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615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但是他们也都清楚,光是均田,已经远远不够了。

土豆不挑土地,原来种不了粮食的地,也能利用起来。毫无疑问,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海外探索,想要找一条出路。

张东就是其中之一,可偏偏他爹张子明不让,而且还是玩了命的那种。

张子明就认为他玩了命,打下了安庆,得到了几十亩田赏赐,占据了最好的位置,你小子不争气,那就老老实实娶妻生子,然后让孙子继续上学读书,无论如何,也要守住这块基业,早晚会有会读书的孩子,到时候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你小子要想出去,就辜负了我的一番苦心,我跟你玩命!

其实某种角度上,张子明的想法真没啥错误,出海的风险极大,家里头的田地位置,又是别人花几万贯都换不来的,凭什么放弃?

这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张东试着商量几次,张子明根本不听,抄起皮带追着打。

张东也不敢指望什么,但是心里头的想法,却是丝毫没有改变的意思,而且还越来越强盛,就在不久前,他遇到了几个年轻人,也是要一起出海。

张东按捺不住,就跟他爹撒个谎,说是要去北平运货,随后就跟着几个年轻人出海。

只是到了海上,张东就感觉到了人生险恶。

他们带出来的货被人骗了,上千贯的投入打了水漂,随后想要返回大明,又遇到了台风,几乎丢了性命。

张东算是知道了什么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他们漂泊了五六天,船上的食物饮水都没了,几乎没命……好在遇上了路过的船,这帮人是从济州岛贩运牲口的,他们救了张东几个。

“你们也算是运气,我们是陛下的乡亲,淮西的好汉……要是遇上别的地方来的,估计就把你们卖到吕宋种甘蔗了。”

张东道谢,但是他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别人不好,凭什么你们淮西汉子就是好人啊?到了海上,苍苍茫茫,谁也不好说。

张东给几个同伴使眼色,他们一起跪倒,拜谢救命之恩,拍着胸脯保证,愿意替他们干活,还说无论如何,要闯出一点名堂,才好跟家里头交代。

张东还很隐晦地说,他爹出身军中。

就这一句话,算是救了他们,不然的话,这几个人真的要去吕宋种甘蔗了。

他们被带到了济州岛,在岛上帮着打理牧场,从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而且吃的比牲口强不了多少,都是麦麸一类的玩意。

这一次张东确实体会到了,大海不光浩瀚,而且还残酷,容不得任何的天真。

在这时候,海商,海盗,渔民,海军,往往是能划等号的。

当然了,经过整顿的大明海军能好一些,但其他三者,就真的是一路人。能黑吃黑,绝对不放过。

丝毫不会因为你是大明的人,就网开一面。

甚至对待自己人,更要下狠手。

不把你弄死,跟我抢夺利益怎么办?

蛮夷还可以奴役,大明人才是丝毫没有遮掩的仇恨!

对方跟张东他们那么说,也是想试探张东等人的身份。而张东的回答也是歪打正着,他们表示愿意老老实实干活,打消了对方杀人的心思。

他又隐晦表明了身份,暗示可能牵连到明军,这让这些凤阳出来的人,投鼠忌器,毕竟军中汉子,凤阳是最大的一块儿。

这万一大水冲了龙王庙,可就不好玩了。

张东他们在牧场干了一个多月,总算借着一次运送草料的机会,又逃到了高丽本土。

等登上陆地,有了广阔空间,总算是松了口气,毕竟人多地大,就会有王法,不管好坏,总不至于随便杀人。

大海之上,包括小小的济州岛,随便杀个人,把尸体一扔,那真是半点侥幸都没有的。

张东这一次也算是死里逃生,无论心智和眼界,都大大增强。

他更加明白,老爹为什么不让他冒险了。

鬼知道张子明当年怎么拿下安庆的!

到了高丽,张东先是在码头干苦工,什么背粮食草料,木材矿石,洗洗刷刷,什么都干,每天挣的那点钱,只能勉强糊口,有时候还要饿肚子。

但他也渐渐发现了机会,此时的高丽,简直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各路英豪,全都垂涎三尺,要不是因为李善长压着,早就出事了。

或者这么说,这一切都是李善长有意为之。

这就要说到老李的身份了,他是韩国公,奉旨督师高丽诸军事。

任务是对倭寇用兵,协调大明和高丽的兵马。

虽然在大明朝,谁都清楚,老朱是把高丽赏给了李善长。

但问题是这话不能明说,否则的话,就要废掉高丽王,要任命李善长为韩王,有不服气的,就要调兵攻打,帮着平叛,就好像当年大唐协助新罗统一高丽一样。

如此大费周章,靡费无数,绝对不是张希孟和朱元璋愿意干的。

所以就需要李善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口对付倭寇,不断调兵遣将,征发老百姓。

顺便还要安顿大明过去的海商,准许他们购买土地,招募大明百姓,前去屯垦。

总而言之,就是削弱高丽的势力,发展大明的力量,最后才能水到渠成。

顺利摘果子。

前段时间,敲诈二十万劳力,这事虽然是李善长出血,但也有利于他铲除最后的障碍,另外弄一些南洋土人,也能满足汉人屯田庄园的需要。

其实是双赢……大明赢一次,李善长赢一次,至于高丽,谁管他们啊!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一次授勋,李善长大约已经开始着手,废掉高丽王,自己说了算了。

谁能料到,这时候遇到了一个吃生米的。

张东听海商聊高丽王有多混蛋,聊这个国家已经国将不国……别的不说,前面高丽的王宫被拆了,原材料拿去建北平师范学堂了。

高丽王不但不生气,反而继续压榨百姓,从民间征发粮食建材,扬言要修建新的王宫……只是折腾了好几年,别说修王宫了,就连一张地图都没画。

除了直接压榨百姓之外,高丽王还卖官鬻爵……老李跑大明卖官,还真不是他的独创,只能算是发扬光大了。

就这么个国家,上奢下贪,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要是还不亡国,只能怪百姓太老实了。

而事实上,似乎也的确是这样,毕竟这些小国百姓,都对苦难有着异乎寻常的忍耐力,反而对于拿起武器,有着巨大的抗拒。

即便有人反抗,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就只能靠我们动手了!

