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150章

作者:罗小明

杨绩深深的拜服在地,对着许安郑重的行了一礼,颤抖的说道:“今日,我方信世间真有天命也。”

另外两人亦是拜服在地,如此锦绣文章,专门用来劝学,用来启蒙,果然是黄天当立啊!

另外一人捧着手中的竹简,颤声言道:“以天书启蒙……”

“黄天如何不兴也!”

许安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看了一眼房舍外,此时的天色已经完全的黯淡了下来。

“天色已晚,你们两人可以先随徐大返回住处。”

许安见张辽和郝昭两人还没有走,于是言道。

“这里还需要很久的时间,你们两人可以先行休息。”

郝昭不为所动,许安讲解天书,他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走掉?

当即言道:“师君得天授之书,学生亦想听讲其中经义,朝闻道,昔可死,多谢师君抬爱,学生并未觉得有半分困乏。”

张辽也是拒绝离开,又询问道:“在下也想听听天书所写的到底是什么,《三字经》难道是仙界之中孩童启蒙所学的书籍吗?”

许安见张辽和郝昭两人态度坚决,也没有强求。

听到张辽的疑问,许安沉吟了片刻。

“不是仙界。”

许安话锋一转,言道。

“太平道的信众死后,魂归黄天,他们的归处便是黄天之世,这书便是黄天之世中的启蒙之物。”

“黄天之世……”

张辽眼眸之中流露出了疑惑,许安的言语这也使得张辽更想了解太平道。

“原来已经是亥时六刻了。”

许安询问过值守的卫兵后,也得知了时间。

他此前一直在和张辽、郝昭两人讲解教义,并没有时间吃饭,而三名内务府的文士急匆匆的赶来,也是粒米未进。

许安便让人先拿来饭食,他和张辽、郝昭三人倒是不要紧。

在内务府任职的三人却是饿不得,他们之中年纪最大的人已经近六十岁了。

他们现在并没有感觉饥饿,只不过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罢了,等回过神来,只怕是伤了身体。

许安手下的文士并没有多少,自然也是极为注重他们的身体健康。

卫士端来饭食,还没有一会,杨绩等人便已经吃完,他们现在只想听许安讲解最后的一篇天书上的内容。

如果不是许安强硬要求,只怕是他们决口不会提吃饭二字。

许安放下陶碗。

杨绩等人已是全神贯注的拿起而来毛笔,竖起耳朵,生怕遗漏一字。

许安站起身来,继续言道。

“第二篇名为《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许安的声音,传出了房舍。

他没有注意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集在庭院中,越来越多的在听着许安讲解。

良久,许安停下了言语。

《千字文》他需要删减了很多,所以也慢了很多,有些注释他也已经忘记了,根本没有《三字经》记得那么全面。

“可惜啊,可惜啊……”

傅祁放下毛笔,长时间的写字也消耗着他的体力,但这并没有让他感觉难受,真正难受的是天书有缺,很多地方,许安已经回想不起来了。

甚至有些连注解都摸棱两可,虽然可以自行注解,但天书所言,若是自行注解真正意思可能就不得其真意了,这也是傅祁为什么摇头感怀的缘故。

“以天书启蒙……”

杨绩的脸上泛起了一丝不正常的潮红。

“以天书启蒙……哈哈哈……”

庞渤满眼通红,摸着自己的胡须,盯视着另一只手中的竹简,感慨道:“有此蒙学,黄天真当兴也。”

思虑过多,许安的脑袋也是有些昏昏沉沉,他抬头看向四周。

只见不知道何时,庭院外几乎站满了人,文吏、缇骑、黄天使者……他们全都是在听许安讲解经义的。

第二百七十章 黄天纸

天书启蒙短短数日便传遍了晋阳城的街头巷尾,有关于天书的内容也流传了出去。

加上鹰狼卫缇骑、坐探暗中的推波助澜,更是使得传言传播的越发的迅捷,使得信服的人越多越来。

不过许安没有闲心来管理外界的流言蜚语,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需要处理——改进造纸术。

许安之前在看有关于三国的影视作品时,曾经有过疑惑,为什么蔡伦早已经发明了纸,但汉代却仍然是使用简牍来作为记录的工具。

这也使得许安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到了解答。

自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改进的造纸术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至今也有八十二年。

但大部分的世家豪强,甚至官府之中,日常的书写记事以及办公,还是使用的简牍为主。

此时的上层社会的贵族、豪强、世家皆是存在着固有的思想,最重要的文书资料、契约合同应该铸成钟鼎,其次则书于竹帛

《三国志·卷十九》记载有一句话,便很好的说明的了当时的情形,“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

当然这也和汉时的纸张的缺点有关,就算是改进后的“蔡候纸”依然是没有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极容易被损坏,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唯此才能长期保存为据。

“蔡候纸”虽然改变了纸张无法书写的、造价低廉、但是却还是无法解决长久保存的问题。

许安知道只有纸张彻底解决本身存在的“短板”,使其便于保存、而且不易损坏,这样纸张的优越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取代缣帛、竹简。

当纸质书普及之后,简牍制作工艺繁琐,体积大、重量重。缣帛更是昂贵无比,寻常人家不可能使用得起。

许安早先便想要开设蒙学,当日口述出《三字经》还有《千字文》后,便正式将筹建学堂之事,提上了日程。

而要开设蒙学,那么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书籍之事,至于讲授之人,倒是简单,现在道堂之中的符祝还算是绰绰有余。

