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303章

作者:携剑远行

一行人来到河边,找到了老汉所说的那种河蚌,果然是很常见的种类,刘益守自己都吃过,当然,他没那么好的运气吃出珍珠来。

“阳休之,你和源士康领着车队,把剩余的物资都分配给村民,我们回寿阳城了。”

事情办完,就不必多花时间去卖弄来收买人心了。刘益守吸取萧衍的教训,要行的是大善,而不是惺惺作态行小善,作大恶。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作秀上面,还不如办点实在的事情。人生苦短,他实在是没有精力去搞类似的亲民作秀。

……

寿阳城内都督府衙书房里,刘益守摊开大纸,用炭笔在纸上画了个图,然后打开河蚌的盖子,对着贾思勰一番描述。

“简单的说,珍珠呢,就是沙子掉到河蚌的肉里面,河蚌为了保护脆弱的身体,分泌出很多液体将沙子包裹起来,这个球越变越大后,就变成了珍珠。当然,这里的沙子只是个比喻,也可以是别的异物。”

河蚌产珠的原理并不稀奇,唐宋时期,就有很多学者观察到一种“小珠换大珠”的现象,也就是找来一个很大很健康的河蚌,然后将米粒一样的小珍珠趁着河蚌张开的时候将其塞进去。

然后用干净的水养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可以将珍珠取出来。那时候珍珠已经变成了一颗超大的珍珠,价值跟之前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贾思勰是研究农学的人,一听刘益守这么说,立刻就明白对方到底是想做什么了。

“养河蚌,肉可以拿来吃,又不占田亩。如果我们能把异物塞到河蚌里,就能出珍珠。然后把珍珠丢到建康去卖,如何?”

那就简直不要太爽了!

“主公此举大有可为啊!极妙极妙!”

贾思勰拍掌大笑,刘益守的思路跟他完全在一个频道上。

“冬天农闲,我想在芍陂以南,引一条大渠,造一个大堰塘,在这里试点养河蚌,顺便灌溉农田,开垦新田。这样就不影响原有农户们的生活,推行下去也就没什么阻力了。”

“主公深谋远虑,在下佩服之至。”

贾思勰心悦诚服的说道,他是真的服气,要是换了别人,像刘益守这样的年纪有如此成就,谁还不声色犬马的浪起来啊!

“独孤信和赵贵等人在前方作战,我们也不能在家里玩不是么?如果放纵懈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到时候会发生什么,我都不敢想象。”

刘益守忧心忡忡的说道。

高欢天时地利与人和,现在已经进入东魏上升期阶段了。刘益守记得这段时间东魏恢复了北魏末年造成的生产力断层。国家实力急剧膨胀。

要不然,跟宇文泰争锋被打得经常大败,就北魏那点家底早就败光了。

所以刘益守压力很大,时间并不在自己这边,最起码,不在梁国这边,梁国越来越弱,几乎是定局不可逆转。

过两年自己这边就会遭遇高欢的强大军事压力。

“主公,前方并无强敌,独孤将军他们还是能应付的。”贾思勰安慰道。

他自己就是青徐人士,对那边的情况很清楚。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你还没有深切体会。”

刘益守感慨的来了一句,令贾思勰不明所以。

……

建康台城太子府的书房里,太子萧纲大发雷霆,气得想摔东西又不敢摔。因为自己暴怒的消息,都会被人送到萧衍那里,后果难料!

“天子太过偏心!太偏心了!让本王与阿八(萧纪)搭台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萧纲猛锤桌案,怒不可遏!

“殿下,现在说这些已经无用了。”太子詹事柳津无奈说道。

柳津是萧纲潜邸旧臣,来自河东柳氏,跟羊侃一样,都是北来之人。萧氏宗室收留北来人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萧绎麾下便有王僧辩父子。

“那你以为要如何处断?”

萧纲不动声色问道。

“举贤不避亲,微臣举荐不肖子柳仲礼挂帅出征。”柳津深深一拜说道。

这个提议,倒是有些意思啊。

萧纲心中琢磨了一番,发现柳津此举,还真不是单纯是为儿子铺路。

“详细说来听听。”

萧纲的气也消了,萧衍的决定无法更改,说那些已经没什么用处。现在要看的是,到底要怎么去应对,谋求利益最大化。

珍珠养殖是现代芍陂地区本地产业哈,不用较真这里的河蚌能不能产珍珠,能不能养类似河蚌,绝对是可以的,事前调查我已经做得很足够了。

第318章 读作盟友,写作沙雕

“回殿下,我那不肖子,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背叛殿下的。让他去历练一下,将来可以作为殿下的助力。

再者,这样也是让天子安心。如果殿下随便打发个人去领兵,或者派个老成持重的,那岂不是给八皇子增添羽翼?”

