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亮剑开始搞军工 第429章

作者:歪打不留一

现在,所有的根据地都在进行着大生产运动,陕北那边更是搞的如火如荼。在大家的积极劳动中,各种物资被生产出来,极大的缓解了外面的封锁压力。当然,这个封锁是来自于果脯跟日寇双重的封锁。就比如晋绥地区,日寇的封锁就很严重,甚至在蚕食咱们的根据地。

为了应对这一个封锁,去年10月份就指定了向敌人挤地盘的政策,主动发起了武装战斗。这一次,调集了37个武工队,39个主力连,49个游击中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用地雷战,冷枪冷炮等战法,把敌人的后方搅乱,然后挤出去,恢复这边的根据地。

而这个战斗进行到现在,收获的成果堪称喜人。毕竟,这些主力连都是带着长炮榴弹过去的,还有狙击枪掷弹筒这些。这么多队伍在鬼子的治安区闹腾,小鬼子兵力不足,根本就防不住。而这个政策,跟总部制定的针对平辽公路几个县城的政策相得益彰,各有优势。

总结一下,就是在去年一年里面,尽管日寇疯狂的扫荡,但是我军民一心,不计牺牲,英勇奋战,努力生产……在打击了日寇的扫荡的同时,也保证了民生的发展,保障了大量的产粮区,让百姓们能在日寇的肆虐下,不至于无所生活。而没有被扫荡的根据地,百姓更是能安居乐业,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享受安静的生活。

第1313章 饿啊

别看同属于中华大地,可是在黄河南岸跟北岸的百姓们,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若说以前的时候,北岸都被日军占领,百姓们在日寇的铁蹄下苟延残喘,随时都要面临灭顶之灾的话?那么现在黄河南岸的百姓们,却是恨不得日本人立刻打过来,把那些抢他们家粮食的中央军给打跑了……

爱国?民族大义?在饥饿面前,在这些被果腹的军队压迫的毫无生存希望的百姓们心中,真的那么重要么?

没错,42年,冬,因为干旱跟蝗灾,河南大饥荒爆发了。而此时,那些军队不但不去救百姓,还把百姓们手里唯一的一点粮食给抢走了。

“俺家的驴,那是俺家的驴……”一个中年汉子看着被抢走的唯一的一头驴子,跪在地上哭喊着,奈何面前就有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他。

“你们这些天杀的,不要俺活命了,俺也不要你们活了!”汉子鼓气最后一丝力气,猛地抓住了面前的一根枪管,很想把枪夺过来。

奈何,对面是阿汤哥的部队,别的不行,欺负百姓可是谁也不让。于是,一个个沉重的枪托砸在汉子的身上,直到汉子再也没有了气息。

“走了,走了……哈哈哈,这个小娘们不错,驴子也还行!说好了,驴鞭给老子,今晚老子要当一夜的新郎官!”无视了地上的汉子,十几个中央军的士兵,牵着驴子,驴子背上还驮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就这样走远了。

路上,还留下了一串串的泪珠,还没等落地,很快就在寒风中化作了冰晶掉落。女孩的手臂被绑着,嘴巴被堵着,没有人能知道她最后的境遇。

等这些当兵的走远了,立即就有七八个破衣烂衫的百姓冲向了地上的那个汉子。

“家义,家义……”人们推了推汉子,试了试鼻息跟心跳,才发现人已经没了。

“天杀的啊……”有人悲愤的朝天怒吼,更是有人在家义的身上摸索。

天寒地冻,狂风裹着雪花在地上打着横儿,吹在残破的衣服上,带走了人们为数不多的热量。就在某个县城,一个瘦弱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领着三个孙女儿沿街乞讨,边走边对着边上的人低语:“行行好吧,给点吃的吧……”

“奶奶,饿啊……”孩子们瘦得皮包骨头,还有点力气喊饿。

“咱们走着,走着,有好心人给口吃的,就能活……”老太太抬起头,浑浊的双眼,见到了一队穿着军装的走了过来。

顾不上害怕,老太太蹒跚的走到军队跟前跪下,用尽力气喊道:“军爷,军爷给口吃的吧……只要一个馍,三个孙女都给军爷带走啊……”

