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第735章

作者:王梓钧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谢富浑身热血上涌,离开椅子跪下磕头。

赵瀚说道:“朕会派遣行人,把你的家人接来南京,再给你们赐一处京城宅邸。城内的房子没了,你们就住在城外吧。”

赵瀚自然高兴,这种高兴,不仅是印刷技术提升。还有这谢富,家奴之子出身,又是新式中学肄业,他有现在的发明成果,无不在彰显赵瀚的功业。

受伤的只有铸字工匠,这套法子推广开来,会导致大量铸字工失业。

当然,新式铸字法,也需要铸字工,只是数量没那么多。司礼监经厂和礼部、工部那边,这次解聘的铸字工匠,直接扔给楚王办厂,既解决了失业问题,楚王也不用费心到处招人。

赵匡枰和谢富告退之后,赵瀚又把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叫来。

工部负责开办新式铸字厂,礼部则准备更换教科书。

今后印刷的教科书,都采用新式铸字。而且采用标准字号,印刷出来的教科书,每页内容可以增加,并且简洁易读更好辨认。

老式教科书还能继续用,特别是贫寒子弟,自己弄来旧书上课便是,可以省下一笔书本费。不准官府强行逼换新书,也不准把使用旧书的学童赶出教室。

这是一场印刷革命!

革命早就开始了,从采用欧洲金属合金、采用欧洲油墨配方肇始。也从教科书印刷,由竖版改为横版肇始。

谢富的一系列发明,加速了这场印刷革命。

汉字数量实在太多,不似欧洲二三十个字母就能搞定。因此中文活字的铸造,始终制约着印刷技术发展,成本很难大幅度的降下去。而谢富的铸字术,外加一套清晰标准,等于把打开一条门缝的中文印刷,直接一脚踹开了大半扇门。

接下来,还能继续改进,继续提升效率。

但想再次实现飞跃式进步,还得等到电气时代,采用电镀法来铸字!

谢富的铸字法,放这个年代已经够用了。

印刷成本被砸下去一大截,便是升斗小民,也不用租报纸看,自己就能买得起报纸。

学童的书本费,也不再那么昂贵,更有利于偏远地区推行教化,加速了中华文明对异族的同化速度。偏远地区的行政和军费开支,也能更快的降下来。

赵瀚越想越兴奋,都懒得办公了,叫上后妃们一起游览御花园。

楚王赵匡枰也很兴奋,跟谢富谈妥了专利使用费。每年5%的铸字厂利润,分给谢富,为期二十年。

两年之内,楚王独享铸字专利。

两年之后,谢富可以把铸字专利,卖给金陵府以外的其他商人。三年之后,可以把铸字专利卖给金陵府的商人。

若是有人侵犯专利,相关地区的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己就会帮着打官司。

比如在独享专利的期间,楚王就会非常警惕,不管在哪个省遇到山寨厂,妥妥的一纸诉状发出。不仅要让对方停止侵权,还要让对方补上专利费,所得赔偿由楚王和谢富协商分配。

第984章 【工部还有配套发明】

谢富的铸字法,并不高深玄妙。

突破性在于使用蒸汽机和钢模,可以大批量、低成本冲压出铜模。

听说一个佛山铁匠,居然被任命为工部铸字厂的副监。官方铸字工匠们坐不住了,工部郎中张舜民心急火燎请求面圣。

“怎么,你们也发明了新式铸字法?”赵瀚笑问。

张舜民回答道:“回禀陛下,工部官匠,确实发明了新式铸字法。”

赵瀚颇为惊喜,问道:“什么方法?”

张舜民回答:“大明原有的铅活字、铜活字、铜铅锡合金活字,都不如欧洲的铅合金活字配方好。全面改用欧洲铅活字之后,根据这种合金的特质,工部一直在改进浇铸之法。如今已有成果,名唤‘铸字炉’,每小时能铸造五六十枚活字。”

“好!”

赵瀚猛拍大腿赞许。

谢富改进的是制模技术,而工部改进的是铸字技术,两种技术是可以完美配套的。

张舜民继续说:“陛下,铸字炉的发明,之所以没有上报,是因为还可以继续改进。目前发明出的是手拍炉,工部正在改进为脚踩或手摇炉。一旦改进成功,活字浇铸效率至少能提升数倍,甚至是提升十数倍!”

“改进工作复杂吗?”赵瀚问道。

张舜民整理措辞道:“不复杂,但也不简单,偶尔还要请教钦天院物理馆的学士。目前已经有了眉目,大致构造已经设计出来。”

这种活字浇铸技术,如果彻底改进完善,每小时可以铸字七八百枚,清朝末年就是使用的这个玩意儿。它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前提是要有精细字模和铅合金活字配方。

这套技术还有更复杂的升级版,即“汤姆森自动铸字炉”,从民国初年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每天可以铸造中文活字15000枚!也就是每小时600多枚,看似效率降低了,但铸字之后直接能用,不必铸字工进行后期打磨。

赵瀚说道:“铸字炉改进完毕,相关人等皆重赏!”

