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84章

作者:素罗汉

陈有光负责的是眼下船厂最重要的项目:400吨机帆炮舰的建造。而正因为项目重要,所以晚上原本待在砖混楼里的陈有光有点不放心船坞情况,于是他便出门站在过道里往船坞方向张望。

然后事情就悲剧了:楼旁的一颗小树突然被狂风吹断,树枝正好甩在他头上,造成本人当场死亡……

第二天风暴过境后,大批的穿越众纷纷赶到大员岛上的医院,去吊唁这位第一个为穿越大业献出生命的老哥。

而当两天后曹川归来,闻听噩耗后也同样很惊讶。要知道,一直以来穿越众对自己的防护工作还是到位的:稍微危险一点的工作都由学徒,工人,或者奴隶去干了;哪怕是公认风险最大的军队,截至目前受伤的有,死亡的穿越众一个都没有。

另外,坐落在大员岛上的内部医院也不是吃素的。看上去面积不大的医院里设备齐全,冰柜里保存的是各种不在医保名录里的高级药品,譬如格列卫(非印度产)。

这么说吧,如果曹川今天有能耐弄一个胸外科专家来,那么医院明天就能开张心脏搭桥手术——设备都是现成的。

然而陈有光是当场死亡……什么样的医院没用。

……

死者在医院的冷库停放三天后,就准备下葬了。

而关于事故讨论,论坛上这次居然出人意料地没有发生争吵,谩骂和甩锅。要知道,平日里可是遇到屁大点事都会有人DISS一波当道诸公的。

这次事故,将会在大家心中留下很长一段时间的阴影。

墓地是临时开辟的,就在已经基本完工的皇城背后。按曹川的意思,大员岛既然是所有人奋斗的起点,那么大家将来就都葬在这里好了。

出殡那天人来得很齐。总数已经增加到210人的穿越众,当天除了身在外地的,其余全部参加了追悼仪式。

上午10点整,一副厚重的楠木棺材开始在皇城公墓第一口墓穴中下葬。与此同时,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穿越众下属,都在岗位上原地静默三分钟时间。

关于老陈的身后事,大办公室事后除了把即将舾装的那艘400吨机帆船命名为“有光”号外,其实也拿不出更多的补偿办法——因为老陈没后代。

陈有光生前是有一个女朋友的。然而这个从杭州买来,才和陈有光一起待了两个月,没有怀孕的土著女孩,大办公室自然不可能让她继承老陈的政治遗产。

事实上包括一切老陈从后世带来的物品,女孩都无权过问。

大办公室最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给女孩发一笔钱,然后将她安排在机关里干点轻松工作,最后在赤崁新区再给她免费分一套独栋小屋。

这种小屋通常都是给家庭完整的移民分配的,数量比较少,而且这一家移民需要用今后的工资来偿还房贷……咳,利息也不算太高,还有房产税。

以上就是全部了……女孩需要搬出穿越众住的高档小区。

这件事不但对其他人产生了强烈刺激,而且影响深远。

要知道,如果女孩现在是怀孕状态,那么毫无疑问她会享受到所有穿越众能享受的日常待遇。另外,当18年后孩子长大,他/她肯定会第一时间继承老陈在贵族议院的席位,并且拥有一个穿越众“首轮”后代应有的基础财富份额。

现在这些都不存在了。

……

由于当初受挑选条件所限,这些来到新位面的穿越者,绝大部分都是独身人士。而随着1年多来穿越众内部不断地感触,探讨和磨合,如今在绝大部分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大家其实已经达成了共识。

这里面就包括继承权:未来的贵族议院是不会给养子们留下位置的。

第一代穿越众是极端特殊的一代人,而且无法复制,因为这是一个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小团体。这种垄断地位不光是对外,对于内部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互相垄断的内部关系,造成了第一代穿越众的密不可分属性:谁也离不开谁。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打算离开这个团体,发明点肥皂镜子去私自给自己挣家产。那么他将来就会面临一颗消炎药1亿的价格。没钱?没钱就去死好了——医生没功夫去忽悠古人,但是医生的技能和药物同样是垄断的。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军队:单干的人如果需要军队保护,那么1发子弹1亿。

脱离了这个互相提供保障的团体,无所不能的穿越者顿时会发现,自己在这个蛮荒时代活不过三天。

所以,继承人是关键。

穿越众这一代是没无法分割的,无论是财富还是政治地位,这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特殊“大锅饭”形态。

