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第262章

作者:王梓钧

三是盘七妹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内容很简单:“夫君安好,我会写信了,孩子快生了。每天都吃鸡蛋,家里养的小鸡,已经能下蛋了。”

三封信把赵瀚看得满脸微笑,忍不住又重新读了一遍。

接下来,是庞春来和李邦华的信件。

内容都差不多,让赵瀚考虑称王事宜,并把总部搬到南京。

李邦华还多写了一段,称自古守江必守淮,须早日打到淮河一线,而且一定要把庐州府拿下。

庐州府,有养马场!

最早是曹操在此养马,到了元代更是遍地养马场。

朱元璋在庐州府设了21处养马场,比如著名的毛坦厂中学,“毛坦厂”便是其中一个马场。

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也是在万历年间,庐州府六安州的喻氏兄弟所著。记录了马和牛的疾病防治,还附带马匹的鉴别与饲养。

赵瀚放下信件,开始仔细思考。

称王、迁都什么的,暂时都不急,养马倒是要提上日程。

南船北马,今后在北方作战,骑兵是不可或缺的兵种。而战马的饲养,骑手的训练,都需要好几年时间,必须提前就做准备。

“把郑二阳叫来。”赵瀚突然说道。

郑二阳就是那个投降的安庐巡抚,分孙传庭、袁崇焕、陈子壮、孔贞运、马士英、薛国观同科进士。

那一届进士,名人奇多,神魔乱舞。

“拜见总镇!”郑二阳投降之后,暂时担任赵瀚的秘书,正好前段时间外放了几个出去。

赵瀚问道:“你以前是安庐巡抚,对庐州马场是否了解?”

郑二阳回答道:“庐州马政,以前分为官牧和民牧。民牧已然取消,只剩下少许官牧,如今一匹马都没了。”

“为何?”赵瀚问道。

郑二阳说道:“两百多年来,太监、官员和豪强,不断侵占马场,将牧场改为农田。至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庐州各马场已经名存实亡,阳明公管理马场时恢复少许。到了崇祯初年,庐州二十多处马场,加起来可能有几百匹马,而且皆不可作为战马。闯贼(李自成)、八贼(张献忠)肆虐庐州时,把这些劣马也全部抢走。”

赵瀚又问:“庐州是否还有懂得养马、相马之人?”

“或许有,但年龄肯定很大了。”郑二阳回答道。

赵瀚沉思不语。

郑二阳说道:“庐州各处马场,早已开垦为农田,必须先复种牧草。而且想要大规模养马,一处马场动辄上百顷地,恐怕颇有残民扰民之嫌。”

这就太麻烦了,非常不好操作。

赵瀚再问:“关宁铁骑的战马从哪来?”

郑二阳说道:“跟蒙古牧民交易。”

蒙古各部虽然已经投降满清,但生意还是要做的,经常背着满清卖马给大明边军。

还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满清加强蒙古战马管理之后,外喀尔喀部成为最大走私商。黄台吉大怒,击退外喀尔喀部,然后……亲自跟大明做生意,垄断了向大明贩卖战马的贸易。

而坐镇宣大的卢象升,正是与满清进行战马贸易的负责人。

郑二阳已经猜到赵瀚的打算,无非是提前养马来训练骑兵。他说道:“总镇,养马无非三点。其一,马种;其二,马场;其三,养马倌。这三个要务,马场反而是最好找的,庐州可以养马,江西也能养马,湖广、贵州也能养马,甚至琼州(海南岛)都能养马。”

这话不假,江西饶州,也曾作为元代的养马场。

只要狠得下心,选个气候适宜的地方,强行把农田种上牧草便是。

真正困难的是弄来马种,还有就是精于养马的人!

突然,赵瀚想起一处地方:“朝鲜的济州岛是否出产战马?”

郑二阳愣了愣:“几十年前,大明偶尔向朝鲜购买战马,那里应该还是在养马的。不过马种不行,越来越矮,运到大明之后,价钱反比蒙古马更贵。”

也就是说,济州岛懂得养战马的人不少。

至于马种,让葡萄牙人运来。

打下济州岛,就可获得牧场和养马人,再拿葡萄牙人运来的马种进行培育。

恢复庐州马场,对民生影响太大了,还是抢朝鲜的地盘养马更划算。

顺便,济州岛还可以作为骑兵训练基地!

“咚咚咚咚!”

“进来!”

“总镇,紧急军情。”

赵瀚拆开徐颖发来的信件,顿时皱起眉头。

山东漕民起义,刚被官兵镇压,如今又在起兵造反了。

漕兵、漕工、漕民,从淮安一直到北直隶,半月之内出现十多股起义军。

赵瀚占据江南,漕运瞬间没了起始点,那些靠漕运吃饭的人,自然也就无饭可吃。

这些起义军已经攻克徐州,大运河沿岸多座城市被包围,淮安差点都被起义军打下来。

“大明快完了。”赵瀚叹息道。

郑二阳接过军报,焦急道:“请总镇速速出兵,尽快打到淮河一线。”

“军粮不够,至少得等到秋收。”赵瀚表示无奈。

这次出兵耗费大量粮草,剩余的粮草,也都用来赈济江南百姓了,控制南京米价同样需要粮食。

赵瀚手里,现在真没什么粮。

一旦出兵江淮,瞬间就要闹粮荒。而且长江以北旱灾严重,去了就是个无底洞,大量饥民等着赵瀚给粮食救命。

若是不管各省百姓死活,不管自己辖地内米价飞涨,赵瀚有把握一路打到北京城下。

郑二阳说:“南方粮食无法北上,北京今年必有粮荒,恐怕将贼寇蜂起。大明……唉,也就这一两年的事,绝对撑不过三年。”

