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750章

作者:烽火重燃

“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一年,还是两年,三年?”

沈万荣苦笑着摇摇头,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个人笑起来心里也会之苦。

喜极而泣,乐极生悲,悲极,则生笑么?

沈万荣不用看,都知道自己这时候笑得一定难堪极了。

“他一定会回来,没准只是一时半会回来,没准只是需要多休息一下,我们应该养好身体,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否则他回来了,我们都不在了怎么办,谁来帮他啊?”

陈大发沉重地叹了口气。

沈万荣说道:“我最多也就能再撑个两三年了,大发啊,江逸是在你的旗下主持出了典藏华夏,论资历,你是够资格作为新候选人的。”

“这两年,你再加把劲,争取再多出点事来,这样,我也能放心一些。”

“唉……”陈大发叹了口气,“我哪有,那个能力……”

……

初秋已至的清晨,阳光初照大江,江面波光粼粼,奔流不息。

一个生命的逝去,对于整个世界和自然来说,不值一提。

大地之土安葬过无数英灵,大江之水送别过无数先辈,天被地床,在那个一无所有的年代,是华夏的每一寸江河和土地,包容了她的儿女。

走在这片江河边的人们心中格外沉重,调查结果出来已经有十天了,人们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好像生命里突然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要我说啊你们这么伤心干嘛,一个主持人而已,死就死了呗!”

网络上有人不断地说道:“就是,父母死了也不见得你们这么伤心吧,我真是为你们的父母感到可悲!”

“笑死了,我的天呐,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多愁善感啊。”

第1190章 救命之相

类似的恶评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人们义愤填膺地抨击着,但好像怎么抨都抨击不完。

最好的办法是不用理会。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从小到大养成,不可能因为我们几句话就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反倒会让我们觉得恶心,保持距离是最好的办法。

正如孔夫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就连孔夫子面对不贤者都讲究自省,而不主张劝说,道理便在这里。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看明白了这点,所以反驳的人也少了许多。

这些嘲讽民众的人自觉无趣,没啥热度,也就把目光放到下一个话题去了。

早上九点。

刘学长、陈诗澜等人也都自发来到了江逸沉江的江边。

“他会回来吗?”陈诗澜问。

刘学长叹息道:“唉,我想他要是能回来,早就回来了。”

“捞上来的那辆车是怎么处理的?”陈诗澜继续问。

“警方调查完后,华夏台收回去了,沈台相信江逸一定会回来,说要把这辆收藏起来警醒我们,等江逸回来,再给他买一辆新的。”

刘学长说道:“我们应该相信,他可以回来。”

“或许,没有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吧。”陈诗澜皱着眉头,“让江逸好好休息,有些事情,也该我们去做做了。”

“你打算怎么弄?”刘学长问道。

陈诗澜回道:“我就是一个集团里的普通职员,做不了什么,但我们一群人,可以。”

说完,陈诗澜转身,看向身后一同前来的,当初去了糙米帮江逸的那一批的留学生,现在,包括她和刘学长在内,也就只剩下十三个了。

“敌人设计了江逸,我们却连出手的是谁都不知道,不觉得这很愚蠢么?”

陈诗澜说道:“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他们引出来,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坏人绳之以法。”

“可是江逸不在,杀手还会对谁感兴趣呢?”一个留学生问道,“而且,我们就算能够引出来人,也打不过那些杀手啊。”

“去找沈台,沈台一定有渠道找来能够对付杀手的人,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让杀手对我们感兴趣。”

“我觉得这个办法行不通,杀手好端端的来杀我们干嘛,我们能值几个钱?”

刘学长摇了摇头:“诗澜,我知道你报仇心切,但是,能够设计江逸的人必然在杀手榜有极高的排名,谁会花那么多钱,来让他杀一群留学生呢?”

陈诗澜皱紧眉头,感性的思想似乎压过了她的理智。

等她静下心来后,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顶级杀手面前有多么的渺小。

渺小到什么地步?

你和顶尖杀手擦肩而过,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甚至都不会想着要骂你,因为他压根不想和无关的人浪费时间,甚至连碾死你的兴趣都没有。

但是,陈诗澜依然不愿意放弃这些,只是,她不打算再带这些同学们去冒险了,她要一个人去找沈台。

……

大明皇城。

江逸躺在床上,这个月他已经不知道被宝庆公主用棍子戳了多少下了。

宝庆公主为兄长出气的执念实在是强得离谱,就连太医们来医治江逸时都瑟瑟发抖,生怕一不下心承担了宝庆公主的怒火。

这半个月来,陆陆续续有许多民间郎中来为江逸治病,得到的答案却都是回天乏术,只有续命之功,没有救命之能。

永乐大帝靠在龙椅上愁得慌,这江逸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不把他治好,以后怎么去见爹,不得被爹劈头盖脸地打一顿?

“陛下无需忧心,民间自古就不乏奇人异士,相信必有人能救江逸。”

内侍见陛下实在太过伤神了,忍不住劝道。

“遗部可有消息?”

“遗部的沈总管近日来率领所有遗部臣子,都在寻找太祖爷可否有留下医术之类的典籍,但毫无所获。”

……

遗部。

一堆大臣泡在了遗诏殿里已经十几天了,五百多平的殿上没有一处是整齐的,到处都零零散散堆放着遗嘱,大臣们忙得焦头烂额。

沈总管命人端来约莫十米的长梯,亲自爬上了遗诏柜里,陆续把放在中间柜子上的几百本遗嘱拿了下来。

“平日里让你们好好研究归类你们不,现在要找东西了,知道麻烦了吧!”

