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872章

作者:烽火重燃

太宗皇帝也不打算多说,觉得压根没有再争的必要。

反正,就是汉武帝不除墨家,他也不会容忍墨家在大唐存在。

只是这一刻,不管是在座这些皇帝,还是隔着屏幕观看节目的观众,都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始皇帝要焚书坑儒。

这样的妖儒,难道不该死么?

文天祥听到王炎午的话,又从江逸口中得知了王炎午的寿命后,嘴角抹过一丝冷笑,心中,失望至极。

“王炎午在元朝建立后没有做官,终身不仕。”江逸补充道。

“嗯。”文天祥看起来有些不屑回应,他说道:“炎午当年也是个义士,曾尽出家资,以助军饷,后被我收为幕僚,共谋大事。”

“我本以为,他亦是有血性之人,值此危难之际,亦会挺身而出,可这些文人,他们明明拥有让百姓万众一心对抗元人的才能,却选择了让他们一起来让我死……”

文天祥冷笑道:“他们小瞧了我文天祥,他们以为我会投降,以为我不敢死,可他们也不想想,若是文天祥怕死,早就降了元人了!”

“若是文天祥怕死,就不会在得知朝廷陷落之后,散尽家财起兵勤王!”

“若是文天祥怕死,我早在当年败得一败涂地时就已经放弃抗元!”

“若是文天祥怕死,我就不会对元人主战,早就站在主和派那边了!”

“若是文天祥怕死,我在议和时就不会痛斥元人将帅,而是和他们把酒言欢了!”

“不……他们知我,他们分明知我,却还是写此生祭文,究竟是真想让我看见,还是沽名钓誉?”

第1422章 都是愚忠?

文天祥一语惊醒了许多不明真相的观众,他们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打字道:

“先祖说的对啊,他之前为了国家和百姓做了那么多不要命的事情,他要是贪生怕死还抗个屁的元!”

“王炎午既是先祖的同乡又曾经做过他的幕僚,肯定也知道先祖的性格,那他为什么还要写生祭文,他到底在想什么?”

无数观众的注意力,开始聚集到了王炎午身上。

王炎午的生祭文,在当时可谓人人称颂,都认为他写的一绝。

更有甚者,许多文人甚至是不少百姓,都认为文天祥先祖之所以自尽,肯定也有着生祭文的一份功劳,认为王炎午是个义士。

且不说先祖没有看到生祭文,退一万步说,就算看到了又怎样?

先祖为此付出的生命,而王炎午,则是在先祖自尽之后,搞得好像自己功成名就一样事了拂身去,最后美滋滋地多活了四十多年。

更可怕的是,世人还把这生祭文吹上了天,王炎午一时风头无二。

毅然赴死的人承受一切,苟且偷生,只会提笔空谈的人反而享受了一切,这是什么道理?

“麻的,我之前还以为王炎午真有气节呢,没想到居然就这!”

“好一个古代键盘侠,我今天算是见识到了,那些文人也都是装聋作哑,甚至还各种附和,这样的氛围大宋不亡才是见鬼!”

“文人、百姓,对外软弱,对内苛责,大宋简直具备了一切亡国条件!”

“他们不希望自己死,却希望能够有人死来成全他们的气节,大宋的许多文人也太虚伪了!”

一些躺在床上看节目的观众,想起这事就作呕,他们把床头柜旁的垃圾桶拖到床边,恶狠狠地吐了口唾沫——

“呸!”

声声国粹从华夏各地的观众嘴里冒出。

外国观众更是咬牙切齿:“上帝啊,我突然也想杀王炎午是怎么回事?”

“虽然华夏历史上出了这个键盘侠,我应该开心才对,但这人实在太可恨了!”

“呵呵,我早说了,别看他们历史长,但还是出过不少垃圾的。”

“上帝啊,求求你穿越到华夏古代,把这个叫王炎午的干掉吧,阿门!”

