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652章

作者:携剑远行

小小的华阴,显然无法满足高洋的胃口,他见关中无人前来抵抗,又带着百保鲜卑一路前行到了郑县(陕西华县)。

郑县是关中不多见的大城,在华山脚下,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上。

城中户口不少非常繁华,自然不可能无人驻守。

高洋派人打听了一下,郑县守将名叫魏玄,乃是个无名之辈,带着乡兵自保,暂时还没被侯莫陈顺他们收编。

关中像魏玄这样的人不少,虽然拒绝侯莫陈顺等人的政令,却也不参与他们跟达奚武、贺拔允之间的战斗。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高洋放心下来,他觉得不必等高岳带兵回转跟自己配合也没关系,于是命唐邕跟厍狄干之子厍狄伏连领兵出击,强攻郑县!

在高洋眼里,区区魏玄,之前都不知道是混哪里的,一点战绩都没听说过,郑县应该不要一个时辰便可以攻下吧?

然而令他大跌眼镜的是,郑县守军一个两个都拼死抵抗,力竭之时,宁可抱着攻城的百保鲜卑一起坠入城下,也坚决死战不退!

魏玄指挥若定,从容调度兵马守城。他连续打退了唐邕组织的五次进攻,而高洋的人马连城墙一角都没有攻下来过,全程被压制得动弹不得!

高洋不知道的是,他火烧蒲坂的事情已经传到了郑县,郑县上下都非常害怕魏军屠城,故而拼死抵抗,不肯后退一步。

不拼必死,拼还有一线生机,该怎么选择一目了然。

魏玄其实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年少便志气昂扬,因胆量谋略俱佳而闻名乡里,只是在贺拔岳麾下一直没有发挥的机会。

在高欢与贺拔岳鏖战邙山的时候,两军数万人全都堆集在邙山与洛阳之间的狭小地带里,魏玄纵然浑身是胆,武艺绝伦,也发挥不出自身实力来。

他能在混战中全身而退,不被高欢追击的兵马捕杀,已经是很有能耐了。

只是这些事情,高洋不知道,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世道里,身居高位的刘益守有机会为自己正名,而魏玄这样没机会出头的人也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输了就是输了,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但如今关中大乱,魏玄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沉没下去,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

……

“你们怎么就攻不下郑县!怎么就攻不下郑县呢!到底是哪里不对!”

华阴县城的县衙大堂内,高洋气急败坏的走来走去,厍狄伏连与唐邕等人,连大气也不敢出。如今他们兵力不足也是事实,只是没想过郑县本地乡兵可以如此神勇。

攻不下郑县,后果很严重。

“主公,魏玄之前名不见经传,但如今看来,人才难得。主公何不修书一封,派人送去郑县,将其收为己用呢?

此消彼长之下,主公大事可期啊!”

看到高洋冷静下来了,唐邕不动声色的建议道。

“不必,或者说送去了也没用,只会损害我军威严,令那魏玄贼子更加猖狂。”

高洋摆了摆手,断然拒绝了唐邕的建议。如今郑县守军伤亡亦是不小,说是家家户户死了人有点夸张,但城内很多人家要办丧事是免不掉的。

城内人心已经被凝聚起来,跟他们不死不休了。

这个时候,魏玄就是想投降,也不得不顾忌一众手下人是怎么想的。

再说了,如果没开打之前就劝降,魏玄或许会答应。

但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就是:当初劝降的时候,魏玄根本看不上高洋,直接断然拒绝,连信都懒得写。唐邕的话不过是在安慰自己而已,没什么大用。

现在魏玄又怎么会答应这样的要求呢?

“高岳什么时候回师,他的人马到哪里了?”

高洋面色不虞的问道。高岳战败的消息已经穿到高洋耳朵里了,但高洋有点不明白,高岳的动作为什么这么慢!

是路不好走……还是高岳根本就不想走?

“回主公,高岳还没有抵达蒲坂。高岳的兵马在平阳惨败,如今正退到定阳郡修整,估计一时半会还到不了关中。”

唐邕颇有些心虚的说道。

高岳在想什么鬼心思,那简直瞎子都看得明白!他并不是想跟着高洋一条路走到黑的,如果关中这条路不好走,也不排除高岳带兵返回邺城的情况发生!

当然,这是极端情况,高岳哪怕退回邺城,被高欢收拾一顿也是必然,非到万不得已,高岳也不会选这条路走。

所以如今高岳在定阳郡“袖手旁观”,心里想的什么事情,大概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高洋打开局面前,估计很难得到高岳的鼎力支持。但他若是能打开局面,不仅仅是高岳,恐怕还会有其他人投靠。

“河东薛氏、裴氏,他们的人,愿不愿意随我们入关中?”

高洋沉声问道。

唐邕不知道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赵彦深去了河东还没返回,鬼知道河东本地大族是怎么想的呢?

