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487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还以为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外面神仙遍地。明初的江西,就是最卷的地方,人才辈出。

能跟这帮人拼杀,张庶宁的实力,已经相当不错了

甚至听到这些消息,张希孟都有点跃跃欲试了。他迫不及待想要结束这边的大典,前往济民学堂,好好讲学,教导天下英才。

这可比在朝中浪费生命乏味多了。

朱棣在旁边何候着烤肉,尤其是把张承天的嘴塞满,别让这小子捣乱,他认真听着张氏之和张庶宁的话,将一个个名字,牢记在心中。

尤其是黄观和杨士奇……你们不是想改姓吗?不是想认祖归宗,又担心不好处理吗?这事太困难了。

忧虑吧,本王会亲自出手,把这帮人都弄到北平,到时候我的蒸王府人才云集,天下无敌!

就连张氏之都错估了朱棣这小子的鬼心思。他堂堂王爷,跑过来当厨子,自然不能吃亏……济民学堂的人,咱包圆了!

朱棣把主张削落的文人都弄到了自己摩下,到时候还有没有靖难呢?

其实这个思路还真不错,只要我和削落的文人凑在一起,削落的刀就落不到我的头上,绝了!

张氏之这边,又是吃,又是聊,苦闷极了,

张希孟却是像个孤寡老人似的,可怜巴巴,经过一夜思考,他终于下定决心。转过天,张希孟叫来了李善长,“李先生,礼部改革的事情,准备怎么样了?"

李善长一听这话,就有点头疼

前面讨论了那么多,老李也几乎立下了军令状,赌上了一条老命,可是真正落实起来,依旧容易重重首先就说之前的法令,叫做兴学令!

而且根据兴学令的要求,是让各地办学学,保证适龄学童,不论男女,入学读书,

在考核的时候,把入学率定在了三成以上,在入学的学童当中,女生不少于四成到四成五·

瞧见没有,是兴学,不是教育……因为当时学堂的数量,根本就不够,老师也不足。

入学的这部分,也是有很大弹性的。

钱唐认为应该改成教化部,李善长也拒绝这一点。

可教化部首先的问题,就是要教化谁?

还是笼统讲适龄学童吗?如果有人要去私塾怎么办?

如果有人专门聘请先生,在自家上学,这又怎么算?前面张氏之已经论证过,教育是国家的,不能交给士大夫控制,但当时受限于国力,也仅仅是设立了济民学掌。在各地大力兴学而已。

这一刻终于到了彻底改变的时候。

可偏偏皇家又成了最大障碍,李善长可没有张氏之的本事,他不敢给老朱挖坑。就只能暂时先放在一边,处理其他问题。

万万没有料到,张希孟把他叫过来,竟然主动提起此事。

老朱沉吟道:“李先生,你看这样如何,规定所有适龄孩子,必须入学,接受教育!"

"所有孩子?"

“对!包括早家在内!还有勋贵子弟,也包括官员子女,其他的民办私熟,朝狂不否认!"

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斗法

李盖长从宫里出来,当他路过左顺门的时候,突然抬头仰望,天空湛蓝,红日高

老李的心突然被撞了那么一下,整个人都有些恍惚,皇家子女,也要和普通百姓一样,接受教化。

毫无疑问,这不意味着皇子公主,就像普通百姓子弟那样,直接扔到学堂就行了。

光是一个安全问题,就需要花费很多心思。

进入什么学堂,也要多番考虑才行,比如说为了公主入学,就要筹建一所女子学堂,显然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

但无论怎么说,在大明朝的法律上,出现了一条,自上而下,包括皇子公主在内,所有人都一致的内容!

教音!

所有人都要入学!

都要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

这一条会写入法律,成为通行天下的准则!

