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121章

作者:烽火重燃

要说他真正会为了名节,而至死不篡汉的话,这个设想,显然,已经不再成立。

因为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些。

一样自己根本就不在乎的东西,又怎会为了它,去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171章 与曹操讨论汉献帝!

“孤,需要骗你么?”

曹操这一次,神色格外凝重的说道:“早在孤挟天子的那一刻开始,早就不在乎这世人如何评说,早就做好了,这天下无人再理解孤的准备!”

“这条路,孤只能一个人坚持走下去,曾经有奉孝知孤,如今无人再知,今后也不会再有人知!”

曹操让下人送上了一些丞相府的美味佳肴。

“如今,碰见你,孤不妨与你直言!”

“孤的确心存汉室,孤虽然不喜陛下,但从来没未有废掉他的打算,否则以孤的性格,不会一直留他在那个位置上!”

“陛下要是落在其中人手中,那些人若是坐到了孤的位置,你认为他,还能有命活否?”

曹操注视着江逸,似乎在等待他的答案。

江逸想起,洪武大帝朱元璋在利用完小明王,具备了称帝的实力和能力之后,就杀死小明王的事情。

他还想起,项羽也曾诛杀怀王。

除此之外,西魏废帝元钦,就被权臣宇文泰废掉并毒杀。

西魏恭帝拓跋廓,同样死在权臣宇文护之手。

比起这些或帝或王的存在来说,汉献帝在曹操手中,真的是很不错了。

他也曾变着法的跟曹操作过对,也弄不过曹操,但曹操每次都未曾想要杀他。

虽说这并不是曹操可以欺君罔上的理由,但相较于其他皇帝的下场,献帝的日子确实比他们要好过不少。

“可是丞相却拆了白马门,却杀死了荀彧,你说满殿汉臣无骨节,那是因为有骨气的汉臣全部被你诛杀,献帝虽活,但他却比死还要难受。”

江逸并没有按照曹操的对话节奏来,而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思路。

曹操听后,有些意外的看着江逸。

他发现,这个青年很有自己的想法,即便自己已经说了对外人能够说得最多的真话。

“既然你说,陛下比死了还难受,那他为什么还活着?”

“在孤看来,他就是一个懦夫。”

曹操很是不在意江逸的看法。

他觉得汉献帝就是一个废物君主,刀给他,他都不敢动手。

这样的懦夫,是不可能撑起中原天下,兴盛大汉的。

直播间的观众们也纷纷质疑。

“不会吧江神,你这是想要为献帝抱不平嘛?”

“我觉得献帝就是个懦夫啊,是我的话,我宁死也不可能禅位给曹丕的!”

“就是就是,那可是大汉四百年的天下啊,怎能说给就给了?”

“不就是给自己一剑嘛,献帝为了祖宗气节,为什么就不能自杀了?”

观众们觉得,汉献帝实在是太懦夫了!

尤其是大汉可是一个十分强大的时代,却在末年,出现了这么一个被逼禅位,而不是英勇自尽,或与篡权之敌以死搏命的君主,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十分难以接受的事情。

面对曹操的问题,江逸脑海中回想起了,在对话曹操前,所在那些历史大家制作的文件中,翻开的东汉末年的那一页。

那一页上,同样记载了有关汉献帝的一些事情。

他郑重的起身,即便是看向曹操这样的奸雄,也没有丝毫怯意和奉承的意思,而是,一字一句,道:

“献帝确实比死了还难受,但他是否是懦夫,还有待考量!”

“为何?”

曹操不解道:“作为后世,你应该很清楚,当今陛下确实没什么杰出的才能。”

“孤问你,丕儿称帝之时,陛下是自尽了,还是与丕儿搏命了,还是禅让?”

“是禅让。”江逸正色道。

“那这不是懦夫是什么?”

曹操撇过头去:“一个面对夺自己皇位的敌人,都不敢拔剑的男人,莫说是为君,就连被称作大丈夫都不配!”

“魏王难道以为,一个能够在被傀儡的前提下,与你相争的帝王,会没有骨气么?”

江逸不顾曹操的态度,毅然说道:“献帝知道你的能力和势力,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可是他依然敢和你斗,敢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夺回权位,这难道是一个无骨之人敢做的?”

“那他为何禅让?”

曹操忽然,有些不解。

江逸的这句话,让他这个当局者,让他这个始终没正眼瞧过汉献帝的人,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一丝怀疑。

曹操是何等的聪明,几乎是一点就通。

没等江逸回答,他立即说道:“莫非,他是有意禅让?”

“没错!”

江逸断定道:“史书典籍上清楚的记载着,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之后,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

“古今有几个帝王,能有如此心性?”

“虽从宫廷被贬到民间,但他仍然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

“魏王确实可以豪言,世人看错了你,他们今日看错,明日还将看错!”

“但晚辈今日,也对魏王豪言一句:你,亦看错了大汉最后一个帝王!”

江逸看着眉头微微皱起的曹操,放下了酒杯,说道:“敢问魏王,若是献帝没有禅让,而是自尽,或者与曹丕搏命而死,天下的百姓会作何反应?”

“那些心存大汉的士族会作何反应?”

“那些有意想要吞并天下的诸侯们,又会是何反应?”