刘总管气急败坏道:“你们这些好吃懒做的东西,整得我一天天的比监察御史还忙,这都永乐八年了连类都没分好!”

“总管,这……我们已经研究的很勤快了,是这遗诏太多了啊。”

“怎么,我不怪你,难道你让我去怪太祖爷?!”

刘总管真是服了这群人了:“要是治不好江逸,你们看着吧,以后我们死了之后,太祖爷非得抽我们的魂!”

……

京城。

“听说了嘛,那些来京城给江逸看病的郎中都失败了,没有人可以救活江逸!”

“江逸?就是那个让太祖爷留下如山遗诏的少年郎吗?陛下不是恨之入骨嘛,为何要花这么多力气去救他呢?”

一对穿着布衣,正在街道上行走的路人说道。

“这你就不懂了吧,江逸此次乃是异族所伤,这气我都不能忍,更何况是咱陛下!”

“那倒也是,陛下文韬武略百年难遇,又怎能忍受这气,唉,只可惜这江逸无救了,否则我倒真想看看他!”

路人们摇头叹息,殊不知,就在太常寺丞府邸里,一个七十六岁,已经病入膏肓的老人,在曾孙女的搀扶下从床榻上坐了起来。

“太爷爷,您真的要去吗?”曾孙女一身明服,十分担忧的说道。

“这是我最后的使命了,后世有难,我必须去。”

老人起身,穿上了久违的官袍:“雅儿,你也去,太爷爷要最后再教你一相术。”

“太爷爷,何相?”

“救命之相!”

……

永乐大帝坐在江逸房里,得知老人要进宫,他的心底总算是燃起了一丝希望。

“微臣袁珙,拜见陛下!”

袁珙朝永乐大帝行礼道,跟来的曾孙女在身后紧跟着行礼。

“袁寺丞,今日你就给江逸看看,他是人寿已尽,还是尚且有救?”

来人正是,大明第一相士袁珙。

第1191章 大明第一相士

袁珙,一个在华夏千年历史上靠相术名留青史的人,在元朝时就已经十分有名,被他相过的士大夫足足有数百人。

这些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福祸都被他算得十分精准,甚至时间可以精准到某日某时,被典籍用“无不奇中”来形容。

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曾经去拜见过袁珙,袁珙对他说:“先生神气严肃,举止雷厉风行,这是大富大贵之兆。

然而,先生印堂司空有红色的气息,做官一百一十四天就会被夺印。但若先生能坚守节操,忠于朝廷,必定会名垂后世,希望先生多多努力。”

果然,普化帖木儿在浙地做官的时候,被义军首领张士诚“逼取印绶”,后不屈而死。

给左副都御史程徐看相的时候,袁珙又说:“先生帝座星位置再现黄色、紫色之气,千日之内会得到升迁,然而先生冷笑无情,是不会尽忠守节的。”

一年后,程徐拜兵部侍郎,擢兵部尚书。

又过了二年,程徐果然投降明朝,成为了吏部侍郎。

在给陶凯看相的时候,袁珙对他说:“先生的额、颊、鼻、颧看上去很和谐,但是气色不明显;耳、口、额、鼻清晰分明,却缺乏光泽,宜藏器待时。

不到十年,以文进,为后世臣,做二品官,大约在荆州、扬州一带。”

之后,陶凯果然成为了礼部尚书,为湖广行省参政。

当年,永乐大帝还是燕王的时候,为了验证袁珙到底是不是那么神,就挑选了九个和自己相貌、体型差不多的卫士,让大家都拿着弓箭,在酒肆中一起饮酒。

袁珙受命来到酒肆之后,二话不说直接跪在了燕王的脚下:“殿下为何如此轻视贵体?”

即便另外九个人都说袁珙拜错了人,但袁珙依然坚信没有弄错,燕王于是起身离去,召袁珙入府。

袁珙也是个不怕惹祸的主,他对燕王朱棣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好一副太平天子之相。不到四十岁的时候,殿下的胡须就会垂至肚脐,可登基坐殿。”

看过燕王藩邸的校尉士兵之后,袁珙又说他们将来都是“公侯将帅”。

永乐大帝虽然心里高兴,但一想这袁珙确实有才能,事情传出去肯定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警告了袁珙一番之后,就把袁珙送回了老家。

要说这也就是永乐大帝,换个多疑的人怎么也得想办法把袁珙给截杀了才能放心,但咱永乐大帝倒也不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

也正因此,在他登基之后,就把袁珙又给召了回来,封他为太常寺丞。

在永乐大帝册立储君,在三个皇子之间一直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袁珙再次派上了用场。

他看过了皇长子朱高炽面相的过后,说道:“此乃天子也!”

又看到皇长孙朱瞻基时,更是毫不犹豫道:“万岁天子!”

就这样,储君被定了下来。

这样的相士,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即便是永乐大帝也选择了相信,足见他的水准之高。

袁珙带着曾孙女走到江逸床边上,仔细看了江逸一眼,心下当即有数,却是考验曾孙女道:“雅儿,你可看出,江逸命中之相?”

“位高权重之相,未来必定为四朝之王侯,拥三朝之王权,一朝之爵权。”

“可是太爷爷,怎么会有四朝王侯这种面相?这也太奇怪了,难道他一生要历经四朝?”

曾孙女袁雅十分不解,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面相,拥四朝之王权啊,这简直难以想象,如果这少年能活过来,前途可谓空前绝后。

永乐大帝也好奇地说道:“朕从遗诏上得知,未来世界已无王侯,何来四朝王侯之说?”

“秦汉唐明,三朝之王,一朝之侯。”

袁珙惊叹道:“此子贵不可言,若非汉朝异姓不封王,他便是四朝之王。”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