毕竟许安的计划,是先在各城中修建学堂,随后慢慢推广出去。

建立学堂的计划,首先最重要的便是扩充黄巾军的人才储备,还有提高识字率。

不仅仅是蒙学,许安准备一共建立三种学堂。

一为蒙学,不教经义,只为6-12岁的孩童教授读书写字、简单的术算。

二为郡学,吸纳蒙学排名前列的学生,或者通过考核者,教授的更为复杂的术算、以及政事处理,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知识、第二年于各地实习帮助处理郡中政事,毕业可以授吏。

三为国学,入国学院者只要毕业即可授官,国学面向郡学毕业生招收。

不过有一点特殊的,就是郡学、国学两座学堂招收的学生,只有加入太平道,才能入学,否则没有入学的资格。

道堂则是相对独立,面向军中的符祝,不属于三处学堂管辖。

许安的计划是先在各城中,设蒙学两座、郡学一座、于晋阳城设国学一所。

国学院由自己担任祭酒、其余郡学院、蒙学院的讲师挑选符祝充任,蒙学院祭酒由符长级的符祝担任、郡学院祭酒由祝长级的符祝担任。

为了开设如此多的学堂,所以许安也召集精通制纸的工匠会聚于晋阳城。

现在许安正带着杨绩、傅祁、庞渤三人在造纸的工坊之中视察造纸的情况。

“蔡候纸”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防止虫蛀不能长久的保存,但防止虫蛀的办法。

而许安当时在了解纸张为什么没有普及时,也找到了后世纸张普及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核心,就在于——黄蘖(niè)。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在炼丹之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发明了这种染纸的办法。

而染纸法,就是是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其来浸染纸张,使纸张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

这种经过黄蘖汁液浸染的纸张被称作“黄麻纸”,虽然颜色发黄不如白纸美观,但却极大延长了寿命。

造纸的工坊的一处,一叠裁剪的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外表泛黄的纸张,被放在了案牍上。

“这便是染好的纸张?”

许安取过一张“黄麻纸”,放在手中仔细的查看。

这和他后世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那些黄色的典籍用纸,倒是相差无几。

听到许安的询问,站在许安不远的一名工匠略有些激动的回答道:“禀大贤良师,这些正是用了大贤良师教授的‘染纸法’染成。”

身在并州,他们早就听闻了许安的种种事迹,还有传言,亲眼见到这样的一名传奇,自然难免是心绪有些激动。

更难得可贵的是,许安提高了他们这些匠人的薪酬,免除了徭役,改为雇佣制,使得他们的生活比原先要好了很多。

之前天书蒙学的之事,在晋阳城中的沸沸扬扬,天命在于黄天的言语更是屡见不鲜。

随后许安便召集工匠,要造新纸,据说这这种新纸,可以长久的保存、而且不怕虫蛀。

如果这种纸如同许安所说,真是可以长久的保存、不怕虫蛀,那么他们便是首批做出这种纸的工匠,而且知晓的秘方,如何不激动。

许安看到一旁面色神情各自不一的造纸工匠,笑着言道:“自然可以。”

“此法可是仙人在我梦中所授,怎会有假,到时候各地的蒙学、郡学都将使用这种纸。”

许安虽然还不知道到底效果如何,但想来记载之中有,定然不会相差太多,只要能保存数年其实都已经可以了,毕竟只是造纸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算上收集黄蘖,也不过是多一些收集的人罢了。

杨绩、傅祁、庞渤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许安正好奇他们为什么这般作态时,杨绩终于是开口问道:“请问大贤良师,此纸该用何名称呼?”

“名字?”

许安倒是没有想过纸名,不过很快,他便想到了该叫什么名字。

“染纸法是我太平道仙人所授,用这些纸编纂书籍,于传播经义,既是黄天所赐,便唤作‘黄天纸’吧。”

第二百七十一章 雕版印刷

“上天所授,仙家手笔果然非我等凡人所能见识。”

一名须发半白的工匠捧着手中黄色的纸张,几乎老泪纵横,感慨道。

“‘染纸法’‘染纸法’……仙人的智慧,我等凡人终是不能及其分豪……”

许安看着拜服在地上的一众工匠,他大肆的宣扬的天命的归属,神话太平道、黄巾军还有自己,终于是见到了成效。

“禀大贤良师,《三字经》《千字文》两书雕版,由我狼卫监管,已让工匠雕刻已经完成,这是试用板块,还请过目。”

一名身穿着白狼服的狼卫百户官,手中持着两块木板,缓步走入了房舍之中。

“雕版?”

杨绩的目光看向那狼卫百户官手中的木板,有些好奇,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是雕版。

“敢问明公,这雕版又是何物?”

杨绩转过身子,向着许安施了一礼后问道。

他知道,这多半又是出自许安的手笔,所以也没有去问旁人。

而且事关《三字经》《千字文》两本天书,更是让其无比的好奇。

傅祁和庞渤两人,也是微微上前,侧耳倾听,全神贯注,生怕遗漏许安的任何一句言语。

许安微微一笑,从狼卫百户的手中接过雕版,放在了案桌之上。

杨绩、傅祁、庞渤三人一并凑了过来,三人举目看向“雕版”。

只见那被称之为“雕版”的木板上,密密麻麻的刻字。

虽然字体是反过来的,但是杨绩还是看出了,这上面刻写的正是《三字经》上的内容。

“这是?不对……”

杨绩面露疑惑之色,用手摸着雕版上的凸起,他感觉自己好像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一时间却难以想通其中的关节。

上一篇:道门念经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