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第199章

作者:何不言情

狗日的耿炳文,野战打的那么稀松,甚至他们自从到了涿州后,耿炳文的所有举动都被他们料想的一模一样,现在怎么会有这个本事,竟然把城池守的这么好。

这让甄武和众将都有些不服气。

倒是朱棣叹了口气道:“之前野战耿炳文打输了,可想到他如今已有六十多岁,倒也能理解,可现在看来,耿炳文老虽老了,但到底还是当初随父皇打天下的老将,他若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那才是怪事。”

说起来,朱棣不善攻城。

其实不单单朱棣,朱棣麾下众将基本上都不擅长,这也不能怪众将,在场年轻将领居多,尤其像甄武这种,差不多可以说是跟着朱棣成长起来,自然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朱棣很大的影响。

这些年中更是经常随着朱棣出塞打蒙古人,把朱棣擅长的骑兵奔袭战,不仅学的门清,用起来也溜的不行,但攻城这事,别说朱棣不擅长,就算擅长也没地方教啊。

而且,一军之中若是将领偏科,他们操练士卒时,士卒跟着也得偏。

燕军士卒中,哪怕是个步兵,扔给他一匹马,他翻身上去也能展示一段马术表演,这对南军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对于燕军来说却是一个生存技能,他们在塞外抢到马必须就得会用,要不然逃命都没别人跑的快,可是让他们攀城头,他们的动作是真不熟练。

朱能这时请战道:“殿下不必涨耿炳文士气,午后我愿再出去战上一场,定攻下真定城。”

朱棣摇了摇头,道:“打不了了啊。”

“为何打不了了?”

朱棣掏出一封信件,仍在桌上道:“老和尚来信了,山海关集结了兵力,意欲出关动我北平。”

这…

算算时间,辽东兵马集结山海关再慢,这时候也差不多该集结完毕了。

这确实不能再打下去了。

不过此次出战,战果很显著,已然让世人知道,燕军没那么好欺负,更没那么好灭,如此情况下,也是该回去整顿一下,收拾收拾家门口的糟心事了。

“那咱们午后便整军,退还北平?”张玉问道。

朱棣点了点头道:“没错,午后就走,不过走归走,咱们闹了这么大的事情,总要给朝廷个交代,我这就上书自辩一番,请求朝廷诛杀奸佞,释放齐,代等王,洗湘王之冤屈等,只要朝廷不行针对藩王之策,我愿与朝廷止兵戈以续亲情,还平安与天下,你等也都给我具名在册,以示心愿和平之念。”

这话一落,甄武愣了。

这是交代?

纯粹他娘的添堵!

问题是,朱棣自己上书就罢了,还要带着王府臣属一起上书,以示和平之心,这不得气死朱允炆?

众将面面相视,脸色有些古怪。

他们这老板也是够奸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和尚给出的主意,毕竟谁不知道,这个时候朝廷若是愿意退步议和,绝对威严尽失。

什么是朝廷?!

朝廷打胜了,可以彰显和平之心,诏安或者议和,但是打输了议和,朱允炆就是再傻也不可能同意。

朱棣这么做,摆明了欺负大侄子。

试想,朱棣这番自辩自表心意,想必肯定能让一些温和的朝臣心有好感,哪怕就连不愿意战乱的天下百姓,也会念朱棣一个好。

俗称,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朱棣兴致勃勃的开始组织语言,书写奏疏,写完后让甄武等人加上名字,让人送了出去,随后众将下去整军回北平。