官方发明跟私人发明不一样,它的专利权自动归属所在单位。

谢富发明那套铸字法,其实专利也该归属谢家工厂。但谢家做得太过分,不但拿走专利,连专利署名权都要霸占,这是违背《大同专利法》的。就算没有皇室出面,打起官司来也说不定谁输谁赢。

张舜民继续说道:“工部还有官匠提出,以活字制死版。”

“死版?”赵瀚有些没听明白。

张舜民说道:“雕版可以反复印刷,活字可以任意拆卸,雕版与活字,是否可以各取所长呢?活字排版繁琐,印完之后就拆,等下次印刷还要重新排版。因此工部官匠便提出想法,先用活字排版,再用活字版制泥模浇筑铅板。活字可拆掉再用,如此就节省了活字数量。铅版用于印刷,印完可以保存起来,下次加印时不必再排版,直接拿出铅版再印即可。”

这才是真正的印刷制版啊!

赵瀚问道:“可已发明出来?”

张舜民说:“两年前,就有官匠提出这个想法,但具体研究时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

这种泥模铅板技术,在历史上只存在了四十年,《字林西报》、《申报》最初就用这玩意儿。

但它有着巨大缺陷:

第一,泥模浇铸铅版时必定碎裂,因此泥模无法保存,属于一次性消耗品,不能重复浇铸铅版;

第二,铅版虽然可以保存,但坚脆易折,使用或搬运过程中,稍不注意就损坏了。

后来的改进方法是,用特殊厚纸代替泥模,即纸型铅版。

一套纸型,可以反复浇铸铅版十余次,而且便于长途运输。在南京排版印刷之后,只需把纸型运到北京,就可快速浇铸铅版再印,接着运去西安也能快速浇版印刷。

一本书的印刷,只需几十套纸型,就能满足全国各地的需求,而排版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还能多制造几套纸型,只要保管妥当,二十年以后也能拿出来用。

谢富改进字模,工部改进铸字炉,接下来研发浇版技术。

三种技术,可以完美配套。

特别是浇版技术,那才是划时代的革命,书籍印刷成本可以降到无限低。

泥模铅版,研发应该不难。但这种技术缺陷太大,也不知要花费多少年,才能进化为纸型铅版。另一个时空用了四十年,这个时空可能是二十年,也有可能要一百年以上。

想继续进化成铜梓版,赵瀚肯定看不到。因为其前置科技,必须点亮照相技术(光学、化学)和电力技术。

不管哪样,赵瀚都帮不上忙,他对印刷术一无所知。

说实话,印刷术一旦形成改进惯性,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中国的研发速度肯定比欧洲快。因为汉字印刷太繁琐,而欧洲的字母却简单,欧洲对印刷术的改进需求没那么迫切。

看工部官匠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缺的只是欧洲合金活字配方。

有此配方,啥想法都冒出来了。

利用配方的合金特性,铸字炉的研发顺理成章,欧洲反而没有这种需求,因为欧洲人不需要那么多活字。汉字排版也是大问题,欧洲铅合金配方既然好用,而且浇铸也方便,自然而然的想着要搞出浇版,这放在欧洲也不是什么急迫需求。

就好像某些热带地区,土地一年三熟,躺平了也能靠天吃饭。

而温带国家,需要面临各种天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带动政治和科技发展。

正因为汉字印刷困难,才可快速催动印刷术的改进。前提是,需要一个着力点,即古腾堡的合金配方,眼下一系列技术改进,都围绕着合金配方在进行。

历史上的满清,禁止洋人私造活字,合金配方一直没传进来。而明代的传教士,致力于编写中文宗教书籍,直接让中国书商帮忙印刷,根本没财力和精力自己印书。明清两代,完美错过了铅合金活字的传入。

一直到清末,朝廷啥也管不了,铅活字才在中国出现,并且狂飙突进的发展起来。

楚王赵匡枰忙得一逼,把《楚王文艺》都交给武锐和金圣叹负责。他亲自去联系蒸汽机制造厂,并拿出铸字机(其实是铸字模)设计图,定制全新的蒸汽铸字模机。

接着还要联系原料供应商,煤炭、铜料、钢料……银子不够,就找父皇要无息贷款,皇室财政直接拨款借给他。

用了两个月时间,蒸汽铸字模机的样机成型。又把工部的铸字炉搞来,这是还没改进完善的手拍铸字炉,一小时只能铸造几十个活字,而且铸造出来还要进行打磨。

即便如此,手拍铸字炉的使用,也得支付给工部专利费。

一直到秋天,四台蒸汽铸字模机运来,脚踏式铸字炉也初步改进完毕。机器轰鸣之下,一个个铜字模冲压成型,扔给脚踏式铸字炉做出铅活字,每台铸字炉一小时产出活字四五百枚(今后完美改进版可达七八百枚)。

反而是蒸汽机使用的钢模,速度完全跟不上,这玩意儿需要手工雕刻。

赵瀚亲自视察铸字厂,看着源源不断出炉的铅活字,赞道:“确实快啊,比以前快多了!”

