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88章

作者:吾谁与归

解决群众问题,是个穿针引线的细活儿。

慈父就非常善于穿针引线,最后以间谍的名义,发出biubiu的声音,将散播谣言之人,连根拔起。

慈父的穿针引线也要学。

“卢忠,将人拿了,到了北镇抚司衙门,无论用手段,让其开口。”朱祁钰叫来了卢忠,吩咐他去做事。

于谦并没有审讯那个射箭之人,因为于谦是兵部尚书,他不是法司,他并没有仗着自己深受皇帝信任,就随意的擅权。

这就是臣子的恭敬。

于谦坐下之后,便讲起了大兴的事,尤其是说到了真武大帝转世这一段,满是笑意。

朱祁钰有些愕然的说道:“朕这就成了……真武大帝转世了?”

于谦赶忙解释道:“陛下,百姓不视教化,若是讲的太复杂,反而不妙,等到他们多读些书,自然知道了道理,便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了。”

金濂赶忙补充的说道:“陛下真武大帝转世之事,百姓们反应还是很好的,这有些朝政不那么容易解释清楚,臣以为这不失为一个法子。”

“哦,这样。”朱祁钰想了想,这个时代,假托神明之名,其实也不是不可,实事求是的说,还有更快速的方法,去推广农庄法吗?

似乎也没有。

真武大帝转世,这个假托之名,朱祁钰认了,也不是什么坏事。

“可是于少保如此辛苦,大年三十还在忙碌,这一人讲宣政令,还是速度太慢了些。”朱祁钰略有些感慨的说道。

如果掌令官们,已经培养好了,于谦何必如此辛苦呢?

于谦则笑着说道:“臣不觉得辛苦,倒是怡然自得。”

“臣在地方巡抚十九年,也习惯了跟百姓们打交道。这百姓诸事繁琐,但是颇为有趣的很。”

“在这朝堂里,臣有的时候,却是应付不来。”

于谦是正统十三年,才从地方调到了京师任兵部左侍郎,他出任地方十九年年,这短短一年的时间,于谦还不太习惯在朝堂上和在京文武打交道。

结果土木堡惊变一事之后,他突然就变成了执掌牛耳者,颇为不适应。

朱祁钰沉吟了很久,说道:“于少保,朕以为还是得培养一批人,眼下还只是京畿,若是行之有效,天下推行之时,难道还要于少保在两京一十三省巡抚吗?”

“那绝对不行。”

“不如这样,专门组织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学士们,负责学习政策,宣讲政策,尤其是对百姓宣讲,这件事很有必要提上日程来。”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心里已经有了定册吗?”

朱祁钰认真思考了下,说道:“让翰林院去做这些事吧,翰林院那么多的侍读学士、六曹章奏、经筵讲官,食朝俸禄,总要做些事的。”

大明的翰林院学士的地位,是不如前代的。

因为文渊阁大学士这一职务的出现,皇帝问政也不再询问翰林院,而是询问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也逐渐成为了养才储望之所。

于谦犹豫了下,才说道:“那也是可以,不过还是要专门选拔,臣也担心,翰林们,他们做不好。”

为什么于谦担心翰林院的翰林们,做不好宣讲之事呢?

地方政务,千头万绪,百姓的问题,千奇百怪。

他非常不看好,掉书袋的翰林们,能讲好陛下的政策,甚至适得其反。

下去一顿之乎者也,被老百姓骂的狗血淋头。

但是于谦关于这个事,还不好多说,有揽权的嫌疑。

朱祁钰却立刻回过味儿来,颇为肯定的说道:“啊,对,对,翰林们,五体不勤,他们整日里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日子过得舒坦,早就脱离了地面,飞在了天上,他们怎么可能讲得清楚呢?”

“让他们干点农活儿,能把他们累死似的。不妥,不妥。”

朱祁钰为什么不信任翰林们,其实他们脱离百姓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早就不是从大明的角度。

敌在宣传部这种事,也不是大明独有,苏联不也那样吗?