……从某种程度来讲,穿越众统统不是正常人,而他们现今所做的一切,全部属于不正常的范围。

所以要分配未来的江山红利,只能由大家在本位面产生的“正常”继承人,来用一个正常的国家体系来接盘。到那个时候,所有专属于穿越众的独特政治结构和秘密,都会逐渐消失在岁月中,再也不留痕迹。

所以,终究还是需要一个继承人集团的。

陈有光就是惨痛的教训……

于是乎,在这场葬礼之后,穿越众内部有一个不便启齿的改变就是:很多人因此而加快了日常“造人”的节奏。一些以厂为家的工作狂也默默增加了回家频率。

没办法,看看老陈的结局就知道,自己还是早点有个继承人才能安心啊。再说了,大部分穿越众现在的岁数都在20—35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方便造人的时候,此事不能再拖!

……

在举办陈有光葬礼的同时,还有一些葬礼也在办理。

灾难不光是造成了一位穿越众的死亡,在这场持续一天一夜的狂风大雨中,整个台南社会都遭受了巨大损失。事后统计的结果是:累计有80多人死于各种各样的事故,受伤者翻倍,还有大批的房屋和设备被风暴和山洪损毁。

救灾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处理死亡人员。在现有条件下,如果不及时处理尸体,很快就会产生病疫。

赤崁码头虽说有煤气冷库用来保存鱼获,但是赤崁总院里并没有后世里常见的停尸间。在这里所有的死者很快都会被火化下葬,不需要停尸间——这是一直以来都在执行的规定。

死亡的工人自然不会葬在大员岛上:新港溪上游的丘陵区有一块专门的公墓,就是用来安置骨灰盒的。如果死亡的是奴隶,尸体就会被丢弃到外海,不会有骨灰盒。

至于反对的声音?一开始是没有的。大员早期的移民全部是杭州来的乞丐,这些人即便是在大明,死亡之后同样逃不过化人场一游,所以没人说三道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从各地汇聚来的“各种成份”的流民越来越多,有些闲言碎语就冒了出来……地方这么大,为何不让人入土为安?

于是所有说话的人,听话的人,附和的人,统统都被调去了伐木场,于是一夜间所有闲言都消失了。

穿越众跑到这个位面的终极目的,是用这200多号人去同化所有土著,而不是被土著同化。

所谓的“认同感”,这里面有个关键的主次问题,谁认同谁?如果掌握着天顶星科技和历史教训的穿越众,为了所谓的认同感去迁就土著,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穿越众不需要所谓的狗屁统治合法性,也不需要地主阶级和贫民的认同——一切的规矩都要在这里从新定制,掌握着化肥和火帽枪的势力,在中古时代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同,是格式化这个世界,而不是反过来被土著同化。

至于那些不配合的人?满清的做法是从北杀到南。屠的城多了,辫子发型自然就留出来了,你看,土著还是懂得认同的,不懂的都死了。

穿越众的做法虽说没有满清那么野蛮,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这个蛮荒的世界上,200多号人想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不下重手是不行的。

所以台南人民目前在穿越者治下,可以说社会气氛是相当和谐的:小偷小摸?去伐木。打架斗殴?去伐木。不想自己被火化?去伐木。

总之,移民们一切的陋习,包括火葬,包括放鞭炮,包括那些想恢复宗族大权的礼教达人们,在伐木面前,统统都是渣。

这就是穿越众治下社会安定,路不拾遗的秘密:去伐木。

当然了,穿越众的做法,实际上和朱八八同志将文武百官的脑袋当瓜切是一个道理:第一代亲手打江山的人,自然可以为所欲为。

而后代就不行。建文帝就做不到想砍哪一个,就砍哪一个……一句话,于国无功。

然后换成朱棣就敢。所谓破仑不难拿,然项羽能拿,大概说得就是这种情况了。

至于穿越众,他们毫不怀疑等大家将来都翘辫子以后,后代管理的社会一定会进化到“我要见我的私人律师”那一步。但那时候的社会,和他们已经没关系了……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第226章 善后杂谈

逝者已去,生者还在一刻不停地忙碌。

灾后重建是第一时间开始的,而排在所有工作之前的头号任务则是疏浚河道。

由于暴雨和山洪的肆虐,如今整个台南平原已是一片浅泽,到处都是连片的水洼,有些已经连成了临时湖泊。而大批工人在台风过后的第一时间,就提着工具开始了清理水泽的行动。

水泽会引来蚊子,有蚊子,就会出现疟疾。所以挖渠引水,修补河道就成了当下第一要务。而原本在台江里忙碌,体积小一点的“海底捞”二号船,也紧急出动,从新港溪下游开始上溯,沿途清理那些随山洪而来的巨石和泥沙。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改变一个地区旱涝环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筑坝。

