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60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不出意外,马氏也发动妇女,蒸馒头,做包子,挑着木桶,给田里劳作的人们送去饭食,就像是普通的农村夫妇一般,丝毫感觉不到一方之主的尊贵。

似乎真应了马氏自己的话,他们两口子,都是牲口命,生来就不是享福的。

但又偏偏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张希孟倒是不用下地干活,可是他却忙成了一颗陀螺。

不断有消息传来,一个又一个的村子,产量如何,是不是附和预估,需不需要派遣人员帮忙……他是全力以赴处理。

由于公务太忙了,李善长等人再度得到了拯救,跟张希孟一起坐镇指挥。

渐渐的,老李露出了惊骇的神色,对于张希孟,又多了一分尊重。

这小子简直神了!

谁都知道,征收田赋是最难的,各地都有抗税的情况,老百姓不愿意交,胥吏想着占便宜,双方你争我夺,冲突不断,哪年都会有人被逼死。

可是今年的情况大不相同。

各地已经张贴了告示,每村一张,还有人专门讲解,告诉大家伙,税收标准是怎么制定的,要怎么缴纳田赋。

一切的一切,都讲清楚了。

到了收获的时候,百姓们彻夜劳碌,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稻麦抢收完备,有八成的粮食,入了仓库。

就在还剩下一些粮食没有收完的情况下,一些村子的老农凑在了打谷场,商量了起来。

“张二叔,咱们村子一共要交一千一百石零五斗,我们都算好了。上位对咱们这么好,不能让上位费事,咱自己送去!”

中间的老汉点了点头,“做人知恩图报,这是好事,谁送去?”

“我!”一个小老头干脆答道:“二叔,我们家丁多,田多,还有牲口马车,我们送去!”

张二叔想了想,斟酌道:“你们愿意为大家伙办事,可也不能亏了你们,村子里再找三十个青壮,跟着你们一起去。对了,再,再多带些粮食,拿一千二百石吧!别到时候不够,丢了咱们上湾村的脸。”

小老头点头,他起身要去安排,张二叔又叫住了他。

“告诉下去,让家家户户都好好挑,把顶好的粮食选出来,可不许有秕谷,更不许掺砂石草棍,明白吗?”

“明白!”

小老头转身下去,其他的老农也散了,当天夜里,整个村子就忙活下去,妇人们拿着笸箩,仔细筛选。

将挑好的粮食装进袋子里,每一袋都装得满满的,重量远远超出规定。

即便如此,大家伙还要多准备一些。

“这是给上位的,要是掺了坏的,那就是没良心,这辈子只能生闺女,生不出儿子来!”

面对着可能绝后的诅咒,当真没有谁敢马虎。

天还不亮,运送粮食的队伍就出了村子,直奔滁州城而去。

在车队前面的一面小旗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四个字:纳粮报恩!

老百姓提前主动交田赋,而且还是超额缴纳!

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就是发生在了滁州大地上。

装载着粮食的车队所过之处,都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有的百姓拿着清水干粮过来,主动询问,当知道他们的打算之后,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做得对,做得好!上位对咱们有恩,有大恩!咱们就要报恩!”

“该怎么报恩?还不是多纳粮,让上位的兵吃得饱饱的,用力气杀鞑子。”

“说到底,还不是让咱们大家伙能过安稳的日子,能吃饱穿暖。”

很快各个村子,丁多粮多的人家,主动带头,带着田赋,涌向了滁州。

面对此情此景,你说李善长能不心惊肉跳吗?

过去拿刀逼着,未必能收上来的税粮,现在主动送来了。

人心如此,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上位就是天命所归!

李善长为了避免混乱,立刻跟张希孟商议,不能任由各地盲目送粮,万一重复了,或者来不及送入仓库,那就不好了。

因此他们暂时规定,要求几个村子提前商议好,并且得到可以起运的命令,或是三千石,或是五千石,最多一万石,一起起运,送到制定的仓库。

然后由他们开具完粮纳税的凭据,再返回村子。

张希孟自然是同意,又请示了朱元璋。

老朱也答应了,不过他加了一条,所有主动送粮过来的人,他都要亲自见见,请大家伙吃顿饭,问问村子的情况。

再有,如果有人确实伶俐,会办事,就留下来,充任官吏。

从农民一下子成为官员,也就是老朱干得出来。

张希孟也同意了,毕竟能组织几千石粮食运输,怎么看都是有本事的,而且能力突出,绝不是书呆子。

只要适当考察一下,就可以大胆使用。

从老朱这里出来,张希孟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我的天啊!

