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298章

作者:罗小明

他曾经因为兵刃劣质,差点还死在了战阵之上。

那一次田仲记得很清楚,他手中的环首刀和别人兵刃碰撞之时,当场折成了两段,最后还是赵绩拼死将他救回了阵中,这才逃得一命。

“现在的工匠,多是凭借着自身的经验铸造兵刃,打制器械,每一批铸造出来的兵刃和武备都无法统一质量,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差距,一些好的技艺在传授之时,多是生涩难懂,甚至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们才需要建设实验室。”

“建立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实验,也就是多次重复的铸造过程,并记录下各项数据,也就是记录下锻打多少下,火焰的大小,所用的时间,这些所有的数字,最终选取最佳的结果,将其推行开来。”

田仲有些似懂非懂,但是一旁的阎纶却是目光发亮。

他懂器械,懂铸造,自然知道许安所说的办法,有什么优势。

现在太行工坊的很多铁匠都有自己铸造办法,或多或少有差异,大部分人也不愿意传授给外人,所以实际上生产出来的武备区别很大,甚至有不少不合格的产品。

“最后还有一个事情。”

许安转头看向一旁的阎纶。

“这事需要你来负责。”

阎纶面色肃然,毫不犹豫的拱手应道:“但凭大贤良师吩咐。”

当阎忠做出选择加入太平道,投效到许安幕下的那一刻,阎家就已经被彻底的绑上了太平道的战车,站在了许安一侧。

虽然在凉州,阎家还留了几支旁系,但是太平道若是失败,那么阎家百年来的积累,都将湮灭,只不过留下了些许的血脉传承。

阎家将大部分的赌注都压在了许安的身上,压在了太平道的身上。

“工坊之中,再修建一处建筑,在内城的外围,这处建筑物按照晋阳还有各城邑之中学坊的规格修建。”

许安缓缓站起身来,开口道。

“所有的工坊之中都要建立一座学坊,所有的工匠的孩子,在帮工的闲暇之时,都要前往学坊上课,暂时定为一月在学坊修习十天。”

“工匠学坊,由太平道指派符祝教授识字辩义,再征募工坊之中的工匠教授工匠技艺。”

许安将目光投向窗外,看着窗外热火朝天的景象。

太行工坊是目前黄巾军最大的工坊,在其余各地,黄巾军也开设了不少的工坊,但是工匠却并没有多少。

这一次四州民众之中也没有多少的匠户,掌握一技之长的匠户多半被官府征募,管制着。

但是黄巾军所需的武备却是与日俱增,现在现在的工坊只能维持住现有的情况,如果黄巾军扩军,那么根本无力支持。

但是扩军在未来,绝对是势在必行。

群雄并起,天下逐鹿之时,将会是战乱最为频繁之时,到时候不是黄巾军想不打就不能打的局面。

在大一统思想的促成之下,古老的华夏绝对不会像西方一般分裂。

胜利者只会有一方,其余的人都将会成为垫脚之石。

现在黄巾军军屯的预备役有七八万人,常备军却只有不到三万人。

许安可以凭借着两三万人击破朱儁,也可以凭借着两三万还有七八万的协从军击败卢植。

但是他没有办法,也没有任何的可能,只凭借着两三万人横扫天下,席卷神州。

并州定鼎之时,许安站在高台之上,说的很清楚。

在获取胜利之前,必然会有人牺牲。

血染神州,亦不罢休,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如果想要胜利,真的要牺牲者流下鲜血侵染整个神州才能实现。

旧有的统治者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也绝对不会心慈手软,他们会用最激烈的手段来镇压暴动者,反抗者,起义者。

汉廷、世家、豪强,这些都是拦在黄巾军的前进道路之上的拦路之虎。

许安需要武装更多的人,武装一百人、一千人不过杯水车薪,他需要武装的是成千上万的军兵,成千上万的军卒。

因此工匠学坊的建立,势在必行。

工匠学坊一旦建立,那么黄巾军只要撑过最艰难的时期,学坊就将会黄巾军源源不断的输送工匠。

而那些工匠将会学成之时,加入工坊之中,为黄巾军铸造兵刃,铸造盔甲,铸造所需的一切。

实验室、还有学坊的存在,将慢慢将铸造、炼铁、纺织、木工等传统的技艺变成一门学科,一门有着理论,有着具体数据,有着教材的学科。

而当铸造、炼铁、纺织、木工等技艺成为了一门学科,也将会进一步推动黄巾军工匠、工坊的系统化、标准化。

系统化、标准化的推行,学科的成立,也会在某一方面推动技术的发展。

只是依靠经验,依靠个人的智慧,寄希望于灵光一闪,寄希望于偶然发生的概率,科技的发展必然是迟缓的,甚至会停滞。

“晋阳城北,也将会建立一处新的学坊,目前定名为‘太平道工匠学堂’,每所工坊之中的学坊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前去进修,凡是从‘太平道工匠学堂’毕业的工匠,毕业即授中级工匠的证书,直接授第四级工匠俸禄。”

