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505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等返回之后,还要读书做题,忙碌异常,便是通宵达旦,也是寻常。

但他丝毫感觉不到疲惫,反而总是斗志昂扬。

这一天方孝孺刚在村子里讲授知识,准备前往下一个村子,突然有人跟了出来,追上了方孝孺,告诉他一件事。

“就在这里不远,鄱阳湖中,有人面南背北,登基称帝!宫殿娘娘,什么都有!前些天还派来了钦差,告诉我们,要给皇帝缴纳田赋。我们琢磨着,这大明朝,还有两个天子吗?”

方孝孺一怔,很显然,大明朝只有一个太阳。

不用问了,这就是个冒牌货!

方孝孺立刻返回,调集人马,探查情况,经过了七天的准备,终于一举擒获。

总计抓获皇帝一人,右相公一个人,皇后一人,妃嫔七人,皇太子一人,皇子两人,其余侍卫三人……没有太监,也没有兵马。

另外还有戏服改龙袍一套,印章石抠出来的玉玺一枚。

看到这个结果,大家伙也是哭笑不得,但既然冒充天子,就是欺君谋逆的大罪,奏疏迅速送去了应天,请朱元璋定夺……

第七百零一章 圣明的老朱

没有了张希孟在朝,怎么形容李善长的日子呢?

那是三餐都是薯片,只有乐事了属于是。

朝局的关键在于平衡,张希孟的问题就是他太强了,强到了陛下都要回避三分,应天哪能允许这么厉害的人存在啊?

他这一走,再看看各个衙门,瞬间都太平了。

李善长稳坐首相的位置,朱升因为老病,离着辞职归乡也不远了。吏部尚书汪广洋失去了张希孟撑腰,也老实下来。

原来的礼部顺利分成了学部和教化部……学部主要负责管理各级学堂,督促义务教育法落实。

而教化部则是宣扬国政,教化天下。

再加上之前分出去的外务部,礼部总算是寿终正寝。

而且随着尚书数量增加,李善长这个首相地位越发突出,门下省那边,没了张希孟之后,也只是尽职尽责,监察考核百官,掀不起更多的风浪。

朝局就跟西湖的水,那叫一个波澜不惊。

舒心的日子,让人沉醉,李善长都忍不住想唱两句正在城头观山景了……对了,三国演义已经正式成书,刊发流传。

老罗还想请人题一首诗词,最好是张相公能帮这个忙,奈何张希孟没在京城,只能留白一页,恭候张相垂怜。

朝臣没有什么争斗,皇帝陛下也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

老朱这些日子除了立国十年的阅兵庆典之外,就是督促儿女们写作业……但是有一个很不幸的问题,朱元璋遇到了和大多数家长同样的问题。

孩子怎么都学不会,这可怎么办?

而且还有个更尴尬的事情,孩子不会也就算了,有些题目,连他这个当爹的也不会!

咱可是大明天子啊,九五至尊!

咱居然也有不会的?

不能够啊!

老朱疯狂生气,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数学题不会给皇帝面子。老朱没有办法,只能把当年张希孟逼着他做得题目翻出来。

看着那些泛黄的字迹,老朱还挺感慨的,当年读书带兵,常常连轴转,几乎就不知道什么是累!

许是自己也老了,不然怎么开始回忆起从前了?

张希孟倒是没骗他,数学题目张希孟都讲过,现在不过是变了个形式,换了个角度而已。

老朱仔细琢磨了一阵子,还是捡了起来。

毕竟朱元璋的智商是靠谱的……可问题是当他学会来,兴冲冲教导儿女的时候,老朱惊讶地发现,学不会就是学不会!

这帮笨蛋一点也不开窍!

老五、老六、老七,全都是榆木疙瘩儿,拿斧子劈,都不带开窍的。

几个公主也是,笨的惊天动地,荡气回肠!

