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209章

作者:素罗汉

首先,皇帝确认,曹总兵不但之前得罪了关宁军,这次又和东林党杠上了,这个结局令皇帝感到极度舒适。

已经秉政有年的崇祯早已不是当初的愣头青了,他现在十分清楚平衡的重要性。曹总兵这么一搞崇祯自然是乐见其成——曹爱卿你最好把天下人都得罪完,别怕,有朕给你撑腰。

其次,从长远来说,皇帝也是乐意见到群臣瓜分夷州土地的。

自古以来,在任何权贵阶层的认知里,只有土地才是可以传承,保证家门子孙世代兴旺的根基。有了土地,不但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野心家还可以积蓄兵员和粮草,成为造反时的依仗。

至于那些百工商贾之事,那都是皮毛,是贱业,不值得在那上面太过费心思。

原本忠勇伯远在夷州的基业,就和那些边疆土司的地盘一样,别说皇帝了,朝堂上下都是没什么办法的。

然而曹忠臣现在既然主动将土地分出来,那可就完全不一样。尽管这个举动在所有人包括皇帝看来,其实有点傻逼,但这充分显示了曹忠臣一心融入体系的决心。那么作为最大的体系受益者,皇帝陛下,自然是满心欢喜了。

曹总兵的土地被地主阶层瓜分,在皇帝看来,这其实是消弭君臣之间隐患的最佳方式:土地被分散,就不能偷偷积蓄兵员和粮食,那么曹忠臣自然是一心为国卖命,不可能再做军阀了。

战功卓著,鲁莽忠心,得罪满朝文武,卖地自绝军阀之路……崇祯突然发现,遍观朝野上下,自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合心意的臣子了。

鉴定完忠臣,调整好了彼此认知的皇帝,于是在御花园召见了曹爱卿。

今天在御花园的这一场君臣奏对,主人是崇祯,主客是忠勇伯,陪客是特意挑选的首辅周延儒和次辅温体仁,另外还有司礼监方正化——这几位都不是东林党,也多少对曹总兵抱有善意,不会出现难堪场面。

御花园在明代被称为宫后苑,位置在紫禁城最北。园内有松柏竹槐,佳木葱茏,还遍布奇石亭台,是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

今日皇上宴客的地点在浮碧亭。

浮碧亭建于万历十一年,是一座依水靠山的三开间方亭。当忠勇伯被太监引到亭外时,发现两位阁老已经坐在亭中谈笑风生了。

曹总兵上去见礼,三人坐下简单聊了几句后,一行由太监打头的队伍便从远处的假山藤萝间转了出来。走在队伍当中的,正是皇帝本人。

“免礼,赐座。”见到迎上前的三位臣子,满脸笑容的年轻皇帝抬手免了礼仪。之后在亭中一张摆着瓜果点心茶饮的长桌前,皇帝先坐,臣子告罪后也坐了下来。

从今天的整体环境来看,崇祯还是用了心的。不但将奏对的地点设在了氛围轻松的花园,皇帝本人穿的,也是颜色比较素淡的月白色龙袍。

茶话会一开始,君臣几人首先围绕着桌上一盆糖水荔枝聊了起来。

明代由于运输效率低下,尚膳监(御膳房是清代才有)虽说偶尔也能收到来自江南的时鲜果品,但是不会给皇帝吃的。像荔枝这种离开冷链就完蛋的水果就更不可能了。

这次曹总兵这次进京后,先是往宫里进献了一批罐头,然后给盟友方正化私下担保了今后会长期供应这一条件。

然后方正化就和之前一样,顶着压力和风险在宫里推广了荔枝和橘子罐头。

效果肯定是极好的。

不论是崇祯的正宫周皇后,还是得宠的田贵妃,还有崇祯漂亮的嫂子张皇后,统统对糖水荔枝赞不绝口,觉得自己变成了杨贵妃。

于是方正化这几天在后宫大大露脸不说,还得了贵人赏赐,顺带还被崇祯夸了几句,可谓是风头无两。

今天崇祯坐下后,也是先拿荔枝当话题,说了几句“朕今日借花献佛”之类的玩笑话来调节气氛。

见到皇帝高兴,三位老江湖客人赶紧开始熟练捧哏,包括张冬东以前也是当过广告公司经理的,所以和温老戏骨配合默契,一时间场上其乐融融,君臣之间很是有一番共同语言。

聊了一会后,大家笑话也说了,荔枝也品了,皇帝这时用块丝巾擦了擦嘴,然后面带笑意地对忠勇伯大人说道:“爱卿今趟进京也算功德圆满,朕实喜之。就是不知爱卿今后有何打算啊?”

