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553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老朱一听,顿时愕然,“谷物精料,拿来喂羊,实在是浪费了。”

张希孟只能无奈呵呵。

这种行为,放在其他省份,确实过分了。

其实很早开始,张希孟就鼓励百姓,饲养家禽家畜,增加肉类生产。

但受限于饲料的问题,农户依旧以谷槺混野菜,来饲养猪羊。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那种很大的锅,下面煮野菜,锅边贴上硬饼子,开锅之后,硬饼子取下来,算是人吃的,煮熟的野菜,混入谷槺麸皮,就是喂猪的。

人猪一锅出了。

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糊弄事,但能节省柴火,也算是方便快捷,很多百姓都喜欢这么干。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专门做些菜饭,好好犒劳自己。

另外呢,农村还会舂米一类的,每到这时候,就有些碎米,沾上了草棍石子,人不能吃了,也会拿来喂养鸡鸭。

猪草,谷槺,麦麸,碎米,这就是牲畜家禽能吃到的最好东西,如果再想更好,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舍得了。

事实上,放在元朝,这些东西,都是人吃的。朱元璋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几乎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饿!

看到什么,都想塞进肚子里。

泥鳅、知了、蜻蜓,塞进嘴里就是一块肉。

遇到了灾年,最惨的时候,连这些东西都没有,只能吃草根,树皮,啃观音土……

朱元璋是清楚这一切的,所以他也是严禁用粮食充当饲料,喂养牲畜。

只不过在北平的情况,就有些特殊。

此刻的北平,还是地广人稀,由燕山延伸到辽东,沃野千里,土地辽阔,可以耕种的非常多。

前面张希孟提出,建立大的粮食公司,给予他们足够的力量,让他们种田,产粮,对抗风险,满足国用。

到了此刻,已经有了一季收成。

十分幸运,这一季粮食,就获得了丰收,有好几个屯垦公司,都发了财。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心情还算不错,但是他又觉得拿粮食喂羊,实在是过了。

“为什么不存起来?这才是第一季收获,他们就这么浪费?这能经营好吗?”

张希孟无奈笑道:“主公,他们现在也没有那么多仓库可以储存粮食啊!”

“没仓库?那就往外运啊!那几个省,不是缺粮食吗?”

张希孟又摇头,“那也要修路啊!现在也没有那么多道路,”

朱元璋愕然,“那,那就拿来养羊?”

张希孟道:“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这些粮食也只会腐烂变质。因此屯田公司就从一些蒙古部落,采购小羊,在自己手里育肥,然后运到北平。”张希孟解释道:“北平的肉价很高,育肥之后的羊,也方便运输,至少比粮食方便。那些屯田公司今年赚到了钱,回去就能修路,建粮仓,用来存储粮食。”

张希孟说到这里,对老朱道:“其实以我的观察,他们贩卖羊,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朝廷能准许他们卖牛,就再好不过了。”

“牛?”老朱的声音都提高了,“先生说的是耕牛吗?”

张希孟无奈,“是肉牛!吃的!”

“不行!”

老朱急了,立刻就拒绝了,他给北平的权柄,可不是无限的。

像是杀牛吃肉这种行为,那是绝对不行的。

任何农业社会,都会把牛看得非常重,虽然比起三哥奉为神明那种,还有所不如,但是随便杀牛吃肉,也是要承担后果的,甚至可能是杀头大罪。

不过这也不是说市面上就没有牛肉了。

比如摔死的,难产死的,打雷劈死的,这样的牛也不能就给扔了,只要上报官府,确定之后,还是可以吃的。

当然了,如果某地的牛繁殖足够多,耕地用不了,你给偷偷推下山,报个摔死,宰了吃肉,也不会有人非要砍你的脑袋。

总而言之,天理国法人情,这里面需要拿捏。

不过对于立国十年的大明来说,还远远没到牛马泛滥的地步,随便杀牛吃肉,是绝对不行的。

哪怕是朝中勋贵,真要是让人抓住了把柄,证据确凿,触到了霉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朱元璋在这一点上,非常坚持,真怀疑他上辈子是一头老牛!

