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剑仙娘子 第52章

作者:阳小戎

蓝玉清、清净子等人面色诧异。你不是书院山长的亲传弟子吗?林文若这是卖的什么药?

林文若轻咳一声。

林青玄叹了口气。

陈牧之老脸一红,有些尴尬。

席上观众们大多面露疑惑,兰溪林氏这是原本就准备放弃第三场吗?

南华巾老者表情依旧平静,起身还礼,徐徐道:“老身陶渊然,楼观道派客卿,望阙太清四府道学先生,道家君子。”

“哗!”

全场炸了,像碧潭之中,恶蛟抬头。

说经台内,人声鼎沸。

这是百家中的君子!

第七十八章 清静无为

“啪啪啪啪啪——”

说经台迎来了开场以来最盛大的掌声。

铺天盖地,振聋发聩。

席上两千多人中,不少姿态随意、不羁的观众都开始笔直腰杆,正襟危坐起来,面色严肃。

因为。

此刻,在他们眼前的,是百家中的君子!

并且还是几大显家之中的道家,含金量极高。

甚至不少人都感觉有些梦幻。

今日竟然能见到活生生的道家君子?

这在如今的望阙洲,百家君子可能是比第七境修士还稀少的存在,不到一掌之数。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望阙洲太小的原因,这从只有两座儒家七十二书院就可以看出来了。

图南洲的那场风暴对于它相隔遥远的望阙洲的影响太小了。

陈牧之面色难看,目光从台上移开,转头冲林文若苦涩道:“文若兄,这,这……”

林文若表情凝重,闭目深呼吸,睁眼道:“我们还没输。”

只是此时的声音微颤,语气中的坚定,宛若暴雨中的一叶扁舟,下一秒便可能被一道野兽般的海浪拍灭。

他的眼神略微有些暗淡。

君子,在百家中是什么存在,他估计是场上最了解的人之一。

因为,他是思齐书院的读书人,他是儒家士子。

纵观天下读书人,不说百家,光说儒家,只要进不了儒家书院,那便都是庶人。

只有成了书院学生,才能拥有士子身份,

而在士子之上,就是君子。

表面看去只是寥寥一步之差,但若是想要跨越它,却是宛如面对鸿沟般的深渊天蛰。

这二字的重量,宛若山蛮。

光是他所在的思齐书院,全院目前拥有君子头衔的,只有区区三人而已,一位是书院山长,一位是一个行事低调、潜心教书的经学先生,还有一位就是刚刚不久前被文庙赋予头衔的师弟。

君子,是百家之中,每个学派的中流砥柱,此头衔极难获得,并且它与修为无关,只看学问与品德。

一想起他那个见过几面的师弟,林文若抿了抿唇,他知道能成为君子之人,有多“可怕”。而现在台上,与好友面对面即将清谈的,就是其中一位。

不远处,数百蓝衣道士的最前方。

蓝玉清自刚刚从林氏兄弟身上收回目光后,就一直面无表情,而在那个南华巾老者报出她早已知道的身份后,她忽然有些索然无趣,不只是这场儒道之辩。

此时在暴雨般的掌声中,她没有按照之前想好的那样再去嘲讽某人,告诉他这一切都在她的算计之中,嗤笑他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阴谋诡计都是可笑的泡影,她只是平静看着那块坠地的玉如意,无喜无悲。

“侄女不必担忧。”

清元子瞧了瞧蓝玉清的脸色,含笑道:“这兰溪林氏必翻不了天,陶先生不仅是道家君子,还是元婴境大修士,不管是学识还是阅历,都是那个连及冠都没有的黄毛小子的无数倍,他拿什么和陶先生比?”

“他从娘胎里出来也就十几年,就算不吃饭天天读书,还能读出个经天纬地不成?除非他能和圣人一样生而知之,呵呵,若不是之前担心他是书院山长的弟子,第二场贫道就直接选他了,哪里需要劳烦陶先生。”

清元子叹息一声;“唉,也不知道陶先生会不会心生芥蒂。”

真正注视某处的清净子,突然冷哼道:“真是便宜那竖子了,竟然能与君子对辩,哼,不久后下地狱,应该死也瞑目了。”

既然不是书院山长的弟子,那便也没有让他活着的必要了。

黄紫道士目光从某个小狐妖身上恋恋不舍的离开,偏头望向清元子。

“师兄,可不可以让陶先生再多留一会,本就是远道而来的贵客,结果又因为这事麻烦了他,咱们要好好款待一番……而且,咱们观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到上宗了,若是陶先生能替咱们美言几句……”

清元子表情犹豫,有些为难,“怕是很难,我在稷下学宫拜访了不少上宗的大人物,只有陶先生答应来看看祖地,他正好要去太清府任教,我在路上打探了下他的口风,陶先生应该不会逗留太久,至于替咱们说话……要不,等他走之前咱们再问?”