面对这么群玩意,朱元璋简直气得要驾崩了。面对朝臣,也没有这么无奈过啊!他还听说,张希孟身边一大堆天才儿童,连张庶宁都被比下去了。

老朱已经疯了,要不他也去济民学堂转转算了,体会一下天才带来的畅快……奈何短期老朱还没法离京,找不到适当的名目。

他只能气急了,就去后宫……然后在短时间之内,不断传出宫妃怀孕的消息。但愿多生几个,能生出一两个天才,也好撑起朱家的门面,不至于太丢脸。

其实吧,老朱也是犯了糊涂,他的皇子公主,基本上智商过关,能力也在中等,甚至还能好一点。

已经超过了当世一半以上的孩子。

但是没有办法,文气云集,江西就是这么逆天……胡俨在历史上主持了永乐大典的修撰,而黄观更是超级学神,六首魁元。跟他们比,纯粹是找不痛快。

要是让老朱知道更多,估计他会吐血……比如有个孩子,刚刚改回了原姓,他叫杨士奇,已经进入了济民蒙学,开始学习知识。

未来的三杨之首,也开始入学了,另外在吉水,有个两岁多的娃娃,就能背诵诗词,记忆力过人……他叫解缙。

总而言之,当下江西的人才密度,天才儿童的数量,别说放在大明,就是纵观整个历史,也是能数得着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大批济民学堂的学生,走进乡村,宣讲新法,移风易俗。顺便还把张希孟讲的天文学,算学知识,带到了民间。

除故布新,让百姓的文化水平都提升了一大截。

还有一点就是华夏书坊的设立,活字印刷使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价格也降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就这么说吧,眼下的江西,就像是一潭养料充足的泥水,里面埋藏着无数的莲子,正在疯狂吸收水肥养料,只等时机,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老朱想不通这些,成天生气,攒了一肚子的怒火,当看到江西送来的消息,老朱终于炸锅了。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居然有人登基称帝,就在咱的眼皮子底下,中书省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善长颇为惊讶,他看到这个呈报,只是一笑了之。任谁都知道,这是个无聊的疯子,圈地自萌。

抓起来的人里面,没有一兵一卒,这要是能威胁到大明江山,朝廷上下,也就不用活了。

这种事情放在以往,或许是要灭九族的。

不过最近几年,大明在律法上面,进展很快。像这种带着搞笑性质的案子,判个流放,就差不多了,连死人都不会。

李善长是想当个笑话处置的。

可朱元璋疾言厉色,使得老李大惊失色,难道陛下要借题发挥?

“回上位的话,中书省立刻派人彻查,对这种大逆不道的恶徒,严惩不贷,夷灭三族!”

“等等!”朱元璋打断了李善长的话,“李先生,近日江西清查三姑六婆,处置民间乱象,收效如何,你可看到了?”

李善长微微发怔,他自然是看到了,而且还被惊到了……短短时间里,江西就抓住了一千多名媒婆,其中牵涉到拐带、买卖人口的案子,就有七百多件,这还只是有名有姓的,那些无从查起,根本不知道的,就不要说了。

除了人口买卖之外,其他的,坏人家庭,放印子钱,诈骗财物,甚至开设暗娼……这些事情,简直不胜枚举。

江西初步抓了五千多人,后续的案子还在调查,这个人数,很可能超过一万以上。

这还仅仅是一个省而已!

“回上位的话,确实是触目惊心……这一次张相去讲学,顺便整顿地方,移风易俗,很是有成效,臣以为可以授予张相全权,让他来处置此事!”

朱元璋呵呵一笑,“李先生,张先生的本事确实不错,可你也不能好用就往死里用!把他按在江西,处理这些琐事,怕是不妥吧?”

李善长浑身一颤,他的这点小技巧,已经不管用了。

大明朝讲的是人尽其才,和带英那种,好用就往死里用,一直用到废为止,是不一样的。

张希孟何等身份,又是何等用处,想拿区区小事,缠住他的手脚,老朱才不会答应。

那是咱的股肱重臣,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李先生,咱要问你,是不是仅仅江西如此?别的地方,都是一片太平祥和?”

老李额头冒汗了,他可不敢公然撒谎,“回上位的话,江西民风淳朴,比之其他地方,还是好了一些……地方上经过大力整顿的,只有淮西,应天,浙江等地。这些最早纳入版图的,从上到下,都进行了梳理。豪强大户被铲除,土地平均,地方上大力兴学,又有民兵保护,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扫荡一空……而其余后打下来的疆土,由于时间仓促,加上千头万绪,事情太多,整顿得不算彻底,留下了不少隐患!”

“隐患?”

朱元璋突然一拍桌子,怒喝道:“都有人称帝了,这是隐患?难不成要等到他们带着兵马,杀到应天,夺了咱的龙椅,才算是心腹大患?”

老朱暴怒,吓得李善长连忙跪倒,汗流浃背,“启奏陛下,老臣,老臣这就安排人,前往各省,全力以赴,清查乱象,一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哼!说得好听!咱问伱,你打算让谁去处理这事?是地方衙门,还是刑部,御史台?”

李善长怔了怔,按照常理,是地方衙门负责落实,朝廷监督,干得不好就换人。

如果实在必要,可以从御史台派遣钦差下去。

可朱元璋的意思,明显不是这个。

“老臣一时糊涂,尚且不能领会圣意,还望陛下明示!”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事到如今,是不是该专门设立一个部,自上而下,清查这些乱象,把民间的蛀虫,害群之马,全都抓出来,清理干净!”