赵匡枰笑道:“蒸汽机冲压铜字模速度太快,这脚踏式铸字炉完全跟不上。儿臣订制了四台蒸汽机器,其实两台就绰绰有余,剩下的两台,不如原价卖给工部怎样?儿臣倒贴运费。”

“可以。”赵瀚忍俊不禁。

一群工匠,正在打磨铅活字,赵瀚弯腰捡起几枚,发现都是重复的常用字。

赵瀚问道:“钢模雕刻了多少字?”

赵匡枰说:“这些都是百炼精钢,刻字实在太难了,对工匠技艺要求也高。几个月下来,只刻了三百多个钢模。”

钢模属于机器消耗部件,同字号的一个字,只需雕刻一枚。在钢模磨损之前,可以批量冲压出铜字模,再拿铜字模去铸造铅活字。

赵瀚提醒道:“既然脚踏式铸字炉,跟不上蒸汽机的速度。那你产出的多余铜字模,可以卖给别的印书铺啊,他们买去可自己铸字。”

赵匡枰解释说:“儿臣也想过,但儿臣的字模,都按标准字号生产。有些跟传统字模差不多,有些跟传统字模差异很大,只能凑合着用。儿臣联系了几家,他们也愿意买,但只买少数消耗量大的常用字模。”

“市场更新换代也是个问题。”赵瀚点头道。

工部、礼部和司礼监,更新设备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但民间的印刷企业,他们得衡量利润。铅活字传到国内好些年,有些小作坊还在用老活字,而且材质五花八门,有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这些中国金属活字,也基本都是合金的,但跟欧洲配方不同,印刷清晰度不足)。

倒是欧洲油墨推广迅速,老式印刷墨水几乎不产了。

谢富制定的标准字号,想要被市场彻底接受,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官方教科书采用此标准,可以促进市场换代,但也只是促进而已。人家辛辛苦苦铸造的老活字,不可能直接丢仓库里蒙尘,用到磨损严重才会舍弃。

当然,两种铸字技术的结合,活字相比以前便宜到爆炸。

有了楚王生产的便宜活字,印刷企业肯定用脚投票。未来一两年内,整个金陵府都不会再自造活字,直接找楚王买物美价廉的新活字多好。

第985章 【橡胶与玛雅神庙】

赵瀚看到轰鸣的蒸汽机,脑子里再次想起橡胶。

他已经写信给四海商社,让李铨前往美洲贸易时,顺带打听一下橡胶的消息。

由于不知道的橡胶拉丁文名称,也不知道橡胶在美洲叫什么,只能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有极强的伸缩性,来自一种树木的汁液。

李铨去年发出悬赏,若有能提供确切消息者,可以优先购买他一批货物。

这虽然违反跟墨西哥官员的约定,绕开了拍卖会私下交易,但李铨承诺补给官员们一些利益损失。

仅仅一年时间,李铨再次来到美洲,竟无比顺利的得到相关信息。而且,提供线索者不止一两个,足足六个商人带来确切消息。

班德拉斯镇(巴亚尔塔港)。

一个来自哥斯达黎加的西班牙混血商人,拿着比拳头还大的小球说:“这种球在某些土著部落很常见,他们用来踢着玩耍,是小孩子的玩具。”

又有个来自危地马拉的商人,拿出一双胶底鞋说:“这是玛雅土著的鞋子,鞋底跟你描述的差不多。”

橡胶制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

而且,不仅来自南美,中美洲也大量存在。中美和南美的土著,把橡胶汁液涂在布料上,做成衣服可以防止雨水淋透。又或者弄成长条形,拴在工具的手柄上,就是可以伸缩的橡胶绳子,玛雅人甚至用橡胶做鞋底。

美洲土著当然不懂得硫化橡胶,但他们添加各种有机物,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最常见的方式,是把某种旋花科藤蔓植物的汁液,跟橡胶直接进行混合搅拌,这种混合物凝固之后非常耐用。

第一个把橡胶涂层防水衣,带回欧洲的葡萄牙倒霉蛋,被当成巫师而遭到宗教审判。第一个在美洲见到橡胶球的西班牙人,也认为橡胶球被施了巫术。

再过三十年,才有法国科学家兼军官,寻根问底探索出橡胶的来源。

再过七十年,才有法国科学家,从美洲带回橡胶树的详细资料。

再过一百年,才有法国科学家,发明出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再过一百多年,才有英国科学家,把橡胶做成橡皮擦,专用于擦掉铅笔字迹。

橡胶用于工业,时间那就更晚了。

李铨问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墨西哥商人纷纷摇头,他们只见过土著使用,却不知道橡胶制品的来源。

不论如何,有消息就好,这可是陛下交代的任务。

李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拍卖会举办之前,就售卖一批货物给这些商人。并且,每个商人提供一个伙计,李铨雇佣这些人带路寻找橡胶树。

探险队长叫王琏,是个退伍军人,拥有小学文化。

副队长叫程景明,就是那位苏州公子哥。小伙伴们都去研究电了,他却闲不住,随船出海到美洲当冒险家。

上一篇:修行从渔夫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