老硬币总是会两手准备,想法难以预料。而柳仲礼是年轻人又是铁杆心腹,老爹都在太子身边,他不可能跟着别人跑路。

既然这波什么好处也捞不到,不如历练人才好了。哪怕打输了也好说,毕竟,萧衍又怎么会希望看到太子身边的班底,有攻无不克,谁都得躲着的战神呢?

柳津这个建议,非常老成持重,虽然是举荐自己的儿子,但出发点却是从公心上来说的。当然,萧氏一族能不能夺回兰陵县,对他而言并不重要。

他是河东柳氏出身,又不是兰陵柳氏!

梁军能不能攻克兰陵县,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儿子柳仲礼能不能崭露头角!萧衍欺负萧纲都欺负到这个份上了,显然是对于萧统的死耿耿于怀,不希望萧纲坐太子的位置坐得太舒服。

看来,这位痴迷佛教的天子,大概只会在弥留之际退位了。柳津心中一黯,从萧衍命萧纪带兵这件事上,他感觉萧纲最大的威胁,其实是幼子。

不得不说,萧衍之前真的藏得不错!

“殿下,天子现在对于储君的位置,有些不同寻常的想法,今后,殿下还是要更加的低调些。乐游苑那一次,殿下有些莽撞了。”

柳津不动声色的劝道。

想起被刘益守当众打脸,结果这件事居然不是闹着玩,如今又变成二次打脸。萧纲有些后悔,自己当时怎么就站出来了呢,要是不站出来,刘益守也未必有机会向萧衍呈现地图啊。

他把热度炒作起来了,现在诺言兑现,建康城内不知道多少权贵都会暗地里跟他互通款曲。

“当时脑子一热就……谁知道刘益守会玩这么一招呢?”

萧纲懊悔的说道。

“殿下,慢慢笼络朝臣们就行了,只要不联络方镇,天子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举动,殿下还年轻,等得起。”

柳津意有所指的说道。

萧衍已经六十八大寿都过了,现在萧纲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只要忍得住,皇位就会自己空出来,礼法有时候比千军万马都管用!

其实萧纲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为什么萧衍的身体看起来却总是那么好啊!萧纲听说萧纶盼着萧衍死,然后找了个跟萧衍很像的人,把那人当众打死了。

诅咒父亲死有违孝道,萧纲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然而他内心深处却认为,嗯,其实萧衍现在就自然衰亡,似乎也挺不错的。

……

萧纲提出让自己潜邸旧人柳仲礼担任副帅,顿时就引来了一大堆非议。主要问题是,柳仲礼资历太浅,乃是萧纲在襄阳当王爷的时候,带过兵打过仗,对阵北魏有些战绩。

但是跟陈庆之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比起来,那真是差得太远了。甚至没有带领大规模军队行军打仗的经验。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实质上的统帅呢?

不少人觉得这是在儿戏。

意见反馈到朱异这里来,朱异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萧衍现在老了,做事都是一根筋的执念。刘益守说夺回祖地打动了他,他就执意要派兵去。

萧衍打定主意要平衡儿子们的势力,为萧纪上位铺路,那这一遭就必然跑不掉。没办法,朱异再次把意见捅到已经不理朝政的萧衍那边。

萧衍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解决办法:三路大军齐出发!一路为主,两路为辅!

萧纪所率的右路军,从地图上凸出来的北海郡出发,向西行进,攻打位于沂水岸边的重镇郯县。占领郯县后,将这里交给北海郡的郡兵镇守,然后继续向西攻打兰陵。

左路军从下邳郡出发,攻打位于兰陵县西边的承县,保护侧翼。

还安排了一个后军,从东海郡出发,向北行进,屯扎位于沂水要害的良城,保证两路大军的退路。

不知道这个军事部署是不是陈庆之提出来的,总之看起来还像是那么回事,说不定就是萧衍找陈庆之下棋的时候随口一问,陈都督也就随口一说。

有大军作为后援,有大军保护侧翼,一般来说,应该是没问题的吧?当然,也不排除是萧衍想让更多人进来分蛋糕,平衡一下朝野势力,谁知道呢?

只是这个军事部署,需要刘益守把他的大军撤回来!换言之,这样严重侵害了刘益守和他部下们的既得利益。刘益守只是在寿宴上说要那啥,而现在却只是要求朝廷派遣文官去治理郡县,可没说让朝廷派兵顶替他们在下邳郡和东海郡的存在啊。

朱异忍不住劝说萧衍,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大概是近期让萧衍决断的次数太多,已经耽误了修行。萧衍干脆命人锁上了同泰寺大佛阁的大门,不接见任何外人!

