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541章

作者:庄不周

其实仔细说起来,孝桓、孝灵都出自冀州,只是他们名声太坏,对冀州也没什么特殊照顾,连冀州人都不愿意承认。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利益。

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就算你是天子,也不一定能得到认可。

对刘协来说,现在认可他的还是普通百姓。

他虽然没有给哪一个县——包括邯郸在内——免税,但他亲自坐镇冀州,强行推进度田,迅速稳定了冀州的形势,让无数被战争拖累了十几年的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基本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仅这一点,冀州的普通百姓就认可了他。

至于冀州的大族、豪强,就没这么客气了,他们还在观望,看看朝廷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利益,弥补他们被夺走的土地。

刘协和百姓谈笑风生的时候,杨彪、周忠跟在身后,沉默不语。

相关的细节,他们已经查证过,知道诸葛亮的政绩是真实的,没什么掩饰的成份。剩下的任务就是找点问题,以免诸葛亮太骄傲。

对他们来说,这一点并不难。

邯郸的确还有很多不足,离曾经的繁华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邯郸的变化感到惊讶。

短短一年时间,邯郸就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等诸葛亮四年任期结束,邯郸又将是河北名城,就像历史上那样。

如果其他州郡都能像邯郸一样,也许十年之后,大汉就能恢复最盛时的实力,天子西征也不再是纸上空谈。

这还是在人口大量损失的情况下。

二三十年后,等人口渐渐恢复,大汉的实力将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

到了那时候,西征或许就不是可行,而是必须。

否则人多地少的矛盾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把这些联系起来看,他们有点明白了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兴奋的同时,他们又心情复杂。

虽然久经仕宦,但他们是真的跟不上天子的思路。目光既不如天子深远,考虑也不如天子周到,信心也不如天子坚定。

这些年,他们看似在帮天子,实际上一直在阻碍天子。

想到这一点,很难让人不沮丧。

“嘉谋,明年我就六十了。”杨彪轻声说道。

周忠诧异地看了杨彪一眼。“那又如何?难不成你想到致仕?就算你想含饴弄孙,现在也赶不及啊。”

杨彪笑笑。“如果士孙君荣明年能平定益州,我就算是致仕,也没什么遗憾。再说了,不做司徒,我还可以教书,可以修史,可以退而不休嘛。”

周忠会意的点点头,没说话,只是心头有些惭愧。

杨彪这是要给士孙瑞让路,更是给赵温让路。益州平定,由一个益州人出任三公,无疑是对益州人的最大安抚。

为此,杨彪不惜在花甲之年致仕。

他自问做不到,即使是已经决定将家族的希望放在周瑜身上。

“文先,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周忠轻声说道:“当务之急,还是考虑那些想推进度田的郡县。若我猜得不错,邸报发行之后,想度田的郡县会更多。”

杨彪点点头。“你的看法呢?说起来,庐江度田更早,今年的成绩却不是很突出,在冀州诸郡国中也只能排中位而已。”

周忠微微一笑。“这不是庐江成绩不好,而是冀州诸郡国的成绩太亮眼。你还记得去年吗?庐江可是仅次于河东和三辅。”

杨彪皱了皱眉,欲言又止。

周忠有些奇怪。“怎么,你不同意?”

杨彪摇摇头,凑到周忠耳边,轻声说道:“今年河东的成绩不太理想,可能会泯然众人。”

周忠却早有准备,嘴角轻挑。“这不是意料之中的事么?河东虽然富庶,比起冀州来,终究还是差了一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荀文若虽是千里之才,也不能让河东反超冀州诸郡国。”

他抬抬下巴。“你若不信,三年之后,调孔明去河东试试。”

杨彪笑笑,刚要说话,沮授凑了过来,拱拱手。“二公,恕我冒昧,这不太合适。”

杨彪、周忠互相看好了一眼,哑然失笑。

杨彪故意沉了脸,轻声喝道:“二公论政,你一个侍中也敢胡乱置喙?”

沮授嘿嘿笑了两声。“二公论政,我不该置喙,但看着你们犯错而不提醒,又岂能忍心?”