不过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

首先牛肉肯定是绝好的蛋白质来源,多吃肉蛋奶,强壮大明人。如果能适当提供一些牛肉,张希孟还是赞同的。

其次呢,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五斤粮食,大约能转换成一斤牛肉……也就是说,适当转化之后,运输活牛,会方便许多。

当然了,这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开杀牛的限制,随便胡来。

但这里是北平啊!

紧挨着漠南和辽东,已经筹建了一批屯田公司,长期来看,粮食很是充裕。

这下子张希孟就有了新的想法。

“主公,伱想想,如果让蒙古诸部,他们多养牛羊,然后咱们这边,买过来育肥,消耗多余的粮食,再把育肥之后的牛羊,运到南方,提供给大明的子民,这样一来,岂不是有利可图,还能让咱们的老百姓吃得更好?”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现在可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先生,当下中原各省,还有不少地方,缺少耕牛。其次,北平的粮食也不是那么多。再有,就算现在有这么好的牛羊,送到应天,也是有钱人吃得起。老百姓还是需要粮食的,尤其是平价的粮食,咱不能答应你的主张。”

张希孟无奈道:“一点商量都没有吗?”

朱元璋绷着脸,“没有!”

“那仅仅是研究呢?研究什么牛出肉率高,长得快,不易染病,什么牛适合耕地,这也不行?”张希孟反问道。

老朱怔住了,他想了再三,“这事可以商量,但是不许随便买卖!”

张希孟笑了,“反正培育优质好牛,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了,主公,你说牛都能培育了,那马行不行?咱们现在需要快马,也需要能负重的挽马,筹建一个马匹培育场,主公不会反对的?”

老朱黑着脸,他现在很清楚,只要这个口子一开,接下来养牛吃肉的日子就不远了。

张希孟这家伙做事,向来如此。

从小处布局,然后一点点水到渠成,想阻止也阻止不了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能让一些百姓,吃上牛肉,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自然也是他的功绩。

“张先生,咱问你,真有那么一天,咱们的百姓,不光能吃肉,还能吃上牛肉?”

张希孟略沉吟一下,随即道:“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只是眼下北平这边,确实会有粮食丰收,无从消化的情况。放开牛羊,也是顺理成章。至于接下来,自然是多占地盘,多产粮食,多吃牛肉,把咱们的老百姓,喂养的身强体壮,健壮雄浑啊!”

朱元璋沉吟再三,“这事咱可以适当放开,但是绝对不许胡来。也不许这边有人饿得吃不饱肚子,那边却是大鱼大肉,这样绝对不行。”

张希孟点头,“其实主公也不用那么担心,臣只是一时胡思乱想,距离这一步还挺远呢!再有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不到的。”

老朱再三思忖,终于点了点头,“好吧,但愿咱能活着看到那一天。”

张希孟微微松了口气,想要劝说老朱,还挺不容易的。其实从儿子的信当中,张希孟已经很清楚意识到了,人口膨胀,必须往工商业转,不出意外,接下来各地的城市都会膨胀,人口越来越多,集中到城市。

这么多市民,自然需要相应的食品,肉类,畜牧业也要提上日程。

而且发展畜牧业,也能吸收很多劳动人口。

当然了,以现在土地的产出,绝对支撑不起来所有人吃肉……那能怎么办?自然是往外面发展啊!

张希孟是小心翼翼,一步一步,从各个方面下手,把庞大的人口,众多的年轻劳力,导向海外,解决眼前大明的最大危机。

只是一切还需要一个妥当的契机,彻底打开局面……就在张希孟筹划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朱棣突然兴冲冲赶来。

手里头还拿着一份捷报。

“张先生,张先生!蓝先生打了大胜仗了!”

张希孟一怔,蓝玉打赢了?这么快?

