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632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你们保佑不了我们,只有洪武大帝,才是真正的神明,他热爱着子民,并且愿意拯救每一位子民。

让他们获得平安和喜乐。

一句话,爷叛变了!

这个小地方的小小举动,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动静,因为在另一边,阿尔卑斯山以北,更多的风暴酝酿起来。

莱茵河两岸,同样饱受黑死病困扰。

教廷束手无策,也让他们陷入了迷茫……该怎么办?

是跟一些人宣扬的那样,要学习东方吗?

要归属东方的神明,摒弃上帝?

想什么呢!

我们都信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轻易改变?

这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如果思想传播是这么容易的,那世界上岂不是早就没有战争了。

针对来自大明的思想冲击,西方加快了脚步,开始推动宗教变革……他们最大的核心,就是什么是上帝的选民!

很显然,上帝不会救所有人,只会选择一些人。而是否能够得救,首先取决于是否被上帝选中!

这条提出来,可谓是戳到了西方人的软肋,简直说得太好了。

首先,人有被上帝选中的预定,也有被上帝摒弃的预定……这就跟大明讲天下一家,四民平等针锋相对。

我们是选民,你们是被抛弃的。

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现在来自东方的知识,学问,方法,正在冲击着西方,并且产生了改变。

有些人靠着东方的办法,保住了生命,获得了好处。

这时候需要不需要感谢东方呢?

或者说东方做了好事,是不是就比西方高贵了?

不是的,绝对不是!

因为不管东方做了多少好事,给予了多少恩惠……如果他们没有被选中,也是百搭。

甚至他们把知识送过来,帮助我们对付黑死病,那也是上帝的意思。

他们不过是尊奉上帝的意思,为我们这些上帝选中的人服务而已。

我们只需要感激全知全能的上帝就够了,至于东方的蛮子,被上帝抛弃,谈他们有什么必要!

所以说,如果不了解对方想什么,不明白他们的文化基因,仅仅凭着对他们好,就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那是做梦!

人家完全可以通过缜密的论述,化解来自东方的冲击,丝毫不用怀疑,人家有这个本事,而且玩得还很娴熟。

洪武大帝想要彻底取代上帝,还远着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这些大聪明没法解决的……那就是面对着黑死病,面对着眼前糟糕的局面,他们确实没有办法解决。

稍微可靠一点的主意,就是来自东方的防疫卫生条例。

尽管他们已经百般解释,但还是要看实际效果。

并且有一大堆的学者,站了出来。

他们呼吁反对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要认真接受东方的先进文明,来拯救处于悲惨和落后之中的西方。

针对这些叛徒,向往大明的鹰犬,西方世界的背叛者……不能忍耐了,必须出重拳!

所以在法国,一边和英国人打着百年战争,一边还在大肆露天烧烤,烤大活人!

而在神罗境内,则是更进一步,用文火烤!

“这是一帮疯子!”

说话的人是卢秋云,就是当初偷张希孟的那位。

他参与了朱英船队的环球航行,随后就率领商船队,四处出海做生意。以他那么跳脱的性格,怎么可能错过欧洲这片陌生的大陆。

当他赶来之后,正好是大烤活人的时候……卢秋云被吓了一跳,他还以为生意做不成了。

但是出乎他的预料,这些来自东方的商品货物,甚至是书籍,不但卖得很好,而且还贵得吓人。

有人甚至询问他们,有没有大明的纸币,就是有洪武大帝头像的那种,如果有,他们愿意拿金子来兑换。

毕竟相比起上帝,洪武大帝的力量,似乎更大一些……

卢秋云算是看透了,这就是一帮虚伪的混蛋!

他们贪图东方的商品货物,也希望从东方汲取智慧,对付黑死病,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是他们绝对不愿意承认,也不想接受自己不如大明的事实……所以他们一面宣传东方人被上帝抛弃,一边疯狂接收东方的一切,顺便着又把向底层百姓讲述真相的人,给做成烤肉!