至于会不会得罪李相公?

朝廷能不能答应?

实在是想多了。

我们先把高丽王宫夺下来,抓了高丽王。

就算有人问罪,咱们谈判就是了,总要给我们点好处吧,这就叫奇货可居,一本万利!

张东还真是继承了他爹的天赋,忽悠起来,颇有心得。他成功让几个亏本的海商相信他是大明军中将领的子弟,有着深不可测的人脉,出来是历练的,跟着我干,输了不亏,赢了血赚。

经过了一番准备,他们还真就凑齐了七八十人。

在行动之前,还每个人发了一碗酒。

张东不止一次听老爹说过当初怎么夺下安庆的,那时候他们可没有酒喝,毫无疑问,现在又多了一份保证。

没有失败的道理。

“杀!”

这帮人直扑高丽王宫,现在的高丽王宫只是原来的枢密院,而且拜李善长和蓝玉所赐,高丽国内,也不剩几个衙门了。

张东他们嗷嗷喊着,冲到了宫门口,侍卫见此光景,纷纷溃逃,他们几乎不费劲儿,就杀入了宫门。

所有人直扑寝宫,高丽的国王,王妃,宫中世子,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被他们给抓了。

整个过程,顺利无比,竟然没有冲突,张东这边,一个人没死,只有一个人脚崴了,算是战损。

我的老天啊!

真的成功了!

张东都懵了,怎么会这么容易?

当年他爹也是这个感觉吧?

“我们成功了!”

刹那间,众人一起欢呼……只不过接下来有点麻烦,他们实在是没有经验,要怎么处理一个国家啊?

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惨了

想不到好主意,那就卖个好价钱吧!

谁爱要谁要,反正能捞到点钱,我就知足了。

张东的态度简直堪称消极,丝毫没有成就什么了不起功业的觉悟,而且也确实算不上多大的成功。

如果了解当下高丽的状况,你大约就会感叹一句,是我们过去把国家看得太高大上了,其实国家可以很简陋。如果过去不简陋,那就折腾到简陋……

张希孟在府邸招待了李善长,甚至还亲自下厨,给老李准备了几道菜。

光是这一个举动,就看得出来,张希孟是真的挺在乎老李的,毕竟能坐在一起聊天的老伙伴太少了,李善长年纪也不小了,鬼知道他能不能熬得住……这要是最后一次该怎么办?

所以必须珍惜啊!

当然了,李善长可不这么想,他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对于经营高丽,那是雄心勃勃。

他一再要求张希孟,不要添乱。

张希孟也懒得掺和,他只是好奇。

“李兄,这个高丽国力如何,折腾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亡国,你能说说清楚不?”张希孟随手给李善长倒了一杯酒。

老李喝过之后,脸色红扑扑的,也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首先元末的时候,并没有可靠的记载,不过在壬辰倭乱的时候,高丽人口有一千多万,和倭国比起来,大致相当。

不过那时候是接受明朝两百年庇护,疆域更大,人口生息繁衍,数量更多。

因此李善长给出了估算,他认为元末高丽有五六百万人,不会太高,但也不能太少。

毕竟高丽效仿中原,设立了一套比起其他藩国,堪称复杂的官僚体系,没有足够的人力供养,绝对到不了这个程度。

元末的高丽,主要是南北忧患,国中不宁。

北边是红巾军,南边是倭寇。

国中因为土地兼并,朝政混乱,兵无斗志,屡战屡败,属于风雨飘摇。

这才有辛旽改革的事情。

但大明开始关心高丽的事情之后,不能说是政通人和吧,也可以说是天打雷劈了。

回顾过去的几年,高丽简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整个国力,江河日下,人口流失,苦不堪言。

最初大明联合倭国,一起讨伐不臣。

辛旽在北,倭国在南,两边折腾。

这一轮冲突下来,高丽损失了将近十万兵马,原来占据的大片土地也都丢了,更有超过二十万人,逃到了大明,进入了北平的工厂,成为了劳力。

随后大明改变策略,转而支持高丽,讨伐倭寇。

蓝玉引兵登陆,一举包围了五万倭寇,帮助高丽,拿回了让倭寇夺走的土地。

看起来这事情不错,但是蓝玉根本不顾及高丽国力,疯狂征兵,捉拿壮丁。在蓝玉的折腾下,高丽关闭了大批衙门,剩下为数不多的官吏,就是替大明征收粮食人丁,送劳力去北平,再有就是处罚那些不听话的刺头儿。

这一番折腾下来,高丽人要么死在征发的路上,要么死在了大牢和军营,只有三成,顺利送去了大明。

等蓝玉筹备对王保保作战的时候,高丽已经户口减半,国将不国。

就在这合格关头,又抽调二十万人,前往吕宋种甘蔗。

“李兄,按照你的说法,此时高丽国中,只怕还不足两百万人?也就是应天府的水平了?”

李善长哈哈大笑,“不光如此,这些人中,老弱妇孺,占据了八成,许多村子,连个青壮的汉子都没了……不过你可不要把罪名都怪在我的头上,高丽人自己征发民夫,修筑宫殿,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比起老夫还要更胜一筹,消失的那些人,他们至少占了六成,我不过是区区四成罢了。”

张希孟翻了翻白眼,区区四成,你也真敢说。

四成那也是一两百万人啊!

姓李的老东西,果然心都黑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