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549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但是很快又有相应的消息传出来。

张希孟虽然不担任宰相,但是重要朝政,依旧需要张希孟参与,而且张希孟还能主持中书门下会议,有权过问二省一台,所有政务。

大概的情况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外加御史台,主要的政务,张希孟想过问,还是能够过问的。

但是大家伙也都清楚,如果真出现了这么大的事务,还有陛下在,还有储君,张希孟多半不会使用。

也就是说,张希孟确实是放弃了具体政务,从此之后,专心做学问,好好当他的夫子圣贤了。

张相这一退,李善长也走了,头顶的乌云消失了,接下来谁能接掌宰相之位?

喜新厌旧,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李善长走了,没见朝臣怎么样,张希孟隐退,也没有了太大的动静。

众人接受的能力,还真是不低。

但接下来就好玩了。

空出来的左相右相,谁能接任?

谁才是大明未来的宰相?

几乎在一夜之间,两个人迅速浮出水面,一个是参知政事汪广洋,一个是税务部尚书胡惟庸。

汪广洋是当初张希孟提拔入朝的,很明显,他算是张相这边的人。

支持他的有毛贵、罗复仁,钱唐等人。

而胡惟庸这边,则是继承了李善长的衣钵,老李留下的人里面,数量也是惊人,比如杨训文、詹同,还有周时中,徐本等等。

论起人数,甚至还在汪广洋这边之上。

当然了,汪广洋也不是没有杀手锏,毕竟还有刘伯温、宋濂、姚广孝等人主持的门下省,如果他们悉数支持汪广洋,也就还有胜算。

可门下省这边,也有自己的看法、

“胡惟庸其人,野心勃勃,比起李善长,更加可怕,让他执掌中书,必定天下大乱!”刘伯温沉声道。

姚广孝冷哼道:“汪广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虽然尊着张相公,但到底只是依附张相,不是接受张学,等他坐稳宰相之位,也不是天下之福。”

宋濂苦着脸,“我现在想的倒不是这俩人如何,而是我担心,不管他们俩谁当上左相,都会对另一派下手,那样的话,朝局就会陷入混乱,党争兴起,乱成一团,着实不是大明之福!要我说,就该请张相回来,唯有张相,才能稳住局面。”

刘伯温摇头,“我反倒不这么看。因为这个局面,几乎是注定的,不过是早点晚点罢了,现在陛下正在盛年,张相也睿智英明,纵然是朝堂出点乱子,他们还能收拾。只是谁来担任这个宰相,还真是让人发愁啊!”

三个人沉默了半晌,左思右想,都没有思路。最后还是姚广孝开口了,“咱们想想,接下来的宰相,该有什么样的特质,能够迎合当下的朝局?”

他说完之后,宋濂先开口道:“这人一定要随和谦恭,可以调和矛盾。两位宰相一去,最怕的就是出现党争内斗,那样一来的话,情况就很糟糕了。”

刘伯温也道:“这人的个性不能太强势,接下来太子监国,如果是个强势的宰相,必定和太子不和……其实张相此时隐退,也是看出了这一点。他要把机会让给学生。”

宋濂又道:“还要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接下来朝堂上下,必定有大的改革,新相最好能放手下面的人才是。”

姚广孝听完之后,低声道:“如果我没理解错,就是要选个傀儡呗!”

刹那间,刘伯温和宋濂都无语了,俩人黑了脸,宋濂不停咳嗽,“不能这么说,不能这么说!宰相,怎么能是傀儡!”

刘伯温绷着脸,他倒是有所思量。

李善长必须离开朝堂,还是因为他太强了,哪怕是张希孟和朱元璋,他们定下来的国政,李善长也能想办法,阳奉阴违。

所以说这个新相弱一点,只要按规矩办事,不扰乱朝局就好。

三个人互相又看了看,姚广孝的心里突然涌起一个名字,而此刻刘伯温也要张口。

“等等!”

姚广孝突然道:“咱们写在手心吧!”

刘伯温大笑,他提笔在掌心写了一个名字,姚广孝也写了一个。

宋濂稍微反应慢点,可此刻也有了人选,忍不住笑道:“我说一个人,看看能不能对得上!”