糙米台里,道格笑得合不拢嘴:“江逸真是什么人都播,通知下去,未来一个月,我们都要全力宣传王炎午的光辉事迹。”

直播间画面之中。

江逸听得文天祥一阵阵振聋发聩的反问,心中十分赞同。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让人极度失望的朝代,他们的骨气和富裕程度形成了反比,这恰恰是后世最需要引以为鉴的地方。

他郑重地看向文天祥,点头道:“晚辈也认为,他们必然知晓您的性格,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沽名钓誉罢了。”

“可是先祖,若是您知道了这些,您还会选择自尽吗?”

江逸问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关键。

如果,你为了国家和同胞深陷牢狱,本想自尽以报国家,但你却得知,那些你守护的人都在巴不得你死,甚至高喊着请速自裁的口号。

那么,你是否还会愿意为了这样的同胞牺牲?

这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江逸相信,这个问题要是拿出去街头采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会摇头。

可这,能怪他们么?

江逸心想,这个问题就是摆在自己面前,自己也会很难选。

这和以前江逸得知有同胞要杀自己不一样,虽然有人见钱眼开,但也有人不远万里来帮他,光是为了那批人,他在之前都会有继续典藏华夏的动力。

可文天祥先祖却是,几乎当时所有的士人和百姓,都在期盼着他死亡,甚至无数人都在等着他死后哀嚎痛哭,用一张嘴来歌颂他的美德。

然后,一如既往地窝囊下去……

这样的同胞,谁能坚定地去救?

文天祥听到这个问题,眉头下意识皱紧。

他抬起头,看向那在牢房前上方的时空之镜,看向里面那个正在挥挥洒洒写着第二篇祭文的王炎午,看着那一个个心里都松了一口气的士人。

又看了看,那些在这些人的鼓舞下,也巴不得自己死的百姓。

他眼神闪烁,双拳握紧,身上的伤口传来将要崩裂般的疼痛,最终,还是点头道:“愿!”

“愿?”江逸诧异。

文天祥再次点头:“愿!”

“我说过,不管当时的百姓和后世如何,文天祥永远是文天祥!”

“先祖,这就是王炎午和您最大的差距!”江逸十分不平地说道。

“唉,虽然这很大义,但我还是觉得很傻……”

一些观众忍不住说道:“我也想学习文天祥先祖,以前我也很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知道还有王炎午这种人后,我发现我还不如投降呢。”

“是啊,忠心报国换来这样的对待,任谁都会心寒的,归根结底,这还是当时百姓和那些文人的错,他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没错,被带节奏真的会显得很愚蠢。”

“要说啊,文天祥就和岳飞一样,都是愚忠!”

一部分观众说道:“虽然看过典藏华夏,我知道岳爷是为了百姓才选择回归朝廷,但现在看来,那些百姓有什么好值得守护的?”

类似的言论在直播间弹幕里层出不穷,许多人开始责怪起了那些只知道躲在背后出张嘴的人身上。

“可是话也不能说啊,还是有些百姓是好的,我们总不能一棒子打死。”

“呵呵,能有几个?真要是有,他们就不会是只给文天祥收尸,而是想办法劫狱了,可是你们有从哪条史料上看到有人劫狱吗?”

一时间,观众们争论不休,许多人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利己,认为牺牲自己奉献别人什么的都是虚的,别说得不到回报,没被恩将仇报就不错了。

一部分观众认为,文天祥的精神依然值得学习,他为的是那部分好的百姓,也为的是自己的骨节,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做什么样的事,不该是由自己决定才对吗?

王炎午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文天祥是明知不可为而之,他们二人的一生似乎就是这两大观众所想的那一面。

只是,当我们明知不可为时,究竟是为,还是不为呢?

文天祥……欲言又止。

……

ps:又是一年,虎年愿望实现了吗?

放空心情,准备迎接新年,祝愿大家岁岁年年如意。

第1423章 天祥先祖的“独特死法”

“差距?我与之最大的差距,不过是在爱国与否。”

文天祥脾气再次火爆。

江逸问出从弹幕中察觉到的问题,说道:“先祖,虽然在起兵之前,不少事还大有可为,但在你兵败俘虏之后,是否知道,挽救大宋江山已不可为?”