他认真的思考了半天,掌令官们,似乎又多了一项职能。

耕战,耕战不分家,只能辛苦即将入学的掌令官们了。

要不要考虑让掌令官们,发展下线?

那就需要一个纲领了……

朱祁钰突然发现,其实很多组织架构,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就不得不专设这种架构,来解决问题。

“这事朕来思虑吧。”朱祁钰倒是没让于谦费这个心神。

于谦俯首说道:“臣领命。”

金濂感慨的说道:“这农庄法在山外九州的速度,可是要比臣快很多很多。”

“是臣失职。”

于谦面色犹豫了很久,低声问道:“陛下,臣在京畿推行农庄法,听说京师动荡不安,先是追缴私窑获利,又是都察院被申斥,紧接着大小时雍坊改官邸,而且英国公府上的两位都督,也被陛下训斥了。”

“陛下,群臣议论纷纷,惶惶不安。”

于谦回京之后,就被人拦着说了好几次这个事儿,他也不清楚,陛下到底要做什么,只是觉得奇怪。

第一百三十四章 削太上皇帝号

京畿农庄法推行的比较慢,朱祁钰并没有怪罪金濂的意思。

山外九州和福建的缙绅都跑了,那边施展起来,更容易放开手脚,大肆作为。

而且杨洪和陈懋手里抓着刀子,还训练了不少义勇团练,那自然是做的极快。

但是京畿没有那么多义勇团练,金濂也只能求助于谦了。

至于于谦问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朱祁钰认真的思考了许久,看了看书桌上写好的祭文,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有些决心,只有他这个皇帝能下,也不能和朝臣们商定。

朱祁钰看着天空偶尔升起的烟花,炸裂在空中,感慨的说道:“过年了,两位爱卿留在京师,多多休息才是。”

金濂却是摇了摇头说道:“臣明天早上,随陛下祭拜太庙和天地之后,还得继续去大兴,这件事拖不得,等到忙完了这段儿,再歇息不迟。”

“等到明年开春之后,那些个南逃的缙绅富户,巨贾豪强就该回来了,臣得抓紧时间把这事给办了。”

朱祁钰点了点头,金濂做事十分有章法,虽然他没有什么建言献策之举,但是无论是通惠河维护粮草线,还是这次的农庄法推行,都做得极好。

总体来说,是个没有多少主意,但是能够做事的人,执行力很强。金濂的特点就是执行,你皇帝说往东,我立刻就往东走。

但是皇帝要不说,他有时候也是拿不定主意的。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问道:“于少保,这痰疾,可曾好些了?”

“好多了,谢陛下垂怜。”于谦赶忙说道。

事实上,他的症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尤其是最近,大明诸事逐渐走上了正轨,他心里的负担变小了许多,休息也好了很多。

心里不装那么多事,病好的自然快。

这说话已经是中气十足,红光满面,这些日子,痰疾也未曾再犯过。

大明有个好陛下,他也能少耗一点心力,他最怕的就是心力熬干了,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明依旧是那个下坡路上的大明。

现在一切都变了。

大明新帝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无愧于贤君二字。

太阳再次升起!

可惜,陛下若是多有几个孩子就好了,好在陛下春秋鼎盛,这事倒不用太过于急切。

朱祁钰站起身来说道:“那就好,于少保,国事多舛,有劳了。”

“臣告退,陛下躬安。”于谦和金濂,行了一个稽首礼,转身向着郕王府外走去。

朱祁钰看着这大明柱石挺拔的背影,有些感慨的说道:“兴安,陆子才对于少保的病情,是怎么说的?”

生病不能只听主诉,得听听医生怎么说。

兴安当然知道朱祁钰关心什么,日常巡查的时候,也问过太医院院判陆子才了。

他俯首说道:“陛下,陆良医说,病灶根深蒂固,症状缓解了,慢慢就是拔根了,只要于少保再不用熬心力,那一两年,就好干净了。”

太医院向来如此,给皇帝看病,他可能不大行。

但是太医院给别人看病,立刻就体现出了太医院的水平来!

