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538章

作者:携剑远行

宇文泰这一败,让刘益守不得不改变计划,将平叛广州的事情摆在最优先的位置。要不然,星火燎原之下,最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不敢去想。

送走了萧子范,刘益守这才打量起身材魁梧的鲁悉达、鲁广达二人来。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身强力壮自不必言。侯安都是什么水平,刘益守心里是明白的,能打败侯安都,这两人确实有点本事。

“新蔡人么?侨置州郡如今都取消了哦。”

刘益守似笑非笑的询问道。

“回都督,我二人确实是新蔡人。”

鲁悉达拱手说道,弟弟鲁广达是个闷葫芦,到现在都一句话没说过。

“我让你们回家乡招募乡勇,得一军,你们为主将副将,然后南下江州湓城,在那边待命练兵,有没有问题?”

嗯?

鲁悉达原以为他们要坐牢,没想到刘益守居然提这一茬。

“回吴王,可以的,那实在是太好了!”

鲁悉达激动说道。

“是戴罪立功!踏不平广州,叛军不杀你们,我都要拿你们人头祭旗。这回招募家乡子弟兵,要是再败再逃,可就别怪本王军法无情了啊!”

刘益守冷着脸说道。

鲁悉达哪里顾得上以后的事情,他连忙拉着弟弟鲁广达,跪下给刘益守磕头道:“感谢吴王再造之恩,我等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益守这才将他们二人扶起来。

“兵贵神速,我就不留你们吃饭了。赶紧拿着吴王府的征调令,去家乡招募勇壮吧。今年就会出征广州的。”

“得令!”

二人离开后,刘益守这才松了口气。

宇文泰在番禺城外的那场大败仗,影响甚为恶劣。此战之后,陈霸先招降纳叛,除了冼夫人那边坚决不与之合作外,其他本地豪酋,都是响应陈霸先。

而始兴郡太守萧子范带着麾下猛将跑路,直接把广州北大门韶关让给了叛军。韶关失陷后,导致南康郡的萧勃也改换了旗帜。

萧勃虽然不同意打头阵,但是却放开了赣县和周边通道,让叛军可以北上攻打庐陵郡。若是庐陵郡被打通,那叛军就要到江州,气候已成,梁国大乱便难以制止了。

“黑獭居然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难以置信。”

书案前,刘益守满脸古怪的给宇文泰写回信,安抚他不要操之过急,能守住晋安郡(福州)就可以了。

陈霸先如果从沿海这条路北上,遭遇的问题跟宇文泰是一样的。打下来,守不住,最后被朝廷反打回广州,大势去矣。

“看来湘东一目气数未尽啊。”

刘益守感慨叹息了一声,他原本是打算今年先对湘东王萧绎动刀的。既然广州局势糜烂,那只能先放他一马了。

……

刚刚开春,邺城郊外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高欢就下令在城门不远处的地方摆下擂台。

这并不是高欢的主意,而是高洋提出来的。年前高洋上书高欢,提出了一个叫“百保鲜卑”的概念。顾名思义,从鲜卑族出身的士卒里面百里挑一。

选拔方式当然不是一个人同时打败一百个人。哪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一百人合起来也是相当恐怖的存在。

高洋定下的规则如下:首轮初选,谁能站在台上接受十人挑战,成功后进入复选。进入复选后,要再击败十个人才能最终加入百保鲜卑。

高欢觉得高洋这个玩法很有意思,也感觉要顺利交班的话,确实要给高洋一点兵权。

一两千人而已嘛,这点尺度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突然归西,霸府的权力只能由自己的儿子掌控,而不会被手下人架空。

为了夺权,高洋起码要弄一批幕僚与亲卫,这都算是最低配置了。

“兄长,他们都不穿衣服诶。”

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指着擂台上露着上身对打的人,对身边看得津津有味的高洋说道。

“是啊世子,比斗归比斗,不穿衣服很是不雅。再说天气还未转暖,袒胸露乳甚为不妥。”

赵彦深也附和了一句。

“百保鲜卑,乃是要以一当百。既然是勇士,还怕什么冷啊。”

高洋不屑说道。

百保鲜卑要生撕虎豹的,不穿衣服就怕冷,岂不贻笑大方!