李盖长不是张希孟,没法在这件事上,挥动大笔,写下什么传世佳作,但是老李也不傻,他能强烈感觉到,迈出这一步之后,大明就不是普通的大明朝了。

可笑的是,过去那些人一面讲着王子犯法与度民同罪,一面又说士农工商,士大夫最尊贵……到了现在皇子公主,当真要和度民一样了。

最害怕的人是谁?

只怕就是那些士大夫!还有梦回大宋,甚至梦回大元的精神士大夫!

完蛋了,没救了

从根子上彻彻底底崩塌了。

士人这个群体,从诞生之初,就是靠着垄断知识,具备辅佐君王的能力,才能够特立独行,成为皇帝帮手,位居百姓之上,

而一旦教育推开,普通百姓也能入学,而且还废掉了民间私塾,这事情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

世家大族的子弟,十分会读书,优势很大。

比如张腐宁,

他不光聪明,还很好学。

所以他在学堂里是佼佼者。

但不管张庶宁多厉害,毕竟没法轻易独占鳌头,事实证明,这世上永远不缺聪明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神,他们出身民问,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但这些人就是足够聪明。

别人是举一反三,他们能举一反一万!

只要能给普通人相对公平的入学机会,士大夫的壁垒就会被打破,

这一辈子,靠着努力,爬上了高位,如果子孙不肖,很可能在下一代人,就会崩塌。而不是像过去那种,靠着士大夫的身份,能传给子孙后代,能有人重新带领家族崛起……

听起来这种新旧交替,新陈代谢,十分残酷无情,但仔细想想,这种无情,又何尝不是更大的仁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天地的境界!

这是圣人的胸怀!

张希孟正看着两個儿子在院子里跑,当他得到消息之后,竟然连忙站起身,掸了掸衣服,朝着皇宫方向,深深一躬。

尽管他布局了很久,也有意引导老朱,做出这个决策,

但是身为一个皇帝,愿意把自己的儿女降格到普通人的程度,还是颇为不容易的。

"陛下圣德!"

张希孟满脸感慨,施礼之后,一回头,发现两个儿子正在他的身后,张腐宁还算好,可张承天已经气喘吁吁,活活累成狗了。

张希孟看着他们,突然笑了,"为父今天心情不错,我领你们出去玩,想去哪里?"

“夫子庙,去,去吃烤鸭!"张承天大声叫嚷着。

张庶宁却不是这么想,“父亲,去看戏吧!"

“看戏?这个主意不错。烤鸭天天有,好戏不常有。”张希孟道:“赶快去换衣服,跟我出去。"

张承天很失落,嘟着小嘴,突然怒道:“父亲偏心!"

张希孟丝毫不在乎,不偏心那还是当爹的吗!

张庶宁揪起了张承天的衣领,就把他往房问里拖,走出几步之后,张庶宁才贴着他的耳朵说:“你别添乱,回头我答应你几件事。"

张承天愕然,自己这个坏哥哥,居然良心发现!

这里面一定有阴谋!

小家伙眼珠转了转,终于没有拆穿,而是道:“你能帮,帮忙不?"

“帮什么忙?"

"就是,就是那天皇帝说了,要让我当女婿,还给七个公主,我都记着呢!"

“呸!"

张庶宁气得狠狠捶了老二一拳头,“想什么呢!你没瞧见啊,他们家的公主,既不好看,也不聪明,而且身娇命贵,没法过日子的。你放心吧,伱的事情,包在大哥身上,我给你安排!"

张承天还不明白这些,他也就是小孩子的心,把娶媳妇当成了买玩具,听大哥这么一说,他认真想了想,“那成亲的事,以后说。我想吃烤鸭,行不?"

"行!回头给你买俩!"