他急忙接过来,一看之下,忍不住哈哈大笑。

蓝玉这家伙采取的策略很简单,但也很有效,他没有援助高丽,任凭倭国兵马长驱直入,逼近汉城,随后蓝玉动员水师,在倭寇的后方登陆,切断了倭寇的归路。

大约有五万人,落入了蓝玉的包围圈,好大的一个饺子,就这么包好了!

第七百六十八章 张太师的亲戚

面对高丽这么个地形,要是不会后方登陆,切断补给,穿插包围什么的,似乎也算不上名将。

蓝玉打得最多算是中规中规,从大明这边挑选,比他强的人多太多了。

都用不着徐达这一级别的出手,充其量也就是个侯爵,就能摆平。

因此消息传到北平,张希孟没什么意外,朱元璋也表示情绪稳定,唯独朱棣盘算着能捞到多少钱,显得有些情绪激动。

总体上来说,还都正常。

往后对外用兵,这种胜利,肯定是家常便饭,小事一桩而已……

只是消息往南传,一直送到了应天。

这下子沿途就有些不正常了。

这事也怪孙炎,他非要发动报纸,从上往下,动员大明。

结果又有宣传卖力气,大家伙都觉得这次出兵惩罚倭国,非常重要,甚至和能和收复燕云相提并论了。

尤其是遭到倭国祸害的百姓站出来,现身说法,更让这一次用兵,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当得知包围了多达五万倭寇之后,百姓们都沸腾了。

干得好!

蓝将军!

大明神将!

替百姓出气,要把这些倭寇全都给砍了。

他们在沿海烧杀抢掠,害死成千上万的大明百姓,这一次就要让倭国付出十倍代价。

全都杀了,一个不留!

很快有人站出来,当年白江口,唐朝砍了两万多倭寇,把耳朵送去,换来了几百年的太平。

那么窝囊的宋朝,还有倭女前来借种。

所以说面对倭国,只要足够强,杀得足够狠。就别怕他们会怀恨在心。这帮东西,只敬畏强者,只要你足够强大,对他们足够狠,他们就会足够乖巧。

这就是倭国人的秉性,所以蓝将军,不要手下留情!

杀!

民间情绪沸腾,热火朝天,一时间弄得应天诸公也措手不及。不是说老百姓不喜欢打仗吗?

不是说打仗劳民伤财,会激起民怨吗?

孙炎一下子拿到了道理。

“我很清楚,当初决定对倭国用兵,有人就说倭国孤悬海上,距离太远,又说打仗未必能赢,一旦劳民伤财,像元朝一样,损兵折将,就会伤损上国威严……总而言之,就是反对用兵。说来说去,也就是胆怯,卑微,没有上国气象!”

好家伙,孙炎总算是拿到了机会,好一顿训斥。

宰相的威风找到了!

“瞧见没有,只要用人得当,军略超群,就可以迅速获胜,耗损不了多少兵力。蓝将军打得漂亮,堪称我大明飞将军,扬威异域的小骠骑……”

蓝玉的评价越来越高,从小李广,到小霍去病,用不了几天,就是武圣在世,神将重生了。

反正孙炎也不在乎这些,他吹得越狠,对自己就越好。

别看蓝玉不是他任命的,甚至对高丽用兵,也不是他决定的。

但是前面李善长这些人,总是反对用兵。

而孙炎接任宰相之后,力主出兵,而且还不遗余力,提供支持。这么看,他确实有资格分享胜利。

反正蓝玉这一战,竟然意外帮助孙炎,稳固了相位。

这个谁都看不好的宰相,竟然歪歪斜斜,坐稳了宝座。

相比朝中,民间的反应更加激烈一些。

包括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复旦学堂,也有人不断传扬着蓝玉的名声……当然了,作为大明顶级的学堂,复旦这边讨论的内容更深一些。

他们认为蓝玉这一战,打得非常漂亮,同时震慑了倭国,挽救了高丽,甚至还敲打了蒙古女真诸部。

整个北方的局势,都落到了大明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