江逸的三个问题,让曹操陷入沉思。

他深知,九品中正制虽然可以笼络一部分士族,但绝对不可能笼络所有。

而一旦心存汉室的士族得知曹丕弑君夺位,必定会想方设法,明里暗里的扶持一些反魏势力,甚至是勾结蜀吴!

东吴孙权,蜀地刘备,他们个个都会以这个十恶不赦的罪名,来激发士兵和百姓们的战心!

到那时,中原必将再次陷入了一场大混战!

那些在北方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百姓,将再次陷入到无尽的战火之中。

那些好不容易统一的土地,将很有可能再次陷入诸侯割据,且史无前例的大混战!

想到这里,曹操的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了中原重现自己年轻时大混战的场面……

不由,难以接受。

可是……

当今陛下,真的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层,才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甘愿选择禅让的嘛?

曹操看向江逸,这个让他倍感意外的后世,投去了疑问的目光……

第172章 曹操眼中的刘备!

“孤且问你,陛下真让当地百姓敬若父母?”

曹操意识到,如果汉献帝真的能够有这般才能的话,那么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很有可能是错的。

“是的,所以关于献帝后期到底如何,也许只有当时的百姓才最清楚。”

“可以确定的是,百姓绝不可能全是睁眼瞎,更不可能对懦夫敬若父母。”

江逸依据自己的看过的一些史料,谨言道:“再结合在位期间,他确实敢与魏王相争,足矣佐证献帝有一定的骨节。”

“只是在才能方面,魏王乃不世雄才,而献帝也许的确可以成为一个明仁之君,但与魏王的才能相比,必然相形见绌。”

“正如魏王所说,纵然献帝有一定的才能,但他确实凝聚不了汉臣之力,也无法征服武将之心,更无雄主之才,又生在诸侯割据时期,的确难以力挽狂澜。”

江逸并不认为曹操看错献帝是一种错。

因为献帝后期的所作所为,都是曹操的死后的事情,自然不可能以作为后世的角度,自以为是的认为曹操不行。

这就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说巨人比自己矮是一个道理。

献帝在禅让之后,确实是在山阳做了不少贡献,但那都是后事,无论如何,任谁坐在曹操的位置上,都是不可能放权的。

“看来陛下确有些才能。”

曹操撇嘴一笑,意识到自己确实可能对汉献帝存在一些偏见了。

但他并不怎么在意。

偏见就偏见了,那又如何?

“孤再问你,刘备后来的下场如何?”

要论曹操最恨谁,刘备可以说是绝对的第一了。

“关羽死后,刘备为了报仇,兴兵进攻东吴,被东吴都督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战胜,最终病死白帝城。”

“他,可称帝否?”曹操狐疑道。

“曹丕称帝之后,刘备也建立蜀汉。”

“呵呵……”

曹操冷笑:“果不出孤所料。”

“刘备此人,大奸似忠,大伪似真,陛下只是被封为山阳公,他就这么着急称帝了?”

“他打了一辈子光复汉室的旗号,到最后,自己却也篡了汉室!”

曹操忽然像是确认了心中猜想似的,对刘备越发不屑。

江逸按照一些史籍上的记载说道:“据说刘备当时,是被民间传言所误,认为汉献帝已死,这才称帝。”

“哈哈哈哈,后世岂信这等传言?”

曹操忽而大笑:“后世,你可知孤光在蜀汉,就安插了多少细作?”

“就连孤自己都数不清!”

“他刘备再傻,难道会在大魏没有细作么?”

“仅仅是凭借民间传言,就断定陛下已死,就贸然称帝,刘备之心,难道不是显而易见?”

曹操玩味的撇着江逸:“后世不会对孤如此不公吧?”

“孤至死不称帝,反倒说孤是篡汉之臣,而刘备仅仅只是因为一些没有加以证实的传言,就贸然称帝,就是忠臣,就是万不得已了?”

曹操甚至已经想到后世对刘备的一些看法,他不屑的说道:“让孤来告诉后世,若是真正心存汉室的人,会如何做!”

“从听到民间传言的那一刻起,心存汉室的人就会立即确定传言是否属实,而不是第一时间想着称帝!”

“若是皇帝真死,那他们中是百姓的,要么就如同民间起义一般,以除国贼之名,揭竿而起!”

“要么,是诸侯的,就应该以诸侯之名,兴兵讨伐大魏!”

“而不是首先想着要给自己一个皇帝的名义!”

“更何况以刘备的实力,怎么可能查不到陛下的下落?”

曹操的脑子里,似乎已经看到了刘备当时的嘴脸。

江逸在一旁仔细的听着,并没有打断曹操的分析,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无论是从曹操的角度,还是从江逸的角度,乃至于后世,都有着各自的评说。

当下,且听曹孟德对此的看法。

“但凡公正的看待此事,世人便不难知晓,刘备无非就是装聋作哑,他知道陛下没死,知道他去做了山阳公,但是他就没有想过去接,也没有想过要澄清这段流言,而是借着这段流言,趁势称帝,他到底是忠,还是伪忠?”

“他要是真想匡扶汉室,真一心为了大汉,为何不想办法把献帝接回去,扶持这个大汉正统?”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