这么矛盾混蛋的事情,也就是他们干得出来。

卢秋云观察了一些日子,他反而笑了……你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反正倒霉的都是你们自己。

但是有一点,卢秋云发现,西方人当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他们的学者,工匠,还是掌握了很多宝贵的知识技能。

卢秋云自然而然,做起了人口生意。

你们不是认为他们私通大明吗?

很好,不是私通,就是光明正大勾结大明……我们把人带走,顺便给你们一点丝绸茶叶……咱们公平交换,童叟无欺,这不是更好吗!

然后你就能发现,一个学者,价值半匹绸缎,五斤茶叶,换一个娴熟的工人。

更加紧俏的东西,居然是蔗糖。

一包一斤的白砂糖,就足以换一个练习十年的老工匠!

这到底是个什么荒唐的地方啊?

卢秋云想不明白,但他确实赚了大钱。

光是把绸缎茶叶卖到西方,就足有三倍的利润,这还不算往回运工匠,运学者的收益。

随便几个来回,就足以财富自由,躺在金山上过完下半辈子。

卢秋云甚至想辞官不干,干脆当个商人算了。

但是他还是想为大明朝做事的,毕竟他是个有理想的贼。

所以卢秋云把欧洲的荒唐情况写成详细的文字报告,安排人,先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大明朝。

漂洋过海,即便最快的船只,也有一年的时间,才能送回大明朝。

而就在这段时间,倭国方面,土豆已经连续三年丰收。

在西南方面,种植土豆的百姓,已经超过了五十万户……伴随着土豆的快速传播,整个大明的主张,也在快速推进。

以遣明使为代表的全面学习大明派,还有以幕府为首的适当学习大明派,矛盾越来越激化,双方的冲突,已经近在咫尺,即将爆发。

而大明朝,也进入了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依旧在带着孙子,只不过又陆续来了一些新的种子,比如红薯,比如玉米,还有葵花籽……

老朱带着朱雄英,忙碌在田间地头。

而张太师,还是在著书,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打破了张家的平静……张庶宁会率领一批龙场中学的学生,参加济民学堂的考试。

他还跟张希孟讲,如果方便的话,他想带着这些学生来应天瞧瞧,去看看皇宫,去看看位于棋盘天街的英烈祠堂。

面对这个要求,张希孟毫不迟疑答应了。

“师父,庶宁居然提前一年完成了教学,确实厉害。您老人家要不要打个赌,看看有几个学生,能够通过考试?”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看着兴奋的夏知凤,他只能哼了一声,“我现在不关心学生,我关心什么时候抱孙子!不要说朱雄英了,就连朱高炽都满地跑了,你们知道吗?”

夏知凤瞬间红了脸,,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瞧您老人家说的,这事又不是我说了算,跟你儿子讲去!”

张希孟气得翻白眼,“那个混小子要是听我的,我还着急什么!你们务必抓紧点,让我赶快抱孙子,我不能在这事上输陛下太多啊!”

夏知凤到底忍不住,笑了出来,“我跟庶宁写信,您老等消息吧!”

夏知凤开开心心走了,而此刻的张庶宁,带领着超过两百名学生,从贵州出发,浩浩荡荡,向着济民学堂进发。

黄观并没有跟着过来,而是留在学堂,继续教导其他的学生。

“这就是咱们的大明……物阜民丰,山河壮丽!”张庶宁迎着阳光,笑呵呵道:“你们是第一批走出龙场的学生,日后还会有更多……勿负韶华,勿负大明!”

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应天

勿负韶华,勿负大明!