站在二人身旁的蓝玉清,此时对一切都惘若未闻,微微垂头,盯着脚下那块白玉。

乳白的玉身在刚刚坠地的撞击下,表面竟然完好无损。

但是她知道,这块终南山孕育的美玉,里面早已碎了。

忽然,紫衣女子动了,她一言不发,跨过美玉,洞穿人群,大步离开,不再回头。

她突然很想去看看那片桂林。

女子走后,场上的清谈继续。

说经台内的掌声渐渐平息。

经历了区别对待的赵戎也不恼怒,静静看着对面的道家君子,心里自嘲,本公子还有一个身份说出来怕吓到你们,赘婿,怕不怕,这可是最近书肆里最流行的那种话本小说里主角的开局身份……

六一居士语气恭敬:“请陶先生选题。”

此时,临近正午,阳光炽烈而又安静。

在万众瞩目之下,那个名为陶渊然的南华巾老者,侧头向右,抬起那只握有念珠的右手,伸出一指,遥遥指向说经台外,那南部茫茫群山之中的一处奇景。

是那座摩崖石刻!

陶渊然微笑道:“就辩这个‘清静无为’。”

赵戎面色平静,似乎早已了然,只是下一刻,老者说的话,却让他眼眸一眯。

“吾执‘有为’,汝执‘无为’。”

赵戎眯眼点头。

有为,还是无为,是儒道二家一直以来的争执。

但因为清谈只是辩论,并不是儒道二家问道,因此赵戎作为一个儒生持“无为”的论点,陶渊然身为道家君子持“有为”的论点,也不无不可,只要辩赢对方就行。

而这除了辩才外,也很考验双方对儒道二家的典籍的阅读量与理解程度。

于是在场众人便见到了这颇为戏剧性的一幕。

道家陶渊然率先抛出观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以君子将有为也。”

儒生赵戎反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七十九章 在下赵子瑜

“有为还是无为”,这是儒家与道家的根本分歧。

道家之所以主张“无为“,原因有三:

古无为而今有为,道无为而德有为,天无为而人有为。

所以,儒道之争,也就是古今之争、道德之争、天人之争。

儒道两家的是非,亦在于此。

此次赵戎与陶渊然的争辩集中在这三点之上。

赵戎与陶渊然二人争锋相对。

赵戎:“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陶渊然:“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赵戎:“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陶渊然:“……”

……

台下,林文若聚精会神的倾听台上争辩,盯着台上二人,突然轻轻松了口气。

清辩开始之前,林文若很是担忧,特别是在得知赵戎对手是道家君子后,更是如此,甚至产生了结局已输的错觉,但现在见赵戎刚开始竟然丝毫不落下风,悬起的心不由得放下一点,至少还有希望!

并且林文若越是听下去,越是惊讶,他发现赵戎拥有出众的辩才,对道家典籍更是信手拈来,这点他倒是有所了解,知道赵戎记忆力很好,只是没想到他平日里竟然还研究过道家,而且看样子,不只是草草看过那么简单。

而场地另一边的冲虚观众人所在处,气氛有些压抑。

这场清谈竟然不是一边倒的情形?

这与他们的所料差异极大。

清净子脸色有些难看,他虽然不善于清辩,但却很了解此事,场上这种双方胶着的情况只说明了一点。

场上二人的辩才相差不多,无法马上战胜对方,只能看哪一方先露出漏洞,转为被动,最后败北。

清净子看了眼清元子,发现对方正死死盯着台上那个他之前一直瞧不起的书生,表情有些不可思议之色。

清净子突然产生了一种庆幸感。

幸亏第二场没有让清元子选择这个赵子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台上二人的争斗逐渐白热化。

赵戎一直紧抓“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认为君子用“无为而治”的方针治国,不主动挑起战事,国家没有灾异,百姓就自然会富裕起来。

治国的君子没有欲望,百姓就自然会淳朴。

并且言明“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

简而言之,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而陶渊然则极力反对,认为“无为之治”的前提,是官吏与百姓们都自觉遵守,或者反智,使国人愚蠢和无欲,宛若羔羊般听从统治者指挥,否则“无为”就是没有作为,国家会愈来愈乱。

这些前提都是理想化的,所以是不成立的。

并且他认为君子治国,必须要有所作为,即“有为”,一定要站出来做些什么,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必须有所为。

赵戎一手握拳撑在腿上,一手持玉横放腹前,目光专注,言之灼灼。

清辩开始时,就一直转动念珠的陶渊然,已经停止了手上动作,神色愈加认真的注视着眼前儒生。

二人皆巧舌如簧,言语激烈,谁也不让丝毫。

赵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陶渊然:“汝如何行之?”

赵戎:“圣人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陶渊然:“依汝所做,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天下大乱,自汝始之!”

此后,形势突然发生了转折!

台下的林文若眉头拧起,看着台上,得势后咄咄逼人的陶渊然,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

陶渊然语气灼灼,“汝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

又道:“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

陶渊然将对赵戎的结论“无为而无不为”的攻击重点放在了“无不为”三字上,将赵戎的观点归于阴谋论,权术论。

他用巧妙的逻辑曲解了赵戎的观点,使得赵戎此前的辩证站不住脚,自相矛盾。

上一篇:我得到了地府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