朱异只好心怀忐忑的将政令快马加鞭的派人送去寿阳。

……

冬天悄然就来临了,寿阳作为淮河边的城市,兼有南面与北面的气候特点,热的时候可以很热,冷的时候又会很冷。一场大雪下来,也能把简陋的茅屋压塌。

刘益守穿着厚厚的冬衣,双手拢袖在府邸的院子里晒太阳。他弄了个捉鸟的陷阱,也就是在一个簸箕下面放些谷子,然后用根树枝撑着。

可是因为院子里经常有人走动,不少人进进出出的,所以吓得鸟儿根本不敢来。等第二天早上的时候,里头的谷子都被吃光了。

“原来门可罗雀这个词,是有感而发啊。”

刘益守轻声感慨道。

“主公,独孤将军和赵将军派人送信来,询问下一步要不要前出攻打武原城!”

王伟气喘吁吁的跑到院子里来,一见面语气就有些着急。

刘益守之前只是说固守下邳郡和东海郡,可是这两个地方,死守是守不住的,必须要占据一些前哨来预警。

独孤信和赵贵二人应该是通过气,感觉不能这么白忙活。哪怕不能攻打兰陵,把战线往前面挤一挤也好嘛。

这种情况就跟舔狗睡不到女神,能摸摸女神的小手不也挺好么。

刘益守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小心思,低着头沉吟不语。

“主公意下如何?”

王伟也觉得可以搞,他甚至觉得可以趁乱把北海郡洗劫一遍,然后被人问起来就说是高欢派人干的。

“向朝廷上书,你来代笔。就说我军深感前线压力太大,不堪重负,后勤补给不利。所以希望朝廷能送些赏赐来,我军将士拿了赏赐,将二郡交给禁军,心里也踏实。”

刘益守慢悠悠的说道,好像这些事情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嗯?主动把吃到嘴里的肉丢出去?王伟以为自己听错了。

在他看来,兰陵县确实是萧氏祖地,你说动不得,动了是众矢之的,这个他承认。但是下邳郡和东海郡都是真刀真枪打下来的。就这么拱手让人,会不会太怂?

“主公,我们此举,会不会太软弱了?恕属下直言,独孤信赵贵部,并非我军精锐啊。”

王伟觉得,他们现在都没用什么力气,就更别说全力了,凭什么把军队撤回来啊!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现在还轮不到我们出头。”

刘益守看着院子里的茫茫白雪,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正在这时,阳休之同样是急急忙忙的跑进来,拿着一份梁国的公文,送到刘益守面前。

“使者送来就走了,只怕大事不妙。”

阳休之对这些小细节很在意。如果使者跑得快,那说明里面绝对没有好消息。

刘益守拆开火漆,看了半天,哑然失笑,将其递给王伟。王伟左看右看,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弄不明白萧衍这个安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三路大军?互相协调?”

他像是见了鬼一样,这份公文里每一个字都荒谬不堪,但合起来看,又实在是挺切合梁国国情的。

“梁国是一地方镇管一摊事情。所以攻兰陵这件事呢,常规来说,就应该完全交给我们来办,这就是梁国正常的规矩。他们也是一直这么玩的,效果嘛,也不能说太差,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刘益守中规中矩的评价道,他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方镇之法,确实有可取之处。比如说各地边镇,反应速度非常快。这样应付边境摩擦,很是得心应手。一般主将只需要有五千到一万精兵就能镇住场子!

“所以呢?”

王伟好奇问道。

“但是这种组织方式,一旦乱套后,就变得没法收拾。夺回兰陵这样的事情,萧衍和梁国中枢显然是不可能交给我这样的人去办。萧衍又不能打乱边镇的建制,所以他只能调动所谓客军来作战。

客军同样是来自不同的方镇,一摊子人马有一个管事的,谁也不会服谁。所以萧衍干脆来了个九龙治水,各管一摊!”

这样做非常荒唐,可是细细想来,在不大刀阔斧改革梁国军政的情况下,萧衍还有其他办法么?似乎也没有了!

像汉武帝时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这种国家动员模式,南梁是无法采用的。还是那句话,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菜肴,一大堆白菜也做不出五香牛肉。萧衍这么做也算是因地制宜了。

“再下一道命令,让独孤信屯兵垞城,赵贵屯兵吕县,守住彭城的北大门跟东大门,其他的事情,丢一边就行了,不要劫掠下邳郡与东海郡,直接把军队撤回来,和吴明彻一起,保护彭城安全。”

刘益守下了一道令王伟不解的命令。

“主公,您是觉得,魏国那边,会大动干戈么?”

王伟觉得刘益守这个部署,像是在为打败仗做准备。可是高欢又能派出多少人马呢?高欢这么做,会不会是太小题大做了?

“主公,青徐不是河北,并非高欢统治下的核心区域。小小的一个兰陵县丢失,他至于大兵压境,跟梁国一决雌雄么?”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