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578章

作者:庄不周

可是对漠北之行,他还是有点担心。

毕竟自己不再年轻,还能不能承受长途跋涉,能不能承受漠北苦寒,都是一个未知数。他这次来辽东,并不是打算立刻起程,还要等周瑜。

周瑜还在益州战场,什么时候能起程,尚未可知。

他先来辽东,就是想在辽东适应了一下气候。

对孔融言语间流露出的担心,众人哈哈大笑。

他们告诉孔融,漠北的确冷,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往远了说,商朝遗民当时蒙败亡国之难,条件那么差,都能在漠北活下去,你有朝廷支持,还怕什么?

往近了说,周瑜已经从漠北回来了,有抵抗寒冷的经验。有他同行,绝对不会有问题。

然后,他们又说了一堆防寒的手段,比如多穿皮袄,多吃肉之类,还有人一本正经的向孔融推荐导引术,说是坚持练习,就能抗冻防寒,还能延年益寿。

孔融听了,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醒悟。

这些人虽然在辽东,但他们毕竟是书生,平时养尊处优,根本没有接受过真正的考验。

辽东虽冷,能和漠北比吗?

如果说漠北之寒是山顶,辽东之寒还在山脚下呢。

咦,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

与儒生们单纯的精神支持不同,刘备给了孔融更实在的物质支持。

他送给孔融几套保暖效果极佳的冬衣。

这些冬衣是他重金收购来的,里面填充的不是丝絮,而是木棉,据说来自遥远的天竺。

孔融有些狐疑。据说天竺极热,怎么会出产防寒之物?

话虽如此,他还是接受了刘备的馈赠。稍微一试之后,就知道刘备所言不虚,这木棉比丝絮暖和多了,轻便也足以和上等的丝绵媲美。

孔融投桃报李,趁着接受宴请的机会,多次表示,自己希望从漠北返回时,刘备已经建国。他甚至想在刘备的封国里完成对旧典的整理和研究。

天子在中原推行新政,对儒家经义大加改动,固然有益于民生,却对经典伤害太大。他想求一方乐土,保存最精纯的先圣遗学。

他在儒生中的影响力不小,不少人因此改变了主意,决定投奔刘备,随刘备征伐海外。

辽东虽然暂时还没受到影响,但作为朝廷控制的一郡,迟早会也波及。

要想保留自我,跟着刘备出征三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月中,刘备上书,请求出征。

第1071章 矫枉过正

收到刘备请战的奏疏,刘协一点也不意外,也不担心。

以刘备现有的实力,加上辽东、乐浪提供的钱粮、后勤资源,只要他自己不犯蠢,控制三韩、东倭没什么难度。

当然,完全控制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不是军事能做得到的,更需要文化。

刘备能抓住孔融到辽东的机会,利用孔融的影响力,劝一些寄寓辽东的儒生随征,这是个意外,却是刘协喜闻乐见的意外。

刘备失去了诸葛亮、庞统,但他得到了青徐儒生的支持,也算有得有失。

就他目前的战略目标而言,够用了。

各个方面的行动按照计划进行,具体的事务则有司徒府安排,司空府配合,刘协也可以稍微清闲一些,将精力集中在对南阳的精耕细作上。

一方面,他为新招的讲武堂新生授课,主要是数学中的形学。

也就是与几何学有关的东西。

他对这件事很重视,花了大量时间准备讲义,《九章算术》、《九何原本》都是取材的对象,可谓是将目前所能得到的数学成就一网打尽。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后世被误认为阿拉伯数字的印度数字。

这种数字符号能成为世界通用符字,除了搭西欧扩张的顺风车之外,其本身的优势也不可小觑。只是现在的天竺数字和后世的数字还有些区别,所以刘协毫不客气的装了一把,直接一步到位了。