甄武是知道朱允炆绝对不同意罢兵的,而且也清楚耿炳文之后就该李景隆上场了,他还隐约有些记得李景隆将会一路打到北平城,但具体什么时候打到的甄武就不清楚了。

但是甄武在大军行至涿州时,特意请示朱棣,在涿州多留了一些人马,并且亲自叮嘱了一番李司好好防备,试图看看能不能改变历史。

李司是涿州城守将,算是甄武一派的人,对于甄武的叮嘱自然是拍胸脯保证,这让甄武放心不少。

甄武心想,北平城前有涿州城拦路,只要李景隆打过来,涿州没有第一时间攻破,他们就可以增兵至涿州,这样也不会被李景隆直接打到北平城。

说起来,他的家里人都在北平,实不愿看到北平陷入动荡。

……

而这个时候,南京城,朝堂上已经掀起了滔天的大波。

前些日子的雄县,莫州之败,所有人都还可以用攻势受到小挫来解释,可耿炳文十三万大军被燕军打散,打没了,还被燕军压在城里暴打了三天,最后扬长而去。

这还能怎么解释。

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败仗。

尤其是朱允炆收到朱棣的上书后,被里面的内容气的浑身发抖,坐在龙椅上,暗中紧紧的捏住拳头,青筋暴起,足可见他心中的怒火有多么的旺盛。

可朝堂上监察御史康郁,仿佛看不到朱允炆的怒火,依旧在表达着自己的政见。

“世上最让人悲痛的事情,莫过于亲人反目,如今诸王,皆是太祖所遗亲子,论尊贵皆是陛下的叔父,怎么能听一二之臣的一己偏见,而损亲情之谊,试想,当初若不是某些人进谗言,至灾祸加诛燕王,燕王又怎会举兵反抗,现在陛下不妨看看,燕王举兵才两月有余,朝廷前后调兵不下五十万人,可有抓获燕王臣属一人?现下朝廷兵败,这何尝不是太祖之灵,不愿见到亲族刀兵相见,所给的警示呢,陛下不妨再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天下谋臣所不愿献计之苦果,要不然何至兵败与此,如此有违天道,有违人道之伐举,臣敢断言,若常以往,不出十年,定悔之晚矣。”

康郁说的悲切感伤,跪下来老泪纵横道:“所以,臣恳求陛下,以收攻伐之心,用仁义行为感化诸王,以固我大明昌平久安。”

朱允炆眼睛仿佛要吃人一般,康郁却视而不见。

而此刻,黄子澄大怒的站了出来:“康御史可是在说黄某是谗佞小人?”

康郁侧目瞥了一眼黄子澄,淡淡的来了句:“不敢。”

黄子澄大怒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受挫,怎令你个匹夫恐成这般,我朝兵百万,疆万里,区区燕王一地之兵,侥幸占了一丝便宜,就如乞儿路捡一文,你便要把乞儿看做百万富商不成。”

“你难道是这般看待兵事的?”康郁震惊,随后怒问。

“我这般有何错?陛下顷刻间便可再能聚兵五十万,四面攻北平,众寡悬殊,燕王如何能敌,岂不是手到擒来,区区讨伐燕王,又岂是难事?以黄某之见,现下小败一场,未尝不是坏事,让众将心生雪耻之怒,力压北平,想必不出今年,战事定平,而燕王定会被送入京师,到时候康御史不妨去见一见,能让陛下悔之晚矣的燕王。”

“你…一派胡言,战事怎么单以数量而论之,你…你真是个误国奸佞啊。”

“你个老匹夫才是奸佞。”

……

两人顿时在朝堂上争吵了起来,热热闹闹的仿佛泼妇骂街一样,朱允炆被扰的头疼,愤愤起身,挥手退朝。

黄子澄见状,没了和康郁的争执之心,心念一转,屁颠颠的追着去往书房觐见朱允炆,而康郁到黄子澄这般,心中更是气急。

他的一个老友过来安慰康郁。

“你这般又是何苦呢,黄子澄是上位的讲师旧人,圣眷正隆,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以我看,你今天闹这一遭,这辈子官算是做到头了。”

康郁却不在乎。

只在心中担忧的想着,当今陛下的官,就怕谁也做不久啊。

而另一边。

朱允炆回到了书房,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不用朱允炆通知,皆主动的便跑了过来,他们看着朱允炆在书房里大肆的撒气,口中还不断的骂着耿炳文。