台南历史上直到日据时期,才会由日本工程师八田与一设计建造了“嘉南大圳”系列水利工程。而这个系列里最核心的一处是乌头山水库。

整个工程完工后,嘉南平原由原本的5000公顷水田增加为15万公顷。灌溉区域涵盖了云林、嘉义、台南三县,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水利系统。

……水利工程就是这么诱人。一旦穿越势力也搞出这样的工程,那么15万公顷,也就是200多万亩的稻米田,能养活多少移民?

然而这没什么卵用。

历史上日本人是从1920年开始,引进大型土木用的蒸气动力机械,包括铲土机,压力喷水机,砂石运输车;在这个基础上,花费七年时间,才完成一条长达3078米贯穿乌山岭连接曾文溪的引水隧道。

而穿越众现在的工业实力是很畸形的:看似高精尖都有,但是规模普遍很小,整个工业体系还远远达不到日本人当年的规模,所以修建大坝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在新港溪上游修几座小水库应急,至于曾文溪上游那几座大水库,现在的穿越众委实是力有未逮。

……

所谓破坏比建设容易一万倍。

在重建期间,上万名临时清道夫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清淤运动。直到5天后,才将周边的淤水和泥浆收拾干净。

初步恢复正常秩序以后,虽说大批工人开始返厂,但是接下来的减灾工作依旧繁忙。

好得一点是,现如今的穿越势力已经不像刚开张时那样缺人了。自从和福州的熊老大勾搭成奸以后,某势力这段时间通过福州站居中运作,在官府方面默认的情况下,大肆往台南这边运作移民,效果相当不错。

原本的历史上,1628年福建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在熊文灿支持下,“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就这样忽悠了灾民数万人赴台。事实上福建根本没有那么多头牛,到头来就是发了点银子完事。

而大员这边招人的路数和老郑是不一样的。大员这里没有银子和牛,但是大员有干净漂亮的经适房,有丰富的食物,有堪称神效的医疗,有充足的工作机会——任何饥民都可以在这里获得一个安稳发展的空间。

当最初的一船饥民被“忽悠”到大员开始工作后,很快就有人回去把一家人都带了出来。因为大员这边有个规定:单身者住集体宿舍,而夫妻带小孩者,可以申请零首付木屋一套。小孩越多越好申请,而且小孩全部免费上学,外带管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随着穿越众的口碑渐渐传开,陆续上门投靠的饥民便越来越多。而福州站这边则是来者不拒:任何人都可以来,穷得光屁股都可以。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包括船费和小屋在内的一切花销,最终都会从移民的工资里慢慢扣除。

这就是某势力最近人口暴涨的原因:大批计划外的福建移民开始陆续进入大员,再加上杭州运来的移民,本地同化的土著,穿越众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治下的总人口数居然突破了6万人大关。

这就很令人欣慰了,要知道,古代很多小县城的总人数也不过是几千人而已。

既然人手充足,之前很多小打小闹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现如今大员这里以工矿,基建,农业这三驾马车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大批的壮年劳力汇聚在这三个行业里,整个社会面貌欣欣向荣,一片蓬勃之势。

……

疏浚河道之后,大批人手又开始对遭灾后的住宅小区进行维护。这次风灾受害最大的,就是穿越众最早建造的那批宿舍。

当初由于事业刚开张,各方面资源不足,所以由郑洋洋设计的那批宿舍在屋顶结构上就薄弱了一些。于是台风过境,大批榫卯结构的老宿舍屋顶被掀飞,还有少量倒塌,屋里的人统统被浇成了落汤鸡。

而这次维护,则要将所有问题一趟解决:老宿舍的屋顶会按照新宿舍的屋顶结构重新安装,结构会被加强,所有隐患都会被排除。

随着移民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成份的日趋复杂,赤崁这边的住宅区也随之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从最初一水的的10人宿舍,到后期的40人大宿舍,再逐渐进化出大批独居小户,社会的演变很明显。

而这种演变和工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的人力夯桩,到后期的煤气砸桩机,再到抛弃榫卯结构,开始大面积使用铁钉和木螺丝……穿越众设计的这些简单线条的宿舍楼,其实内部的科技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的参与,完全凭借人力去“组装”这些积木房屋的话,那么宿舍建造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移民涌入的速度,更遑论那些专门为完整家庭准备的独居小屋了。