“孙炎!”

宋濂说完之后,刘伯温和姚广孝同时张开掌心,赫然写的都是孙炎!

众望所归了属于是!

孙炎这人的履历很有趣,其实他算是张希孟最早的随从,但他和刘伯温、宋濂等人不一样,没有这么厉害的文采,也不如钱唐那样,立场鲜明,更没有高启等人的冲劲儿。

而且孙炎也没有留在翰林院,或者门下省,他是被外放的。

和罗复仁、姚广孝这种,自己干得好,从地方调任朝中相反,孙炎是外放山东布政使。

在为官期间,他恢复山东民生,推行教化,剿匪,顺通运河,政绩是可圈可点,甚至还被称为第一布政使。

得到过李善长的嘉奖。

从他的履历看,既在朝中干过,又在地方历练过。

既能得到张希孟这边的认可,也能得到李善长这边的支持。

最最关键,他没什么根基,就算担任了宰相,也没有能力改变大局。

试问还有比孙炎更合适的人选吗?

没了,完全没有了!

门下省决定了,就是你了!

几个人商议一下,宋濂就主动道:“正好太子殿下要让我过去讲解宋史,这事我跟太子商议一下。”

姚广孝和刘伯温一起点头,“有劳了。”

半个月之后,孙炎从山东进京,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走进了中书省值房。

“仆不过是大明朝廷卑微的公器,辅佐陛下,太子监国,认真落实,踏实做事,不负君恩,不负民望!”

孙炎的定位堪称精准,所有人都微微松了口气,或许让他当宰相,也没什么不可以接受的……

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

毫无根基的孙炎,突然脱颖而出,登上相位。

众人在短暂吃惊之后,更想看热闹,谁知道他能干几天?一年?还是半年?

要不咱们开个盘,欢迎大家伙下注,看看谁能猜得准。无论如何,大家也不会觉得能超过一年。

没法子,这个倒霉位置,实在是太难坐了。

眼下的大明,就是诸神齐聚,李善长虽然罢官,但是他用的旧人尚在。

张希孟不再管具体的事情,但是他的门生弟子,遍及朝野,甚至这一次罢免李善长,这些人就出了大力气。

而且老朱尚在,天子高居九重,虽然这一次太子驱逐了李善长,初步树立权威,但是大家伙都公认的,只要老朱尚在,就有一言九鼎的权柄。

提到了朱标,这位监国太子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解决了李善长,接下来他要怎么处理朝政,人们也说不好。

除此之外,就是徐达统御的御史台,还有背后的勋贵武人,他们又是什么想法,更没人说得准!

反正上面有天子,太子,下面有张相人马,李相人马,旁边还有勋贵武臣,待时而动。

试问一个小小的孙炎,能得罪哪一方?

只要一个处理不妥,他就可以滚蛋了,绝对没有侥幸。

甚至有人还预测,孙炎只是暂时拿来充数的,等陛下和张太师谈妥了,就会有新的人选。

总而言之,无一例外,都不看好孙炎。

他这一次拜相,甚至都没有人来道贺。

面对此情此景,孙炎也是一声长叹,无可奈何。我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孙炎盘算了再三,他先召开一场会议……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

各方齐集一堂,孙炎的主题也很简单,就是让大家伙畅所欲言,看看接下来要怎么办……孙炎摆出了一副虚心求教的态度,效果还算是不错,各方都畅所欲言,毫不顾忌。

这也是李善长在位的时候,很难做到的。

毕竟老李很多事情,都已经有了定见,召集大家伙过来,就是走个过场,你要是猜不透老李的心思,没准还会倒霉。

可孙炎不一样,他人畜无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因此众人都敞开了谈论,有人提出吏治的问题,现在是左相,右相,一起空缺,孙炎执掌中书,门下此刻还缺一位宰相。

是递补新的宰相,还是另外安排……中书、门下,应该怎么分工?

这问题孙炎只能咧嘴,我要是有那么大权柄,还用得着听你们的吗?