改进了记数法,当然也不能放过算盘。

汉代已经有算盘,只是还没定型,尤其是那种用盘珠钻孔串起来,不会散落的算盘。刘协稍微说了一下,命人制出一批,除了供讲武堂的学生用,还提供给其他需要的人。

南阳商业发达,工坊遍地,需要算盘的地方很多。

乘法口诀倒不用刘协“发明”,现成的就有,只不过是由九九开始,一一结束,所以又称九九乘法口诀,简称九九。

将乘法口诀应用到算盘上,在刘协的有意推动下,相关的口诀也很快出炉,并因其实用性迅速风靡南阳,街头随处可见抱着算盘,一边运指如飞,一边念念有词的人。

宋忠等人看过之外,交口称赞,请旨将这些成果纳入基础教训的范畴,使计算能力成为每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必备的技能。

刘协当然没有不肯的道理。

相比于此,他还有更大的计划,将相关的讲义印成书,当作专业的数学入门教材。

庞大的理工人才基数是工业化的必备基础,而数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即使不是理工科人才,研究文史哲,没有基本的数学思维也是不行的。

万物皆有数。

连简单的四则运算都不能熟练掌握的快乐教育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除了教授讲武堂的新生之外,刘协还干了一件大事。

他在南阳郡学刻了几块碑,将包括张衡在内的几位南阳籍科学家刻画,介绍他们的科学成就。

不讲经学,也不涉及个人品德、官位,只讲他们的科学成就。

对此,宋忠委婉的提出了不同意见。

陛下提倡四民皆士,鼓励百工之技,这是好的。但只字不提儒学,不提道德,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刘协说,儒家经典是每一个郡学都会研习的,何必再刻意强调?

凡事必提道德,才是矫枉过正。

讨论这些实学,首先在学问本身的对错,个人道德可以往后放一放。

裴潜为人简易,有些举动不完全符合礼节,难道他打造出来的战刀就不锋利吗?

听到这句,宋忠顿时气短,心虚地看了一眼刘协腰间的环首刀,拱手告退。

在刘协的刻意引导下,南阳掀起了一股研究实学的热潮。

尤其是那些被夺了爵位,却保留了土地以外的家产的旧封君们。他们看到了何咸这个榜样,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恢复爵位,纷纷出资修建学堂、书院,招揽学士,研究各种学问。

早就和朝廷合作的蔡瑁最为敏感,出资建襄阳书院,请本地人庞德公主持。又建五味堂,专门研究酿造工艺,并顺势将自家的美酒推向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这件事引起了司徒杨彪的担忧。

他上书刘协,建议对酒实行专榷。

理由有二:一是增加税收,二是控制酿造规模。

酿酒需要粮食。如今推行度田,粮食生产刚刚能满足需求,并不富裕,不适合大规模酿酒。如果放任民间酿酒,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必然会造成了粮价波动,首先受影响的就是普通百姓。

而且饮酒易误事,若人人嗜饮,对风气影响太大。

刘协觉得杨彪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像对待宋忠那样粗暴。

汉人本来就好酒。只是之前因为贫富分化,有能力消费大量酒的局限于权贵阶层,对普通百姓没什么影响。现在度田,家家都有点余钱了,难免奢靡之风不会下沉,而酒这种易上瘾的消费品也会成为首选。

这可不是他要的结果。

但他也不赞成实行专榷。

专榷也就是专卖,由政府统一控制生产、销售,和计划经济似是而非。计划经济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做到产销平衡,而专榷则纯粹是为了收税,控制规模这种事从来没有实现过。

朝廷要钱,郡县也要分一杯羹,具体负责的官吏也要沾点便宜,最后必然导致酒价猛增,连百姓正常的消费需求都会受到影响。

虽说酒是一级致癌物,但没有酒的世界,的确也缺点意思。

刘协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杨彪召集以蔡瑁为代表的酒坊主进行讨论,看看如何控制酒的产量,既满足正常需求,又不影响粮价。

司徒府发出文书,半个月后,相关人员到达宛城。

蔡瑁来得最快,而且带来了一大船美酒。最上等的二十石献给天子,剩下的五百多石送到市场上,几乎瞬间被一抢而空。

杨彪大怒,召蔡瑁到府质问。

你这是什么意思?召你来,是为了限酒的,你却大张旗鼓的卖酒,是对司徒府不满吗?