……

阳春三月,冰消雪融。

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在建康台城召开。由于刘益守带兵出征在外,所以朝会由陈元康代为组织。朝会刚刚开始,陈元康本人就向“儿皇帝”萧栋上奏,说鸡鸣山上的吴王府狭小,配不上吴王的身份。

因此,希望能彷照前朝旧例,在别处营建王都。一来不妨碍建康都城中的各部衙门运转,二来也为劳苦功高的吴王腾出了更大的地方!

陈元康建议,拆掉之前占据的洛阳旧都,在现有洛阳城以西十里的位置,营建一座规模稍小的新都,名为“大兴”,寓意国家兴旺发达。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中枢朝臣,终于知道这次刘益守去荥阳是干啥去了!

他不是去督战的,他是跑去造新城的啊!

第674章 叫你小子不戴帽子

刘益守到底想做什么?

朝会之后,建康城内暗流涌动,除了刘益守的嫡系亲信外,其他朝臣们都在揣摩陈元康提出的那个“营建新都”,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有前朝旧例在前,谁也不敢把陈元康上书的内容当做玩笑。

东汉末年,曹操击破袁绍后,虽然手握大权,说一不二,但依然有不少人暗地里支持汉献帝。曹操在许都总有些放不开,时常感觉被掣肘,又无法将忠于汉室的势力一股脑扫除。

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心思写在脸上,如荀或这样的重臣都不希望废汉自立,让曹操芒刺在背,又不能把献帝给宰了。

如今刘益守遇到的情况与之类似,梁国依然有忠于萧梁的人,同样是少年傀儡天子,权臣当道掌控内外。

当然,那些人忠心的原因很多,未必是因为品德高尚。比如说,很多江东世家的人,是萧梁的驸马,或者与萧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萧氏倒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会受到极大损害,闹事是人之常情,不闹事才是咄咄怪事。

很多政治上的根本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有鉴于此,刘益守在洛阳营建新都,培植完全忠于自己的势力,将来取而代之这样的事情,便很容易理解了。

如今刘益守的嫡系势力在梁国已然已经壮大,如同生命力旺盛的树妖一般张牙舞爪。它现在缺的,仅仅只是一块合适自身生根的地盘而已!

有哪个地方比洛阳更适合被刘益守拿来经营自己的基本盘呢?

当然,这是最浅的一层,基本上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得出来。陈元康上书的内容并不稀奇,只是提出的时机,与上书的目的,没人敢说自己完全看透了。

什么引蛇出洞啊,什么郑伯克段啊,什么假道伐虢啊,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谋略的历史,一张老硬币们前赴后继花式秀操作的舞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为前面的老硬币实在是太多了,那些层出不穷的套路,也把后人搞怕了,所以搞得那些建康城内的朝臣们不敢轻易行事。

刘益守是要借此分辨敌我,还是例行公事一般把营建新都的事情“汇报”一下?

谁也说不好,但以刘益守以往的“彪炳战绩”,只有你想不到的,绝不会有想多了的。

一连几天,台城没有收到任何上书,没有任何中枢大臣对此提出异议。当然,也没有表示赞同的,包括刘益守的亲信党羽们在内,都是按兵不动。

有种暴风雨前宁静的错觉。

五日之后,“天子”下诏书,同意拆掉洛阳旧城,在旧城以西十里的地方,营建新都。

好巧不巧的是,本来位于洛阳城西的白马寺,位置变成了新洛阳城的正东面!有传言说是因为当年刘益守就很看不惯白马寺,又不能把它怎么样,所以故意来这么一出,寓意是:三十年城东,三十年城西。

这种噱头除了升斗小民津津乐道外,切身利益攸关的大老们肯定是一笑而过。

不过之前只是陈元康上书而已,没有形成正式的诏书,政令也就没有真正的产生,绝大多数人自然都还能沉得住气。

如今诏书正式下发,那些人就再也坐不住了,自然是要丢个石头出来试探一下水深水浅。

于是没两天,这个“石头”就被丢出来了。

驸马都尉王实,也就是尚了安吉公主萧玉娡的那一位,向朝廷上书:

本朝尚无营建藩王王都的先例,况且吴王封地在寿阳,要修城也应该在寿阳修,怎么能把王都修到洛阳去了呢?此举于理不合,而且有极大隐患。

且不说藩王竟然有王都这种说法,就算是有,开这个先例去洛阳修新城也很危险。此例一开,那不是梁国各地藩王(其实也没剩下几个了,主要是指的萧纪),也可以随便在梁国其他地方营建王都了?

这还不天下大乱?萧纪这样的藩王要是把王都修到建康旁边来了怎么办?

王实这个人虽然是琅琊王氏出身,但并无世家子弟的底蕴修养,本身行事比较粗犷不讲究,平日里风评极差,说话也是口无遮拦。

很多不能摆在台面上说的话,他竟然上书的时候直接说出来了。

当陈元康听闻王实第一个站出来搞事情的时候,完全不相信世上竟然可以有如此愚蠢的驸马!