许安拉开了房舍的木门,经历堂中静静悄悄,一众鹰狼卫缇骑尽皆是低头行礼。

“太行工坊就交给你们三人了,明年一月下旬的时侯,我会派人前来接引其余工匠前往新的工,希望你们到时候能安排好所有的事务。”

许安说完,便带着徐晃、吕布、张辽等人走出了房舍。

“恭送大贤良师。”

赵绩、田仲、阎纶三人慌忙起身,躬身行礼,一众鹰狼卫的缇骑皆是一起出声。

一路许安都没有停留,直接走出了鹰狼卫的署衙。

徐晃看到许安的目光在看向其他地方,于是问道:“要去太行工坊的府衙看一看吗?”

犹豫了一下,许安还是说道:“算了,时间不等人。”

许安跨上了战马,黄巾军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所有的一切基本都是从零开始。

“我们在晋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许安转头看向西方,那里是太原郡的方向,是晋阳城所处的位置,也是如今太平道的最为核心的区域。

东汉末年是世家豪强的天下,而非平民百姓的天下。

黄巾军和世家豪强站在对立面,而这个时代能够识字读书,能够学习知识的人恰恰就是世家豪强。

若是宋明之时,“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那个时候,可能还有失意的秀才,屡次不中的童生,或者起码会读书写字之人可以使用。

但是在东汉,在这个时候,普通的平民百姓,却是真的大字难识。

冀州之战虽然战胜,但是也让许安发现了很多黄巾军的弊病。

他一定要趁着这段难得的安定时间尽可能的修正错误,清楚黄巾军内部所存在的弊病。

工匠学坊、实验室的设立,还有系统化、标准化、以及四轮马车、鞍套式系架法的推行是后勤方面的革新。

而他现在前往晋阳,为的便是军事上和民政上的革新。

黄巾军在前进,在与汉帝国的战争之中,许安没有被一时胜利蒙蔽双目,他通过作战反而是看到了己方的不足所在。

不能是只靠实践,只靠鲜血和牺牲来训练军卒和军官,那样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并不是每一只军队都能有运气,得到恰到好处的锻炼。

历史已经证明,一只军队若是有良好的训练和合格的军官,战力可以达到了一个颇高的程度,就算他们没有经历过鲜血战争的洗礼。

因为他们会在初战之时,凭借着训练时练习的技艺,在军官正确的领导之下迅速的适应战场。

蒙学堂是识字读书之人、郡学堂、国学堂培养的是民政方面的官吏。

而道堂培养出来的是通晓太平道经义,掌握着各项杂学的符祝。

新设立的工坊学堂培养的是工匠,是铸造兵刃,打制器械的工匠。

民政工三方的学堂都存在了,现在的黄巾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学堂没有设立。

许安现在赶往晋阳,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督办黄巾军的第一所军事院校。

第四百六十三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晋阳城头城尾,皆是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天色虽然已晚,往日的晋阳城此刻早已经是闭户关门,坊市之间,但今日的晋阳城却依旧是一番人声鼎沸。