“哪里来的老不死的?连汤司令的路窦敢挡?”不知道哪里飞来的一只脚,把老太踢出去足足四五米。然后,军队继续向前,还有汽车开过……

“奶奶,奶奶……”三个小的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跪在老太太跟前,布满了裂创的小手,轻轻的推着老太太的身体,希望老人家醒过来。

而在寒风中,老太太的身体却是逐渐变凉,变冷,变硬……

“奶奶睡着了,咱们靠着奶奶,睡下吧,睡下就不饿了……”三个小女孩,最大的也就才七八岁的样子,就这样领着两个小的,蜷缩在老太太跟前,一起倒在了地上。在这个人世间,奶奶是她们唯一的亲人了,似乎依偎在身边,是最好的选择。

天越来越冷了,风如同刀子割在身上,三个小孩子也渐渐的失去了温度。

只是,她们的脸上竟是带着笑的……或许,她们在睡梦中离开这个世界,而她们梦中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的世界吧……

嘎吱嘎吱……一辆辆的牛车、驴车、人力车、扁担……还有拄着拐杖的,扶着老人的……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女人们依偎在丈夫身边……

这是逃亡去潼关的难民队伍,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是留在家里,就只有一个字——死!还是活生生的饿死!

走在寒冷的风中,走在积雪的路上,他们神情麻木。偶尔,就会有人一头倒下,然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倒下的人没有人去理会,活着的人会继续向前走……而就在队伍的远处,旺旺旺的狗叫声此起彼伏。这些红了眼的畜生,就在等着人们远去,好去路上啃咬那些倒地的尸体。

“这里有热汤喝……好心人发热汤了……”不知道哪里来的喊声,让逃难的队伍眼前一亮。

只是,当人们跑过去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兵龄的枪口。热汤?真有,但是只要青壮的小伙子才能喝到,喝了就跟着走,说是黑风寨当胡子去。

当胡子也有人干啊,总不能饿死的吧?当然,漂亮的女人人家也收,就看你愿意不愿意了,全凭自愿。

至于是给胡子当婆娘,还是卖去重庆当窑姐?那就全凭人家发落了。

“有卖闺女的没有?只要黄花大闺女!老子我今年40,没娶上媳妇,跟了我保准饿不死!”好吧,竟然还有跟土匪抢生意的,土匪也不在意。

“多……多少粮食?俺闺女,今年15,黄花闺女……”有个男人,看着比自己还大几岁的汉子问答。

“嗯……”汉子看了眼那个闺女,然后说道:“三升小米!你还别还价,现在就值这些!”

“天啊……”听到这个,人们发出了悲苦的呼声。

依旧是逃难的路上,许多走不动的人家,一个个的倒伏在路边,变成饿殍。现在是冬季,人们在野地里找不到吃的,甚至有些百姓就只能从地上抓起雪堆塞进嘴里,期望能撑一撑肚子;有些人,肚子胀的老大,但是却浑身无力,倒在地上哀嚎,他们吃了观音土。

有些幸运的,能在荒野中找到了一些树木,围过去,接着就是嘎吱嘎吱的啃食声。等人们远去的时候,树皮已经没有了,树干上都是带血的牙印。

至于说果脯组织的救灾?嗯,我们需要先了解灾情,调查组下去,没有两周的时间回不来;接着,开会,至少需要一个月来研究该怎么救灾;接下来一个月能调集救灾物资;一个月下发……

政府的不作为,土匪,军队,地方豪强,跑单帮的江湖人的各种发难民财,让这个天灾,又加上了人祸……最终,300多万人活生生的饿死。

第1314章 无题

如果有人问,抗战时期出兵最多的是哪个省份?那回答会很一致——川省!五川不成军,这不是空话,而是实话。

每五个士兵当中,就有一个川籍士兵,川军的名声也是在一次次的血战中给打了出来。

然后,第二大出兵的省份呢?那就是河南这一个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传承中原文化最好的省份之一。

嗯,来自后世的胡长义可是知道得很。在电视台这块儿,央妈严肃,大山东土气,然后就是其他地方台争奇斗艳。

可是,土气的山东台,却是妥妥的战备台,而且收视率什么的也是能数得着的。

然后,隔壁的河南台,似乎没啥存在感?可是如果仔细去研究河南台做出的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节目,那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精彩!