“朕如此信任他,他个老东西怎能如此让朕失望,还害的朕颜面尽失,在天下人面前如此丢人,真是死不足惜。”

“陛下勿恼,也莫要听信康御史等短视之人的乱言,正如臣在朝堂上所言那般,天下大势在陛下,燕王终归只能是笼中之雀,待擒而已。”黄子澄上前劝说着。

朱允炆心中确实更信任黄子澄,而且他也简单算了算,他那么多兵,不说一对一的和燕军换命,二对一的换,也能换的朱棣无人可用,必被擒下。

想到这里,朱允炆暴怒的心情微安。

不过,朱允炆依旧暴躁的问道:“那你说现下该如何?”

黄子澄简单一思索:“耿炳文老将矣,早已失其锋锐,不若换将!”

齐泰本来还一直听着,在他心中,只要黄子澄和朱允炆不搞出什么太骚的操作,他也不打算多说,这些日子他算看清楚了,他对比黄子澄,真不算什么。

可这会儿,他听到换将,再也忍不住了,他早年就在兵部待着,虽然没有亲自上过战场,可各种战报和经典战役研究了不少,焉能不知换将之害。

所以,齐泰连忙开口道:“陛下三思啊,耿将军虽然一时受挫,可当年也是随太祖一路走过来的老将,经验丰富,只消调整一番,定然能再与燕军交锋,咱们若是贸然换将,不正说明我们自己承认了这场大败,如此一来全军将士该如何作想,恐军心不稳,而且这也会让其他大将寒心,定然导致其他大将消极待战,唯恐失利受责。”

齐泰说的全是自古历来,临战换将的坏处,算是一心为了朱允炆着想,可朱允炆此刻狠急了耿炳文,眼睛习惯性的看向了黄子澄。

黄子澄明白朱允炆心意道:“陛下无妨,燕军与陛下实力相差悬殊,换将亦不会影响结局。”

朱允炆听黄子澄这么一说,自然的就点了点头,他不再等齐泰再开口,直接问道:“那黄先生认为何人可为将?”

黄子澄心念一想,坚定道:“曹国公李景隆,家学不俗,又自幼长于军伍,更兼正值壮年,若为将,定当破燕。”

朱允炆有些狐疑,李景隆说到底没有什么太好的战绩拿出手。

齐泰这时连忙反对。

然而也不知道黄子澄是不是担心面子受损,还是担心在朱允炆心中的信任减少,梗着脖子一意力挺李景隆。

直说的舌绽莲花,把李景隆吹嘘成天下少有的天才名将,甚至还说要用自己的脑袋替李景隆担保,反正就是传达出一个意思:李景隆行的。

朱允炆见黄子澄都说成了这般,心中的那丝疑虑便消失了,于是点头应下,道:“那行,那就李景隆吧。”

君无戏言。

朱允炆都点头同意了,齐泰也只好罢嘴不再多言,他看了一眼黄子澄,心中想着,但愿李景隆真的行。

而一代战神李景隆,在此刻也终于要开始自己的战神之路了。

……

第266章 -北平、玉英、小六

人在家中坐,将从天上来。

李景隆正在家中和好友宴酒,一边看着乐女的诚意表演,一边讨论着耿炳文兵败真定的战事。

他听着好友们你一言我一句,总结者耿炳文兵败的原因,心中很是不屑。

打赢朱棣有什么好处吗?

他已经是曹国公了好吗!

