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534章

作者:携剑远行

“清者自清,本王无话可说。想来姚太医已经检查过那些糕点,没有发现有毒。要不然本王就不可能站在这里说话了。”

萧詧有恃无恐的说道。

然而单凭这句话,前世看过一千多集名侦探柯南的刘益守,便知道萧詧妥妥就是下毒的凶手。

“姚太医,你怎么说?”

刘益守再次询问姚僧垣说道。

“吴王,微臣以世代行医的姚氏家学发誓,先帝就是被人投毒而中毒,最大嫌疑之人就是丹阳王萧詧。

除了他以外,微臣想不到谁还会是凶手。”

姚僧垣斩钉截铁的说道。

“诸位,弑君之罪,不可饶恕。然而丹阳王是否真的行刺过先帝,单凭姚太医之言,也无从判断。你们以为如何?”

刘益守就像是个秉公执法的判官一般,立场很是“客观”。

“吴王,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若是此事真乃丹阳王所为,一定会有蛛丝马迹留下。若此事不是丹阳王所为,相信朗朗乾坤自有公义所在,定能还他清白。

所以微臣建议,让刑部尚书崔暹带队,搜查丹阳王府。并派遣一队经验老到的官吏长期驻扎丹阳王府,日夜清查,定然能还丹阳王清白。”

陈元康出列,皮笑肉不笑的看着萧詧说道。

而此时此刻,萧詧大脑中一片空白,做贼心虚的他,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去辩驳。

“丹阳王,按姚太医所言,先帝是吃了你送的糕点才中毒的,相信他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信口开河。

你若是能自证清白,那就现在开口自辩。若是不能,那就让中枢派人搜查你的府邸吧。什么时候抓到真正的凶手,什么时候就撤回对你的搜查,你觉得怎么样?”

刘益守看着萧詧询问道。

萧詧吓得身子瘫软,却是被身边的萧誉扶住了胳膊。萧誉慎重的对着萧詧点了点头,示意他不要在朝堂上轻举妄动。

“一切听从吴王吩咐。”

萧詧低下头,咬牙切齿的说道。不认怂不行,朝堂里里外外都是刘益守的人,只要引出一个话头,那就是没完没了的打压。

如果你会武功,那么你就是犯人;如果你不会武功,我会让你爽到极点!

姚僧垣这临门一脚极为精彩,补齐了刘益守计划的最后一块短板。剩下的事情,便是慢慢的将萧詧绞杀抹除。

如果萧詧谋反,因为丹阳距离建康近在咫尺,所以他起兵会被迅速扑灭;如果萧詧当自己是死猪,随便刘益守怎么查,那最后也是被花样迭出的手段玩死。

这年头的藩王,还经得起查么?要么是已经造反,要么是准备造反。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萧詧完全没问题,刘益守也可以派人偷偷在他书房里丢个龙袍什么的,或者是伪造一份勾结广州那边叛逆的“联名信”。

墙倒众人推之下,萧詧能靠什么脱困?

利用朝廷中枢,对藩王进行制度上的打压和清剿,是无敌的套路。失去先机的藩王,只能等死,或者叛逃。

只要你让中枢来调查,就说明你本身就已经失去自保的能力,退一步和退十步没有本质区别。

“既然没有其他事情要启奏了,那就退朝吧。对了丹阳王,为了配合朝廷的清查,你的私军也请配合一下,调离王府吧。

不是不相信你啊,而是朝廷自有规矩,可不能由着你任性呢。”

刘益守看着萧詧笑眯眯的说道。

萧詧忽然浑身发冷,他像是突然明白自己的大哥萧欢为什么宣布退位就立刻离开了,或者说为什么要今日朝会一开启就宣布退位!

因为刘益守要做的一切,都是对方默许的,也就是说,要对付自己,并不是刘益守一个人的意思。

萧欢软弱,一直被人认为是“老好人”“无作为”。如今萧詧终于知道,“老实人”一旦生气起来,也是会报复的。而且还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

朝会散去,其间许多对后来影响深远的新法令,此刻却没有受到世人的重视。

人们关注的,只有萧欢的退位,儿皇帝萧栋彻底成为连开口都办不到的傀儡,刘益守完全架空了建康中枢,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而对各路藩王的清缴,似乎也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

“主公!主公!出大事了!”

几天后,正在玄武湖岸边垂钓的刘益守,远远就听到源士康的叫喊声。

“说吧,什么事。”

刚刚打好的窝,一听源士康的叫喊声,鱼儿都跑了。刘益守微微皱眉问道。

“萧詧在丹阳造反了!杨将军已经前往镇压,击溃了叛军,并将丹阳王府围困起来了。主公要不要前往丹阳去劝降?”