无愧于国医圣手四个字。

朱祁钰听说如此,也安心了许多,于谦这个身体,还能为大明尽忠多久,是他一直担心的问题。

现在看来,可持续性竭泽而渔,大成功!

他嘱咐道:“让奢员多操点心,别让有心人利用太医院,对付于少保。”

“臣明白了。”兴安拿出了备忘录,记下了此事。

于谦的九重堂和郕王府相隔不远,他和金濂互相作揖告别之后,回到家中。

简单的洗漱之后,他就躺下,没多久,便睡熟了,还有了些许的鼾声。

于谦的夫人董氏看到这一幕,眼角淌出了眼泪。

她赶紧抹了泪,站起身来,想要收拾庭院,却是已经有了婢女收拾,不用忙碌了。

董氏为何会哭?

于谦痰疾犯起来的时候,那是何等的痛苦?脸色涨红后立刻变得惨白,终日咳喘不停,半夜无法安寝。

这让人何等的揪心?

每每到了冬日,就是董氏最害怕的时候,她生怕自己家里这根顶梁柱,轰然倒塌。

有的时候,于谦还会突然半夜惊醒,然后咳嗽半宿睡不安稳,一直到黎明时分,又开始犯迷糊,可是公务缠身,更是熬人。

今年冬天,虽然丈夫格外的忙碌,但是,却是未曾像往日那般咳嗽了。

这般红光满面,中气十足的模样,她已经十多年没见过了。

她的丈夫无法入睡的原因,一来是病症,二来则是忧心国事。

巡抚地方,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满目疮痍,一地狼藉。

大明正在腐朽,每念及此,于谦就是寝食难安。

她的丈夫这几个月,虽然劳累,却未曾耗费心力,吃饭吃得香,睡觉也踏实,不会无故惊醒,长吁短叹。

董氏心力的那块大石头,终于是落地了。

对于其他人而言,董氏不清楚,但是对于董氏而言,大明的新帝,就是她心里的圣君英主!

无论是病症,还是国事,圣君都解决的很好很好。至少董氏已经再没看到丈夫夙夜忧叹了。

董氏擦干净眼泪,开始安排明日过年的饭菜,年三十于谦在外面吃的饭,大年初一,自然得是在家里了。

次日的清晨,于谦洗漱之后,准备用过早饭就去大兴,他看着颇为丰盛的早饭,眉头紧皱的说道:“这些,是怎么回事?”

今年过年居然连吉盒都有。

百事大吉盒,里面装的是多种干鲜果品,北方冬日这都是稀罕物,可不便宜。

董氏看着于谦的样子,摇头说道:“陛下定下了一套按品秩供应单子,是配合最近的官舍的政令。”

“各级官员,在过年的时候,年货有多少,都是定好了,随时增补减少。”

“安心用吧,甘心清贫,会被人说是沽名钓誉的。”

于谦这才了然,拿起了一颗蜜饯,不住的点头说道:“陛下赏赐的啊,那没事了。”

“若是我死了,那就不要在这九重堂住着了。”于谦擦了擦嘴,站了起来,准备前往承天门,等到祭祀之后,继续推行农庄法之事。

董氏却一把拉住了于谦的胳膊,眉头紧皱的说道:“你说清楚再走,这这又是怎么了!”

“国事,跟你也说不清楚,但是眼下大明百废待兴,作为臣子,这是本分。”于谦拽开了董氏的手,走出了正门,穿着朝服向着皇宫方向走去。

陛下要祭太庙告慰先祖,这是国祭,他必须的去。

为何于谦会说这等话?

因为农庄法,真的会得罪很多很多人,随着政令的推进,阻力会越来越大。

于谦也做好了准备,一如当初,出城,在城郭与瓦剌接战一样。

他做了完全的准备。

上一篇:诸天反穿越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