今日是除夕,是中平五年十二月的最后一日,渡过了今天,便跨过了一年,正式进入了永汉元年。

除夕日,晋阳城的宵禁也被黄巾军解除了。

一盏盏灯笼被点亮,灯笼会聚集在一起,汇聚在街道、坊市之间,犹如一道道流动的溪流。

晋阳城的大部分的居民都没有留在家中,而是走出了家门,加入了溪流之中。

溪流缓缓的流动,向着晋阳城东门的方向,有人站在高处翘首盼望,有人在人群之中左顾右盼,似乎在找寻着什么。

街道上,一队队穿着深蓝戎装的军卒挎着长棍,游走在人群之中,他们是太平道新设立的部门,名为“警察”。

先事戒备谓之“警”,见微知著谓之“察”,警察二字连用含有侦查、缉拿之意。

军管虽然有助于维持秩序,等闲宵小也不敢轻易造次。

但弊端也有不少,军管严苛,虽然黄巾军的军卒态度并没有恶劣,也没有欺压之举,但是军管之下,很多地方都受到限制。

第二便是军管,大量脱产军兵的精力被消磨在内地,只是维持治安,实在是过于昂贵。

而且他们是军人,他们接受的训练并非是维持治安,并非是缉凶追恶,他们接受的所有的训练都是战阵之上相关的训练。

随着黄巾军伤兵的增多,还有地方案件的增多,还有黄巾军的财政问题,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促使着许安改变这一状况。

“警察”这一部门便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黄巾军在战场上救援下来的伤兵,一部分永远都没有办法再返回战场了。

因为许安编写的《卫生条例》还有《护理手册》,很多的黄巾军受伤的军兵免于一死,但是他们却还是染上了伤痛,他们身上受的伤,让他们落下了残疾,让他们无法再走上战场。

也让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再胜任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种地,务工都不现实。

许安自然不能让这些为黄天而战的军人,浴血奋战落下了一身伤,却在带着满身伤痕离开战场之时,却无法生存下去。

他们为自己,为别人,为自己身后的家人,为了实现黄天之世在战场之上舍生忘死,浴血奋战,难道在他们无用之时,就应当被弃之如敝屐。

许安做不到,他也不能如此去做。

但黄巾军的财政没有办法,让许安给于这些因为伤病而退下战线的军卒大笔的钱粮。

甚至于战死军兵的抚恤,许安都没有办法支付太多。

今年收的农业税收只是刚刚收支平衡,大部分的黄巾军都需要啃着老底子,啃着从豪强世家手中夺取而来的钱财维持。

黄巾军中没有俸禄一说,从中平元年到中平五年,五年来,包括刘辟、龚都等一众将领,无论是军司马还是普通的军卒,都没有俸禄一说。

但是这个世道,能够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能够吃饱穿暖已经很不容易了。

跟随在许安的身后,跟随着黄天的脚步,他们一步一步的走向胜利,生活也慢慢的好了起来。

那些原本有着俸禄的汉军降卒,对于没有俸禄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微词,他们的俸禄本来就只有些许,生活都有些难以为继。

但是现在加入了黄巾军中,他们不需要再担心生活的压力,他们的家人加入了民屯的序列,黄巾军不会坐视着他们的妻儿老小没有饭吃,他们分到田地,分到了农具。

而黄巾军中的规定非常的清楚,战场上你斩获的军功,绝对不会被吞没,拿着敌人的人头,就能换取良田,就能换取钱粮。

不会再被贪墨,也不会再被无视,被抢夺,也没有高高在上,彷佛高人一等的上官喝骂。

筹备警察厅的事情,早在许安的计划之中,因此识字班最早的开设就是在伤兵营之中。

伤势重一些,残疾度较高的伤兵被安排去做一些文职类的工作。

而伤势轻一些的伤兵,则被安排为一线工作,但是一般是管理类型的,譬如巡逻队的队长、训练官之类的职位。

晋阳警察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式成立。

第一批的警察大部分是从黄巾军之中军卒选拔出来的,另一小部分则是从原本居民之中征募的。

警察厅建立之后,便开始一步一步的从黄巾军的手中接管了晋阳城的城内防备,以及治安维持任务。

因为还再草创的阶段,许安也没有直接将警察制度推广开来,而是从晋阳开始,然后再向着太原郡,向着并州,向着其余的州郡慢慢推行。

治大国,若烹小鲜。

现在许安治下的领地不再是原本的八百里太行,数万军兵,也不再只是区区上党郡一地,十数万的民众。

现在的黄巾军治下,有民近三百万,军十万,占据十二郡之地,一百二十八处城邑。

这一段时间以来,晋阳城的居民也开始适应警察的存在,因为警察的存在,晋阳城中的治安并没有黄巾军的撤离而变得的混乱,秩序也没有因此被破坏,反而是越发的稳定。

晋阳城的西城门,此时熙熙攘攘,一阵人声鼎沸,一盏盏灯笼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灯的海洋。

“请站在街道两侧,不要靠近中央地带。”

手持着长棍,身穿深蓝色戎装的警察高声喊道,并引导着人群向着两侧分散而去。

上一篇:道门念经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