正在说话的时候,台上一位猛士,一脚将跟他对打的士卒踹下擂台,力道之猛,隔着好远都能感受到。

“不错,这已经是第十个了吧。”

高洋看着那位胜利者发出怪叫嚎叫,若有所思的询问道。

“回世子,这已经是第十一个了,该他下来,却还不下来。”

赵彦深不动声色的说道。

“有点意思,去打听一下此人叫什么,让他明天来霸府报道。”

高洋微微点头说道。

高澄喜欢虐待身边的奴仆,他被兰京刺杀,都与之不无关系。高洋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提拔微末,结其恩义,以为己用。

他就是要收拢一大批起于微寒的少壮派军士,比自己年龄差不了多少的鲜卑族人。然后等他接班的时候,这批人正好走上前台,帮高洋掌控权力。

“勇则勇矣,能当大任乎?”

高欢走到高洋身边,笑眯眯的问道。

“父亲,战阵之上,一力降十会。要如何用兵,不是这些勇士该想的问题,想太多反而会犹豫不前。他们要做的,只是拿刀,杀人,一往无前!”

高洋一本正经的对高欢说道,振振有词。

“那就如你所愿吧。不过这一千人选拔出来,为父还是会考校的,到时候组织起来让段孝先试试成色如何。”

高欢摆了摆手,没有反驳高洋的话。等这一千人组织成军后,让段韶带着部曲跟他们来一场“军事演习”就行了。

双方都拿木棍打一局,便知道高洋的办法到底行不行了。

不过他也算是看出来了,比起喜欢耍嘴皮子的高澄,高洋更像是个行动派,有股不怕头破血流的闯劲。

“你慢慢看吧,为父还有事情要忙呢。”

高欢打了个哈欠说道,最近房事太过频繁,饶是他身体强壮也有些受不了。

“父亲慢走。”

高洋对着高欢行了一礼,面无表情,旁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第557章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出征在即,刘益守却依然安心在寿阳府邸里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刘益守觉得,很多前人的治国安民思想,都是值得学习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

此时此刻,刘益守正在书房里读祖冲之当年写的《安边论》,心中大为叹服。

祖冲之的成就主要是在数学和工程上,社科类也有建树,在政治上的创新不多,但这篇《安边论》,却写得非常实在,可操作性极强。

官府出面,组织流民和失去田地的佃户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所得粮草部分赈灾,部分军用。既可以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又能巩固国防。

只可惜这本书没遇上好时候,祖冲之写书那会正好是萧宝卷上位,整天不干人事。萧宝卷那厮只顾着哄潘妃玩“步步生莲花”了,哪会管边民死活。

至于那时候的萧衍就更不会了,萧菩萨那会就差没在脑门上写“造反”二字,国家大事不重要,夺权才是第一位的。

哪怕是到了现在,刘益守也没法接受祖冲之这本书的所有主张。屯田一个不小心就会屯出藩镇来的。

国家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行使权利的都是具体的机构。谁来组织屯田,好处又归谁,不能冠一个“国家”的名字而不深究细节。

所以哪怕很多想法很好,却不能简单认为可以畅通无阻的执行下去。政策的细致程度往往决定了成败。

“你那五卷《缀术》,我已经让祖皓编撰《算经十书》,想来流芳百世不成问题,总算没有辱没你吧?”

刘益守轻叹一声,将《安边论》合上,他刘某人绝对是对得起祖冲之了。

如今中华书局非常活跃,比原来还是同泰寺的时候热闹多了。不仅吸纳了很多因为站错队不得志的文化人,而且雕版刊印的书籍种类也越来越多。

其发展速度远超刘益守当初的估计。光是其他人送来刊印的孤本,都很是不少,光是审核与校订,就排到了几年之后。

刘益守秉持着“人尽其用”的原则,只要是不涉及到政治立场的官职,录用人才都是不计较出身。

中华书局里面负责校对编撰的官吏都有数百人之多。已经比得上当初同泰寺的和尚了。

以至于现在中华书局已经把当初同泰寺外围的一些宅院也都兼并了进来,并分成了内外两部分。

外部的都是工匠负责雕版,内部的才是官吏和文人,负责编撰校对。

各种道书佛经已经悄咪咪的往北面出口,销路极好,几乎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每次刊印都会被抢购一空。