蔡瑁很委屈。

首先,司徒府只说召我们来议事,没说要限酒啊。我是个生意人,不能白跑一趟,顺便运点酒来卖,赚个路费,不过份吧?

其次,我也没想到这酒卖得这么快。五百多石,半天就没了。看来宛城的人已经听到风声,知道要限酒,这才去抢。

司徒大人,你是不是应该先查一查向外透露消息的人?

杨彪勃然大怒,将蔡瑁的张狂告到了刘协面前。

第1072章 主动请缨

刘协听完杨彪的请求,眉头蹙起,沉吟了片刻,反问了一句。

“杨公是希望我亲自处理此事?”

杨彪再拜。“此等琐务,本不该劳烦陛下。只是蔡瑁有些特殊,臣恐因小失大,影响了陛下的安排。”

刘协摇摇头。

这本是民政,是司徒的份内之事,杨彪直接处理即可。召集酒坊主来讨论,是他的建议,但也只是他的建议,具体事务依然由司徒府安排。

杨彪来告状,是望他出面压制蔡瑁,理由是诸葛亮、黄月英夫妇及黄承彦是大臣,听起来合情合理,其实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区别对待。

如果蔡瑁是读书人,杨彪绝不会这么做,他会尽可能将控制权掌握在手中,哪怕不是他负责的范围。但蔡瑁是商人,杨彪下意识地就想用强权压制,只是碍于蔡瑁的亲戚关系,不得不通知他一声。

士农工商,商人排在四民之末,受到的歧视也最严重。

他有理由相信,如果蔡瑁没有这样的背景,杨彪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所谓的讨论也只是司徒府的单方面决定。

杨彪是他信任的老臣,这些年的成绩有目共睹,算是最能跟得上节奏的老臣。基于对杨彪人品的信任,他不觉得杨彪是有意为之。

只能说,有些习气根深蒂固,藏得比想象的更深。

“杨公,当初士人反对度田,朕召他们齐聚太学论讲,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呢,朕哪有时间管这些事?”刘协带着温和的笑容。“再者,还权三公,不是你们一直希望的么?朕轻易插手,不太合适吧?”

杨彪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刘协的意思。

这件事,天子不管,司徒府自己负责。

其次,要像天子与士人讨论度田之事一样,只能辩论,不能强制。

至于他担心的诸葛亮等人,也没必要担心。天子不会因此干涉司徒府的决定。

杨彪满意而退。

——

杨彪先召集司徒府的掾属开会,说明了要限制酿酒的根本原因。

粮食产量有限,不能将大量的粮食浪费在酿酒上,这是底线。

其次,蔡瑁酿的酒是高档酒,普通百姓消费不志。但南阳有很多有钱人,这些人的消费必然带动风气,使普通百姓产生奢靡习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不必要的消费。

所以,这些高档酒必须限制,以提倡节俭,禁止奢侈。

最后,既然是辩论,就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总结起来一句话:要解决问题,还要讲究手段,不能授人以柄。

前两点是统一思想,后一点是处理原则。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张松主动请缨,愿意作为司徒府的代表,与蔡瑁等人先接触。

这么大的事,总不能由杨彪直接出面,与一群商人辩论,弄不好还要落下以势逼人的口实。

——

第一次会议开始的时候,蔡瑁意气风发,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鼓舞士气。

你们不要怕,天子重商,我等都是遵循天子的诏书行事,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家外甥女婿诸葛亮去年又是冀州诸县考功第一,凭的就是重视工商业。征收的工商税是口赋的几倍。大战之后,人口剧减,陛下又仁慈,减免了十五岁以下的口钱,这么大的缺口,只有工商税能够填补。

听到诸葛亮的名字,众人忐忑的心立刻平静了许多。

诸葛亮在襄阳的时候名声不大,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襄阳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恨不得将他的籍贯改成襄阳。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