不过虽然他没法解决,但是孙炎依旧老老实实,记在了小本上。

随后徐达提出了一个问题,各地仓场的亏空怎么办?

李善长罢相,就是因为监督不严,用人不当,现在新相上任,该拿出对策才是。

孙炎打起精神,立刻告诉徐达,原来的清查,还要继续,而且要严查,如果还有问题,绝不姑息养奸。

孙炎甚至表示,可以从山东开始,有差错,他愿意负责。

他的这个表态,还是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许,至少有点以身作则的气象。

可接下来一些老生常谈的事情,让孙炎脑壳疼,主要是财政的亏空,各地赈灾,还有地方的教育,黄河治理,漕运,海运……

一天会议下来,孙炎只觉得手都不会动了。

这也太凶险了,你们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神仙降世吗?

这些破事,张希孟在京城,没有主意,只能出去讲学,李善长也解决不了,还把官位都丢了。

我孙炎何德何能,居然能解决这些事情?

伱们是太高估我的本事,还是想看我的哈哈笑?

孙炎一连忙活了好几天,也没有什么头绪。

但偏偏这时候朱标请他过去,议论政务。

孙炎死的心都有了。

殿下,要不你再想想,还有别人吗?

朱标没有客气,“现在朝政一团乱麻,李相去职以后,朝廷上下,都混乱一团,孙相,你要拿出方略才是。”

孙相?

我不是叫孙炎吗?

他愣了片刻,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中书丞相了。

身份变化太大,一时适应不过来。

殿下问自己办法?

有什么办法?

朝廷重要人事,他管不了,清查府库,也不是他能左右的……可以说朱标关心的事情,他一样也解决不了。

东宫大殿,陷入诡异的沉默,汗水从孙炎的鬓角流下,多少有点尴尬,必须找个事情才行。

“那个……殿下,臣,臣琢磨着,陛下已经下旨征讨倭国,为什么应天还有不少倭国人在?”孙炎急中生智,想起了这件事。

朱标一怔,你问我啊?

他长叹一声,“这事情毛贵毛尚书提到过,原本他的意思是将外面人员往来,都纳入外务部,可李相公觉得上国自古好客,来去不禁,因此只需外务部管理使者,不许干涉商贾往来。你说的那些人,应该是倭商!”

这下子孙炎长出一口气,总算有主意了。

“殿下,臣在山东的时候,曾经巡视海防,击退数次倭寇来犯,还俘虏了不少倭寇。根据臣的了解,这些倭商一旦到了海上,拿起兵器,就是倭寇。抢掠船只,甚至登陆之后,祸害百姓,都是有的。而且他们能出海经商,背后都有大人物撑腰,如果非要把他们区分开,也很困难。”

朱标略微一怔,“也有这么一说,那孙相以为如何?”

“驱逐!”孙炎来了精神,“殿下,自从大明立国以来,沿海倭患不断,百姓饱受抢掠之苦。黎民苦痛,常在我心。臣以为朝廷务必拿出强硬的措施,彻底解决倭患,还百姓一个太平。这第一步,就是尽数驱逐倭国商贾,让他们滚出大明。”

朱标心头一动,连忙道:“孙相,咱们现在和倭国通商,以丝绸等物,换取倭国金银,其实我们是赚钱的,填补户部亏空。你现在禁绝贸易,久之必定伤损大明啊!”

孙炎摇头,“殿下,臣以为不然。既然陛下决定讨伐倭国,这便是大明上下的决断,生意上的损失,以后可以弥补,甚至还能赚得更多。但是在当下,我们必须忍受一些损失,上下一心,征讨倭国,而不能犹犹豫豫,坐失良机。”

孙炎这套话语,让朱标颇为震动。

其实孙炎提出了个一个很好的问题,一旦成为大明的敌人,能不能做生意呢?有人或许觉得,有赚干嘛不做?

你们打你们的,我们挣我们的。

可孙炎却认为,要是对外用兵,必是上下一心,各种手段齐出,没道理那边打仗,这边还继续生意往来,这说不过去!

朱标思量再三,终于点头,“孙相,此事就按你的意思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