?最新指南?还是……高分影响因子的论文啊?”

“谁去看看?”

“我摄像头像素高,我给你们拍一下……”

没多久,一张照片发到了群里面。

片刻之后,众人顿时傻眼了。

“我去……这是……《中医内科学》吧?陈教授这么牛逼……还看这么基础的书啊?我都好多年没看了……”

“对啊,难道我对中医内科学有什么误解吗?”

“哎,错了,这就是看山三境界,陈教授已经到了看山还是山的地步。”

……

没多久,陆陆续续的很多医生都走了进来。

大家也陆陆续续的发现了陈南在看内科书……

一时间,都愣住了。

几个医生对视一眼,陈教授看内科书?这……是不是意味着什么?

就连几个副主任和主任也是一个个面色凝重,开始思考起来今后的上升空间。

心内科的主任郑智斌进来以后,都有些发蒙。

“这个……陈主任,看书呢?”

陈南笑了笑,点头:“嗯。”

郑智斌看见内科书的封皮之后,不由地沉默些许。

难道……这是返璞归真?

高端的知识,只需要最简单的打开方式?

第二天的时候……

心内科病房内,不少人手里都不约而同的拿着一本内科书。

大家相视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而郑智斌也不例外,甚至面对其他科主任的开玩笑也不在意,更是一脸看待凡夫俗子的样子看着对方,我这和陈主任是在一个层次的,你们不懂。

这几天,陈南抓紧时间把十几版的内科学挨着看了一遍。

看完内科之后,陈南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重复,补中益气汤出现 45次,大承气汤出现 37次,小柴胡汤出现 26次。《金匮要略》与《中医内科学》的重复病种更多,《中内》49种《金匮》论及内科35种,两书重复病种达 21个之多,就重复面而言,《中内》占 42%。”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老化严重,很多《中医儿科学》里面记载的传染病,已经不适应临床需求了,可是……依然写进了教材,这似乎没有太多意义!

而《温病》依然只有明清时代的学术水平,现阶段的东西很少,中医不是一门厚古薄今的学科,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以及临床实用型的问题!”

“第三:理论和实践脱节!中医药学是门实践性的科学,其理论体系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并总结来的,但是目前中医药学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却很大。”

这一番调查,让陈南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有些失落!

说实话,他着重于临床,以为只是学生的问题。

但是现如今看来,专家们对于编著教材,显然不是那么太看重。

甚至于,在编著教材的时候,很多专家都是把以前的东西复制过来粘贴上去,就连自己的想法和关于疾病的新理解都没有。

这能进步?!

你身为专家,都不去思考了,你让医学生怎么去进步?

忽然之间,陈南意识到了,中医传承之路不是那么容易走的。

看书之后,陈南关于这一次的改革,内心大概也有了一些想法。

但是……

他还需要去学校看看,亲自听一听学生们的看法。

最后,陈南找人办了首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卡。

他需要去听听学生们最朴实而且最真切的想法。

坐在大一教室的最后一排。

陈南忽然感觉回到了学校一般,那种感觉是如此的令人怀恋。

不过,这一次来,他可不是为了怀念来的。

这是一节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核心所在。

而老师站在台上,面色严肃的开始讲课。

“今天咱们主要讲气化!”

“所谓气化,就是气血津液的变化……”

而下面的学生,不到15分钟,就开始走神了,30分钟之后,已经陆陆续续的倒下了一批人。

“哎,同学,一会点名的时候,你叫一下我哈,谢谢了!”

陈南听着身边同学的话,忍不住苦笑一声,点了点头。

睡觉……这真的是学生的问题吗?

陈南笑了笑:“讲的不好吗?”

对方无语翻了个白眼:“大哥,我是理科生好吗?”

“现在突然给我讲哲学,妈呀……你觉得我能听懂?”

“再说了……这什么气血津液、藏象……这都看不见摸不着……”

“我突然感觉中医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突然让我学习这些,太难接受了!”

陈南听完,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随后在纸上写到。

“意理深奥,艰涩难懂!”

随后,陈南继续听讲。

他听得倒是津津有味……

但是,忽然意识到了一些事情。

那就是……

其实中医基础理论,完全可以不是这么晦涩难懂的。

而真正导致晦涩的问题,不在于老师,而在于教材!

陈南翻看一番之后,惊讶的发现了一个问题。

难点、重点,全在前面。

而一进门,序言就感觉到了一种厚重感。

这好吗?

《中医基础理论》自五版统编教材独立成书以来,藏象与气化两章的先后位置一直变化不定。

五版先讲藏象,后论“气血津液”;

六版则“气血津液”在前,藏象在后。

及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一版和统编相同。

二版则与六版一致。

但是不论何者在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后一章节的大量概念、原理。

而原因就在于现行教材对藏象与气化的分解不彻底、教材知识框架不完善等等缺陷,不是调整章节排序所能解决的。

这都是晦涩难懂的东西。

别说刚刚上来的高中生了。

就是给一个硕士生去讲,或者是博士,乃至于主治医师,他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东西,你刚刚上来,就给高中生讲,能懂吗?

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在!

这是《中医基础理论》需要好好去思考的问题。

所以进一步剖析、分化藏象气化理论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编写《中基》教材,既是《中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需要。

后来,陈南陆陆续续去了大二大三……

当他到了大四课程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上一篇:从亮剑开始搞军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