赵瀚和郑二阳都不知道,由于大运河沿岸起义频发,导致河南局势出现大变。

左良玉不敢跟李自成打仗,公然违背杨嗣昌的军令,擅自跑去山东那边剿匪。他的意图很简单,河南已经无粮可抢,那便跑去山东抢粮,否则士兵就要断粮了。

而且,漕运起义军,肯定比李自成容易战胜,可以借此立下许多战功。

山东,聊城。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

左良玉纵马驰骋,一边砍杀敌方溃兵,一边喊着招降口号。

数万由漕兵、漕工、漕民组成的起义军,拖家带口被左良玉杀得满地乱跑。这些人饿得面黄肌瘦,好多甚至没力气跑路,就躺在地上等死,或许早死还能少受罪。

一场大胜,左良玉挑选五千“青壮”,发给简易武器,于是兵力再次过万。

他驱赶剩下的起义军(饥民),一路劫掠乡村,让勉强吃饱的饥民去打莘县。

等起义军攻破县城,左良玉随后便至,冲进城里劫掠财货,事后把抢劫罪行推到起义军头上。

如此重复操作,左良玉很快拥兵三万,而且粮草还很充足。

同时他立下战功无数,崇祯硬着头皮嘉奖,让降品三级的左良玉恢复原职。

时局变化太快,左良玉就差公然造反了。

第318章 【王号,国号】

“总镇,这些都是劝进信,也不知怎的送到布政司来了。”

江南左布政使刘安丰,亲手把一堆劝进信送来。

不但有江南各府官吏写的,还有大量南京复社士子的信件。也不直接劝进登基,而是请赵瀚自立为王,还说什么名不正言不顺。

赵瀚随便拆看几封,内容都差不多,觉得拿下南京就可以称王。

对于赵瀚而言,迟早称王都无所谓,但必须顾及治下官吏、将士的想法。写劝进信的人太多,刘安丰收到不少,赵瀚自己也收到好几十封。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该称什么王号?

赵瀚把自己的秘书团喊来,黄宗羲已经回来了,还带来了同乡朱舜水。

另外,还有湖南来的王夫之。

王介之、王参之、王夫之三兄弟,作为湖南优秀士子,是被江西水师用战舰送过来。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邝鹏升、郭凤跹、夏汝弼、管嗣裘等人。

赵瀚亲自考教一番,感到有些遗憾。

此时的王夫之,并没有什么深邃思想,只是在湖南颇具才名而已。

不过已经很厉害了,小康家庭出身的秀才,老丈人却是衡阳首富,哪能没点真才实学?

这些湖南士子,都被扔去江南协助分田,只有王夫之留下来做秘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三大思想家,现在全部被招揽到赵瀚麾下。

“许多人劝进称王,这‘王号’该用什么?随便讲,不要怕说错,只是参考一下你们的意见。”赵瀚笑道。

陶爱之拱手道:“总镇起于吉安庐陵,此地古称吉州,可为‘吉王’。”

郑森立即反对:“若是今后建国,难道国号叫‘大吉’?”

“不若称‘赣王’。”李渔说道。

郑森再次怼回去:“国号‘大赣’就好听?”

李渔不爽道:“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来取一个!”

郑森顿时抓瞎。

黄宗羲说:“总镇既然夺取江左,便可定都南京称‘吴王’。至于国号为何,今后可以再论。明太祖也是先称吴王,再改国号为大明的。”

“楚屿兄呢?”赵瀚看向朱舜水。

朱舜水是赵瀚的老朋友了,两人在铅山含珠书院关系很好。

这些年,朱舜水对大明彻底失望,前后两次拒绝崇祯的征召。而今赵瀚占了浙江,派黄宗羲去请,朱舜水立即跑来南京投靠。

朱舜水问道:“总镇当初似说过自己的是北方人?”

赵瀚回答:“北直,霸州。”

郑森很想来一句,不如称“霸王”,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朱舜水道:“霸州古为燕地,可称‘燕王’。”

这些都只是参考,把称王称帝的惯例说出来,至于到底选哪一个,还是得由赵瀚自己决定。

从先秦到宋代,都是沿用这种规则,国号和王号只有一个字。

蒙古人占据中原之后,却不得不破坏规矩。因为他们的龙兴之地没有古称,也没有在宋金两国治下担任要职,那么国号就只能自己临时瞎编。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字国号就出现了:大元。

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元、大明、大清,全是两字国号。

宋是宋,单字。

大明是大明,双字。

明朝只是简称,全称应该叫大明朝,官方书写为大明国。

王夫之突然来一句:“今后建国,国号可为‘大和’。”

赵瀚终于绷不住了,“大和”这个国号,让他的表情极为精彩。

王夫之解释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大元之来历。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大明之来历。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寻此两朝旧例,新朝可为‘大和’。”

这三句话,都来自《易经·彖传》。

如果国号大和,便能与大元、大明一脉相承。

只不过听在赵瀚耳中,怎么都觉得别扭,让他想起东边的那个岛国。

见赵瀚似乎不喜大和,王夫之又说:“不如就叫大同,有天下大同之意,也有保合大和之意。”

“不可,”郑二阳立即反驳,“若国号大同,便与山西大同撞名了,国名怎能与地名相同?就算撞名,也该撞燕、赵、赣、吉这样的单字地名。”

上一篇:修行从渔夫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