额,跑题了……那么要问哪个省份在抗战中遭受的损失最大呢?这其实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被日军占领的每个省份,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损失惨重。而川桂等省份,也因为支援抗战,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然后,哪个省份,在抗战时期被自己的政府坑的最惨的呢?

唐长老表示我烧了船,逃了人,最后坑死30万在南京城;韩跑跑表示我誓死守卫山东,然后喊喊口号就好,被人冠以长跑将军的称号,直接就把山东让给了鬼子;对于长跑将军,孙某人表示吾不服,吾乃飞将军,88师都找不到我这个师长的;然后,打兰封会战的阿桂哥表示,我也跑了,还把88师老龙给坑了;姓黄的瞥了一眼桂永清,表示我一枪不发就放弃了商丘城,口号还是电台坏了,你能对我如何?

而他们这些,比起无辜惨死在花园口决堤中的89万百姓,比起大饥荒饿死的300万百姓,真的不够看的。

讲真,豫省,被自己人坑死的百姓,比被鬼子祸害的百姓,要多得多……

“悲惨啊……只是,咱们却没有办法!”就在过年前夕,张部长拿着一沓资料找到了胡长义,很是痛心的说出了这句话。

大饥荒的事情,自然是瞒不住的,而且也有国外的记着观察员在灾区报告,这事情全世界都知道。

只是,知道了,似乎也就是知道了,对于灾区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只能让人长叹一声而已。

“是啊,我们有心,却无力!”胡长义拿着张部长给的资料,也是皱起了眉头,因为这是果脯那边统计的资料,还提议让八路提供粮食。

“最可气的是,他们自己不救灾,还让我们交粮食给他们。给了他们粮食,让他们倒手卖给鬼子跟那些资本家粮商么?”张部长生气到。

“他们还驳回了我们一起去救灾的提议?这也对,我们去救灾,就要过他们的防区,还害怕我们把灾民们武装起来……”胡长义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果脯的尿性,哪怕把人都饿死了,也不会让我们插手的。

“我们只能去救治一些自行逃亡到我们根据地的难民。但是数量并不多。难民跟我们中间,隔着黄河,隔着黄泛区,还有中央军跟鬼子的防区。百姓们也知道向东不现实,向北也不现实,就只能一路向西……然后,就是一路的尸骸啊……”张部长有些痛心,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强大起来啊……我们自己强大起来,一切都全凭着咱们自己,那就不惧怕任何的灾难!”胡长义说这个话说的很自信。因为后世的各种事情,无不证明了我们强大起来后,真的能凭借自己,去应对各种的挑战。不管是98年洪水,还是08年地震,还是后来的羊了个羊……

还有一点,就是同样面对灾难,这时代的百姓见到中央军是个什么遭遇?后来的百姓们见到子弟兵又是个什么心情呢?

“你小子说的没错!靠天靠地,靠爹靠娘,都不如靠咱们自己!”张部长说完了,整了整情绪,从文件包中,拿出一张纸,交给了胡长义。

“嘉奖令?还是给我的?”胡长义有些纳闷,因为他最近就老老实实的在兵工厂,嘉奖令是什么鬼?

“这是给你的特别嘉奖令,就是奖励你在今年的兵工厂工作中,能够积极生产,开拓创新,给组织上提供了高射机枪,为组织上取得反扫荡战斗肚饿胜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武器弹药跟战斗方式……”张部长给胡长义稍作解释。通俗来讲,就是过年了,给孩子说个好儿?顺带摸摸头?

好吧,对于这个嘉奖令,胡长义自然是欣然接受,因为上面的签名可是……嗯嗯,反正这东西留着,若是回不去,将来能传家的。

看胡长义笑眯眯的把嘉奖令放在了文件夹中放好了,张部长这才继续问道:“你今年的生产报告写完了吧?写完了交给我,我需要汇总一下!”

“写完了,这是今年的工作报告跟产品生产出库的明细!”胡长义把一沓文件交给了张部长。

“嗯,这些,才是你小子对咱们抗战最大的贡献啊!当然,还有青霉素跟农业生产的技术跟你发现的那些种子作物。嘿,现在咱们每一次从鬼子那里缴获到粮食种子啥的,总要找点地方种下去试一下。”张部长说完,却又怒气上涌:“结果,就是鬼子竟然有大量的罂草种子!”