终于,在张度宁的威逼利诱之下,张承天乖乖答应去看戏。

那一出引起朱元璋暴怒的狸猫换太子,自然是不能演了。

现在的戏台上,重新把《红梅阁》搬了上来,

这出戏也是大明军中最早演的,主要是说南宋贾似道奸佞昏庸,误国无能,冤杀李慧娘,最后遭到女鬼报应的故事,

由于是老戏,很考验演员的功力,张希孟看得很投入,张腐宁更是如此,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

倒是张承天,他看了一会儿,就睡了过去,

这小子也是好觉性,这么吵闹,竟然睡着了,而且嘴角还流出了口水,嘴唇一动一动的,仿佛在梦里大吃烤鸭子,

一场戏看完,张腐宁叫醒了二弟,随后跟张希孟道:“我想买一些话本,行吗?"

张希孟看了看儿子,这小子的眼神有些飘忽,不太敢直视张希孟,

难道有事?

张希孟道:“买书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买书一来花钥很大,二来有些书中,不是那么能拿得上台面,不适合小孩子看,你说该怎么办?"

张庶宁愣住了,“我,我可以让父亲先过目,可以的给我,行吗?"张希孟点头,"这倒可以,那花销呢?"

“算,算我借的!我会想办法还钱的。"张庶宁莫名其妙想起了那小丫头打扫卫生,补偿抄书的事情。

没有想到,很快就落到了自己身上

看起来不管怎么样,都要挣点钱才行。

"父亲,我听说靠着科学发明,能够赚钱,那个龙骨水车专利,就赚了很多,我,我想做一套识字牌,你看怎么样?"

“识字牌?"

张希孟很好奇,“你打算怎么办?"

"就是我小时候您做的那种……不过那个有点粗糙,我想结合一些戏曲人物,正面是画,背面是字词,收集图画的时候,也就把后面的字词都给认识了。应该很适合小孩子的。"

他刚说完,张承天就立刻嚷嚷道:"我要,给我!给我一套!"

张希孟微微一笑,“这主意不错!你看这个怎么样,就用梁山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附带五个字,加起来就有五百多字,足够六七岁之前的小朋友识字用了。人物这块,我联系人去画,至于刊印,我找书坊,你看怎么样?

张庶宁想了想,断然摇头,“父亲,您还是别参与了,您认识的都是名家,大的作坊,请他们太贵了。我就想找同学作画,把东西弄出来之后,请济民学堂周围的小作坊,帮着印刷就是。至于销售,我分给同学们,让他们去卖,我就少收一点点钱,他们还能赚点学费。"

张希孟想了想,忍不住笑道:“好小子,想得挺周到的!你都想到了合伙人了?

“嗯,我打算找胡俨师兄,另外许观也会画画,还有,还有我的一个邻居,也,也很聪明的。"

张希孟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邻居是什么意思,他也没有多想,只是道:“做什么都要本钱,这项目我投了!先借给你三千贯宝钞,怎么样?"

张庶宁相了想,"八千贯吧!钱多一点,万一赔了,还能东山再起。"

张希孟一笑,“成,就这么办了。"

他们父子说完,也走到了一片书店的前面

张庶宁看了眼,然后道:“父亲,我能去买书了吗?"“嗯!”张希孟点头.

只见张庶宁眼前一亮,随即伸手揪住了张承天"走,跟我挑书去!"

这俩小子进了书店,就掀起了旋风模式,开启了买买买!

张腐宁也不管什么,只要是话本,就悉数拿过来,然后交给张承天,然后让他搬到门口。

就这样,张庶宁挑,张承天搬,越来越多,不一会儿眼前就堆起了一座小山,粗略估算,也有二三百本:

张庶宁看着这一堆书,还不满足,可这家铺子已经没了,只能去下一家挑“父亲,记得帮着结账。"

张承天点头,心说我还能不给钱吗!

随后张庶宁又去了其他书店,一共跑了八家,总计买了一千多本

这些书被一起送到了张承天的书房。

忙活了一天,成就感十足,张庶宁忙活的浑身是汗,张希孟更是直接累瘫了

“父亲,我就请了一个月假,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您最好快点看,别耽误孩儿回去上学!"