文天祥凝眉看向江逸,眼神闪烁,沉默了会道:“知道。”

“各大制置使貌合神离,勾心斗角,虽然都有抗元报国之心,但他们的心并不在一处,元人只需各个击破,我军便再无胜算。”

“在我还掌兵权时,无论是手下还是其他将帅,他们都不乏降元之辈,以至于,总是会有人来来劝我降,最终全部被我吊死。”

文天祥回忆道。

江逸早就知道,文天祥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吊死了。

你敢降元?吊死。

你敢游说我?吊死。

你敢建议朝廷议和?我上奏申请吊死你。

以至于最后,手下都是背地里投降,然后就赶忙跑路,压根不敢游说文天祥,文天祥的营帐之中,会不会随时备着根绳?

“从这些手下的反应之中,我便知,要想将士同心抗元绝无可能,冲锋陷阵的将士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本就空谈报国的文人?”

“生活在这这样的时局之中,我如何不知,抗元乃不可之事……”

文天祥长叹一气,正视着江逸说道:“可是后世,我问你,如果有一伙人,他们人比你多,比你壮,他们拿起屠刀要杀你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你是跪着求饶,还是跟他们拼命?”

“是我的话,我肯定求饶啊!”

弹幕里有观众抢答道:“这种情况下硬碰绝对没有好下场,还不如求饶呢,只要能够保住命,就是做狗又怎么样?”

“没错,活着才是硬道理,活着才有机会翻盘,要是宁死不屈,只怕连翻盘的希望都没有,那才叫枉死!”

“嗯……虽然很想支棱起来,但我还觉得路上说的很对啊,何必跟人家硬拼,十年河西,十年河东!”

“呵呵,你们喜欢做狗就去做吧,我反正是要和他们拼命的,你以为家被外人捣毁了,我们跪着就有好日子过吗,我们只会被奴役至死。”

“就是就是,要明白被奴役也是因为要榨干利用价值,榨干之后你看人家是杀你还是奴役你?”

观众们分为两派在弹幕中争论,支持前者的弹幕明显有更多一些。

显然,虽然先祖没有给出答案,但每个后世心里都有了属于自己的。

江逸察觉到这些,心想,大概文天祥时期的宋民,也大多是这样想的吧。

对此,江逸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谨言道:“先祖,晚辈一人之言,代表不了后世,只能代表如我一般的人。”

“如果真的发生您所说的这种情况,晚辈会和他们拼命。”

江逸正色道:“拼命,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再不济也带走一个同归于尽。”

“但不拼命,就会先被奴役,后被残杀,等到敌人真正把我们包围起来,以更多的人数和更充足的准备来对付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连一个人都带不走。”

江逸从不认为,投降就会有好果子吃,反正有利于敌人的,那就大多是不利于自己的。

文天祥欣赏地看着江逸说道:“若如你这般的人多些,宋朝就不会亡。”

文天祥越想越可惜,攻城战本就不是游牧民族的拿手好戏,反观中原之间各种南征百战,守城技术绝对是一流的。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异族都是抢完就走的原因之一。

可到了大宋,那就是来了就不走了,归根结底就是内部心不齐。

江逸说道:“像先祖这样的人多一些,华夏才会欣欣向荣。”

“在先祖死后,那些文人非但没有学习到您的精神,反而处处设酒祭奠,撰文赋诗,以表悼念之情。”

“晚辈想,如果,他们学到这些的话,那么在您死后的大宋,虽说气数已尽,但也必将会有最后的荣光。”

就像安西军一样,我们就算和国家失联又怎么样,照样把西域守得好好的,哪怕满城白发兵,也照样能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弱朝与强朝的士兵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弱朝:我们都在主和,就你在主战,非要显得自己很突出做出头鸟是吧?

行,那我们就联合起来搞你,搞到你不敢主战,还敢那就搞死你。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