“这并不奇怪,小鬼子么,干出一些灭绝人性的事情才是正常的!现在他们国内资源枯竭,在咱们这边掠夺的资源估计也跟不上战争的消耗。所以,就只能打这些歪门邪道了!还是咱们好,直接用正大光明的手段挣钱!”胡长义说道。

小鬼子就是小鬼子,最是容易走极端的一群人,他们在经济跟不上的时候,除了知道抢劫,就是用贩毒来挣钱了,这并不奇怪。

还好的是,小鬼子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再去进攻陕北了,也是陕北那边封锁的消息足够好。若是小鬼子知道延长那边的油田产量大增了,估计攻击的重点就会改变了。这可不是胡长义想看到的。

第1315章 年关

小鬼子的进攻方向,其中一个规律就是一个奔着资源集中地进行进攻的。这个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人力、农业、矿藏、工业等等。

小鬼子占领的最成功的,就是东三省了。毕竟民国第一败家子在那边,还有他的好大哥坚决不予抵抗,让小鬼子生生捡了便宜。

不说那些深山老林里面的药材跟木材,那些煤矿铁矿,关东平原的农业产出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了,就一个沈阳兵工厂就让小鬼子吃了个饱儿。

有兵工厂,还能从树林里得到大量的桦木作为枪托跟枪身的材料,小鬼子才能大量制造三八大盖。后来资源跟不上,整块的木头就只能拼接起来。

而且,飞机场,大炮等等的,也是让鬼子消化了好几年,这才打了卢沟桥。

再看看后来的进攻方向东南亚,所谓的就是石油橡胶等等的资源去的。若是这时候让鬼子知道大庆的消息,或许能改变历史。至少,北边的毛熊也眼红的很呢,届时有些事情还真不好说。

想想后来的那些事情,石油本来是黑的,但是在资本跟霸权看上后,就染上了血,变成了红的……

好在,某个家伙开了挂,再加上无数甘愿为了国家民族独立崛起而不惜牺牲的人在默默的付出,八路的许多建设都在快速的进行着。

对于知道历史的胡长义来说,经过去年一年,八路的兵力没有降低,这就是最大的胜利了。

去年一年,九寨兵工厂是一个转型的年份。除了因为电力的因素,而没法改变的特种金属冶炼跟弹药生产必须在九寨外,其余的产品不是被放下去了,就是封停不生产了。所以,去年一年时间,九寨兵工厂的产品数量并不怎么亮眼。

比如,到了年底,九寨兵工厂的子弹生产,还保持着各种子弹日产8万发左右的规模。不过这其中,就掺杂了12.7mm子弹日产8000发,7.62mm中间威力子弹日产7000发这两个。其余的,依旧是6.5mm日产3万发,7.92日产2.5万发,7.93mm毛瑟手枪弹日产1万发。

但是,仅仅是去年一年,从九寨兵工厂送去下面兵工厂的子弹生产线,就足足有8条之多,每一条都是4000发到5000发日产的数额。这个区间,取决于工作的时长,工人的熟练度跟数量等原因。

而炮弹厂那边,在把掷弹筒榴弹留下一部分仅供(7、8、机动一支队)3个支队使用的产能后,也送去了下面兵工厂;82迫击炮炮弹的生产也是如此,只给留下小部分产能,其余下放;甚至到了年底,弹药厂那边的120重迫的榴弹也放下去一部分。嗯,老沟兵工厂那边接收的最多。

而后,机加工这边,就增加了各式机械设备的生产任务。甚至还新增了一个机加工车间,专门生产简易的车床。

车床能干啥?掷弹筒、枪管这些外圆需要车削,内圆也需要精车不说,就是那些炮弹壳体,也需要精度车削啊。内壁有多厚,外圆有多少,必须保证啊!外圆精度,关系到发射药产生的热气的密闭度,内壁的厚度关系到总体的重量跟装药量,这些都影响发射精度的。

关键一点,就是炮弹头部需要一个螺纹,用来拧上引信啊!

总之,想要产能提上来,设备必须跟得上。这一点,陕北那边就很不错,能直接从毛熊跟鹰酱手里得到买来的设备。而太行山这边,就需要自己生产。这其实也是好事情,毕竟购买设备,容易被掐脖子不是?