然而等他看完了上书的内容后,这才不无感慨:刘益守确实极大拉高了萧衍女婿的质量。难怪萧玉姈时常跟人吹嘘,其他驸马无论看起来如何人模狗样的,跟刘益守比起来,那就啥也不是了,多看一眼都会嫌弃得想吐。

有王实这个标杆在,只怕萧玉姈说得还算保守谦虚了。

有人反对,那陈元康自然不能装作看不见。依照事前众人商议好的部署,陈元康继续对朝廷上书说:

北方战乱未平,吴王的本意是想镇守国门,绝不是要故意搞特殊化。洛阳位于前线方便对敌,此举都是为了国家,吴王是没有什么其他想法的。

陈元康说的道理是光明正大的,但语气很软,就像是偷鸡被人抓到,辩解说只是过来跟母鸡聊天一样,这反而引起了更多的质疑。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尚永世公主的驸马王諲、尚富阳公主的驸马张缵等人,接二连三的跳出来,对刘益守要在洛阳营建新都的事情说三道四。

陈元康再次上书辩解说:吴王在洛阳营建王都,都是为了北伐,为了一统天下。等天下一统后,他就会返回都城,撤销吴王王都。

希望朝堂内外可以鼎力支持这次营建王都的工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切为了国家。

这话不说还好,消息撒播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吴王在洛阳营建王都的声音如潮水一样纷涌而至,更是有不少人提出了“折中”方案。

比如说,刘益守不应该在洛阳营建王都,而应该在寿阳,将原先的寿阳城改造一下,这不就是个新“王都”了么?省时省力又妥帖。

寿阳本就是梁国边境重镇,在此地营建一个所谓的“王都”,貌似也说得过去吧?

种种“好心”提议,看上去并非全部都是胡闹,很多竟然都很有可操作性。

然而,面对汹涌的质疑声,之前还卖力辩解的陈元康,这次竟然彻底哑火了。

……

正当建康中枢朝臣们围绕该不该营建洛阳新都相持不下之时,东府城附近的安吉公主府,被台城禁军团团围住。

兼任大理寺卿的崔暹,黑着脸站在府邸大门前,看着一个个禁军士卒,将府里成套的筒袖铠搬出来丢到门外堆放,一言不发。

“崔尚书,府邸内共查获盔甲五百余副,都是成套的。另有弓弩数千,兵戈无算,足够武装一万大军。”

一个禁军小校轻声说道,低着头不敢看崔暹。

“驸马王实在府内私藏盔甲兵戈,数量惊人,图谋造反罪证确凿,来人啊,将驸马与公主,以及府内一干人等带到大理寺关押!

此桉牵连甚广,仅凭王实一人,绝不可能弄到这么多军备。这件事要好好查,细细的查!把人都带回去!”

崔暹说话的时候一脸澹然,就跟逮到路边的野猫野狗一般,内心毫无波动。

第675章 远胜操莽之辈

在荥阳的刘益守还没搞出什么事情来,远在长江岸边的建康,就爆出来一个“大瓜”!

驸马王实,安吉公主萧玉娡,被查出在府邸里私藏大量军械,其中甚至包含五百余副边军盔甲,震惊了建康朝野。

此案疑点重重,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便是:这些军械都是有价无市的好货,想弄一点点防身,甚至在家里当“手办”展览并不难,但数量如此巨大,所需要的金钱财帛可不是一点半点!

且不说王实要去哪里买到这些,就光说他的财力,都无法负担得起。甚至可以说把公主府卖了都买不起这么多军械!

那么驸马王实买军械的钱从哪里来的呢,肯定是找别人借的啊!或者干脆就是别人买的,只是把他家当库房用了。

至于王实一个废物驸马为什么有兵器却无使用兵器的人,这个也很好解释呀,因为部曲在别的地方,被别的大佬指挥着呗。如此大的动作,王实这么一个失势的驸马,他玩得起么?

不是看不起他,而是王实这种货色,他也配牵头造反么?此案背后定然还有更大的案子和更大的匪首!

当然了,也有人私下里说,这可能是崔暹带禁军先把府邸控制了,然后再把“证据”放到府库里面。坊间也有类似的传言。

总之,先定罪名,再找证据,这种事情历朝历代也见多了,比如说韩信谋反啊,周亚夫谋反啊,都是懂的都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类似的猜测,都只能私下里说说,绝不能摆在台面上讨论!

很多时候,在公开场合说话是要负政治责任的,话说出来,就不能当做没说过!王实落难,谁敢去救,谁又愿意去救?

历朝历代,谋反都是大罪,一旦查实,罪无可赦,基本上都是全家死光的结局。王实到底是不是想谋反,真相如何不重要,世人怎么想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益守是怎么打算的。

更要命的是,王实被抓了以后,他还长着嘴巴可以随便乱说话。万一王实开口咬出什么来人……这可就说不清楚了啊!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