源士康虽然喊着出大事,但脸上却是喜上眉梢。

“知道了,我就不去了吧。你派人去给萧詧喊话,让他自刎。他的家眷和子女被废为庶人,朝廷不会再追究责任,去吧。”

刘益守轻叹一声,萧詧最终还是被逼反了,当然,他不造反也没什么好下场,刘益守已经给他准备了豪华套餐。

当初答应萧欢的是,给萧詧留后,不要赶尽杀绝,如今自己也算是兑现了承诺。

“主公,斩草要除根啊。”

源士康压低声音建议道。

“罢了,我心里有数的。如果将来有人造我们的反,把我们拉下马,那一定是我们在倒行逆施,不为天下所容。

萧詧的后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随他去吧,上天有好生之德。”

刘益守摆了摆手,很是随意的说道。

赵氏孤儿不是没有先例,但那也要看具体是什么情况。萧氏宗族树大根深,历史上唐朝的时候还回春过,不是一个萧詧的后人就能影响大局的。

相反维护自己的政治信誉,却是一件十分要紧的事情。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只能放过萧詧的后人了。

“喏,此事属下会盯着的。”

“嗯,去吧。”

刘益守微微点头,建康的事情处理完了,也是该趁着这个机会,解决梁国的藩王坐大问题了。

第553章 大号废了练小号

萧詧倒在了年关之前,如果不是因为他性格当中冲动的成分作怪,或许他不会选择铤而走险,或许他还能苟延残喘个一年半载。

然而最终萧詧还是选择放手一搏,用他麾下那些可怜的私军,在敌人准备万全的情况下发动了殊死一搏。

结果也没有超乎意料。

萧詧决意兵变的命令刚刚下达,就有二五仔跑去给杨忠报信,剩下的事情已经无须赘述。萧詧在兵变失败后,将自己反锁在卧房里,往身上泼满火油,一把火将卧房中的一切烧成了白地!

刘益守的命令传达到杨忠那里之前,萧詧就已经消失在烈焰中,最终尸骨无存。

萧詧一死,王府大门就被魂不附体的叛军士卒打开,然后里里外外都被杨忠麾下精兵所掌控。

出人意料的是,萧詧长子萧嶚、次子萧岿和府邸内一众妃嫔,都被朝廷赦免,贬为庶人。并没有被刘益守下令处决

当然,刘益守深谋远虑,自然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萧嶚被勒令随母姓,跟着母亲王妃王氏回娘家,更名为王嶚。

而萧岿则跟随母亲曹氏回娘家,更名为曹岿。

这二人被剥离萧氏,并归宗母系族谱,刘益守这招可谓是“釜底抽薪”。

他做事从来都不会只做半转,刘益守答应了萧欢不将萧詧绝后,但不代表他不会尽量的消除隐患。

这两个孩子现在还很小,改了姓氏,跟随娘家人一起生活。等他们长大后,还会放弃母姓,回归萧氏,去争夺皇位么?

想想可能性都小得忽略不计,也不可能得到萧氏一族的认可。

既然古代封建社会讲究宗族礼法,那么在礼法上消灭萧詧这一支,已经是刘益守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做给萧欢看的,更是做给萧氏宗族、南朝大户和天下人看的。

刘益守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某些事,他志在必得,哪怕是可以用灵活手腕去处理那些不好处理的后果,也不会放弃原则,无底线妥协。

处理完建康的事情,刘益守便马不停蹄的赶回寿阳,和家中一众娘子们过年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建康城内如走马灯一般的变故,其影响力正在持续向四方传导开来。

……

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一艘大楼船遨游其间,从巴陵郡出发前往南面的湘阴。这艘船上载着的不是别人,正是湘东王萧绎和麾下王僧辩、王琳一行人。

巴陵郡是长江入洞庭湖的节点,而湘阴则是洞庭湖到长沙郡的节点。现在萧绎从巴陵郡返回长沙郡,其实目的跟刘益守从建康回寿阳一样,都是回老巢过年的。

一向都不怎么喜欢出行的湘东王萧绎为什么会从巴陵郡返回呢?其实这终究还是要怪在刘益守身上。

或者说,是刘益守用兵江州的时候,把毗邻江州的萧绎给吓到了,不顾麾下将校的反对,硬是要大军屯扎巴陵郡,企图“伺机而动”。

“君才(王僧辩表字),孤得亏是听了你的劝告,没有出兵江陵啊。要是当时出兵,后果不堪设想。”

大楼船的船头,独眼龙萧绎眺望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洞庭湖面感慨说道,心中一阵阵的后怕。

萧续暴死,萧纶被儿子弑杀,他那几个儿子又被刘益守和投靠刘益守的江州豪酋给宰了,一波接一波的送人头,让旁观者们看得直摇头。

当初萧续死后,萧绎就颇为意动,想借此机会出兵江州,夺取湘州东边的江州部分土地,以为缓冲区。

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因为长沙郡作为他的老巢,却处于跟朝廷控制区的最前线,怎么看怎么不安全。如果可以夺取江州部分区域,那么朝廷大军攻过来的时候,他便可以从容布置,不会手忙脚乱的。

萧绎这个想法很好,然而刚刚提出,就遭到了王僧辩、王琳、樊氏兄弟等麾下众将的全力反对!