不过,李景隆想归这么想,但是不会傻到在京师表达出他的这个想法,他还想好好的享受生活,所以他笑了一下,附和好友们的观念,说道:“长兴侯确实老矣,手握十三万大军不敢破釜沉舟与燕军拼阵,一失其勇,二失军气,焉能不败,说起来,朱棣也是好运,若是换成咱们在座几位,怎会被朱棣吓破胆子,定然重新整鼓军心,拼死力战,如此一来,不说燕军必败,但至少结局难料。”

说到这里,李景隆顿了一下道:“其实说到底,耿炳文只要不是大败,朱棣的日子就不会像现在这般好过,可惜…”

这话落入其他人的耳中,引得众人都点头认同,他们都知道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曾被太祖屡次夸赞,有这般一针见血的言论并不稀奇。

甚至还有人被李景隆说得感叹起来:“是啊,可惜九江不为大将军,要不然定能破了燕军。”

李景隆摆了摆手,洒脱道:“随缘吧,没什么可惜的。”

说起来,李景隆真的不愿意掺和这件事,一来他已经贵为国公,二来他从小就认识朱棣,也不愿意看到朱棣被绑缚京师的惨淡场面。

更何况他爹李文忠和朱棣还是亲姑舅兄弟,当年朱棣也没少在他爹帐下厮混。

这种交情,他没事掺和这个干嘛。

然而不管他愿不愿意,有些事情是不由他做主的,黄子澄亲自带着拜李景隆为大将军的旨意来到了他家。

这直接震的李景隆半天缓不过神。

李景隆看着黄子澄一副‘老子在皇上面前力挺你’‘你以后可不能忘了老子’的样子,满脑袋冒出了问号,这他娘的是个什么狗东西,怎么不干人事呢。

他刚才虽然说了很可惜,但那只是随便说说的啊,他其实内心并不觉得可惜什么啊。

怎么机会就来了?

李景隆的好友听闻这事,一窝蜂的全部围了上来,他们都感叹李景隆时来运转,念叨什么就来什么,随后,一个个喜笑开颜的开始恭喜李景隆。

李景隆脸色僵硬的扯出一个笑容。

他还能怎么办?

只能和众人心不在焉的寒暄着。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几日后。

李景隆临行之际,朱允炆还特意帮李景隆搞了一个盛大的拜将仪式,不仅赐李景隆通天犀带,朱允炆还亲自来到江边给李景隆践行,并且说了一段朱允炆自己觉得很是真诚的话,表达出他对李景隆厚望。

等到李景隆踏上了去往山东德州的路后,李景隆回想起刚才那幕,心中仍旧百味杂陈,复杂的和一团浆糊一样。

这事闹的就离谱。

……

北平城。

安定门附近的望月楼,是整个北平城内数的上的大酒楼,不仅高达三层装潢的极为新奇华贵,而且里面还有着一种特卖美酒二锅头,也是因此生意极好,不单单吸引着无数南来北往的大客商驻足,更是在数年间就积累了许多北平老客流连忘返。

今日,望月楼更是人声鼎沸,因为不少北平军民都听闻,燕王将要在今日回归北平,而望月楼就坐落在大军从安定门进北平的街道上,又因为望月楼高达三层,可以说是一个极佳的观光位置。

可今日,望月楼的三层却不对外开放,任旁人怎么吵闹也不行。

一位老客富商忍不住牢骚道:“甄掌柜,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今儿什么日子,燕王大胜而归的日子,凭什么三楼不迎客,大伙这会儿聚过来,谁不是想看看咱北平的铁军雄姿呢,你这么做多少有些不地道吧。”

以往对人和善,对顾客也颇为尊重的甄掌柜,今儿不知怎么了,一点也不惯着顾客,直接了当的摇头拒绝,而且还一脸傲气道:“各位知足吧,若不是有贵人放话,今儿我望月楼根本就不打算营业,现下各位能待在一二楼,还是好生待着吧,莫逼急了,叫人赶你们出去。”

这话一说,有人就不满意了。

“嘿,我说甄掌柜,你今儿吃错药了?你开门做的是买卖,我们照顾你买卖,你还能把我们往外撵不成?”

上一篇:五代河山风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