书籍在这个年代就是比金银还硬的硬通货,印刷精美的佛经,更是寺庙盈利的大头。

北边的僧侣们派人从南面进口佛经,再顺手卖给北面的贵人,过个手是几倍的利润。他们又不负责抄写,就是去建康进个货而已,惠而不费简直不要太爽。

雕版印刷佛经的清晰与精美,那是手抄版本完全不能比的。至于雕版印刷对于政治格局的改变,现在所有人都完全没有意识到。

雕版印刷的书籍,虽然让贫苦人家也有机会读书甚至藏书了,但是原本的大世家和普通寒门,也是获利者,他们弄到书籍的难度也是直线下降。

所以现在不但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中华书局的活跃与扩张,反而很多文人以加入其中为荣。

毕竟,刊印的书,可以留下自己校对编撰的名字!可以流芳百世!

书局不仅是机械的刊印书,而且还“生产”书,甚至已经“生产”了不少书籍。

中华书局里面那些负责编撰的官吏,要干的事情,就是把很多相关又分散的文章,整理成册,先按统一的字体和字迹誊写校对,再让工匠制作雕版,刊印出版。

比如那旷世大作《算经十书》这套丛书,就是刘益守直接下令编撰的,等于是“生产”了一套书,而且并不对外发售,印出来就直接送到建康国子监里面作为教材和典藏。

刘益守和他麾下亲信们制定的改革措施,并不激进,从易到难,都是把基础工作做到了细处。以建康为中心,改革南梁手工业,经济贸易和商税,获得大量浮财来推动深水区改革和土地田亩改制。

如今的建康,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终点,包括雕版书在内,有很多独有的畅销拳头产品。

不止是从天竺那边过来的商人,就是传统的西域商贩,也会做转手生意,到了邺城中转后,再从海路来建康,然后再返回邺城去西域,把货囤积在敦煌那一带。

高欢虽然知道这些事情,但是却并不阻止,反而是对转手邺城的梁国商品收重税来贴补军需。

并不因为刘益守是仇人就跟钱过不去。双方保持着某种程度的默契。

“主公,有位自称是冯宝的人求见。”

正当刘益守在考虑要不要用减免南方税收的办法,釜底抽薪来配合官军平叛的时候,源士康进来禀告说有人来访。

“冯保?”

刘益守一愣,半天没想起来冯保是谁。

自己好像也没穿越到明朝啊,这冯保哪里冒出来的?

“他有说自己是什么人么?”

刘益守疑惑问道。

“说了,他姓冯,单名一个宝字,高凉郡太守。他的正室便是冼夫人,崖州刺史。”

源士康小声说道。

“原来是他啊!快快有请!”

刘益守一听原来是冼夫人的老公,顿时喜上眉梢。

这位冯宝可不简单,本身是个帅哥,当年还在建康求学过一段时间。为了民族大义却原意娶俚人豪酋之女冼氏为正室,在这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冯宝这个高凉郡太守,还是当初冼夫人到刘益守这里求来的官职。

如今广州大乱,周边豪酋四起,打着勤王的旗号混战。冯宝亲自来寿阳求见刘益守,倒也很好理解为何而来。

很快,源士康便将三十出头的冯宝引到书房,刘益守看清楚来人的模样,顿时就觉得前世的道理哪怕在古代,也同样适用。

冯宝长得一表人才,俊朗儒雅,整个人敦厚有礼,看不到一丝硬气。

自古御姐爱小生,冯宝这又软又俊的模样,果然是冼夫人的菜。

反倒是刘益守身上一股英武之气,双目如电,从来都是说一不二。

与同样英气勃发不似娇女的冼夫人只能当姐弟,看气质就知道玩不到一块去。

不用说,冯宝家里肯定是女主外男主内。

“冯太守,久仰大名了啊!”

两人还未落座,刘益守就紧握冯宝的双手说道。他如此热情,远超冯宝预料,倒是让这位远道而来的边镇太守受宠若惊。

“吴王太客气了,太客气了。”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