这不就是粮长制吗?

张希孟隐约记得,很多人都把粮长制视作一种落后的财税制度……觉得让粮长将粮食运到指定的区域,效率低下,缺少管理,拖欠积压,是常有的事。

由此也造成了大明朝户部财政的窘迫。

甚至粮长制被视作朱元璋小农意识入骨,不懂财政,异想天开的证据。

是很多人咬牙切齿,希望改革的弊政。

这些看法也没错,只是在这么想之前,能不能稍微肯定一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由于土地分配公平,执法严明。

百姓主动缴纳田赋,一些地区汇总到丁多田多的富户手里,而富户主动运粮去太仓……中间省去了多少官吏,避免了多少贪墨害民?

而各地的粮长也会得到老朱的提拔重用,有人甚至能当到布政使,六部尚书,在科举和国子监之外,又有了一条晋升的渠道。

又是何等光荣!

一项良政,为什么会崩溃?

土地兼并,许多百姓无以为生,缙绅大户却趁机躲避田赋,把原本在他们身上的田赋,都转嫁给小民。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主动交粮?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众正满盈,谁又愿意给一个粮长官位?毕竟那么多进士还不够分!

一切的基础都毁掉了,粮长制自然也就成了弊政了。

这事能怪朱元璋吗?张希孟无奈咧嘴笑笑,就应该怪朱元璋,不是你建立了大明朝,哪来的明朝灭亡啊!

张希孟甩了甩头,直奔常平仓而去,他没空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还要赶快统计收上来多少粮食呢!

第八十九章 宝钞

五月底到六月初的滁州,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走起路来,跟一阵风似的,生怕浪费片刻功夫。

一直忙活到六月初十,朱元璋才下令,把大家伙都叫来,又很用心准备了一桌菜肴,尤其难得,还有几坛好酒。

这是要款待功臣啊!

张希孟,李善长,还有一大堆的文武,全都来了……在入席之前,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李善长坚持让张希孟坐在首位。

你功劳大,该是你的!

张希孟看了看,心说你年纪大,位置又高,还是你最合适。

这俩人都在努力演着谦逊低调,可是有人看不下去了,肚子都饿了,还玩这些虚的!

彭早住一屁股坐在了前面,还冲着张希孟眨了眨眼睛。这回没什么可说了,赶快入座吧。这时候老朱也来了,他看了一下子左手边的彭早住,也没说什么,毕竟眼下还没有那么多规矩。

老朱笑道:“咱本想着请吴大头过来,好好演一出戏,助助兴,可是一想他们也下地干活,挺不容易的。现在又是丰收了,不少人都请他们过去唱戏,咱就不添乱了。”

朱元璋看了看李善长和张希孟,道:“咱们就来点实惠的,说说收了多少粮,也好让大家伙心里有底儿!”

说到了这里,李善长迟疑少许,他站了起来。

张希孟的作用偏向于方针制定,而李善长更偏向于执行总结。

“上位,还有诸位同僚,我要告诉大家伙一个好消息,一个顶好顶好的消息!滁州现有农户四万三千余户,二十一万余人,田亩合计三百二十万有余。”

听着李善长念叨,彭早住忍不住打趣道:“我说李先生,怎么都是有余?到底余了多少啊?”

李善长不慌不忙笑道:“我也想说个确当的数目,可是各地投靠的百姓越来越多,屯垦出来的田亩,也在与日俱增,要说准确有多少,我还说不清楚,要请上位谅解!”

什么叫请上位谅解,分明就是在凡尔赛!

两淮之地,滁州算是当之无愧的乐土!

“这些人,这些田,一共缴纳的税粮足有十八万石之多!”李善长红光满面,如今老朱的部下已经突破了四万,逼近了五万人的大关。

十八万石,也就是每个人能分三石多,节省点能吃十个月,再怎么打折扣,也够七八个月了。

而且老朱的收获远不止这么一点。

“还有,定远等地分田更早,驴牌寨,横涧山,濠水两岸,今年的平均亩产,比滁州还多,仅仅定远一县,就贡献了八万石粮食!”