坐在皇帝右手的曹爱卿早有腹稿,闻言后没打磕绊,立即抱拳正色回道:“禀皇上,臣打算过些时日便回夷州了。”

“哦……”皇帝闻言后,淡淡地哦了一声,然后又貌似不经意地说道:“若是不忙走的话,爱卿可暂领蓟辽总兵印,朕每岁再拨两百万辽饷与卿练兵。待蓟镇练出一支雄军后,爱卿可为武经略,督师辽东。曹川,你可愿替朕平灭北虏?”

崇祯说到这里,两只眼亮闪闪地盯着曹忠臣,一眨不眨。

下一刻,忠勇伯站起身,满脸严肃地先行礼谢过了皇上的恩典,随即又苦着脸对皇上说道:“不瞒皇上,臣此时回去,也是有迫不得已之事。”

说到这里,曹总兵两手一摊:“皇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前臣能大胜鞑子,有一大半功劳都得落在那连珠火枪身上。”

“如今臣已然没了子药,现在就是没牙的老虎,故臣必须回夷州去备办枪火。”

崇祯听到这里,有点不敢相信地扭头看向了二位阁臣:“竟有此事?”

第478章 转移话题

皇帝之前对忠勇伯的封赏看似慷慨大方,但是那一系列耀眼的头衔却都是虚职。截止御花园茶话会之前,曹总兵的本官依然是分守漳潮等处副总兵。

出现这种局面倒不是皇帝打压,而是皇帝需要详细沟通,全盘考虑后,才能定下曹总兵下一步的具体工作。

今天的茶话会就是皇帝专门用来解决这件事的,然而从皇帝说出那句话的一刻,双方的利益就开始不同了。

对于崇祯来说,将曹总兵从南方调到辽东战区主持抗虏工作,是最符合皇帝利益的操作。

自老奴起事以来,大明从未有过忠勇伯这种良将。现在的忠勇伯之于皇帝,就像当初的戚继光之于嘉靖一样。崇祯不用此人灭虏的话,那又该用谁呢?食人魔?

这就是崇祯之前在朝堂上死保曹总兵的根本原因。

讲真,只要眼下曹总兵不举起反旗,别说他用铁牛耕地了,哪怕他在江南屠杀缙绅,哪怕他往夷州大肆收罗流民,哪怕他跑去后宫摸了张寡妇的大腿,崇祯也会硬生生地忍下来——只要爱卿你先帮朕灭了鞑子,头上有点绿朕也忍了!

当然,至于灭完鞑子之后……张居正的下场了解一下?差点就被某人开棺鞭尸了。

崇祯眼下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任何的内部矛盾,都比不上随时可以将他从龙座上拉下来,砍了他脑袋的鞑子严重。

所以他必须要忽悠曹总兵去辽东灭虏。

不过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

戚继光在出道之前就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人家是公务员世家,妥妥体制内人员。

正因为如此,所以嘉靖皇帝可以随便安排戚继光。抗倭时派此人去沿海,打鞑靼时派此人去三屯营当蓟镇总兵官,等到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后台倒了,那么皇帝又轻松将此人踢去了广州。

在这个过程中,戚继光作为体制内的一块砖,是没有自我抵抗能力的,只有服从命令的份。

然而曹总兵可不一样。

曹总兵是招安来的海寇,手下有弟兄,屁股后边挂着夷州,有人有钱有粮,财政自给,说白了就是一个军阀,而且是比关宁军更加明显的军阀。

虽说这个军阀表现出了令人满意地融入体制的态度,但是皇帝不可能像对待戚继光一样对曹总兵呼来喝去——什么叫军阀?军阀就是谈不拢随时可以扯起反旗的那种人。

所以皇帝今天只能以商量的口吻和曹总兵讨论这件事。

结果皇帝还是被无情拒绝了。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穿越众和皇帝的利益可就不一样了。

对于穿越众来说,眼下在北方需要做的,是开办分基地,吸纳流民,组建商品销售/带路党网络,囤积物资,训练部队等等等等一系列前期的准备工作。

至于说平灭鞑虏,对不起,现在还不是时候。

眼下最符合利益的格局,自然是后金集团和关宁集团在辽东的荒郊野外互相牵制。而穿越众这边,则只需要保证鞑子不像历史上那样冲进大明腹地劫掠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华北民众得以保存,社会秩序得以勉强维持,每年产生的流民潮就不会出现太高的峰值,穿越众的流民运输系统也就能跟得上发展。