这是张庶宁对学生们的期待,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要求。

他相信一个伟大的国家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撑着,唯有如此,才能将亿万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放在如今的大明,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公正公平,机会均等。

虽然大明也在积极开拓,利用海外的财富,填补窟窿,发展工商,积累财富。但是在张庶宁想来,要真正积累财富,最好的办法还是激发所有人的热情,让大家伙努力起来,各尽所能,唯有如此,才能迅速让大明朝强大。

在国家发展这一点上,张庶宁和朱棣简直南辕北辙,想法完全不一样,朱棣是一心琢磨着从外面想办法。

就在去年的时候,他带着船队,南下旧港,设立旧港宣慰司。

而且朱棣以旧港为基础,向四周辐射,包括爪哇,三佛齐,真腊,占城等地,全都纳入了朱棣的势力范围。

值得一提,朱棣还很快发现了来钱的路子,那就是数量惊人的香料。

没错,朱棣开始疯狂向大明输送各种香料,一船一船,在朱老四的努力下,大明老百姓终于能吃上廉价的五香毛豆了。

要知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香料都是很昂贵的东西,比如大明朝给官吏发俸禄,就出现过用胡椒、八角充数的例子。

现在昂贵的香料,终于走入了寻常百姓。

在另外一面,老朱和朱雄英,也在培育花生,要不了多久,花毛一体就要占领大江南北的酒桌了。

这个天下处于一种高歌猛进之中,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到处都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繁荣。

大批的海外夷商学者,充斥其中。

无论南北,任谁看来,都不会有丝毫怀疑,即便是盛唐气象,也就是如此罢了。

此刻的大明,到底还缺少些甚么呢?

或者说,盛世大唐,又是怎么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彻底终结的?

这一点张庶宁并不是完全清楚,或许他爹可以给出相对客观的答案。只不过有答案,并不意味着就能避免。

一个国家,在快速高歌猛进的时候,必定会吸纳无数的土地,吞并许多的部族,在这个国家的边缘地区,大肆开疆拓土,吸收许多对这个国家没多少归属感的群体。

这样成就了国家的庞大,也为国家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就比如安禄山之流的胡人,他们被大唐招揽,成为领兵大将,坐拥巨大的权柄。随后在窥见朝廷虚弱,无力制约他们的时候,就断然起兵,向朝廷发起了挑战。

唐朝真正解决了安史之乱吗?

貌似乱军首领都被杀了,天下也回到了大唐皇帝手里,确实是平定了……可仔细追究,就会发现,安禄山、史思明固然死了,但是次一等的叛军将领,却依旧存在,而且还被封为了节度使一类的官职,依旧把持地方。

旧的藩镇势力没有铲除,又添了新的藩镇,从此武人势力,更加难以遏制。

以至于天子威望,荡然无存,地方藩镇,把持一切,俨然一个个土皇帝,发展到了最后,唐朝灭亡,天子,兵强马壮而已!

秩序彻底崩塌,天下一片混乱,影响之长远,简直难以估量。

张庶宁不想讨论太多的历史,他总是觉得,向北平那种地方,也包括土司把持的西南,如果不进行彻彻底底的教化,彻底的改变,就很难保证这些地方,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而教化成功的标志,就是这些地方的青年才俊,能够通过考试,进入朝中为官,并且达到相应的位置,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拥有自己的发言权。

唯有如此,才能笼络人心。

而且张庶宁还有个想法,这种提拔青年才俊,绝对不能是皇帝看上谁了,就强行提拔到朝廷,也不能是简单选几个忠心的土司,就可以的。

必须是这种广泛,公正的考试,对内对外,全都有足够的说服力。

这是他在龙场教书,悟出来的一些道理。

这一次他就要践行自己的想法。

张庶宁带着学生们,辛辛苦苦,翻山越岭,来到了星子县,准备参加济民学堂的考试。

他们的到来,已经早就惊动了许多人。

比如张庶宁的同学,毕业后留校的景清,就把济民学堂的底细,透露了一个干净。

“你不知道啊,咱们山长刘三吾已经吓坏了……他生怕重蹈当初复旦学堂的覆辙,一把年纪,晚节不保。所以早早告诉我们,务必要把这一次的入学考试办得稳妥,所有题目,考试评卷,都要经得起检验,让谁也挑不出毛病,唯有如此,才能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