“犯错?我们犯了什么错?”

沮授使了个眼色,示意杨彪、周忠看诸葛亮。“诸葛亮虽是周公举荐,却是天子一手调教。他的仕途,天子自有安排,何须二公劳心?”

杨彪、周忠互相看了一眼,也觉得失言了。

诚如沮授所说,诸葛亮的前程自有天子安排,哪有他们说话的份。想调诸葛亮去河东,先问问天子答不答应。

第1004章 微言大义

刘协听到了杨彪和周忠的私语,但他没在意。

事情到了这一步,早就不以这些老臣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他们只能跟着形势的变化改变态度。

主动改更好,被动改也行,坚决不改的就只能靠边站。

适者生存。

听到沮授的话,他多了几分欣慰。

哪怕是中年人,也有清醒的。

刘协带着浅笑,与围观的百姓说些家常话,问他们现在的生活,了解他们最迫切的希望。

对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温饱而已。如果有可能,那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再多点荤腥,添两身新衣。

读书、做官之类的,对他们来说,反而不在考虑之内,或者说,离他们太远,还没到考虑的时候。

了解了一圈后,刘协对杨俊、诸葛亮说道:“民以食为天。让百姓吃饱饭是朝廷的天责。任何政策,脱离了这个前提,都是恶政。”

杨俊、诸葛亮等人吃惊地互相看看,一时竟不敢出言附和。

天子这句话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明易懂,却也他们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

什么是德政,什么是恶政,有很多说法,但是以能不能让百姓吃饱饭做为评价标准,却是闻所未闻。

杨俊想了想,恳切地说道:“陛下关爱百姓,是为大仁。只是禽兽亦知饱食,若无教化,百姓纵能实腹,又如何能致王道?”

刘协反问道:“杨卿,我只是说,不能让百姓吃饱饭的政策是恶政,可曾说让百姓吃饱饭的政策就是王道?”

杨俊微怔,随即哑然失笑,拱手请罪。

“臣愚钝,死罪死罪。”

刘协微微颌首。“不为恶政,是为官的基本准则。但有志于王道者,又岂能以基本准备则为满足?让百姓吃饱饭之后,还要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士。若四民皆士,何愁王道不兴?”

杨俊连连点头。“陛下所言甚是,臣等愿从陛下之教,尽绵薄之力。”

其他人纷纷附和,只有诸葛亮眼神闪烁,有些沉吟。

刘协看向诸葛亮,嘴角挑起一道浅弧。“孔明,你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诸葛亮拱手致意。“唯。臣冒昧,斗胆直言。臣对杨府君适才所言,略有微词。”

杨俊一愣,随即笑了。“哦?还请孔明指教。”

“指教不敢当。”诸葛亮含笑再拜。“陛下所言,确是至理名言,却不是陛下首创。先圣前贤多有论及,陛下不过是择其善而从罢了。所以,我等致力于王道,并非从天子之教,而是从圣人之教。”

杨俊抚着胡须,沉吟片刻。“孔明说得对,倒是我失于考虑了。”他随即又说道:“但陛下所言之四民皆士,却没有哪一位先圣前贤说过,而是天子的发明。所以,我说的也不全错。”

诸葛亮连连点头。“府君言重了,亮岂敢,岂敢。”

杨俊又对刘协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个疑问。”

“你说。”

“民以食为天之天,与天子之天,有何异同?”

刘协一愣,仔细想了想,笑道:“我觉得大同小异。但究竟有哪些是同,哪些是异,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杨卿若有高见,不妨畅所欲言。”

杨俊正要说话,杨彪咳嗽了一声,插言道:“这等训诂之事,还是交给太学的学者们去讨论吧。陛下不妨拟个题目,让他们辩个明白。”

“也好。”刘协深深地看了杨彪一眼,点头答应。

他之所没有直接回答杨俊,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皇权的正当性。在他看来,皇权根本没有正当性可言。与其说君权神授,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神,不如说天就是百姓。

但皇权虽然没有正当性,却有时代的合理性。在当今的生产力条件下,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只会使地方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让他现在就否定皇权的正当性,是不太现实的。