以上这种局面才是穿越众最想要的。

如此再坚持个几年后,真到了崇祯皇帝心心念念的忠勇伯亲率大军席卷鞑虏的那一天……对不起,到时候某人在将鞑虏扫平后,很可能顺势将关宁军一并扫平,然后南下攻破京师……这个,皇上,实在不好意思,辜负了您的期望,其实,臣是一个演员……

所以说,从茶话会这一刻起,皇帝和曹总兵的利益就不一致了。

而听到曹总兵将回南方的理由归于什么子弹不足后,崇祯有点傻眼。

要知道在今天开会之前崇祯可是做了不少准备的。但是曹总兵这个回答,却不在皇帝事先计划的奏对套路之内。所以皇帝只能有点诧异地问起两位阁臣来:“竟有此事?”

两位阁臣这时也有点懵逼。当然,周延儒是真懵逼,而事先和曹总兵有过勾兑的温演员则是假懵逼。

“呵呵,皇上莫急,容臣慢慢道来。”

曹总兵开始详细给皇帝讲起这次战役来。

由于之前皇帝在奏章中得到的信息很笼统,只有“骁勇善战”“器械犀利”这些词,并没人告诉皇帝战役细节以及某款步枪的超级威力,所以当曹总兵科普完后,崇祯才恍然大悟:“如此说来,这‘二八步铳’当居首功?”

“然也!”曹总兵笑眯眯地说道:“皇上,此铳能三百步外贯穿鞑子重甲。臣这次对敌,连一门虎蹲炮都没有,缘何能大胜而归?全靠这把铳啊!”

“朕要验铳!”崇祯这时一脸的激动——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他完全可以“进口”一批火铳装备给自己放心的部队,何必低三下四忽悠姓曹的去平虏呢?

“臣遵旨!”曹总兵这时赶忙领旨,然后他当场要来笔墨,手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太监跑去忠勇伯府带人来。与此同时,崇祯又命人去御马监,通知拿一些给京营装备的火器来。

明末的崇祯皇帝,再不是之前那些养在深宫里的金丝雀了。即便是,在经历过这次的己巳之变后,再不懂行的皇帝也明白了武备的重要性。

要知道崇祯当初可是坐在城头上,现场经历了一轮轮红衣大炮的发射和城下的战斗,所以他对明军的火器绝不陌生。另外,像“一炮糜烂数十里”这种鬼话,现在也已经忽悠不到皇帝了。这位很清楚明军制式火器的威力。

没过多久,人来了。

忠勇伯府来的是一个明人装束的王府护卫和一杆枪。而御马监那边,则是来了好几个太监和兵士,还有一些武器和铠甲。

眼下这种场面忠勇伯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当他站起身指手画脚一番后,靶场就建好了。

从亭前开始,隔着鱼池,每前进50米左右,都会有一张桌子,上面固定着明军制式的扎甲和山文甲。

然后射击演示开始了。

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站在上风头的几个御马监兵士,他们手中的鸟铳,三眼铳等武器,不但装填慢,而且从中射出的子弹,最多只能“摸”到100米处的铁甲。无法穿透目标不说,命中率也低得可怕——这种粗糙的滑膛枪只有打排枪才能谈得上命中率。

接下来是忠勇伯亲卫的表演。

只见此人不慌不忙,开始以1分钟4枪的稳定射速打击300米处的靶子。随着一下下扣人心弦的枪声响起,连续二十枪后,直到枪雾阻挡了视线士兵才停手。

两个太监抱着靶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跪在崇祯面前,举起了甲胄:“皇爷,小的数过了,中靶十八弹!”

看到这幅上好的甲胄上那密密麻麻的,透射着背后光线的孔洞,年轻的皇帝站起身,伸出微微有点颤抖的手指,在孔洞边缘的毛刺上不停摩挲。

良久,崇祯才叹了一口气:“不想世间竟有如此神器,看来是祖宗保佑,天不绝我大明啊!”

张冬东闻言暗自撇嘴:这功劳又到祖宗头上了?祖宗真能保佑您老吗?