居然连一个唱主角戏的都没有,顿时萧绎就暴跳如雷,找了个由头,砍了几个犯了小错的贴身奴仆出气!

之后,看到萧绎坐立不安的样子,王僧辩赶紧的跑过来跟他解释:

萧纶不是个靠谱的人,此番师出无名,仅仅是为了对抗朝廷的推恩令,就出兵攻陷鄱阳县,可以说是自取灭亡之举。

江州豪酋,畏威而不怀德。朝廷若是用他们剪除江州藩王,那些人也乐得如此。殿下若是参与进去,火中取栗。能不能攻城略地另说,但首先就给了朝廷出兵湘州的借口。

湘州以东的江州,湘州以北的荆襄,都在朝廷的控制当中。若是两面夹击,殿下必定顾此失彼。如此小利,不值得孤注一掷。

听王僧辩说得有理有据,萧绎只得打消了内心的妄念。

只是他仍然不甘心,于是调度大军屯扎巴陵郡,表面上对属下说是为了“监视朝廷大军动向,以免他们假道伐虢”,实际上还是抱着一旦出现机会,就去江州插一脚的隐秘心思。

已经劝过一次的王僧辩不敢再劝,只得将老巢长沙郡的主力兵马调度到巴陵郡,心中惴惴不安,生怕朝廷大军奇袭长沙郡。

好在刘益守暂时没有对付萧绎的想法,也没有对湘州用兵的物资准备,王僧辩观察许久,发现朝廷大军的部署并无异动,这才放下心来。

然后发生的事情,就如同他预料的一样。

江州豪酋被朝廷大军招安。

反叛的藩王大军飞蛾扑火。

朝廷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江州的叛乱扑灭。其过程之迅捷,很是出人意料!

在王僧辩看来,萧纶等人与其说是被刘益守弄死的,倒不如说他们内部瞎折腾把自己玩死的。这也侧面证明王僧辩对萧氏藩王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

那帮人,就不是干大事的料。趁着没沾到自己,躲得越远就越好!

“殿下,如今天子已退位,建康内部一阵变乱,刘益守的权柄又有加强。看来朝廷剪除藩王的动作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还会加快速度。殿下不可不防啊。”

王僧辩恳切说道。

萧绎叹了口气,无言以对。

他对于之前江州的局势反应太快,对后来建康的变局反应却又太慢!

在萧欢刚刚退位的时候,他就应该昭告天下,谴责刘益守为国贼,逼迫天子退位。

这样的话,哪怕他不可能把刘益守怎么样,也能对外发出自己的声音,团结一批反对刘益守的人,特别是建康城里那些因为刘益守而丧失权力的人!

朝廷不可能因为萧绎发几句“牢骚话”而千里迢迢派兵攻打湘州,自东晋以来,建康之外的藩镇谴责朝廷中枢政令的事情,早就是屡见不鲜了。

大家都是先公开对喷,然后再出兵“切磋”,最后才扑上去拼个你死我活。

没有谁会因为一句话不顺耳,就要耗费钱粮无数出兵讨伐。

这样也会显得刘益守治国无方。

公认的潜规则,就是先要批倒批臭,然后才能踏上千只脚。前面那个步骤要是省略了,就是典型的“不教而诛是为虐”。

有头有脸的人,做出这样的事情会很掉价的。

萧绎若是狂喷刘益守祸乱朝纲,随意废立天子,逼迫天子退位,那么刘益守就应该“自辩”,证明萧绎的那些话都是无稽之谈,而不是直接派兵过来让萧绎闭嘴。

如今萧詧已经伏诛,朝廷明面上的解释就是天子被萧詧下毒不能理事,萧詧做贼心虚起兵造反。

萧绎再去喷刘益守,已经晚了,不开口还好,一旦开口,便像是无能狂怒一般,反而让人看不起。

“殿下,朝中事务纷繁复杂,就不要说那些扫兴的事情了。今日这情景,可谓是‘帝子降于北渚’,妙哉妙哉。”

萧绎身边的王府记室刘谅,开口转移话题说道。企图把萧绎的注意力从政务转移到洞庭湖的景致上。

帝子降于北渚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第一句,虽然这篇是名篇,也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但……屈原描写的是秋天,如今都过年了,还说个鬼的湘夫人啊!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