“不只是这些,还有军屯!上位率先垂范,躬亲耕种,今年军屯开垦了足足二十万亩。”李善长万分感叹,“不过由于军屯让开了膏腴好地,都留给了百姓。军屯的亩产低一些,但也有十几万石,扣除入库的粮食,剩下的七成留给了每个千户。”

李善长指了指在场的一众千户,笑着道:“上位,他们一个个可都是财主,几千石粮食是有的,像冯国胜千户,他的存粮怕是过万喽!”

冯国胜吓得连忙红着脸摇头,“没有!李先生不要胡说!我们辛辛苦苦种粮食,你可不能抢了!”

老朱忍不住开怀大笑,“别怕,咱不要,这些粮食怎么办,张先生有安排。”

轮到了张希孟,他笑道:“每个千户所的存粮,固然可以作为军粮的一部分,但是我提议,还是在军中发展畜牧,养殖家畜,囤积马匹,什么鸡鸭鹅狗,都多养一些。今年让大家伙吃饱,明天就让弟兄们的碗里有肉吃!”

听到这话,大家伙眼睛都冒光了,日子太有盼头了。

朱元璋也点头,“这事交给姐夫,他一准能办好。”

又停顿了一下,老朱默默一算,“这么说,咱们现在手上差不多有三十万石粮食喽?”

李善长和张希孟一起点头,“的确如此!”

朱元璋情不自禁微微眯上了眼睛,三十万石,那该是多大的数目?堆在一起,怕是足够一座山了吧!

想当初,自己托着碗去讨饭,能讨来几两米,就乐得不行。现在居然有了这么多!

就像是做梦似的,说出来都未必相信。

老朱陶醉了片刻,就收拢了笑容,认真道:“咱们现在有了粮食,也有了兵马,下一步该怎么办,要有个章程才是。”

他刚说完,彭早住又开口了,他这人心直口快,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少帅脾气,又一次抢先开口。

“上位,你现在是兵强马壮,粮草齐备,还等什么?出兵,先打下和州,再打庐州,最好渡过长江,把什么苏州,杭州,这些天堂一样的地方都夺过来才好!”

他这么一说,大家伙都笑了。

且不说这些地方还有大批的元军,甚至有天完的兵马,光是一条长江,就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了。

别人都陷入了沉思,倒是张希孟,他开口了。

“主公,咱们现在有了粮食,固然欣喜,但是也别忘了,周围群狼环伺。孙德崖就不说了,北边泗州还有赵均用,这个贼搜刮地皮,老百姓无以为生,说不准他就会南下劫掠,必须要做好准备,如果赵均用敢来,就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务必要打垮他!”

提到了赵均用,提到了打仗,在场的多数人都不由得挺直了腰杆,尤其是汤和,徐达,也包括彭早住!

没错,该报仇了!

“其实这两伙人还好办,毕竟都是濠州的老底子,只怕打败了领头的,很容易收拢部下。倒是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元廷。”

张希孟斟酌道:“主公,张士诚在去年攻占了高邮,到了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如果元廷再不南下,运河就彻底废了。所以无论如何,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今年秋天之前,元军必定南下!甚至在集庆等地的元军,还会渡江策应,到时候南北夹攻,容不得我们放松警惕。”

张希孟的话让众人渐渐神色凝重,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

说到底,他们还只是乱世群雄当中的一个小势力。

虽然势头很好,但根据还是太浅薄了,如果人家集中大军袭来,或许眼前的一切,都会成空!

朱元璋深深吸口气,“先生高见,可有什么应对之法?”

“有!”

张希孟道:“三十万石粮食,其实算起来,也就是一年的消耗,如果打仗的话,开支还要更大。我们必须积蓄更多的粮食,因此屯田开垦还要继续下去,如果秋粮也能够丰收,并且顺利入仓,那时候我们才有底气。”

说到这里,大家伙都点头了,杨元杲突然问道:“依我之见,百姓踊跃纳粮,他们手里的余粮还是很多的,能不能再多征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