他可以偷换概念,将上天之天,换成百姓为天,却不能直接喊出“为人民服务”这样超前的口号。

杨俊感觉到了其中的错位,直接提出了问题。杨彪却更加敏锐,知道这个问题前后牵涉到皇权,不能轻易下结论,及时阻止,建议交给太学先做学理上的讨论,无疑是老成之言。

他没有直接反对,当场喝斥杨俊,本身就说明他的思想有所动摇,不再坚信君权神授的观点。

否则,这样的问题根本连讨论都没有必要。

——

看完了邯郸,刘协又看了其他四个县。

这四个县的政绩没有邯郸好,但恢复的情况也不错。他们对诸葛亮有羡慕之情,却谈不上嫉妒。

这和诸葛亮共同发展,利益均沾的思路分不开。

邯郸不仅是赵国实力最强的县,还是郡治所在,其他诸县的官吏到郡里来办事,诸葛亮都会安排人接待,不仅请他们吃饭,还和他们合作。

邯郸往来客商多,需要大量的粮食、蔬菜及酒肉等物资,诸葛亮并没有将这些机会全部留给邯郸县的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分包给不同的县,让他们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

就连商贾需要的劳动力,他都分了不少机会给其他县。

简而言之,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个邯郸令,却是站在赵相的高度考虑问题。这不仅减轻了杨俊的压力,也让各县对邯郸的繁荣乐见其成。

杨俊一方面清楚诸葛亮的成就不会止步于邯郸令,另一方面也佩服诸葛亮的能力,觉得自己做也未必能做得更好,加上诸葛亮也会做人,凡事都先与他商量,他也就乐得坐享其成。

刘协对此早有准备,一点也不意外。

杨彪、周忠看完之后,却是大受震撼。

一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第一次做县令,就能有这样的成绩,的确是奇才。至于是他本人的天赋,还是天子调教的结果,他们也分不清,只能叹一声后生可畏。

借着这个机会,由杨俊出面,提出了调整赵国行政区划的事。

邯郸偏居赵国南端,使得邯郸对其他县的辐射大受影响。离邯郸最远的中丘、柏人从中得到的好处还不如隔壁魏郡的几个县。

杨俊建议,重新调赵国行政区划,形成以邯郸为中心的局面,使所辖诸县到邯郸的距离大致相等,以便效率最大化。

这个要求首先引起了司徒府的反对。

按照你们这个思路,恐怕魏郡的郡治邺城都要被划进来了。

第1005章 朝中无人

调整行政区划牵制涉其广,肯定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刘协要将司空周忠召到行在来,与司徒杨彪一起商量讨论。

他自己则不参与其中,只负责审核他们讨论的结果。

他的工作重心在军事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士孙瑞准备进攻益州的计划,一是对辽东的后续安排,还有一个就是对西域形势可能的变化进行提前准备。

关于如何进攻益州的安排,刘协找来了太尉长史杨阜,问他对当前形势的意见,并召集了讲武堂的相关人员一起旁听,周瑜、孙策也一起参加。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太尉贾诩提议将北军中的楼船营转到荆州,指挥荆州水师作战,是否合理?

因为荆州战区原本是安排给骠骑将军张济的,张济和丁冲已经抵达江陵,准备了半年之久。

这时候调楼船校尉娄圭等人过去,会不会让张济、丁冲不满?

杨阜表达了他的观点。

首先,两路进攻益州的思路是对的。

益州负隅顽抗,倚仗的无非是益州的山川形势。但益州的人心不齐,那些富有资财的世家、豪强反对度田,不愿意接受朝廷的诏书,普通百姓却恨不得早点统一。

因此,益州的兵力是有限的。两路进攻,可以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让他们无法集中兵力,固守一处。

其次,益州虽然也有水师,但水师大多部署在东部的永安一带,目的就是为了防备荆州方向来的敌人。如果不在荆州方面安排进攻的力量,这些水师可能逆流而入,赶到白水关一带,阻击北军的水师。

北军虽然有楼船营的编制,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战船,面对益州水师,基本没什么胜算。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