现如今的赤崁新区,已经有了后世那些民居小镇的模样:一排排木质小楼被笔直的道路分隔成平整的棋盘,所有小区都被路旁整齐的香樟树所隔离。干净,整洁,由碎石子铺成的路面上,挂着车斗的煤气班车在缓缓移动,上面坐满了面色红润,穿着麻布T恤和七分裤的工人。

……

永远最热闹的地方自然就是宽度达到30米的赤崁水泥大街了。搞笑的是,这条街在原本的设计图中宽度只有4米……后来发现情况不妙,赤崁区政府才紧急将几排简易宿舍推倒,拓宽了街道。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谁。要知道,穿越众初次跨过台江的时候,对岸还是一片遍地野草和蚊子的蛮荒之地;设计师当初是按照一个美国西部小镇的规模来规划这片土地的,所以道路自然宽不到哪里去。

大员人民……不久后就会变为“帝国人民”的这些移民们,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晚上下班后,去赤崁大道逛街和shopping。

夜晚的赤崁大道就像后世的步行街一样,沿街布满了明亮的路灯,官办的各式店铺和烧烤摊,大批人群就在这里徜徉。

通常来说,在大道上最拉风的,是那些带着女友的牛逼人物……能从纺织厂和火帽厂勾引出数量稀少的女孩逛街,哪怕勾引到的是一个倭女,这种人同样属于牛逼货色。

至于那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老实巴交,还没有适应穿越众这种奔放的管理风格的屌丝们,也只能咽着口水眼巴巴看着拱白菜的猪们掏出工分票请女孩吃烤石斑鱼。然而他们除了诅咒几句这厮明日就要破产啃大饼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敢惹事的都被抓去伐木了。

……

想在赤崁大道上开一家店可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穿越众现在的商业结构,本质上并不是自由贸易,而是管控极为严格的统购统销模式。

所有穿越众治下的子民,就性质上讲,他们和当年的国企工人是有点像的:工作和生活都由上层安排,这些人的选择权并不多。

而穿越众现在的商业模式也是很独特的:窑区基地的工业品,除了列在出口名单上那些行销全球的高性价比货物之外,其余的日用品生产数量并不多,数量刚好够本地人消费就可以。

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兼顾了商品出口创汇和本地工业的积累。但是坏处也有:私营经济暂时被打压了。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明国富商打算来赤崁大街买间官办铺子开杂货铺,那么他将会发现没有本地货可以进——所有杂货都是直接分配到各处官办商店里的,没有他的份额。而像煤油灯这种俏货,他同样进不到货,因为那都是给诸如荷兰人这种大势力准备的。

没办法,在17世纪这种极端缓慢的社会环境下,穿越众无法大批量弄到各类工业原料,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渡过瓶颈期。

当然了,随着浙江和福建这边的局面慢慢打开,随着大员船厂源源不断的大吨位货船的出厂,这种紧巴巴的统购统销局面,很快就会被窑区生产海量的商品所瓦解。到那个时候,怕是穿越众要跨海去绑一些豪商来大员搞活经济了。

第227章 有光号

“这算是17世纪版的‘全装轻型火炮’了吧?”白白胖胖的王晓辉站在“有光”号船头,看着正在被钢索缓缓吊落的拿破仑炮,不由得啧啧几声,摇着头露出了坏笑。

“得了吧,你个陆军懂什么?”一身笔挺白色制服的“有光”号舰长穆龙城在旁边撇了这货一眼。

“嗨嗨,我说,咱现在可是联合指挥部的参谋长,海陆兼容型的,也算海军的一份子好不好?”王晓辉这下不满了。

“双向插头。”穆龙城嘴里小声嘟囔一句。

……王晓辉之前当然是陆军一员,但是此君在海事上的理论水平同样不低——风帆嘴炮党。后来由于跑杭州的运输船队缺人,所以他就临时顶了几次班。这么一来二去的,这货居然在大办公室那帮人眼里混了个“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印象出来。

然后忽忽悠悠的,他就成了前不久新成立的联合作战指挥部的参谋长,负责制定即将到来的福建沿海剿匪战的作战计划……

……

而作为当前的最重要的军备工作,“有光号”的舾装工程是在台风过境后的第一时间展开的。这么做不但有现实压力:舾装工程完成得越快,留给海军熟悉的时间就越长。而另外一方面则有点悲壮了:陈有光老哥就是因为操心舾装工作而死的,所以这活要尽快完工,以慰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