又要成立一个部?

朱元璋冷哼道:“李先生忘了吗?你可是说过,要依照百姓的需要,设立官制……咱看当下,刑部也不够用了,你觉得呢?”

李善长稍微一怔,连忙道:“陛下英明,确实该如此,老臣回头就去安排!”

“不必了。”

朱元璋道:“咱思前想后,为了让这个衙门运转有力,处事果敢……咱决定了,从军中挑选一个人,让他来负责此事!”

李善长大惊,“陛下,谁能胜任?”

朱元璋呵呵一笑,“郑遇春就不错!他当训导员,把将士治理的很好!也革除了许多将士中间的陋习。现在把这事交给他,再给他派遣一批老兵,作为帮手,从上到下,给咱重整乾坤!”

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学堂

郑遇春受封荥阳侯,在勋贵当中,只是算中等。但谁都知道,他代表着训导员这个特殊群体,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朱元璋那里,都非比寻常,地位很是不低。

这一次整顿地方,老朱是看清楚了,事情很复杂,也很琐碎,必须派遣精明强干,执行能力强,又十分清廉可靠的人才行。

派文官下去,他们没有那个一往无前的劲头儿,肯定行不通。

如果让锦衣卫来干,又不免火铳打蚊子。

这帮人倒是敢干,问题是太敢干了。

腿上擦破皮,这帮人能给你截肢了。而且锦衣卫是对付大案的,没有足够的身份,根本轮不到锦衣卫出手。

所以思量再三,郑遇春这人最合适。

他的清廉是在军中接受过考验的,而且此人执行能力强悍,有着武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又相对心细,对于整顿人心,铲奸除恶,非常有心得。

可以说是最佳人选。

但即便如此,老朱还没有完全放心,想要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陛下,臣这些日子看过不少江西的奏疏,算是稍有些了解……这帮三姑六婆,欺诈钱财,买卖人口……可以说是古已有之,民间的顽疾。历来朝廷为了少惹事端,都不爱管。所以在民间,偷和抢,都是重罪。但是欺诈骗钱,往往会归咎于受害者不谨慎,自己被骗了,也是活该,只能认倒霉。因为此事,民间时常有人自杀,臣就听说过,有的老人被骗了之后,就服用卤水自杀的。还有悬梁自尽,投河觅井,不计其数。提起来就有气,真恨不得能杀光这些不要脸的畜生!”

老朱颔首,“你说的都对,但你想过没有,要怎么入手?”

郑遇春道:“臣一夜没睡,就在想这事。如果靠着朝廷的力量,层层彻查,估计什么用都没有,还会落个雷声大雨点稀的下场。所以臣以为,关键还是要民间动起来,要发挥地方的力量,让老百姓出来检举指认……确认罪行之后,就立刻处决,不要耽误时间,迁延日久,要让老百姓看到变化,鼓舞百姓的士气,然后一鼓作气,铲奸除恶,才能标本兼治,取得很好的效果!”

老朱含笑,连连点头,“果然,咱没有看错!就跟当年咱们起兵的时候,铲除豪强地主一样,就是要霹雳手段,绝不容情!把这些蟑螂老鼠,苍蝇蚊子,一扫而光!”

郑遇春急忙领命,随后又道:“陛下,臣斗胆请旨,既然此事从江西开始,臣先去江西一趟,了解下案件办理的情况……顺便再向张相请教,看看他的意思。在江西办成了,也就方便推到全国。不然臣担心不够周密,反而落人口实,坏了陛下的美意。”

老朱稍微沉吟,就点头道:“也有你这一说,去吧!替咱问候张先生。”

郑遇春连忙答应,随后他就从应天动身,直奔江西而来。

等他进入江西之后,尤其是到了星子县,确确实实感觉到了不一样。

到处的墙上,都有标语,斗大的字迹,写得清清楚楚:今天遗弃子女,老来孤苦无依。

谁敢买人,杀头剥皮。

不信三姑六婆,做个正直好人。

……

这些标语都是学生最新填上去的,他们行走乡村,给老百姓讲解法令道理。

最初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老百姓根本懒得听。甚至说有些村子,还存在排外倾向,出言攻击学生们。

这让胡俨等人很受伤,明明是对你们好,怎么会这样?

幸运的是随着他们的老兵里面,就有人经历过。

当初去民间分田,就遇到这种情况,素不相识,谁又知道你是不是好心?凭什么相信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