总之,经过去年一年的转型,现在九寨兵工厂已经从生产型,改变到了学习研究性质的工厂。若不是电力因素,子弹重心早就被挪走了。

额……还是陕北那边,自己弄了小火电,小水电,也有了大规模的子弹生产能力。将来,120师发展速度会比129师快的多,这是可以预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43年1月份,在去年的9个月时间里,九寨兵工厂的主力枪械产品,就是高射机枪了。

去年一年,四联装高射机枪生产了58组,用于九寨兵工厂、总部、老沟兵工厂的防空跟重点区域防护。双联装高射机枪,也生产了48组,用在了一些固定位置作为火力点,还给了独立团两组作为实验用用。

最多的,就是单管高射机枪,足足生产了760挺出来。虽然这个数量,可能比不过毛熊家一天的产能,但是这已经是九寨兵工厂的极限了。

当然,这个数量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按照总部预定的一个连装备一挺来算,这就是760个连队,能装备给9万多人的队伍呢。

关于这个装备规则,九支队这个多吃多占的单位,都没有太过于特殊化。除了那些固定火力点上,以及快反大队装甲突击连这些单位,三个步兵大队的主力连就是一个连装备一挺而已。突击连都没有,剩下的在机炮连。

所以,按照最有一个月生产了150挺的数量来算,明年年底,将会有1800挺高射机枪出厂,能装备25万人的规模。这意味着啥?如果八路不大规模扩编,去年一年到底,那就你跟做到每个主力连,都有高射机枪装备。

虽然是高射机枪,但是打步兵绝对好使。所以,这个在即将到来的一年中,是不会在九寨兵工厂的产品目录中去除的,甚至还要扩大产能。

嗯,扩大产能是为了扩军。而且,似乎陕北周围的部队,也用不到九寨兵工厂给造高射机枪,那边的兵工厂自己就能满足了。

去年一年不算忙,都在整改兵工厂;少了各种杂牌枪,中间威力少量装;唯有高射机枪组,红着眼睛都来抢;打了几次阻击战,拿着鬼子练兵忙;防区进行大改动,总部安全收入囊;农业生产很顺利,两季丰收喜洋洋;九支队成孵化器,两个支队露锋芒;总计歼敌好几万,魂能功勋系统藏;去年已然挤地盘,明年地方能扩张;唯有饥荒人断肠,奈何无法接济粮;明年花开烂漫时,抗日胜利见曙光。

嗯,这就是胡长义给自己以及九支队的年终总结。做完总结,也就要过年了……

第1316章 过年好

“工程师同志们,工人同志们,妇女同志们,还有最辛苦也最危险的实验员同志们,各级管理人员同志们,以及……咳咳,那些还在吃奶的娃娃们……咱们……过年喽……”九寨兵工厂靶场上,点起了一堆堆的篝火,还奢侈的挂上了好些电灯,胡长义上台讲话。

“过年喽……”胡长义话音刚落,就有几个挤在台前的小娃娃跟着大喊了起来。而孩子们的喊叫声,也让大人们脸上的笑容更胜。

“没错,过年喽,就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啦!”胡长义看了眼台下那几个皮猴子,最大的才6岁,是跟着大人过来的,现在住在家属区。

“不过,在开宴之前啊,咱们九支队的文工队的同志们,给大家带来了节目表演,大家想不想看啊……?”胡长义拖起了长音。

“想看……想看……吃饭……”最大的小娃娃很是配合,胡长义自动的忽略了某个小吃货的微弱呼声。

“想看就好啊……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咱们总得给炊事班的同志们准备的时间不是?在开演之前呢,我就简单的讲两句啊!放心,我不是咱们厂政委,简单两句就能讲俩小时。”胡长义吐槽了一把刚刚变成兵工厂政委的李文英同志。

“哈哈哈……”工人们跟李文英都很熟悉,也嘻嘻哈哈的笑着应答。

另一边,李文英却是小声的问边上:“我真那么啰嗦?”然后,他就见到了大家憋着笑的神态。

“我说的两句话,就是两句话!”胡长义继续:“第一句,去年一年,咱们表现良好,希望明年大家继续努力,保障咱们队伍能打更多的胜仗!”

“好……打胜仗了……”下面的小捧哏们蹦跳的拍起了小手,工人们也热烈的鼓掌。

在掌声稍微停息后,胡长义挥了挥手,接着说道:“这第二句,就是大家欢迎我们新上任的吴文英政委,给大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