看到皇帝的注意力终于被转移到火枪上,曹总兵除了吐槽外,也是略略松了口气:没有合理解释的话,他很难让崇祯释怀自己回夷州之事,这会影响君臣之间的蜜月关系。

接下来,曹总兵毫不藏私,他不但亲自给在场各位分拆讲解了步枪结构,然后当着皇帝的面,拆开了纸壳弹,取出了里面的关键物事:火帽。

按照曹总兵的说法,这块叫做火帽的不起眼的小铜片,才是他之所以要回夷州的原因所在。

因为火帽这种秘法制作的东西,夷州是不能自产的,只能从海东阿拉斯加国的海商手中购买。

火帽不但昂贵,而且产量稀少。因为阿拉斯加国距离遥远,所以火帽传到大明的就更少了。就这次来北方勤王,之所以能换到4000颗头颅,曹总兵其实已经将自己几年来的火帽存货都用掉了。

所以曹总兵这趟是必须要回去的——他要亲率船队去印度洋的贸易都市购买火帽。

听到完曹总兵的说法后,皇帝不置可否。而一旁的周首辅却连续问出了几个问题:离了火帽这枪就没用了?大明能不能仿造?还有,这火帽和枪到底多少钱?

曹总兵这边先是报出了价格:火帽在印度洋的购价是二两银子/个,运到夷州是三两银子,运到京城,那至少也要算四两银子/个。

在这里忠勇伯友情提示:想训练一个合格的枪手,没有一千发子药是训练不出来的。

至于枪,由于夷州的工匠可以自产,所以便宜点:200两银子一把。

最后关于仿造一事,曹总兵大方的答应:可以留下10杆枪和100发火帽给皇上拿去仿造。如果大内的能工巧匠能仿造出来,那更好,他以后就不用去印度洋冒风险了。

崇祯听到这里,缓缓点了下头。

一旁周首辅看到皇帝点头后,则拉下脸怒道:“大明的鸟铳一杆也不过10两银子,子药更是便宜,他从未闻有这样贵的火铳和子药,是不是你这厮故意抬价黑了心?”

曹总兵闻言摇头苦笑道:“大明的鸟铳是便宜,可大明的官兵也被鞑子像狗一样撵着跑。我老曹的鸟铳是贵,可用的是阿拉斯加枪管,所以能打死4000鞑子。”

曹总兵最后问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周大人,你该不会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吧?”

周延儒:“……”

第479章 走人前的谈判

好好的一场战略研讨会,最终又被某人给跑题成了军火展销会。

这依旧是穿越众的拖延战术。

二八式是不会出现在明军手中的,哪怕皇帝愿意当冤大头掏银子,最终也会因为火帽缺货而作罢。

何况皇帝也不见得掏这么多银子出来——按照曹总兵算得这笔帐,想要组建哪怕只有500人的精锐火枪营,除了买枪买子弹外,还要对士兵进行大量的射击训练,这可是海量的银子。

更可怕的是,以上这些只是准备工作。真到了战场上,那士兵打起枪来肯定是弹如雨下,曹总兵这次就差点破产。

能满足皇帝利益,却又不至于对穿越众产生威胁,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靠燧发枪。

现在是17世纪三十年代,欧陆列强位于三十年战争中段。这一时间段,欧洲的武器革新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火绳枪已经被陆续淘汰,前膛转轮式燧发枪正在成为战场上的主流。

其实在二十年前,后世人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由法国人马汉最终完善改进的终极版撞击式燧发枪,就已经问世了。

然而由于法王亨利四世被刺杀,结果导致了撞击式燧发枪被顽固派抵制——这是很正常的,任何一种新品问世,都会导致保守派反对,燧发枪如此,后膛枪同样如此。

然后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撞击式燧发枪才大批装备部队。历史上在十七至十九世纪的殖民黄金时代,殖民者用来统治全球的,统统是这款神枪的子孙后代。

在这种局面下,穿越众就可以放心地给二级部队装备燧发枪了。反正欧洲已经有了原型枪,技术保密也不存在了。

这里的二级部队,不光包括崇祯,还包括正在组建的殖民拓荒团。另外,一些安插在敌后的带路党也需要这种枪……譬如二五仔李际春。

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已经很明确了:先糊弄皇帝,糊弄不过去了,再把燧发枪卖给皇帝。

而崇祯在看到了另外一个貌似更为优秀的解决方案后,之前热烈的心思也就淡了下来。是啊,如果能自产这种火铳,或者退一步自购,再组建嫡系军队的话,无论如何也比低三下四求着军阀去卖命来得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